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371章

作者:安化军

  杜中宵想了想,道:“此事不是我们考虑的。回去告诉耶律仙童,让他耶律洪基,我们就是如此决定的。窦、刘两军停炮,让契丹人从那里出来。契丹人出来之后,张玉所部监视,防止他们闹事。”

  此时南线兵力充实,契丹人已经不可能逃跑,张玉没有必要再监视外围。他们是骑兵,最适合监视投降的军队。一二十万契丹人投降,不能让他们再出乱子。

  议了细节,众将离去。窦舜卿和刘兼济两军停止炮击,知会耶律仙童,让他开始准备。

  赵滋道:“太尉,契丹人全部降了,此战也该结束。不过,数十万契丹大军,这些俘虏该怎么管理是个麻烦事。我们现在军粮还充足,多上几十万人,应该尽快运粮来才是。”

  杜中宵叹了口气:“几十万俘虏,还有幽州几百万百姓,需要的粮食多了呢。中原粮多,也供应不了。此事不必多虑,这些俘虏,先在幽州把铁路修好,以后再做处置。”

  韩琦道:“中书收集的粮草,供应大军半年没有问题。可现在多了过百万人,实在无力。这些俘虏老实修路,还能保证不饿死他们。若是不做事,那可就难说了。”

  一边的宋庠道:“是啊,供应几十万大军已经不易,过百万人,就千难万难。两淮的粮草早已经征集,现在没有办法,都是从两浙来的。再不够,可就没有办法了。总不能去征集两广的粮食,那可没有办法运到中原来。川蜀还有粮,只是一样,运出来不易。”

  杜中宵当然知道。说全国没有供应这么多人口的粮食不对,但能运过来的,就不多了。两淮是运输最方便的,其次两浙,其他地方就少得多。京东路和京西路余粮不多,陕西路更加少,川蜀则因为道路艰难,很难运出来。今天秋天之前,幽州的粮食会非常紧张。

  不过只要熬过今年,一切就会好起来。收复了燕云地区,宋军北进燕山脚下,很快就能翻山去攻契丹腹地。有了幽州之战的经验,大量成长起来的军队,后边的战事就容易了。

  想了想,杜中宵对赵滋道:“对了,山后地区战况如何?王凯和和斌十万大军,应该没有敌手。”

  赵滋道:“他们已经包围了大同府,正在猛攻。大同府大城,兵力不少,一时僵持。”

  杜中宵道:“耶律洪基降了,可以让他写信给契丹各地,看看有多少地方投降。大同府已经是必取之地,守将应该不会坚持。契丹其他地方,倒是难说。”

  赵滋道:“只要能取了中京道就足够了,其余地方不足道,无非是时间而已。”

  杜中宵摇了摇头,意味深长地道:“不能这样说。听说契丹出兵后,东北的女真人作乱,闹的声势着实不小。东京道地方广大,沃野千里,人口众多,契丹一亡,只怕女真趁势而起。”

  赵滋笑道:“太尉,女真不过是山里野人,能够闹出什么事来?等上两年,幽州安定,派一大将提兵灭了他们就是。东京道地方再大,用五万兵也足以平定。”

  杜中宵笑了笑,道:“

  此事再议吧。现在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平定契丹,安抚地方。”

  女真人崛起之前,并不受重视。实际上,不管是宋朝还是契丹,没有重视的理由。杜中宵不知道历史上这一带的历史,也会觉得不必重视。深山里人口不多的一个小少数民族,有什么好重视的?但就是这个少数民族,历史上灭绝了契丹,而且很快进攻宋朝,攻进开封,北宋就此灭绝。诚然,女真人是打败了契丹主力,吞并了大量契丹治下的民族,才飞快发展起来。但他们能对契丹做到的,为什么为会认为对宋朝做不到呢?不及早占领那里,早晚要出事。

  这些北方民族,契丹在中间。东边就是女真人,发展起来之后,灭了契丹。西边是鞑靼人,发展起来之后,又灭了女真人。他们能够迅速做大,契丹留下的根基非常重要。没有中间的契丹,仅靠他们的边角是发展不起来的。一东一西,都是发展起来之后,迅速进入契丹的中心地区,发展壮大。

  中国的北方,从契丹发展起来之后,重心便就东移。契丹治下有游牧有农耕,留下了非常要的霸业根基,滋养了周边的民族。灭亡契丹之后,宋朝必须尽快占领中京道,把这里牢牢控制住。如若不然,契丹灭亡之后留下的真空,很快会有其他民族发展起来。

  对于杜中宵来说,此次契丹南下,对幽州的盘剥太狠了。不恢复这里,宋军的根基不稳,北进没有支撑。而恢复幽燕,又不是短时间能够做到的。只能够凭借强大国力,先把燕山南北的要害占住。等到幽州稍微好一点,便就立即北进。

  这是真正的国运之战。如果借着铁路,顺利控制了契丹的中京道地区,周边的民族,不管是东边的女真人,还是西边的鞑靼人,就都失去了崛起的根基。

第104章 终于降了

  看着前面炮火稀疏下来,耶律仙童出了一口气。屁股火辣辣的,依然疼痛不已。这一会功夫,身上不知出了多少冷汗,感到一点力气没有。

  进了帅帐,耶律仙童拱手:“陛下,宋朝已允我们投降。对面宋军炮火已经停了,命令我们依次出去。不过,旁边各军炮火没停,若不及时出去,我们这里还是有危险。”

  耶律洪基起身,道:“好,你招集亲兵,我们这便出去。去命令耶律乙辛,速速带宫室军,全部都出去。他们是诸宫精锐,不可白白地损失在这里。”

  耶律仙童怔了一下,不过没有说什么,只是拱手称是。

  耶律洪基决定了投降,安静在帅帐里坐了这些时间,竟然很快恢复过来。看他样子,莫不是还想着能够回去?别说是他,这些宫室军精锐,只怕宋军都不会放回去了。不过耶律仙童没有说出来,他自己现在身上有伤,心中难过,实在没有精力跟耶律洪基磨嘴了。

  出了帅帐,耶律仙童对十神奴道:“一直不见耶律乙辛的影子,莫不是他已经遭了不测?”

