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331章

作者:安化军

  饮了一杯酒,杜中宵道:“看起来,军中配大量军官,并不是易事。河北路三十万大军,按照十人中有一人是军官,也要三万军官。一时之间,哪里找这么多读书人?就是从京东路招,一时之间也不可能招齐。此事三衙要多想办法,不把军官的架子搭起来,整训就没有用处。”

  杨文广摇头:“自河间府建军校,三衙想过各种办法,现在看来短时间做不到。要按照河曲路军中做法,非要三五年的时间,军中教人识字不可。要想短时间整训完毕,只能够减少军官数量。”

  杜中宵摇了摇头:“怎么减少?军官少了,军中的制度就执行不下去,还不是跟以前一样?”

  杨文广道:“可急切间实在招不到合适的人,没有办法。”

  说完,杨文广再不说话,一时间气氛有些沉闷。十人中一人为军官,也就是官兵比例十比一,并不算高。到了后世,很多军队官兵比例都低到三比一,二比一,比这时高了不知多少。

  军队中最基层的单位,自古以来,是五人为伍,宋军中常见的十人队。队正算是军官,就已经要求十比一了。放松要求,队正只是效用,默认他们可以不识字,才能省出军官人数,编成各职能机构。军官再少,就连职能机构里的军官,都不能保证人人识字。职能机构不识字,制度还能执行吗?

  杜中宵叹了口气:“自立国以来,军中招人,向来是以沿边三路和开封府为主。这些地方,要支撑八十万大军,实在难以做到。可没有八十万大军,如何与契丹作战?”

  韩琦道:“河曲路的军中,军官其实是有些多了。营以下还好说,除了统兵官,几个副将,主要是粮草官。到了营以上,有参谋官员,有粮草官员,有情报官员,诸般种种。而且每向上一级,都要增加大量的军官。现在各军校里教出来的人,能保证营以上各级本部不缺人,已是不易。”

  富弼道:“可河曲路打了这么多胜仗,靠的就是这一条。没有大量军官,与以前有什么区别?”

  赵滋道:“不错,没有职能机构,便与以前一样。军队一遇大仗,便就不知所措。整训过的禁军比以前强的,便就是有大量职能机构,将帅指挥,皆有章可循。”

  想了又想,杜中宵道:“惟今之计,只能够尽量想办法,解决困难,但大的方向不能变。如果来年契丹点兵,也要到秋天才有战事。只能用这大半年时间,让军校尽量培养将校。地方上的读书人难招,军中的总是容易。可命军中,凡是识字将校,全部都到军校培训。时间不必长,只要把制度和做事的方法大致学会,就可以先做基层军官。不合适,或者不愿在军中做下去,几年之后除投即可。军校出来的人,除实在不堪的外,大部先去做各指挥部门的职能官员。实在不行,不必似河曲路的禁军一样,从营以上各级都设,可以精简一些。总而言之,要做好跟契丹做战的准备。”

  韩琦想了想,道:“太尉,此事我仔细想过,实在没有必要跟契丹立即开战。只要等上三五年,禁军准备完全,那时便就一切尽在掌握。”

  杜中宵道:“相公,世间的事哪有刚刚好的?我们想等,契丹人必不会让我们如意。而且禁军整训要想有效果,必然伴随着大量旧军官离开军队。没有战争,只怕没那么顺利。时间越长,这事情以后就越难办。不如痛下一条心,过了这个槛,以后便是坦途。”

  韩琦点了点头,没有再说。现在政事堂里,文彦博由于前两年政绩显著,话语权重,韩琦的实权远不能相比。韩琦是有追求的人,他的倚仗,就是与杜中宵的关系。打胜与契丹的战争,杜中宵的地位必然上涨,韩琦受益。而且战争一旦开始,政事堂里就不是文彦博可以说了算了。

  杜中宵却明白,自己如果在枢密使任上,打赢跟契丹的战争,以后可能再也不碰兵权。除非发生特殊情况,非要自己上阵不可。等上三五年,自己离开枢密院,不如现在就打。杜中宵并不留恋兵权,特别是没有大仗的时候,不如进政事堂。可到了现在,不跟契丹打上一场,总是不甘心。

