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曹贼开始的无限战争 第251章

作者:捂中生友

  然而,这是在乱武结界中。

  其实,在楚军巨熊图腾出现的那一刻,乱武结界就近乎崩溃,躲在不远处的贾诩因为反噬直接吐了一口鲜血,脸色苍白如纸。

  贾诩的女鬼军团连忙扶住他。

  贾诩稳住身形后,直接献祭了死亡阴影中积攒下来的十几万八阶及以上的幽魂,这才勉强维持住了结界,当楚军的图腾气象再次升华的时候,贾诩又不得不将得自这场战斗的幽魂全部献祭。

  这件事倒是给贾诩提了一个醒,在绝对力量面前,就算是空间描述再强大的结界、技能,也有极限,一力破万法不外乎是。

  但不管怎么说,结界总算是把楚军和齐军、魏军都兜住了。

  有了结界在,魏军、齐军就算是士气低一点,也不止于崩溃,而是会疯狂的战到最后。

  在乱武的作用下,这场血战成了一场残酷程度胜过香积寺之战的残酷血战。

  结界范围内的三军血战,直接惊呆了结界外的士兵。

  三军一百多万精锐从早晨一直打到了晚上,摸着黑继续血战,又一直血战到第二天中午。

  战场中央的尸体堆了一层又一层。

  最终,楚军惨胜,魏国大将军段干崇、齐国大将田敏战死,魏国、齐国所来的魏武卒、技击士全军覆没。

  当然,楚军也不好过,仅剩下了十余万人,其中王卒仅剩下不到两万人,且都已经精疲力竭。

  当结界散去的那一刻,体力严重透支的这支楚军几乎人人都已经站不稳,战马立即暴毙,许多人也因为严重透支,而陷入了昏迷,乃至永远不能醒来。

  事实上,如果在给这些人足够的休息时间的话,除了王卒外的精锐也很快就能够成长为最精锐的王卒,但贾诩显然不会给他们机会了。

  楚军的确充满了浪漫的悲壮英雄主义气息,但贾诩可是毒士啊,在他眼中,敌人就是敌人,绝对不能留情。

  他只想为皇帝陛下带来胜利。

  此刻,大虞军养精蓄锐的铁骑已经整好了进攻的阵型。

  “降!降!降!”

  大虞军大喊。

  “将士们,可愿意向这些卑鄙无耻的虞人投降?”

  楚考烈王拄着满是缺口的宝剑苍凉一笑。

  “不愿!”

  楚国将士们张开干裂的嘴唇,用沙哑的嗓音怒吼。

  “传我王命,楚人可向韩国投降,但决不可向秦、虞、魏、齐投降!”

  知道此战之后,楚国必然凶多吉少的楚考烈王,下达了最后一条王命。

  “谨遵王命!”

  战场中的楚军再次怒吼,并将王命高声传达,以至于钜阳城和附近散落的楚军都能够听到。

  因为这场战役的规模太大,除了三国的主力外,还有大量的仆从军和远离战场中心的部队都没有加进去,最后也不敢加进去。

  因为他们发现进入战场中央的部队便都仿佛失去了理智一般。

  但到了这一刻,却有忠心的楚军将士与封君忍不住了。

  也不知谁喊了一声“救驾”,顿时便有数以十万计的残余楚军冲入了战场。

  而这一刻,许褚所部也发动了冲锋。

  显然,许褚所部的速度更快。

  愤怒的楚王带着残余的精疲力竭的楚军最后一次凝聚出了巨熊图腾,但这一次,虎贲军却高喊着“为了陛下”凝聚出了龙纹虎章的太阳神鸟图腾,将强弩之末的楚军图腾抵消。

  对于大虞而言,不存在武将的忠诚度问题,董璜甚至巴不得每个武将带领的军队都能够凝聚出太阳神鸟图腾呢!

