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漫客1
“你这个师伯,可是管账的好手。”
皇帝微笑道:“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朕都准备用他掌着户部,有他在户部,朕才能睡得安稳。”
皇帝这番话,普通人听在耳朵里,多半会欢喜不已,但是沈毅却微微皱眉,听出了一些不一样的味道。
皇帝这句话,有一些隐义在里面。
那就是,将来很长一段时间,赵昌平都会在户部做户部尚书。
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赵昌平或者说甘泉书院来说,又不全然是一件好事。
因为赵昌平主掌户部,已经很多年了。
当年他任户部侍郎的时候,老尚书刘纪章年迈,整个户部实际上就是他赵昌平在领着,只是差个名分而已。
宰相杨敬宗与张敬致仕的时候,朝堂廷推的时候,赵昌平其实也是一个热门的宰相人选,只差一步,他就可以进入中书拜相,成为人人羡慕的赵相。
而如果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他还是钉在户部不挪窝……
要知道,这位赵尚书已经五十多岁了。
那么……他这辈子,还有机会成为赵相么?
如果赵昌平无缘相位,对于朝堂里的所有“甘泉派”,可能都是个不大不小的打击。
见沈毅有些出神,皇帝笑了笑,开口道:“沈卿在想什么?”
沈毅这才恍然回神,他对着皇帝低头道:“回陛下,臣在想如何跟赵师伯提起市舶司的事情……”
“你们同门之间,什么事都好说。”
皇帝先是笑了笑,然后揉了揉自己的脑门,微微叹了口气:“倒是朕,信了你的怂恿,前两天跟母后大吵了一架,以至于昨天朕去坤德宫给母后赔罪的时候,都吃了个闭门羹。”
说到这里,皇帝颇有些烦恼:“为了这件事,朕已经两天没有怎么睡好觉了。”
沈毅有些无语。
他低头道:“陛下,臣可没有怂恿您半句,您这句话要是传了出去,臣性命休矣……”
皇帝瞥了他一眼,没好气的说道:“你还没有怂恿?那天……”
皇帝话说到这里,似乎想起的确不应该把这件事牵扯到沈毅头上,免得毁了自己洪德朝的一个干臣,于是咳嗽了一声,没有说下去了。
沈毅微微低头道:“陛下其实只需要把……把吕妃娘娘藏起来就行了,太后娘娘寻不到她,估计也就生几天闷气,没成想到您……”
谁能想到你能为了金丝雀,跟老娘正面冲突啊?
虽然皇帝这么做,与金丝雀没有太大的干系,但是多少还是超出了沈毅预料之外。
有些刚的太厉害了。
皇帝闷闷的看了一眼沈毅,沉默了许久之后,他直接站了起来,准备向外走去。
走了两步之后,他似乎想起了什么,回头把沈毅的奏书带上,揣进了袖子里,然后一只手揉着太阳穴,朝着宫门外走去。
“朕要去歇息了,懒得与你扯皮。”
皇帝陛下的声音越行越远:“你回去罢,过两天朕休息好了,再唤你进宫……”
沈毅连忙站了起来,对着皇帝拱了拱手,笑着说道:“臣恭送陛下。”
皇帝很潇洒的伸手,背对着沈毅挥了挥手:“你也回去罢,好生陪陪家里人,过些日子就又要南下了。”
算算时间,凌肃薛威两个人,已经快要进京了。
这两个人进京见完皇帝之后,沈毅大概率就要跟他们一起,回乐清继续办差了。
沈毅低头道了一声遵命。
等到皇帝彻底离开之后,沈老爷才站直了身子,也伸了个大大的懒腰。
伸完懒腰之后,他抬头看了看外面的天色,已经接近正午了。