  包拯道:“当年在河曲路的时候,太尉掌兵,也没有人会想到有后边那么多胜利。现在禁军整训艰难,也不必瞻前顾后,打起来未必就会差了。”

  赵滋道:“以河北路论,其实只需要三十多万兵马。八十万大军,是与契丹不死不休了。此次整训过后,依枢密院估计,有真正有战力的四五十万人,就可以一战。其余兵马,并非必要。”

  杜中宵道:“如果只是恢复燕云,确实是如此。可如果契丹战败,拼了命地调倾国之兵,与本朝生死之争,便就不足了。契丹核心之地,在上京与中京之间,那里离着中原过远,如果没有足够兵力,很难与契丹争雄。等到占了上京、中京,契丹就不足为虑了。”

  那一带,北边是呼仑贝尔大草原,南边则是耕牧兼宜的地区。地方比河曲路更大,也更富庶,是燕云地区的直接威胁。杜中宵虽然不知道在后世那里叫什么,却知道那里的重要性。只要游牧民族还占据着那里,中原王朝北方就别想安宁。

  中原北方,从西域一直到东北,两个最重要的地方。一是河曲路,也就是后世说的河套地区。再一个就是从呼仑贝尔草原到燕山。河套地区的阴山,延伸到东边的燕山,是中原天然的防线。但要想防线稳定,就要占据山的北边那片富饶的草原。河套的要害在阴山南,燕山一带的要害,则是燕山北。

  只是恢复燕云,还不足以让契丹屈服,他们还有广阔的草原,还有大量的农牧兼宜的地区。只有占据了中京道和上京道的核心区,才算是彻底掘了契丹的根。

  五十万兵马,足以恢复燕云,契丹倾国之兵也难以守住。但要占领中京道和上京道,五十万兵马就显得不足了。杜中宵说八十万,意思就是,要与契丹彻底分个胜负。

第211章 风雨欲来

  都亭驿里,姚景行听欧阳修说完,不由张大了眼睛:“我们未见宋帝,就这样回去,如何说?自澶州之盟,两国约为兄弟之邦,还没有出过这种事情!”

  欧阳修正色道:“学士,自两位到了京城之后,两国的关系就不好。今年贵国不但没有派使节来贺正旦,连本国的使节也拒绝入境。已经如此,两位何必再见圣上。就此回去,虽然有些尴尬,总比矛盾更大来得好。因北朝慢待,朝廷许多官员已经对两位不满了。”

  姚景行看看欧阳修,又看看一边的耶律乙辛,道:“我们两位这些日子一直在都亭驿里,不知外面情况如何。不过,不上殿面君,就直接回国,这——我们两人回去如何交待?”

  欧阳修道:“两国现在如此,与两位无关。你们收拾一番,等候明日便就上路吧。朝廷特意拨出一列火车,从那里到雄州出境。圣意已决,两位就此别过。”

  说完,与张茂实一起,向姚景行和耶律乙辛告辞,出了都亭驿。

  送走两人,姚景行和耶律乙辛回到住处,道:“大王,现在怎么办?使节来京城,不能上殿,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如此回去,怎么交待?”

  耶律乙辛沉吟道:“宋人如此做,必有原因。莫不是本朝因为雄州战事,要与宋朝开战了?”

  姚景行摇头:“现在是正月,眼看就是春天了,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开战?要点集兵马,也要等秋后,秋高马肥的时候。再者说,我们也没有得到消息啊。”

  耶律乙辛不语,一时间也想不明白什么原因。此次到宋朝来,本是交涉雄州一战,却不想谈得并不顺利。宋朝要契丹为无故越境认错,并保证以后不会发生。契丹则是要宋朝为歼灭自家兵马认错,坚持认为并没有越过宋境。两家根本谈不到一起去,越谈越僵。

  只是姚景行和耶律乙辛怎么也没有想到,宋朝会不让他们上殿,不见宋帝,直接返回。这样做就是翻脸了吗,难道要开战?国内有风声,自己应该得到才是。

  百思不得其解,姚景行道:“没有办法,我们只有回去了。被关在都亭驿里,只能见那两个宋朝官员,我们在这里也没有用处。最近几年,宋朝占了西域,灭了党项,军力已经非以前可比,自然态度就不一样了。此次软了,以后必然更加难与宋人打交道。”

  耶律乙辛点了点头:“确实如此。此次遂了宋人的意,以后就难说话了。不见便不见,就当是来开封府闲走一遭。等到了秋后,圣上点集兵马,那里再看南人怎么说!”