  此役,楚军最终战败,慷慨激烈的楚王卒战到了最后一人。

  楚王战死。

  在楚王战死的那一刻,贾诩、许褚、华雄乃至所有参与到这场战役的虎贲军,都觉得自己身上的图腾纹身一热。似乎发生了什么玄妙的变化。

  见到楚王战死,那些冲过来的楚军顿时如丧考妣。

  之前没敢冲锋的,纷纷溃逃,之前冲锋过来的楚军,则直接发起了决死冲锋。

  然而,卑鄙的虞军却不给他们阵地战的机会,先是做出冲锋的态势,送上了两波箭雨和一波投掷专用的破甲短矛;而后利用高机动性,又拉开了与楚军的距离,并对楚军形成包围之势,从四面八方继续箭雨覆盖;还时不时进行假冲锋,扰乱楚军阵型。

  楚军的阵型,很快混乱起来。

  之后,大虞骑兵又进行了多次战术拉扯,最后才由骑战经验极其丰富的华雄瞅准时机,率领麾下飞熊军铁骑,冲入混乱的楚军之中,直插楚军主将之所在。

  陷入混乱的楚军终于崩溃。

  此战,虽然华雄最后被拼死一搏的楚军无名神话二阶将领通了一矛,但血厚的华雄呵呵一笑,直接肉体夹长矛,在韩家五虎的配合下,将楚军将领踩成肉泥。

  进阶到神话一阶已经实现了界限突破的华雄,已经不是当初的华雄了,现在的他,堪称陆上小周泰,区区长矛贯穿伤,不值一提。

  而就在不久前大虞的太阳神鸟碾碎楚国的巨熊以及楚王战死之时,他感到自己和麾下的飞熊军似乎吸收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整体似乎又得到了什么升华一般。

  这一刻华雄心中突然生出了一股明悟:或许老子要是跟高顺那家伙一样整天生孩子的话,军阵早就成了!

  他已经隐隐摸到了属于他的飞熊军军阵的门槛,却因为和属下的默契度不够而无法突破。

  抛开华雄的这点受伤小插曲,这次大战,最终以虞、魏、齐惨胜而告终。

  在虞军与楚王及勇敢的楚军进行决战的时候,魏军和齐军的残余部队已经完成了集结,但是却被战场中央的惨像彻底吓住了,没有一个敢参与到这场战斗中来。

  剩下的楚军则因为不知道谁喊了一嗓子“寿春还在我们的手中,快往寿春去啊”而陷入了崩溃,有的往寿春一路狂奔,有的则干脆四散而逃。

  尤其是剩余的战争代行者,已经意识到情况不妙更是仓皇而逃。

  他们很清楚,大虞的胜利,最凄惨的绝对会是他们。

  贾诩知道齐魏联军已经吓破了胆,并命令许褚先入钜阳。

  亲眼目睹了那场旷世血战的钜阳守将,没有遵循王命玉石俱焚,而是开城向许褚投降。

  许褚入城之后,才发现,城中的守军竟然不足一万老弱病残。

  至此,楚国自鄢郢之战战败后积攒起来的宝物家当,基本全部落入虞军手中,楚王的后宫、楚国大臣的家眷,也基本上全部落在虞军手中,除了王后李嫣以及楚王的几个王子。

  击杀楚王、占据钜阳,意味着这场贾诩精心设计平衡之战取得了比预想还要可喜的成果。

  在贾诩的计划中,此战之后,楚国淮南之地将尽为大虞所有,淮北大部虽然给了齐魏韩,但是因为齐魏会在与楚国的血拼中损失惨重,就算得到了这些土地,一时半会儿也恢复不过元气。

  齐国会因为惨重的损失和后胜的作用,再次进入咸鱼状态,而魏国虽然回了一波血,但因为精锐的损失,反而会让他成为真正的软柿子。

  再考虑到秦国对信陵君和魏武卒的忌惮,只要信陵君死了,秦国必然会再次伐魏,而不是伐虞。

  因为不管郢都之战的最终结果如何,虞国的水军之利,都足以保证秦军短时间内无力过江,但是秦国新王即位,丞相吕不韦刚刚主政,不可能没有一点点像样的战绩,所以东进取得重大战果是唯一的选择。