“张师兄多半已经快下班了。”
沈老爷又打了个大大的哈欠。
“赴宴喝酒去也。”
第五百八十章 两份前程
跟张简一起厮混了一个下午,到了傍晚时分,沈毅的酒总算醒了个七七八八,于是他很听话的去了一趟赵尚书府上,又在赵家蹭了顿饭。
吃完饭之后,自然就是日常的谈话时间,沈毅在书房里跟赵昌平聊了足足一个时辰,这才告辞离开赵家。
第二天,沈毅便没有怎么出门,而是在家里陪老婆孩子,顺便看一看张简前天送给他的一本前朝禁书,看的津津有味。
在禁书的强大吸引力之下,沈老爷秉烛夜读,很快又是一天时间过去。
第三天上午,沈毅也没有去别的地方,而是在家里考校沈恒的策论,一连看了四五篇文章之后,沈老爷才把文章放下,咳嗽了一声之后,笑着说道:“文章不错,不过字还要多练,你现在的字太过呆板,少了几分飘逸之气。”
“等会我让蒋胜去东市街,再给你买几刀纸回来,你好生练练。”
沈恒微笑点头,然后笑着看向沈毅:“我听顾师说,兄长的字还不如我。”
“听那老头胡说八道。”
沈老爷翻了个白眼:“为兄是两榜进士,翰林学士,那老头连个进士也未中,信不得,信不得……”
兄弟俩,基本上都算是出自顾老头门下,因此沈毅这番话自然是玩笑话,沈恒眯着眼睛轻声笑道:“兄长这话说的有理,明天小弟就去跟顾师说,书道先贤的字小弟都不临了,从明天开始,专门临兄长的字。”
沈毅哑然一笑,正要开口,外面突然传来了丫鬟青儿的声音:“公子,外院有两个人找您,说是您的部下……”
沈毅点了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然后他扭头看向沈恒,吩咐道:“马上秋闱了,你多写几篇文章,顾师那里你多跑跑,争取秋闱考个好名次,明年春闱再中,为兄给你活动活动,让你尽量补个京官的缺。”
沈恒微笑道:“小弟要是中了一甲,也就不用兄长活动了。”
一甲头三名必进翰林院,自然是不用活动的。
“有这个心思是好的,不可生出骄狂之心。”
沈老爷微微沉声道:“闲来无事,多想一想顾师,他便是被这份骄狂,误了一辈子。”
顾老头当年不是写奏书状告当朝宰相,恐怕早早的就中进士衣锦还乡了,何至于流落建康,与家人分别数十年?
“知道了。”
沈恒规规矩矩的低头行礼。
他见自家兄长要走,犹豫了一下之后,开口道:“兄长,今年秋闱我要是中了,能不能……”
他轻轻咬牙:“能不能把幼娘也接到建康来住?”
他说的幼娘,是陈幼娘,陈清的妹妹。
沈毅处理完江都范家之后,陈幼娘就被接到了沈家,虽然在沈家做活,但是却被沈章当女儿养着,只是这一次沈恒进建康考学,陈幼娘没有跟着,而是留在了江都,替沈家看着旧宅。
沈毅瞥了一眼自己的兄弟,然后哑然一笑:“好,这一次秋闱考的好,我替你跟父亲说。”
说完这句话,沈毅不再看自己这个欣喜不已的兄弟,而是低头整理了一番衣裳,迈步朝着自家前院走去。
这个时候,登门拜访,还自称是自己属下的两个人,猜也不用猜,一定是凌肃跟薛威两个人。
很快到了前院,抗倭军的两个千户,已经在沈家的正堂等候,见到沈毅来了之后,两个人立刻站了起来,对着沈毅躬身抱拳道:“属下拜见沈公!”
沈毅脸色一黑,摆了摆手,沉声道:“坐罢,这是这沈公二字,提也休提了!”
上一次在宫里,皇帝就拿这两个字来阴阳怪气了他一番,导致沈老爷平白无故多磕了一个头,很是吃亏。
两个武人对视了一眼,都不知道沈毅为什么生气,脾气比较耿直一些的薛威笑着说道:“那属下要如何称呼您?”