  姚景行摇了摇头,没有说话。最近五六年,按宋朝对外战争的战果看,契丹点集兵马,宋朝就会害怕?可是难说得很。曾经不可一世的党项,说灭就灭了,宋朝可未必再怕契丹。

  杜中宵出了官厅,到了院里,看着天边的太阳一片嫣红。过了一会,对身边的李璋道:“契丹的使节,应该已经坐上北去的火车了吧?就此把他们送回去,必然惹出事来。”

  李璋道:“应该走了。我特意安排了人,一路陪伴,把他们送到白沟驿。”

  杜中宵点了点头:“自立国以来,契丹使节到开封府,应该第一次不得上殿。此次回去,与契丹的关系是好不起来了。你觉得,契丹会怎么做?”

  李璋道:“这半年以来,契丹国主一直驻于中京,没有到别处去。几个月时间,把原来随在太后身边的将领,全部调换。据前方来的消息,重元作乱引起的皇族和后族矛盾已经化解,很多后族王公当上了契丹的大臣。依此看来,等到契丹使节回去,两国必然生乱。”

  杜中宵听了,转过身道:“不到一年时间,契丹国主就信得过后族了?”

  李璋道:“重元作乱时,其实就没有多少后族王公追随他。不过是太后支持,不说话罢了。现在重元被杀,太后病殁,自然一切烟消云散。契丹不能没有后族支持,只是换人罢了。”

  杜中宵点了点头:“是啊,契丹两大族,缺一不可。皇族没有了后族的支持,契丹便就要乱成一锅粥了。如此说来,契丹现在内乱已定,只怕不会咽下雄州这口气。”

  李璋道:“刚刚得到的消息,契丹已新任命了耶律仁先为南京留守,这一年只怕不会太平。”

  “原来是他——”杜中宵点了点头。在河曲路时,自己击毙了契丹国主耶律宗真,当时断后的就是耶律仁先。耶律重元与耶律洪基争立,国内不稳,耶律仁先主动撤出河曲路,让给了杜中宵。重元和洪基争立这几年,耶律仁先一直带大军驻上京道,监视中京道的太后。正是他的作为,保证了契丹本部没有参与争立的战事,保持了契丹国力。不过没有参与战事,耶律仁先也就失去功劳,到幽州任留守,名义上可以算是小小惩罚。另一方面,也是对宋朝防御。

  想了想,杜中宵道:“耶律仁先任南京留守,契丹有没有在幽州增兵?”

  李璋道:“只是从平州调去数千人,其余没有兵马调动。不过,契丹国主在中京,大大增加了行宫兵力。治下的契丹各部,都新抽调了丁壮前去。”

  杜中宵听了,思索了一会。契丹这么做的目的说不好,不好猜测。经过了内乱,契丹各部的思想必然混乱,耶律洪基抽人补入行宫兵马,可以算是安内。但是行宫兵马增强,也可能是准备战事。对于宋朝来说,最大的敌人,一直是契丹的草原军队,并不是燕云十六州。

  想了一会,杜中宵道:“契丹人怎么想,我们无法预料。你派人仔细监视,一有动静,及时报告朝廷就是。最要紧的,还是增加我们的兵力。朝廷定了,到了今年三月,会再有十万军队整训完比。一支编为宣威军,一支编为奉节军,都派到河北路去。”

  李璋听了,迟疑了一会,才道:“太尉,河北路整训过后的已经有十五万人,兵马不少。再编好的军队,何不留在京城?如此内外相制,才能保得天下太平。”

  杜中宵笑着摇了摇头:“今时不同往日,内外相制也不是从前样子。圣上已经定了,直接拱卫京城的禁军,用原来上四军的军号。捧日、天武、龙卫、神卫,四军以二十万为额,驻于京城周围。现在河北路情况紧急,当然先把军队派到那里去。”

