作者:漫客1
沈毅听到这里,心里为之凛然。
皇帝这番话说的风轻云淡,但是当时的世宗皇帝,已经能够把握定国公著书的进度了……
帝王手段,可见一斑。
更让沈锡觉得脊背发凉的,是安平侯赵禄的手段。
他本来还在怀疑,那位安平侯爷为什么出手这么大方,直接把爷爷的兵书免费给自己看,没想到这东西宫里也有一份,根本不是独家了……
“后来,这部书就一直藏在宫里的秘库之中,历代先皇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派人抄录一本,免得遗失了。”
说着,皇帝看向沈毅手里的木盒子,微笑道:“沈卿面前这本,就是本朝抄录的水师总要,本来朕准备过了上元节,等沈卿快要离京的时候,再让高明带给你的。”
说到这里,皇帝顿了顿,然后瞥了一眼高明,淡淡的说道:“可是安平侯似乎手段更高明一些,朕还没有来得及把这部兵书送出去,他就已经知道朕要送了。”
“还抢先送了原本出去。”
高太监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对着皇帝深深叩首,额头触碰在地上,发出了“砰”的一声:“奴婢失职,奴婢万死……”
“奴婢一定严查内侍省,奴婢……”
“好了,莫要磕坏了朕的地砖。”
皇帝微微皱眉,然后淡淡的说道:“不过你高公公自家的子子孙孙,可要管教好了,再有这种事发生,朕就要换个能藏得住事的人管事了。”
高太监惶恐至极,跪在地上叩首不止。
皇帝没有再看向他一眼,而是抬头看着沈毅,微微叹了口气:“沈卿这会儿心里大概是在起疑心,觉得朕是见安平侯送你这部兵书之后,才让高明事后准备的,是不是?”
沈毅连忙躬身行礼:“臣绝没有这种心思,臣微末之躯,陛下断不至于如此的……”
皇帝眯了眯眼睛,没有接话。
他看了一眼桌子上的旧书,又看了看沈毅手里的新书,然后淡淡的挥了挥手:“既然有了两部一样的书,沈卿你就都带回去,也好对照一番,说不定定国公最后几年,增添了一些内容进去。”
“不过有句话,朕还是要跟沈卿说明的。”
皇帝瞥了一眼这两本书,开口道:“这部书……”
“不得外传。”
沈毅心中一凛,当即深深低头。
“臣明白了……”
第五百一十九章 北望之人
当天一直到深夜,沈毅才离开了甘露殿。
不过他并没有回家。
因为时间实在是太晚了,这会儿已经接近子夜,宫门不好开了,皇帝就让高明给沈毅在宫里安排了个住处。
这种在宫里露宿,一般是高级大臣才有的待遇,传闻到冬天的时候,有时候宫里还会安排宫女给暖床侍寝。
不过也不知道是沈毅级别不够,还是宫里没有这项服务,这天晚上,只有宫里的两个太监给沈毅送了炉子取暖,并没有什么侍寝的宫女。
因为这天沈毅经历了不少事情,这天晚上他在宫里睡得还算香甜,一直到天光大亮了,他才起床到德庆宫向陛下告辞。
这种告辞,不一定能见到皇帝,就是个态度问题,主要是告诉皇帝自己走了,不然的话自己悄摸摸溜了,不太合适。
到了德庆宫之后,沈毅果然没有见到皇帝,不过事物繁忙的高公公,却是抽空出来见了沈毅一面。
此时,这位高公公额头上还有肉眼可见的淤青,足见昨天晚上他在甘露殿里磕的那几下头,很是实在。
这会儿沈毅手里捧着一个木盒子,木盒子里装了两本书一把剑,见到高明之后,只能手捧着盒子对着高明微微低头道:“高公公。”
高太监穿着一身厚一些的紫衣,看了一眼抱着箱子的沈毅,沉默了一会儿之后问道:“沈主事什么时候离京?”
