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165章

作者:安化军

  杨文广表现得很好,对新式武器的理解,学习与训练的态度,都无人可比。相比起来,杨畋在营田务厢军只是备位而已,实际事务都是杨文广在做。随州的厢军,杨文广才是实际的指挥官。

第176章 钱荒

  皇祐二年秋天,王安石由鄞县知县调任舒州通判,进京述职之后,由开封府坐火车到襄州,而后转水路去舒州。到了樊城车站,特意转到枣阳来看望杜中宵。

  那一届进士,王安石本是状元,因为一句“孺子其朋”恶了皇帝,成了第四名。名次不可更改,状元的才华也被记住。淮南节度判官任满,便有大臣举荐王安石入馆阁,被其拒绝,任鄞县知县。后来不断有大臣举荐,王安石均拒绝,坚持在地方为官,增加历练的机会。

  杜中宵是本身才学有限,不敢到馆阁里去。王安石则认为那是清谈之地,认为地方历练重要,一直坚持为地方官。庆历二年几位此时知名的进士,就剩他们两人没有到馆阁去实任职事,做清要之官了。

  与王安石不同,杜中宵带馆职,这样又发钱又升官快的好处,不要白不要。王安石有政治洁癖,连这样的机会都拒绝,甚至越级升官的机会也拒绝,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去。

  两人几乎是两个极端,杜中宵一路越级升官,做到一路监司。王安石则步步为营,非按磨勘法到任不升官,做到州通判。

  得了消息,杜中宵早早迎到镇外。看王安石骑头青驴,带个老仆,缓缓而来,急忙迎上去。

  两人见礼毕,杜中宵道:“介甫远来,何不早来书一封?我到樊城相见,你也不必奔波。”

  王安石拱手:“某此次来见待晓,正想看一看营田务。自京西营田,好生兴旺,不亲眼所见,心中有憾。百闻不如一见,自己看了,才知道如何做到今天地步。”

  杜中宵道:“好,那便在这里住上几天,我与你四处看遍!”

  说完,与王安石并肩而行,慢慢向镇子里走去。进了镇子,王安石见街道繁华,道:“这里人烟辐凑,市井繁华,不下一大县。实在难以相信,只是两三年间,便可如此。”

  杜中宵道:“营田务有这么多人口,人口一多,商业必然繁荣,自然就热闹起来。”

  王安石点了点头,也不多说话,只看着街道两边,观注风土人情,一路进了营田务衙门。

  张昷之和苏舜钦两人正在处理公务,杜中宵引王安石到自己住处,到书房里落座。

  叙过别情,杜中宵道:“自京城一别,我们已九年未见。当年少年进士,如今已渐步入中年,不复当年意气风发的时候了。介甫此来,一定要多住些日子,诉诉别情。”

  王安石拱手:“敢不从命。”

  此时杜中宵已是度支郎中、一路宪臣,这一等级年纪最轻的官员之一,前途无量。如果是别人,同年相见,一定会先恭维一番,有了机会,为自己引荐。王安石则绝口不提,只是依同年之谊,述说着这几年的别情。说起来也是,举荐王安石的有许多大臣,杜中宵根本就排不上号。

  上了茶来,用过茶,王安石道:“路上过柏亭监的时候,我在那里下车,盘桓了几日。子容在那里任知监,与我相谈甚欢,解了我许多疑惑。”

  苏颂也是同年,而且只是乙科,此时做到知监,官位还在王安石之上。王安石对此毫无芥蒂,对苏颂的招待甚是感激,特别是他毫无保留,详细讲解了铁监的运作,让王安石大开眼界。

  杜中宵笑道:“京西营田能够如此顺利,多亏了铁监。有了铁监,才有了各种农具,营田务不花多大本钱。营田一时无钱粮时,也可以从铁监借贷。那不是那里,营田岂能如此容易?”