  现在整训完成的,是狄青所带的灭党项军队。大量的中下层军官被替换,士卒基本保留,所以整训较快。真正难整训的硬骨头,都在后面的四支上四军里,难处在后头。

第212章 通车了

  “通火车了!通火车了!”孩子在人群中跑来跑去,欢快地拍着手,大声喊着。大人们则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议论纷纷。雄州的人早就听说过火车了,今天终于通到这里。

  满城的人都跑了出来,看新建的车站。建造城池的时候,可没有想到,世上会有火车这种东西。城里的布局,无法把车站容纳进城里,只能建在西门外。

  马怀德和张岊一起坐在车站的旁边,中间桌上放着茶水果子,闲聊等着火车的到来。

  看着四周的人群,张岊道:“这些年百姓也知道火车好处,今日通车,都围到这里来看。”

  马怀德道:“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借着看火车,全家出来踏青。憋了一个冬天,百姓们也要出来走动一番。更不要说,许多人要来看个稀奇了。”

  一边开质铺的邢员外道:“知州说的是。我们这些平常百姓,见的东西少,当然要看一看。我早就听说火车这种神物,可惜一直未出远门,没有坐一坐。”

  马怀德道:“本州的车站,修了不少日子了,应该见怪不怪了。”

  药铺孙员外道:“只看见修路,把好铁铺在地上,却不知道什么车能在上面跑。我们住在这些边路的人,不似中原人见多识广,许多人一世都不到离家百里的地方。”

  卖丝绸的徐员外道:“火车我倒是坐过。以前到大名府的时候,那里通了火车,没有见过,特意坐着到了相州,算是见识了一次。不过,我也只见过那一次。”

  一边的邢员外道:“是啊,我们满城的人,只有不到十个人坐过火车,可见这东西少见。以后火车通到这里,不知有什么好处?”

  徐员外晃着脑袋,道:“此事奔驰如电,只是用煤,不需路上备饮水粮草,甚是便捷。以后火车通到了这里,外地的货物都可以运进来。哪怕远如江陵,也不过几日就到。到了那个时候,冬天南方产的柑桔之类,可就应有尽有。再不似以前的日子,冬天不见绿叶。”

  众人听了啧啧称奇。只听说开封府里到了冬天,还能见到各种水果,不想自己这里也可以。

  马怀德看着众人,对张岊低声道:“这些平常百姓,只知道通了火车,外地的东西运进来就方便多了,却不知本地的东西也方便运出去。火车一通,一个地方从此可就翻天覆地了。”

  张岊道:“对于我来说,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火车通了,雄州就成了河北路的军事重镇。真定府、定州、保州和雄州,用铁路连接起来,直通开封。以后,契丹的骑兵再进南下,已不可能。”

  马怀德点了点头:“太尉说的不错,最重要的当是此事。如若不然,中书不会如此急着把这条铁路修通。铁路一通,沿线可以快速调集兵马,契丹骑兵绕到背后就没有了用处。只要铁路在,多少人南下都没有用处,会被封死在南方,有去无回。”

  张岊道:“不错,通了铁路,从此朝廷在河北路对契丹,就是守则有余。朝廷的兵马,在河北路是沿铁路布置,惟有后边的河间府守住后路。河北一马平川,以前契丹南下,可以任选道路。以后就只有一条路,就是沿铁路南下。如若不然,就会被抄了后路。”

  马怀德点了点头。他是沿边安抚使,当然知道张岊所说的意思。铁路是交通大干线,后方的兵马和粮草可以快速运到。雄州以东,都是大片的池沼,不利军事行动。火车通到雄州,宋朝就用铁路把河北路连了起来,相当于扎了一圈的篱笆。契丹人要想南下,必须沿着铁路线,其他地方没有用处。一个不好就会被宋朝从铁路运兵,堵住了他们的后路。

  现在的铁路,只是通到开封府,把河北路跟中原连了起来。如果后边克服困难,从河北路修铁路到京东,契丹的国力就很难再对宋朝造成威胁了。

  这个年代,黄河是北流入海。下游河道变幻不定,经常决口,塘泊众多。河北路到京东路,要修铁路并不容易,而且很容易就被泛滥的河流冲毁。最可靠的南北通道是沿着太行山麓,那里也是此时南北交通的动脉。从开封府来的铁路线就是如此,到了真定府后才向东而行。与后世的交通格局大不相同。