  东进就要面对赵魏韩三晋,赵国武德充沛又有成名已久的廉颇,不可轻辱;韩国在各国伐楚之战中没有损失只有收获,国力大增,强行攻打也很费力;唯有魏国,才是最大的软柿子,没有名将,没有精锐,君主昏庸。

  秦国伐魏国,对国内也有了交代,而虞国也可以缓一口气,专心消化淮南之地,并继续支援怂恿三晋跟秦国对着干,重点支援韩国,让韩国成为秦国东出路上的绊脚石。

  等到时机成熟,大虞再决定究竟是先取巴蜀还是先和齐国、韩国灭掉魏国。

  至于赵国,大虞是真的鞭长莫及;燕国以及朝鲜等地,那就看法孝直的了,贾诩懒得掺和,因为哪些地方,对大局影响不大。

  总之,这场战斗看似是在灭楚国,其实更是在算计秦国和魏国,而秦国和魏国却不自知,甚至只能够按照贾诩设计的路线走。

  如今的第一步,顺利无比,甚至还超纲攻占了楚都钜阳。

  不过,魏国倒是很快反应过来了,没有在前线的魏庸拉拢齐国,提出跟虞国交涉,想要空口白牙得到钜阳。

  但这个时候,大虞的援军也来了,乐进、于禁、庞德、项燕等军团纷纷到达,水军也在楚军残部过河之后,重新疏通了河道。

  在这种情况下,以及达成段干崇死亡、占领大片领土目标的魏庸也只好硬着头皮默认了大虞占领钜阳等地,毕竟不论是魏军还是齐军都已经无力再战了。

  他们甚至害怕养精蓄锐的虞军会背盟突袭。

  他们发现,虞军的陆战能力似乎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弱,一旦开战,虞军依靠骑兵机动,足以让大量主力阵亡的魏国头痛不已,也足以让损失了大量精锐,且另外的精锐还在燕地没有返回的齐国陷入一定的被动。

  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一旦真的交恶,他们这些本来就惨胜的将领,决定要成为政治替罪羊了。

  事实证明,他们两国的担忧是多余的。

  贾诩是多么诚实守信的人啊,他在钜阳亲自主持了与魏、齐、韩重新划分领土的盟约,魏庸、齐国代表和匆匆赶来的韩国代表都表示信服。

  至于说贾诩为什么没有急着南下剿灭寿春附近的楚军残余势力,则是因为他已经没有必要亲自出手。

  那里,他已经交给了黄忠。

  此役过后,楚国已经翻不起风浪了,春申君也基本没用了,剩下的就交给黄忠,给他一个立功的机会好了,毕竟黄忠之前败了一场,没有拿得出手的功劳的话,大家的脸面上都不好看。

  朝堂不是疯狂送女,而是人情世故啊。

  在此不点名批评某个名声烂大街的送女狂!

  (秦始皇初年七国形势图)

  到秦始皇元年开春,九州七国形势发生了魔幻而合理的变化。

  强大的楚国经历了三年战争,最终走向了灭亡,楚考烈王被项燕鞭尸后,由大虞厚葬,楚国的主体部分被大虞占领,淮北的大部分地区却被齐、魏、韩三国瓜分。三国中,齐国占领的土地最多,韩国得到了领土最为轻松。