  王安石点头:“委实如此。我在铁监那里看过,实是大开眼界,万没想到天下还有如此地方,如此制造各种货物的。以我估计,铁监那里,一个人可以当十人用,尚且不止。各类机器,着实用处无穷。如果天下再建几处铁监,朝廷何愁缺钱粮?那里的东西换成钱,肯定超过茶税酒税。”

  见王安石认真,杜中宵笑着摇了摇头:“只有一桩难处。铁监的货物处处有用,人人想要,可哪里变出那么多钱来?如果铁监的货物全用买,天下必然钱荒,实际卖不出去的。所以现在,那里产出来的货物,大多都不是卖的,而是由朝廷直接拨走。如此一来,赚到的钱也就没有那么多了。”

  王安石道:“此话不错。没有铁监的货物,天下还钱荒不断,处处缺钱。那么待晓以为,此事当如何处置?总不能一直这样,由朝廷拨到别处去,只还些钱粮回来。一直如此,对于铁监来说,做得好了做得差了并无大的区别,管事做事的人必然不用心。”

  杜中宵道:“还能有什么办法?就是要天下的钱多,有了足够市面上用的钱,一切好办?”

  王安石连连点头:“我也是这样想的,只是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如西川一样用交子,则难免朝廷虚发,坑害百姓。要多铸钱,则天下产铜有数,铁钱又不方便。”

  杜中宵道:“介甫,既然提起来,那我们便议一议此事,左右无事。何为钱荒?不能说钱荒是天下的钱不够用,而是市面上的钱不够用。市面上的钱,不只是跟每年新铸的钱的数量有关,还有跟两件事有关。一是百姓得了钱,存起来,则钱就从市面上消失了。再一个,即使不存起来,总要用钱的时候才会把钱花出去。这个时间可能是三两天,也可能是几个月,甚至是以年记。就是钱从一个人手里,到另一个人的手里,时间越快越好。一是太多钱存了起来,再一个流通的时间太长了,才是钱荒。”

  王安石连连点头,这是他以前没有想过的。第一点他能理解,王安石对钱荒的认识,除了新铸的钱不够外,再一个就是天下富户积累财富,钱藏于豪富之家。

  解决的办法比较粗暴,即发富民之藏,以济贫户。历史上王安石的改革,很多措施都与此有关。钱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倒是他以前没有注意到的。

  杜中宵道:“自汉铸五铢钱,于今已有一千余年。历朝历代,铸了多少钱存于民间?本朝立国之后铸钱之多,甲于各朝,只怕还是比不上积攒的旧钱。这些钱如果不是藏于府库,埋于地下,全部都能拿出来用,何至钱荒?铁监的货物,多是大宗,买卖需要大量的银钱。不是家中存有大量钱的人,其实无法与铁监做生意。这样的生意,本就限制铜钱流通,这又是一桩难处。”

  王安石想了想,问道:“待晓以常平司在樊城等处开设商场,便是为了让货物方便发卖,让钱尽速流动起来么?这倒也是一个办法,如此生意,确实可以少用许多钱。”

  杜中宵道:“此是一样。真想解决钱荒,还要用其他办法。只是我诸事缠身,现在只是有想法,还没有实行。等再过一两年,才能着手此事。有钱荒在,不只是铁监难做,商场其实也有许多难处。”

  钱荒实际上商业中货币稀缺,并不一定是因钱的存量少,更与货币流通速度有关。解决不了,国内统一市场就难形成,工业和交通带来的好处受到限制。以现在的商业体系,铁监的发展是受到限制的,自苏颂任知监,已经慢慢见顶。后来发展的生产能力,大多都支援朝廷的基础建设了。

第177章 分岐

  立国时,太祖说藏富于民,到了王安石变法,又要发富民之藏,以济贫民。所说的财富,其实更多的是指金钱,而不是实物。市场分割,商业经济不发达,会使大量的社会财富其实没有用货币标价。商业的落后,又使大量金钱沉淀下来,形不成资本,也抑制产业发展。

  宋朝民间沉淀下来的钱有多少?比流通中的数量多得多。两宋之交,朝廷加赋,曾有一个寡妇愿意一家替全县交钱。开一库存钱,就全数交齐,而他家存着的现钱还有好几库。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乡间小财主,就存了装满几间房子的现钱,当时的人也大吃一惊。

