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混在北平当知县 第132章

作者:树上木

  朱棣也有些忍不住,将郭安给找了过来。

  “郭卿,已经连着五日了,自从陶逸平与杨廷那两人进入火药作坊,邱福便天天向咱禀报,那两个小子在火药作坊不像是去钻研火药的,而像是去炸房屋玩的。

  每日,每隔几个时辰,火药作坊都会发生一阵惊天巨响的爆炸。你让人砌筑起来的那两座水泥房屋,有一间已经被炸出一块巨大的窟窿……

  甚至,还有几次,那房屋内燃烧起的大火,用水都浇不灭……一会又开始复燃了……”

  而让朱棣惊诧的是,听到这郭安反而大喜,“殿下,真是如此?”

  “嗯?”

  朱棣一脸疑惑。

  “殿下,研制火药就需多炸,多烧,在一次次的试验中改进。”

  郭安解释道:“按照邱福的反应,陶逸平与杨廷这俩小子在火药作坊并没偷懒。

  或许,不出几日,他们便能将微臣所需的燃烧弹给研制出来。”

  朱棣神色古怪道:“那俩小子是没偷懒,这几日邱福可是一日都没歇息好。

  甚至,那俩小子还差点将邱福与几个护卫炸死。”

  “嗯?”

  郭安神情一凝,沉声说道:“还请殿下下令,斥责邱福一番,严令他们接近试验房屋周围。

  要不然,他那些护卫没死在倭寇与蒙古人手中,却是被自家的火药给炸死了。”

  朱棣也反应了过来,微微点头。

  “那几个夯货,还真敢往跟前凑。”

  “殿下理解便好。”

  郭安神情稍缓。

  随后,话题一转,朱棣便再次问道:“郭卿,咱这几日听说你一直往农场跑,可是农场出了何事?”

  “回殿下,微臣在研究耕田。”郭安回道。

  “研究耕田。”

  朱棣一愣,“耕田之事已传承了千百年,有何研究之处?”

  郭安说道:“启禀殿下,微臣发现,现在百姓们在耕田之时,都是开垦出一块田地,然后将田地犁出一条条沟壑,随意施一施肥,再将种子埋进去。

  等到种子发芽,最多再锄一锄杂草,剩下之事便不再理会,至于能否丰收,全靠老天爷了。”

  朱棣微微点头,“自古耕田之事便是如此,难不成郭卿还有更好的耕田之法?”

  郭安道:“殿下,微臣虽不怎么侍弄田地,但总觉得种田不应该如此。”

  “嗯?”

  朱棣有些好奇问道:“郭卿有何更好的耕种之法?”

  郭安道:“殿下,微臣觉得种田也不能总是依靠老天爷,百姓们也需要多下些功夫。”

  朱棣微微叹息一声,“郭卿,百姓们种田已经很苦了。”

  郭安无奈道:“殿下误会了,微臣并不是觉得百姓们在侍弄田地上不下功夫。

  而是觉得,农户与佃户们,一个个都大字不识,在种田上凭借的都是口耳朵相传下来的经验。

  但是,这些经验对种田的技术,与田亩产量没有任何提升。”

  “他们不会用纸笔记录,也从未想过,要是将不同的土质、不同的肥料、不同的种子、又或者不同的灌溉水量,结合起来,最后的田亩产量是多少?”

  朱棣两眼一亮,“郭卿之意?”

  郭安说道:“殿下,微臣上次从老家来北平府,正好有一些老家的同乡,想要跟着微臣前来北平府闯一闯。

  而且,这些乡里乡亲之间,大多都识上几个字。

  微臣便往农场安排了两个年长、两个年轻的同乡,让他们帮忙研究如何种田。”

  朱棣眼睛直接瞪大,“你竟然让识字的同乡去农场种田?”

  “正是!”

  郭安微微点头。

  朱棣满脸疑惑道,“郭卿就不怕此事传出去,世人都嘲笑郭卿薄情寡义,苛待同乡?”

第157章 你让同乡去研究种田?

  郭安轻轻一笑,“微臣不怕,而且研究种田之事,那几个同乡也是十分愿意。”

  “嗯?”

  朱棣再次愣了,“咱还从未听过,有读书人愿意耕种田地的?”

  郭安说道:“殿下有所不知,咱郭村之人,受祖上影响,大多都喜欢研究一些物件。

  正好,他们在老家之时,也经常侍弄田地,研究种田对他们来说,恐怕是最为轻松的一件事。”

  “哦?”

  朱棣又好奇了,“咱倒是想听上一听。”

  郭安道:“殿下,微臣那几个同乡是读书人,虽然喜欢研究物件,还种过田地,却并没有养出农户那般苦来。

  但是,让他们进入王府为吏,他们又没那能力。而让他们去当个铺肆掌柜,他们又不愿为商贾。

  因此,微臣只是派他们研究种田。

  不过,他们研究种田,并不同于寻常农户,而是让他们几人负责观察统计农场的各块田地。”

  “那些田地中的粮食,都是用不同的土质,不同的肥料,不同的种子,不同的灌溉水量耕种。

  微臣想要他们观察出,在何种土地上种何种种子,使用何种肥料,再怎样浇灌田地,种植的粮食产量会更多?”

  “竟然还能如此?”

  朱棣眼睛瞪大,大受震动,“为何自古以来,从未有人去想过这些?”