“约莫十六七。”
沈毅咳嗽了一声,开口道:“今天来这里见陛下,也是要向陛下请辞,等下官离开建康的时候,就不来宫里打扰陛下了。”
高太监闻言,默默点头:“好,咱家会转告陛下的。”
“沈主事今年南下办事,可能没有去年那样顺风顺水了,不过咱家相信,以沈主事的本事,定然可以逢凶化吉,替陛下办好这趟差事。”
听到高明这么说,沈毅下意识的皱了皱眉头,心里隐隐觉得有些不对。
他开口想问高明是不是知道了一些什么,高太监对着他微微摇头道:“好了,时辰不早了,咱家还有事情要处理,沈主事这就出宫去罢。”
说着,他瞥了一眼沈毅手里的盒子,默默说道:“陛下说了,安平侯府的那部书,你看完了之后,离开健康之前就给人家送回去,至于宫里的那部书,你可以随身带着南下。”
“只是记着不要外传了。”
高太监顿了顿,开口道:“历代皇爷都很重视这部书,沈主事如果传出去了,不仅给自己带来麻烦,更是给看过这部书的人招祸。”
听到这句话,沈毅抬头看了高明一眼,然后微微低头道:“下官知道了。”
高太监的话说的很明白,把昨天皇帝没有说明白的内容完全补充明白了。
皇帝不让外传。
而高太监的意思是,除了沈毅之外,看过这部书的人恐怕都会被内卫追查,一旦查到就会给这些人带来麻烦,甚至是灭门之祸。
想到这里,沈毅犹豫了一下,开口道:“高公公,抗倭军中有几个很有潜力的将领,可以着重培养,下官能不能……”
“兵法可以传……”
高明似乎早就预料到了这个问题,他看了沈毅一眼,意味深长的说道:“但是这部兵书里,有定国公当年写下的固守淮河之法,其中一些军阵,兵营的部署,现在还在用。”
他看着沈毅,问道:“明白了?”
沈毅咽了口口水,深呼吸了一口气:“下官明白了。”
高太监的意思是,现在的淮河水师,可能还在按照定国公那一套在守淮河,保证淮河防线固若金汤。
这种就跟布防图没有什么分别了,如果被齐人知道了,很有可能会对淮河防线产生威胁。
这就是这本书保密级别为什么这么高的原因。
他把盒子放在一边,对着高明拱了拱手之后,又弯腰捡起盒子,抱着盒子回家去了。
也许是因为昨天晚上睡的很好,也许是因为即将能看到定国公兵书的激动,沈老爷现在觉得自己元气满满,一路步行回到了家里之后,依旧没有感觉到疲倦,他先是跟家里人打了一声招呼,然后就抱着盒子,钻进了自己的书房里,并且直接用锁反锁了房门,任何人都不能进去。
送饭都要从窗户送进去。
到了书房之后,沈毅把盒子打开,取出了那把短剑。
短剑长约一尺,剑鞘上镶嵌了几颗宝石,但是因为石头并没有磨的特别光亮,看起来并不是特别华丽。
拔出剑身,寒光闪闪。
沈毅拿着这把短剑,尝试性的往自己的书桌边上扎了一下。
没有如切豆腐那样夸张,但是的确扎透了桌板,不是特别费力。
抽出匕首,桌子上只有一个窄窄的痕迹,却并没有透光。
足见这东西既锋利又轻薄。
带在身上用来防身很不错。
不过沈毅没有太多功夫去看这把刀,随便看了几眼之后,就把刀子放在了一边,然后走到盒子面前,把里面的两本书取了出来。
一本新一本旧。
旧书是安平侯府家传的,而新书则是内宫洪德朝新录的。
传闻抄录这种秘密文件,都是要用不识字的人去抄录,以做到严格保密。
沈毅把两本书拿了出来,并排放在了自己的书桌上,又把盒子取了下来,放在了一边。
然后他站在书桌面前,左右手同时翻开两本书的第一页。
这两本书,可以说是两个版本。
沈毅必须要尽快找出两本书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他读书的天赋虽然不是特别逆天,但是能中进士,说明是极佳的,而且这会儿他不求速记,只是找两本书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虽然这部兵书内容很多,沈毅从上午翻到下午,也把两本书都给翻了一遍。
翻完了一遍之后,沈毅才来得及从窗口把自己的午饭端来,他一边扒饭,一边看向桌子上都已经翻到末尾的两本书。
这两本书……大体上是一样的。
或者说,前面的部分都是一样的,但是安平侯府给的这本书,要比宫里的书厚了一些……
约莫厚了二三十页,一共有七篇内容。
这七篇内容,无一例外,都是讲如何北伐的!