  流通中的货币,应该等于数量乘以流通速度。这个年代,大部分人还没有认识到流通速度的重要性。

  杜中宵在京西路开设商场,增加流动速度是一方面,还有一个目的是打破各州县的行会垄断,打破地方壁垒,形成统一市场。统一市场一旦形成,局面就焕然一新了。

  听着杜中宵讲自己各项措施的意义,王安石不断点头。在地方为官已经九年了,有足够的经验,看见了各种各样的弊端,王安石一直在寻找改善弊政的方法。京西路的很多做法,让他耳目一新,形成了很多的想法。这一路走来,观察地方,体察民情,还是感性的认识。听杜中宵分析利弊,慢慢开始形成理性的认识。有了这些认识,到了舒州之后可以付之实践。

  舒州位于长江支流皖水边,就是后世的安庆一带,地理条件与襄州一带类似,营田务的很多举措都可以直接移植到那里。王安石的打算,也正是要借这一任通判,结合营田务的经验,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治国方法。只有真正地认识地方,积累足够的经验,王安石才会愿意到京城为官。

  与杜中宵比起来,王安石的理想远大得多,做事也主动得多。

  历史上舒州一任之后,再做一任知州,王安石便入京,不久就写了《上皇帝万言书》,系统地提出了自己治国理政的思想。《万言书》是一种官员上书皇帝的文体,比较正式,倒不是长篇大论的意思。现在这个时间,正是王安石积累经验,总经自己改革弊政的思想理论的关键时刻。

  杜中宵讲完,王安石道:“依待晓之见,行会把持地方,把全国商业分割为一州一县,甚至一镇一村之地,使商贩不行,于国不利。如果打破行会把持,夺了牙人的交易之权,才可以使货物流通天下。不过如此一来,官府也就无法掌控民间贸易,使商贾脱离朝廷眼线。商人天性逐利,不事生产,若是百姓人人追逐商贩之利,耽误了种田,于天下大不利。”

  杜中宵道:“介甫,商人逐利,其他各行各业难道就不逐利了?民间有言,钱如密,一滴也甜,天下人哪个不喜欢?种田有种田的利润,经商有经商的利润,开工场生产货物同样有利润,哪个利大,便有无数人钻进去,把利润慢慢摊薄。官府只要从中调节,并不会相差太多。至于官府无法掌控贸易,便是开市场的意义。有朝廷自己开的商场,有民间百姓开的商场,各得其利。有自己的商场,官府可以通过调节抽取的利润多少,影响天下商业。然后通过税收、官买官卖、贷给本钱等等手段,掌控其他。”

  王安石听了,好一会不说话。以王安石的文化背景,他的性格,更加相信直接控制的手段。杜中宵这样间接控制的方法,不合他的心意。

  何必那么麻烦,既然官府可以开商场,可以直接生产、买卖货物,商业就由官方来做好了。直接朝廷出面,控制、管理大型商业,只有那些不赚钱的小生意,才放给百姓经营,岂不更简单?

  像铁监那样做工业,像商场那样做商业,再加上营田务这样做农业,农、工、商全部由朝廷设衙门来经营,什么大商户、行会、牙人,全部都甩到一边去,岂不是一了百了?

  王安石是这样想的,也准备这样做。此次到枣阳来,一是要看一看营田务种田的模式,再一个看看村社经营。学习经验,到舒州之后,整合境内所有行业,试一试身手。

  听着王安石说着自己的想法,杜中宵有一种错觉,自己在跟一个似曾相识的国营大单位的一把手谈话。只是王安石这样的思想,没有意识形态的因素,而是认为,财富沉淀民间,朝廷积贫积弱,是现在天下最大的问题。只要财富到朝廷手里,就可以富国强兵,改革一切弊端。

  王安石容易走极端,一旦觉得哪种方法好,就推向极致。杜中宵这种一方面这样,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处处限制的做法,让他极不理解。既然官营有这么多好处,又何必留出民间发展的空间。