  又因为有楚考烈王的遗命,有不少楚国残军都选择了前往韩国,向韩国投降,包括寿春方向的楚军和楚国贵族,只要逃亡韩国的,大虞军一律放行。

  至此,大虞和韩国正式接壤,且有汝水直接相通,相互支援极为便捷。

  北方,齐国和赵国也得到了燕国大片土地,好好回了一波血。尤其是赵国,虽然没能在晋阳搞事,但是新得到的大片领土和人口,却让赵国的国力暴增。

  赵王甚至打算休养生息几年后,联络其他五国共同讨伐秦国。

  燕国没能力大败齐国和赵国,所以准备向朝鲜和东北方向扩张。

  至于秦国,则举朝狂怒,决定来一场大动员。

  朝堂上,就连对吕不韦虎视眈眈的楚系也没有唱反调,都支持大动员。

  只是在带兵的将另方面,有所争执,因为楚系也想要军功,有军功,说话才有分量。

  最终,吕不韦与楚系各退一步,同意昌平君带领包括三万秦锐士在内的二十万精锐入蜀。

  不过,楚系没有想到的是,这是吕不韦故意为之。比昌平君更加老谋深算的吕不韦已经意识到,秦军基本上不可能在巴城、郢都打开局面了,去巴蜀,就真的只是平叛,并稳住巴蜀之地而已。

  大秦真正想要拿回之前的威风,还得在东方。

  他已经拍了好几拨人去刺杀春申君,并派人联系魏庸了。只要春申君一死,他就攻魏,让关东诸国再次回忆起被大秦支配的恐惧。

  值得一提的是,朝会快结束的时候,泥塑一般的嬴政竟然首次在朝堂上发表意见。

  “寡人身边的侍卫武将王翦,熟读兵书,精通战阵,这次让他也带领一万锐士前往巴蜀,如何?”

  秦王政主动点名道。

  王翦其实是王龁、王陵等秦将是同族,自幼熟读兵书,也曾多次亲临战阵,凭军功一步步升迁,在宿卫宫廷的时候得到了秦王政的看中。

  少年君王毫无征兆的插手人事,而且还是军国大事,这不仅震惊了吕不韦,也震惊了其余朝堂重臣。

  昌平君等人的目光忍不住投到了少年君王的脸上,却没有从少年君王脸上看出任何神色;再看吕不韦,吕不韦一副宠辱不惊的模样;最后看向赵姬,却发现赵姬凤眸微闭,面容紧绷,似乎是在等朝堂的反应,为儿子站台。

  这让众人忍不住怀疑,是赵姬为了揽权而唆使秦王插手军权。

  但是吕不韦默认,其他人自然也没有必要触这个眉头。

  毕竟,这可是少年秦王第一次在朝堂上发表意见。

  人对第一次,往往都情有独钟,终身难忘,比如说初恋,比如说第一次献身,比如说第一次偷情……

  这种时候,谁要是反对,就好比结婚当天被带绿帽子,绝对会被秦王记一辈子。

  吕不韦不反对,纯粹是向少年天子、赵姬和军方王氏一族卖好,反正就算是王翦能力不行,战败了倒霉的也是统帅巴蜀秦军的昌平君。

  不过心下里,吕不韦却对少年君王有了一丝丝警惕,他很清楚,这绝对不是赵姬的撺掇,因为赵姬就没有这个智商与政治头脑,这一切都是少年君王自己的选择。

  只不过,吕不韦还不能确定的是,少年君王究竟是出于义愤,还是为了在军方安插人手、培养自己人,才做出的决断。

  至于昌平君,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争这个入蜀主将似乎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但这个时候他已经不能够再推出去,更不可能反驳少年君王的打算,反而,他还要想办法和少年君王搞好关系。

  除了吕不韦和昌平君,唯一有能力反驳少年君王决定的就是王太后赵姬了,理论上,代表少年君王行使王权的赵姬这个时候却眯起了眼睛,脸色潮红,面带笑意,似乎正因为儿子的看似任性的绝对没有被反对而兴奋。

  这不仅让人猜测,少年君王的这次发难,幕后是赵姬的策划。

  就连吕不韦,在这一刻也产生了自我怀疑:难不成当了王太后之后,赵姬的智商提升了?

  “太后,臣觉得,大王所言并无不妥。”

  相邦吕不韦忍不住开口道。

  他这句话其实是在试探,现有赵姬向他索要罗网,后有少年君王插手军权,这让他嗅到了不妙的信号,他要试探一下赵姬的真实态度。

  “嗯?”

上一篇:仙父

下一篇:诸天之大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