  这个年代的交通形势,河北路跟河东路联系更紧密。一旦有军事行动,往往是沿太行山,山前山后互动。与后世河北直下齐鲁大不不同,战争往往发生在河北路的西侧。

  宋朝的兵力部署,便是依地理形势,从真定府到定州,再到雄州,基本沿着太行山。一旦与契丹发生战争,兵力迅速沿铁路集中。双方争雄的中心,就是从保州到雄州之间的地区。铁路修到雄州,标致着宋朝的军事部署完成,已经占了上风。

  到了中午时分,就听见一声汽笛响起,人群一下子兴奋起来。虽然绝大多数的人不知道汽笛响起是什么意思,反正看见旁边的人兴奋,他们也就跟着兴奋。

  马怀德起身,道:“汽笛响了,要不了多久,火车就该到了。我们准备一番,迎接火车。”

  张岊和旁边的一众士绅员外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袍袖,站到了马怀德身边。今天第一列火车,来的除了铁路官员,主要就是张岊手下。张岊所部防守保州到雄州地区,铁路通了,交通便利。

  随着汽笛声,慢慢传来了况且况且的声音。只见一个巨大的怪物趴在铁路上,冒着白烟,向车站行来。指挥的士卒摇着小旗,命令围观的人群后退,一时间鸡飞狗叫。

  一众百姓哪里见过这种东西?一时间有人尖叫,有人呐喊,做什么的都有。

  邢员外张大了嘴巴,过了好大一会,才道:“这就是火车?好是吓人!他前面噗噗冒气,那里是鼻子么?这样大的怪物,一天里要吃多少粮草才能喂饱?”

  徐员外道:“说的什么话!火车不用粮草,烧的是煤!只要有煤,便就能跑个不停。”

  邢员外才想起前边说过火车不吃粮草,有些讪讪。好在身边没有人注意他,都看着火车,觉得新奇不已。这世上竟有如此怪物,方方正正,却快过奔马。

  正错谔间,火车进了车站,缓缓停了下来。看见火车停下,一边看热闹的人群一阵欢呼。

  马怀德与张岊一起,带着本州官吏,走上前去。自有士卒引着,到了一节车厢前。

  车厢门打开,里面走出押车的铁路官员,向众人行礼。

第213章 演练

  略作寒暄,马怀德带着下来的押车人员,一起回城。今日要举行庆祝晚宴,这些人都是此次修路的功臣,是雄州的座上宾。随车而来的副都指挥使郭逵不显山不露水,下了车后,与同行的将校见了张岊。

  进了后衙,马怀德对同来的三司官员魏显道:“几个月来辛苦,今日终于通车。评事上座,今日痛饮一番。雄州略备酒菜,为诸位庆功。”

  魏显连道不敢,几次推托,与建铁路的人员才在客位坐了。

  马怀德举杯,对众人道:“自朝廷修铁路,造火车,天下间数千里也为通途。今日火车终于通到了雄州,从此去京城便就容易无比,极是便捷。其间功德,不必言说。且饮一杯,为此事贺!”

  众人一起举杯,兴致勃勃地饮了。

  酒过三巡,张岊和郭逵推说军中有事,告辞离开。

  离开了州衙,到了附近军营,进了张岊帅帐。张岊让郭逵落座,吩咐上了茶来。

  劝了茶,张岊道:“今日坐火车如何?我们分驻两州,以后有了火车,便方便多了。”

  郭逵道:“今日我算了一下,从保州坐到雄州,若是路上不停,约一个半时辰便就可以赶到。如此算来,虽然分驻两州,却随时可以调集兵马。”

  张岊点头:“两地一百余里,一个半时辰足够了。铺这条铁路,中书下了本钱,直接就是双线。来往不走一条路,互不打扰,比其他线路快得多。保州到雄州,基本封死了契丹南下的路线。依枢密院的意思,在沿途铁路上再建两座城,分驻重兵,车站都守起来。如此,契丹南下,便就没了空子可钻。”

  郭逵道:“我路上看过了,车站建的甚是合理,就在车站附近筑城即可。”

  张岊点了点头:“好,我与几位知州商量,从附近州县差人,夏收前把城建起来。建好城,我们就彻底封死了道路。而且有铁路运粮草,也方便了许多。”

  郭逵道:“现在春天,不是契丹人点兵的时候。北边幽州,去年灭其一万兵马,契丹也并没有向那里补兵。太尉,契丹人莫非就认了此事?”