  郭安道:“殿下,能有大把时间研究这些的,只有那些乡绅权贵们。但是,那些乡绅权贵们掌握大量土地,却不屑耕种。

  他们宁愿抱着四书五经翻来覆去的读,也不愿去关心农事。

  自然没有人会去想这些。”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愤然,不过并没骂出。

  “此乃利国利民之大好事矣,郭卿要有何要求,尽管告知咱。”

  郭安笑道:“还请殿下放心,但凡有什么事,微臣都会及时告知殿下。”

  朱棣满意的点点头。

  郭安继续说道:“另外,微臣还准备让农场那四位同乡研究新的稻种与麦种。”

  “如何研究?”朱棣好奇问道。

  郭安缓缓说道:“殿下,微臣观测,水稻与小麦也都是通过开花授粉,才能结出稻谷与麦谷来。”

  朱棣再次瞪大眼睛,“郭卿是说,水稻与小麦还会开花?咱虽是大明亲王,但咱也在凤阳种植过两年田地,怎么从未见过水稻与小麦开花?”

  郭安道:“殿下不知,水稻与小麦所开的花不仅细小,还十分短暂,而且还都是在中午最热的时候开花。

  只要不是专门趴在水稻上观察,自然是发现不了,殿下也不例外。”

  “竟是如此?”

  朱棣满脸惊诧。

  随即,便连忙问道:“那郭卿如何研究新的稻种与麦种?”

  郭安道:“殿下,不论是水稻,还是小麦,都是同一株上的雄花粉与雌花粉结合,这才会产生后代,也就长出水稻与小麦……”

  “郭卿之意,是水稻与小麦也与那些家畜那般,需要两个雌雄花朵互相入一下,才能生出水稻与小麦?……”

  朱棣忍不住,再次打断郭安的话。

  郭安眼皮直抽搐,但是看着朱棣那满是求知欲的眼神,无奈道:“殿下,植物与动物是不一样的。动物需要入,植物……

  就是如同殿下所想那般,水稻与小麦想要长出稻穗与麦穗来,也需要雌雄花粉互相结合!”

  朱棣瞪大眼睛,闪着兴奋的光芒,“竟如此神奇?”

  “嗯!”

  郭安微微点头,继续说道:“只不过,同一株水稻上,会开出雌花与雄花来。

  一般来说,一株水稻就可以自己长出稻穗。

  但是,微臣想试一试,要是将两株优质的水稻上的雄花与雌花结合,长出的水稻会不会比他们的父母要更加大,更加优良?

  不过,此事恐需要大量不同地域的水稻、小麦来互相结合,并非一日之功,还请殿下理解。”

  朱棣砸吧了下嘴,兴奋道:“郭卿之言,便如同马群配种,都是给那些母马配最健硕的公马的种。

  如此,生出的小马驹定然是最健硕的战马。

  郭卿的水稻也是这般道理,因此要是郭卿真的研究成功,长出的水稻也必然是颗粒最饱满,麦穗最大的水稻。”

  郭安听的目瞪口呆,朱棣虽然说的比较粗俗,但确实是这个道理,只能喃喃夸赞道。

  “殿下英明!”

  朱棣则是直接起身,一脸肃然的对着郭安恭恭敬敬拱手行了一礼,“郭卿之智,浩渺高深啊!有郭卿在,真乃咱北平府之福矣。”

  郭安一惊,连忙侧身回礼,“微臣万万不敢担殿下此誉。”

  朱棣没理会,而是继续满脸期待的看向郭安,“不知郭卿可还有何想要研究的物件?”

  郭安道:“殿下,古人曾有用十株瓠苗嫁接成一蔓而结大瓠的方法,《齐民要术》更是有插梨一篇,前元更是出现将各种形似树木嫁接一起的例子。

  正好农场周围并无什么果树,微臣准备试验一番,准备改造花木与果品形态与颜色。

  如,柿接桃、桑上接杨梅、梅接桃、桃接杏、李接桃……”

  朱棣再次问道:“还有呢?”

  郭安无奈道:“殿下,莫要这般。府上只有微臣那几个同乡愿钻研农耕,已然很是足矣。”

  “嘿嘿……”

  朱棣讪讪一笑,“咱还是第一次听人如此讲述耕种之术,新奇不已。”

  说着,朱棣想起什么,再次说道:“要是咱将郭卿之言呈给父皇,父皇必定比咱还激动,说不定直接给郭卿升官封爵也不是没有可能。”

  郭安脸色一喜,“多谢殿下提醒!”

  “……”

  朱棣脸色微僵。

  郭安笑道:“不过,此事还未功成,如此上报有欺君之嫌,不若等功成,再由殿下向陛下报喜为好。”

  朱棣立即微笑道:“还是郭卿思虑周全。”

  郭安再次道:“殿下,不知那微臣那四个同乡的薪俸如何发放?”

  朱棣一怔,随即便笑道:“好歹也是读书人,便与我燕王府书吏薪俸同级。”

  “多谢殿下!”

  ……

  散值。

  郭安回到家中,将农场那四个同乡之事告知老管家,老管家不由满脸欣慰。

  “如今,我郭村终于再出一位大本事之人,郭村兴盛有望啊!”

  郭安很是不合时宜的打击道:“但是,还请老管家告诫下去,当今陛下与前元那些皇帝不一样。

  但凡犯了大明律法,他们可在《大诰》上寻找对应的处罚,他们遭受非人折磨不说,我郭村被牵连流放之事,自是免不了。

  因此,他们想要赚钱,都公明正大的赚,万万不可犯大明律法。”

  老管家连忙应道:“还请老爷放心,老仆定会给他们仔细交代清楚。要是有人不听,不用老爷出面,老仆便撵走他。”

上一篇:超神玩家

下一篇:这个影帝要加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