或者说,是当年那位赵崇赵大将军,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对于北伐的设想以及期望。
也可能是世宗皇帝不爱看这部分内容,所以赵崇才把它写到了家传的这本书里。
他在这本汇聚了自己的一生心血的兵书上,推演北伐的可能性,以及必要条件。
还有种种北伐的推进策略。
一直到死,赵大将军都在想着如何北伐,如何恢复故都。
安平侯给沈毅书的时候,并没有摘掉这部分内容。
可能是安平侯爷觉得,当今大陈无人能够北伐,沈毅看了这些也没有任何用处。
合上书本,沈老爷默默深呼吸了一口气,看向了淮河方向。
他叹了口气。
“三代以前……”
“赵家也是北望之人啊……”
第五百二十章 再见安平侯
短短两三代人,同样一个家族对于同样一件事情的态度,已经天差地别。
这位定国公的事迹,沈毅在甘泉书院读书的时候,就看过不少,民间也有很多关于定国公的书籍话本流传,甚至还有一些地方戏曲,在演绎着这位定国公的故事。
传闻当年世宗皇帝在建康站稳脚跟之后,这位赵大将军便屡次上书,向世宗皇帝建议整兵备战,想要收回失地。
但是很可惜的是,世宗皇帝当时被齐人吓破了胆子,终其一生都没有提过北伐这两个字。
更让人惋惜的是,定国公先世宗皇帝而死,没有能见到南陈朝廷的第二任皇帝,也就是南陈的半个中兴之主宪宗皇帝。
宪宗皇帝在位的时候,数次击败齐人,并且终其一生都在想着挥师北上讨贼,只可惜天不假年,宪宗皇帝还没有来得及准备好北伐,便在壮年暴毙而亡,驾崩的时候,只有四十岁出头。
于是乎皇位传到了先帝手里,先帝继承宪宗皇帝遗志,也准备兴兵北伐,但是在两淮被北齐大将周晋安击败,一战折损了十数万将士,几乎把宪宗朝积攒的家底,败了个一干二净。
当时先帝因为这件事,雷霆震怒,把陈国的征北大将军夷了三族。
也正是在这件事情之后,朝堂上北伐的声音几乎在一夜之间消失不见。
而能够固守淮河的淮河水师赵家,地位的随之暴涨,抬升到了将门根本不可能到达的高度。
与此同时,朝堂上以杨敬宗为首的一群“主和派”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渐渐被先帝重用。
先帝暴崩之后,杨敬宗更是一跃成为了中书首相,执掌朝政,权倾朝野。
沈毅看着眼前的这两卷书,思绪慢慢飘远。
身为读书人,这些南陈的历史,他自然是了然于胸的。
在书房枯坐了一会儿之后,沈毅把洪德朝的抄本放在了书架上,开始翻看赵家家传的古书。
他需要尽快把那部分额外的内容记下来。
到了傍晚时分,门口有人敲门,沈毅揉了揉有些胀痛的脑门,收好手里的书本之后,打开了书房的房门。
书房外面,陆若溪静静的站着,见沈毅推门走了出来,她松了口气,上前拉着沈毅的衣袖,问道:“夫君这是怎么了?硬生生把自己关在书房一整天了。”
“没事,只是陛下交待了一些事情,我需要处理一番。”
他抬头看向陆若溪,微笑道:“让夫人忧心了。”
“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