  杜中宵哪里有理论功底说服王安石,只能含糊过去,总要经过实践,才能改变认识。

  宋朝被称积贫积弱,其实后来的明朝中后期,又何尝不是积贫积弱?清朝的中后期,是不是积贫积弱?甚至后世的欧洲等国家,冷战之后是不是积贫积弱?与他们的前期相比,都是一样的局面。

  政权不掌控经济命脉,必然会走到这一步。宋朝用行会和牙人控制工商业,社会财富必然被商人和牙人分走大部分,到了官方手里剩不了多少。随着时间推移,会一步一步恶化。这种情况下,哪怕官方参与一些经济活动,不管是工业还是商业,都会被各种手段挤兑得不赚钱,甚至亏钱进去,成为民间势力积累财富的养分。不得不放弃,从而使官方在社会财富中分到的配额变得更小。

  王安石这些人,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既然如此,那就由官方直接进行分配,消灭中间谋利的商人和工场主,完全控制生产和消费的整个链条,一切利润由朝廷掌握。

  这怎么可能做到?无非是把生产和消费及中间的流通环节,纳入到官方体系来。以前是体系外的人分财富,变成体系内的人分财富。没有控制的手段,体系内的人难道就比体系外的人欲望低,不贪婪?

  杜中宵的办法,是官方掌握一部分经济,以足以能够控制社会财富为度。通过这一个体系,调节官方抽取利润和积累的比例,投资和消费的比例,来影响社会生产。官方不能掌握这样一个独立的体系,要么对经济无能为力,要么对某个阶层产生依赖,沦为工具。

  政权不是靠税收养的,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的特点。有必要,有能力,政权会出面直接掌握生产资料。直接控制土地,均田制、分封制,都是建立在土地由政权所有的基础上的。直接设立工场,从周朝开始而后历朝历代,都有规模庞大的官营工业。只有商业,官方难以控制,便有重农抑商。

  宋朝经过晚唐五代的混乱,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失去了直接控制土地的条件,官僚便一直有重新控制的冲动。数次改革,重要目标都是由朝廷再次直接控制土地。

第178章 富国强兵

  公有制不新鲜,不加社会主义这个限定条件,不过是中国历史的常态。不管是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土地,还是作为工业资本的工场,中国一两千年,政权都是最大的掌控者。大多数情况下,税收只是支付官员和军队俸禄的作用,维持政权运转的巨大成本,其实是由政权直接掌控的生资料来承担的。

  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商业越发达,社会财富越向流通领域倾斜,政权的财政能力越弱。宋朝的数次变法,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商业领域的控制。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杜中宵也不知道。他曾经学过的政治经济知识,大多与宋朝的现实不符,没有照方抓药的条件。学的那些理论,是以历史上的欧洲为原型推出来的,以农奴制为基础,了不起加个俄国的农村集体公社做补充,所谓的东方模型是印度。中国这种大一统、政权掌控一切的政治模式,在所有的模型中都被忽略掉了。理论中的很多制度革命,本就是中国政权历史上的常态。而在政治中被作为典型的中国模式,晚清民国时期土豪劣绅控制天下的局面,恰恰不是历史的常规形态。

  没有理论指导,那就只能根据经验来了。杜中宵建立的铁监,建立的以商场为核心的常平司掌控的商业系统,就是按照前世经验照猫画虎。不过那个时代的改革,初期是从有到无,把这些从政权的手中放到民间。现在是从无到有,先把官方掌控的工商业建起来。至于以后,只能从实践中摸索了。

  王安石听杜中宵讲着自己的想法,神色认真,但却坚持自己的想法。天下商人难管,如果一切由官营,就变成了吏治问题。而整顿吏治,历史上可以借鉴的经验就太多了,正是官僚的拿手手段。

  “唉——”杜中宵叹口气。“介甫,我且问你,治理天下,为的什么?”