  张岊摇了摇头:“契丹与本朝不同,他们的兵马,多是从草原而来。幽州只是民夫,纵然是刺字从军的,在契丹大多也不用于前线。今年幽州遭了震灾,粮草艰难,契丹向这里增兵,徒增负担。自从唐龙镇杜太尉击毙契丹国主,两帝争立,打了数年。现在耶律洪基终于一统,正是要立威的时候,突然雄州大败,他如何能够咽下这口气?契丹人现在不增兵,可不代表忘了。”

  郭逵点了点头:“原来如此。契丹人一直无动静,军中纷纷议论,他们是不是就此罢了。”

  张岊道:“此事多议论也无益处,加紧练兵筑城才是正途。前些日子朝廷来文,说是即将再编成宣威军,派到河北路来。到时窦舜卿部移驻保州,宣威军则驻于真定府和定州。那个时候,纵然契丹倾国之兵南来,一时间也奈何不了我们。”

  郭逵想了想,道:“保州、雄州、河间府,三地相距不远,驻十五万大军,是不是太多了?”

  张岊摇头:“今时不同往日,有了铁路,粮草充足,驻军多了也没有什么。如此前线军队彻底封死契丹南下的路,少了许多麻烦。如果契丹绕过南下,则可以集结成军,堵住他们的归路。”

  郭逵道:“也是,铁路一日可行千里,契丹人想要偷袭,可没那么容易。”

  张岊道:“修好了铁路,朝廷再派十万人到河北路,就不怕契丹南来。到了那时,朝廷只怕就要想恢复燕云的事情了。接下来的日子,除了沿铁路筑城,也要注意北边契丹的动静。他们没有增兵,可要想在秋后大军南下,现在就要准备粮草了。”

  燕云十六州是契丹重要的粮草供应地,大军南下,要靠幽州提供粮草。两帝争立五年,加上今年遭了震灾,幽州疲弊。契丹要在这一两年发动对宋战事,必须提前开始准备。不但是幽州的粮草不能再像往年一样运出去,还要从其他地方运进来。

  粮草骗不了人,只要密切关注对面,就可以判断契丹的政策。雄州战事结束,宋朝不再允许治下有两输户,并关闭了三处榷场,现在两边境森严。不过,再是森严的边境,也不可能断绝往来。宋朝依然有许多途径,可以得到契丹那边的消息。

  张岊驻边境,配合李璋派来的人,密切注意契丹。那里但有动静,逃不过他的耳目。

  郭逵是张岊从西域回来后,调入军中的,对军中以前的情况并不熟悉。军中的很多事情,他也是在学习当中,显得非常谨慎。这是与军校训练并行的另一条道路,以前编练好的军队,不断有军官调出,有其余的军官调进来。一进一出,既带了新整训部队,也训练了军官。不如此,整训速度更慢。

  此时禁军中的中高级将领,多是短暂在军校学习,而后调入整训好的军队。学得快的升上去,也有很多不合适,快速淘汰掉了。

  宋朝禁军的中高级将领并不多,职位有限,能升上去的人很少。大量的武将,都是在禁军中升到一定程度后,到地方任职。禁军中的职位是军职,地方上带兵的职位则是兵职,两者有根本不同。

  此次整训,中高级将领不分兵职军职,只要愿意,都会进军校学习一段时间,而后被编入整训好的军队中。做得好的继续升迁,做不好的,大多就从此离开禁军了。

  议论了一会边境的形势,张岊道:“枢密院的意思,是铁路通后,再调十万人入河北路。各军不再分驻各地,而是驻在一起。用秋天之前的这段时间,进行演练。那些新调入的军官,要在演练中熟悉军中的工作。不能熟悉的,就尽快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