“我升官了。”
沈毅微笑道:“如今已经是正五品兵部侍郎了,与凌千户平级,你们不嫌麻烦的话,就称呼我沈郎中就是。”
“郎中郎中……”
薛威喊了两声,笑着说道:“听起来像是行脚的郎中。”
一旁脸上没有什么表情的凌肃,脸上倒是也挤出了一个笑容,开口道:“进建康之后,跟建康本地人打听您的住处,倒是打听出了一些别的消息,听这些本地人说,您已经被陛下拔擢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了。”
说到这里,凌肃毕恭毕敬的低头道:“相公。”
凌肃乃是世袭的千户,虽然他是个不起眼的武官,但是对于朝廷的官制还非常清楚的。
他这个千户是正五品官,沈毅的翰林院侍读学士,其实也是正五品。
而两个五品之间的差距,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从翰林院侍读学士被人称为“储相”的这个角度来说,他们称呼沈毅一声相公,倒也合情合理。
薛威不明就以,但是他知道凌肃很会做人,于是也低头,喊了一句相公。
虽然相公这两个字,多少还是有点“僭越”,但已经比沈公好多了。
因为“沈公”这两个字,放在钦差的这个身份上,就有一些“主公”的味道,也多少有些犯忌讳。
而相公,就更多的是尊称了。
沈毅无奈摆手,示意两个人坐下。
等到两个人坐下来之后,沈毅才对两个人笑了笑,开口道:“本来你们二位不远千里的到了这里,我家里人都应该出来迎迎你们,只是老父不知道你们要来,出门去东市街与人下棋去了,还没有回来。”
“家里幼子年幼,闹腾得很,内人还在照看他。”
沈老爷对着两个人拱了拱手,开口道:“估计只能晚上再见了,失礼之处,二位见谅。”
这种领导对下属说的话,也就是听个响了事,两位千户都是连道不敢,态度非常恭谨。
客套了之后,沈毅说起了正事。
“今天晚上,你们就在我家里吃饭,吃完饭我给你们安排住处,明天你们收拾收拾,我带你们进宫面圣。”
两个千户闻言,都不约而同的咽了口口水。
像他们这种粗人,见皇帝……
从前,那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薛威更是愣在原地,一句话说不出来了。
还是凌肃第一个反应过来,他先是站了起来,对着沈毅低头作揖,然后开口道:“已经到了相公府上,晚饭就厚颜在相公府上吃了,只是属下与薛千户已经找好了客店,夜里万不敢叨扰。”
说罢,他从袖子里掏出一个小盒子,捧在了手里:“略备薄礼,还望相公莫要嫌弃。”
薛威也带了东西,在怀里摸索了一会儿,摸出了一块纯金的长命锁,他笑着说道:“相公,这是属下用赏钱跟俸禄打的长命锁,绝对清白干净,送给小公子的。”
沈老爷看着这两份礼物,微微摇头。
“心意领了,但是东西不能要。”
沈毅面色平静,看向这两个人,开口道:“咱们抗倭军,历来以功劳为先,不看别的。”
“我向陛下推荐你们两个人,也不是贪图你们这点东西。”
沈老爷面色严肃,缓缓说道:“将来,你们要是被陛下拔擢,成了指挥使,都指挥使。”
“我希望你们也记住我这番话。”
“好了。”
沈老爷挥了挥手,淡淡的说道:“都收起来罢。”
他脸上露出笑容:“趁现在时辰还早,我领你们在建康到处逛逛。”
第五百八十一章 我不爱听
沈毅接待了两个部下之后,准备带两个下属出门转转,他先是进了里屋,去换一身出门的衣服,正好碰到陆若溪正在抱孩子,见沈毅走进来,陆若溪看了他一眼,轻声问道:“听莲儿说,家里来人了,是你在东南的下属,要紧不要紧?我要不要出去见一见?”
沈毅看了一眼刚刚睡过去的小沈渊,笑着说道:“儿子既然睡了,你倒是可以出去见见,不然他们心里说不定犯嘀咕,以为我跟他们使脾气。”
“嗯。”
陆若溪站了起来,也换了一身见人的衣裳,跟着沈毅一起到了前院,这会儿两个千户都在沈家前院的凉亭下面等着,丫鬟萍儿正站在亭子外面,很是好奇的跟这两个千户说话。
主要是问,他们在东南是怎么打倭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