  王安石道:“前些年党项叛乱,朝廷一败再败,府库无蓄积,已是积贫积弱之局。为今之计,最重要的是富国强兵。国富,则有钱有兵,兵强才能战胜外敌。外无强敌,边境无忧,才可以专心于内政,轻徭薄赋,使民安乐,天下大治。”

  用后世流行的话说,这是安内必先攘外,典型的春秋思想。春秋的核心是尊王攘夷,攘夷是关系天下兴亡的第一要务,一切的核心。富国强兵连在一起,是基于宋朝的现实,军队是用钱养的,是一种雇佣的关系。有了钱就能养强兵,有更多的钱可以养更多的强兵,有了强兵就可以消灭外敌。而杜中宵熟悉的那句保家卫国,此时不是思想的主流。

  杜中宵道:“介甫,窃以为,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你说的最后八个字,天下大治,使民安乐。外有强敌环伺,君王不能安枕,百官不能无忧,民当然也不会安乐。民不安乐,

  是为民心可用。所谓上下同欲者胜,以民为本,而建必胜之军,外退强敌,是为大治。国富不一定兵强,兵强也不一定要国富,民心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便如大宋与契丹,本朝与北国何者富?人口哪国更多?兵可曾强于彼国?此介甫之误。国富不如天下富,天下富,则府库充盈,百姓富裕,国富却未必如此。”

  王安石皱了皱眉头:“待晓说得有道理,可此事只怕做不到?”

  杜中宵笑笑:“能不能做到,总要试了才知道。自我到京西路来,建铁监,建营田务,现在又在常平司建商场,建村社,百姓尽得好处。百姓得利之外,上交朝廷的财物数倍于几年之前,可谓国富。现在苦练厢军,使他们能够外御强敌。如果有一日亲临沙场,打上几个大胜仗,就知道能不能强兵了!”

  这是最让王安石想不通,也特别感兴趣的地方。杜中宵这几年在京西路的作为,不但是朝廷得到了许多好处,上交的钱粮翻了几倍,民间还富裕起来。国富与民富,相辅相成,同步增长。至于杜中宵练厢军,王安石倒是理解,也认同。寓兵于民,兵民一体,本就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源远流长。

  想了想,王安石道:“我在柏亭监住了几日,体察民情,看得出来,那里百姓富裕,天下罕有可比的地方。若说是铁监赚钱做工的人得利也就罢了,可还有不少人,从铁监里面出来,自己建工场,赚到了更多的钱。待晓,这是不是官财漏于民间,挖了铁监的墙角?”

  杜中宵道:“不能如此说。一个铁监,总有一些不适做的生意,不适合生产的货物,产品覆盖不到的地方,这都是民间的机会。一个产业初兴,加入进来的人,当然会人人发财,只是办法各有不同。”

  王安石又道:“如此做,即在铁监里做事学到本事,积攒些钱财,再出来自己开场做生意,赚取大笔钱财。这样国富与民富并行不悖,能长久下去吗?”

  杜中宵摇了摇头:“当然不行。总会有一天,市面上能赚钱的地方到了极限,外面的小场做大,与铁监争夺赚钱的机会。到了那个时候,民间别说再开新场,就连旧场坚持也困难。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互相兼并。若无意外,民间出现可与铁监匹敌的工场也说不定。”

  王安石道:“即使到了那个时候,还是可以入他们那里做事,学了技术,攒了本钱,出来开场啊。”

  杜中宵缓缓摇头:“不可能了。那时本行业赚钱的机会,全被大场瓜分完毕。民间做事的本钱,已经升上来了,开不起新场了。要想再现从前局面,只能由铁监把民间的大场挤垮,再来一遍。”

  见王安石面色凝重,好一会不说话,显然理解不了自己的意思,杜中宵接着道:“现在铁监那里小场遍地,只要有技术,货物能卖出去,不要多少本钱就可以开个新场,极是容易。可是这种局面怎么可能持续下去呢?随着开的场越来越多,地价先涨上去,雇人的工钱接着涨上去,中间贩卖货物的本钱跟着也会涨上去。一天一天过去,同样的小场开办的本钱越来越高。要不了多久,在铁监做活,根本就不可能攒到开场的本钱。怎么办?然后是数人合伙,再然后是有钱的人入股,再然后是借贷。到了借贷这一步,开场的利润就要分给借贷的人作为利息。随着本钱升高,利息在利润中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这个时候做大了的场会加入到放贷中,哪怕少赚一些钱,凭着利息依然赚钱,小场慢慢做不下去。”

  这个过程,是金融资本,及与金融资本结合的产业资本收割产业利润的过程。到了产业利润无法支付利息的时候,产业就无法发展了。幸存下来的金融与产业结合的资本,才会提高产业利润,同时降低成本提高销售价格,开始新一轮发展,进入垄断阶段。

  随着利润提高,金融资本发展,其他资本进入行业的门槛大增,小生产者完全没有机会了。比如土地价格升高,附近房屋等固定资产价格升高,流通成本提高,行业已经成了排他性的了。

  典型的便如房价。从资本的角度来看,房价多高合适?其实就是,让资本之外的劳动者,买了房之后再无积蓄,不能积累作为生产资料的财富。这就是房价要收割社会财富的原因,要为资本的长久盈利进行清场。所谓蓄水池,所谓金融功能,房价推高的意义,本质是把社会财富收割掉,使社会财富不再具有积累成生产资本的机会。没有金融支持的财富,失去转化为资本的机会,不能够让资本之外的金钱,有钱生钱的路径,由金融资本垄断新创造的社会财富。也就是要让资本之外,社会普遍贫穷。

第179章 典型的贺大

  附近小山上的树木依然翠绿,田里的稻子金黄,不远处有耕牛在吃草,天上不时飞过一行大雁。一切都欣欣向荣,大地充满了生机,田里做活的人满面笑容。这就是百姓安乐、国泰民安的景象吧。

  王安石站在一排修竹前,看着眼前的景象,心潮澎湃。

  在鄞县数年,王安石组织修水利、办学校,勤勤恳恳,就是希望出现这样一种景象。从那里离开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做到了,然而与枣阳这里的营田务比起来,又没有做到。

  营田务治下没有贫民。外面有开不完的荒地,衙门可以借贷种子、农具,甚至帮着建房子,还怎么会有贫民?贷了不还怎么办?人都被安置在村里,贷出来的种子种在地里,房子被邻居围着,农具天天用与村民一起下田,收了庄稼立即以粮食偿还,想跑并不容易。

  用杜中宵的说法,衙门贷出来的钱粮立即转换成了固定资产,只要下了种,地里的庄稼已经决定了不会亏蚀本钱。不是没有浮浪之人,种几个月地,吃饱穿暖便就不干了,背着袋谷子逃得不知去向。无非是地里的庄稼村民一起照看,房子还在那里,收成足以保证让衙门连本带利收回来。

  为什么这里可以做到,别的地方就很难学?因为衙门有钱。哪怕偶有亏空,别的地方赚的钱,足以补回来,不至出现积欠。而且乡间无大户,以小自耕农为主,社会稳定。

  王安石有自己的认识。开荒地、修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打击大户是保证官府权威,社会稳定的方法。到了舒州,应该学营田务的做法,先把客户夺过来,让大户们破产。只有一桩难处,州里没有营田务这样雄厚的本钱。

  所以应该先办商场,立村社,州县有了财力,就一切都好办了。

  贺大挑着担子,晃晃悠悠地走在路上。路边一棵不大的树上结了几个大柚子,压得枝条低垂,上面蹲了只鸟,警惕地看着走来的贺大。

  何道成直起腰来,对王安石道:“官人,这位就是村里收蛋的贺大。每日里他早起去收鸭蛋,回来下田。中午的时候,再到邻近村里收各种杂物,卖给商场,赚些银钱贴补家用。”

  王安石看走过来的贺大,微点了点头:“这倒是个勤快人,一日里早晚不得歇息。”

  何道成道:“我们乡下人,就靠着两只手挣饭吃,怎么敢歇?贺大来营田务的时候,身无长物,挎个小篮子,连件换洗衣服都没有。现在除了种营田务的田,自己还有几亩地,有几十株桑树,全都是这样没日没夜不辞辛苦赚出来的。营田务就这点好,只要肯下力气,日子就能一天一天好起来。”

  王安石道:“不错,只要出力气,日子就能好起来,甚是难得了。天下大多地方,哪怕整日劳作不得歇息,日子也只能艰难维持,能够渐渐好起来的有多少?”

  前两天与杜中宵交谈的时候,杜中宵曾经说过,天下太平的时候,会普遍贫穷。做工的人,赚的钱永远少于要花的钱。日子会越来越好,花销同样会越来越大,手中攒钱会越来越难。种地的人也一样,收成好了,粮食的价钱会跌下来,收成不好,除非朝廷救济,不然种地需要的一切会迅速涨上去。营田务刚刚开办,开垦了大量田地,乡间的大户不再种地,这叫做红利。对于治下百姓,这个时候是红利最足的时候。这种时候,才会出现何道开说的,只要肯出力气,日子就会好起来。

  等到有一天,红利用尽,没有荒田开辟,哪怕家家还是有这样多的地,出力气日子也就那样。产的粮食再多,卖价降下去,种地的人也赚不到什么钱。要想让他们继续赚钱,只能建立村社,把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实际上就是工商业反哺农业,吃工商业发展的红利。等到无劳动力转移,或者工商业反哺的红利吃完,又会进入普遍贫穷的状态。

  对于杜中宵说的普遍贫穷,王安石将信将疑。从逻辑上来说,这种说法有道理。但另一方面,天下太平财富总是增长的,天下的人普遍贫穷,多赚出来的钱哪里去了?

  贺大的村子,在营田务非常典型。有营田厢军,有附近原来的客户庄客,混合编成。贺大又是村里过上好日子最典型的一家,一边种地,一边一直倒腾各种小生意。王安石特意来,听一听这样一个人会怎么说。在他的眼里,营田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看贺大到了面前,何道成道:“大郎,这一位是朝廷来的官人,问你些话。”

  贺大放下担子,到王安石面前行个礼道:“小民贺大,见过官人。”

  王安石道:“我们路边说话。”

  到了路边的修竹前,王安石道:“听说你家来营田务的时候,身无长物,一贫如洗。仅仅过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便就有田有宅,平日还做小生意赚些银钱贴补家用。日子如何,可否跟我说一说?”

  贺大有些不好意思,何道成再三催促,才开了口。他不知道王安石要想知道些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只好从自己到营田务开始,怎么慢慢生活好起来的。

  去年村里只是组织修渠铺路,没有种地。贺大在自己家分的私田上,种了些粮食,收成过得去,收了几石粮。有了这些粮食打底,他家今从营田务领的,粮食少了,钱多了些。

  小生意平常其实赚钱不多,好处是手里一直有钱。用做生意的话说,就是有流水。手中有活钱,就能抓住机会。别人手中缺钱不能买的东西,他家里就能买。一点一点积攒起来,地就比别人种得好,还在私田周围栽了几十株桑树。妻子回来后,养着蚕。除了家里妻子织绢,还能够卖蚕茧,甚至是卖桑叶给其他家,手中的钱越来越宽裕。

  诸般加起来,今年贺大手中的资金充裕了许多。他一直在周围村子里收土产杂物,有渠道,手中资金多了,就能收一些以前收不起的东西。比如贵重毛皮,名贵药材,诸如此类。能做这些生意,赚的钱就比以前多得多了。不断滚动,再也不似从前。

  王安石听着,不住点头。从杜中宵那里听了许多消极的话,终于在贺大身上,找到了鼓舞自己的话语。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小农,且农且商,一步一步把日子过好的例子。他的一切都是慢慢积攒,没有骤得外财,也慢慢成了小康之家。从一无所有,一两年间,成了乡间富农了。

第180章 劝君熟读封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