  十神奴不屑地撇了撇了嘴:“乙辛精得跟个鬼一样,怎么会出意外?不管了,我们派些亲兵去知会别人,还是早早离开这里为妙。前面宋军的炮停了,别的地方可没停。一个不好,被炮弹砸在身上,结果了性命,岂不是要做个冤死鬼魂?”

  耶律仙童道:“这种大事,还是要先等圣上。我们擅自离去,圣上怎么办?”

  十神奴微微摇了摇头,没有说什么。心中却道,都什么时候了,耶律洪基在那里摆架子,别人何必配合他?已经投降,他以为自己还是皇帝吗?到了宋军那里,还不知道怎样呢。

  过了好一会,才见到耶律洪出来。只见他竟然换了一身新衣,收拾得干干净净,就像是要去上朝一样。耶律仙童和十神奴两人见了,俱是心中腹诽,只是嘴上没有说什么,乖乖上前行礼。

  命令了亲兵,耶律仙童和十神奴,以及在帅帐附近一些大臣,簇拥着耶律洪基向宋军走来。只见面前的宋军俱都举着火枪,明晃晃的刺刀对着自己,众人竟然感到有些害怕。

  到了宋军阵前,一个将领站在那里,对众人拱手:“在下陈自远,奉两位太尉之命,在这里等候诸位。你们随我来,去见太尉。路上不可有任何异动,否则刀枪无眼!”

  耶律洪基面色不悦,没有说话。一边的耶律仙童急忙答是,带着人随陈自远向前。

  不多时,到了一片空地。大量士卒在这里,见到契丹人过来,便就上来,一一问姓名官职。旁边有人手持纸笔,一一记录下来。凡是高级官员,都到一边,其余人则都被领到另一边。

  耶律洪基不悦地道:“你们这是做什么?只要朕一句话,他们自然依吩咐做事!”

  陈自远打量了耶律洪基一番,道:“今时不同以往,现在你们是战俘,当然要听我们命令。你纵然下令,哪个敢听,我现在就一刀砍了他的脑袋!罗嗦!”

  说完,对身边的军官道:“速速把这些人带往窦太尉处!若有闹者,杀无赦!”

  说完,摆了摆手,让人押了耶律洪基及一众官员就走。

  耶律洪基大怒,就要发脾气。一边的耶律仙童见势不妙,急忙拉住耶律洪基,示意他不要说话。现在做了战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摆什么皇帝架子。明晃晃的刀枪在旁边,明哲保身才是。

  不多时,耶律洪基和一众大臣向前,到了窦舜卿和刘兼济面前。

  看着众人到来,窦舜卿拱手:“诸位一路辛苦!到了这里,就安全了。”

  耶律洪基冷声道:“我是契丹皇帝,今日纵然降了,也不当侮辱我!你是何身份?”

  窦舜卿微微一笑:“在下窦舜卿,是这里军队的都指挥使。既是契丹国主,不必在我这里耽搁,这便就城去吧。本朝主帅太尉,陪伴圣上在城里等候。”

  耶律洪基一怔:“果然是南朝国主御驾亲征了吗?这几日再军营里,倒是没有消息。”

  窦舜卿道:“你说的不错,圣上确实到武清亲征了。在下多事,就不与你们聊闲话了。”

  说完,派了一个指挥使,带一百士卒,押着耶律洪基和一众契丹大臣,速速入城。他自己和刘兼济都要在这里维持局面,一时走不开。近二十万契丹人投降,建制都已经被打乱了,不是小事。

  见受到慢待,耶律洪基一时面沉似水。好在耶律仙童劝住,没有发作,随着宋军向武清城而去。

  看着众人离去,刘兼济道:“看那契丹皇帝,好似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他若是有骨气,那就干脆不降,看看最后会如何。我们炮弹运来了,不全部打出去,还觉得有些亏呢。”

  窦舜卿道:“我们多少事情,哪里还有时间跟他生气。让他到城里去见太尉,事情不在我们的身上了,且落得轻松。对面军营有二十万人,现在出来的尚不足一千,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呢。”

  刘兼济道:“打了大半天了,里面还能剩多少人?今天我们打了不少炮弹,应该炸死不少。”

  窦舜卿摇了摇头:“不是这样说。若是军队集结成军阵,炮弹打死的人当然多。可对面契丹军队早已经散了,各自躲藏,打死多少可是说不好。”

  两人那里闲聊,不进有契丹高官过来,便就派人押进城里。其余契丹军队,另外吩咐人,在城外划定的地方看住了。天色已经不早,宋朝准备了米和柴,让他们自己煮饭。

  这些契丹人被饿得狠了,一见米饭,便就互相争抢。好在宋军在一边弹压,没有出现大事。

  耶律洪基和耶律仙童、十神奴等人进了武清城,见路两边站满军人。都持着火枪,上面有明晃晃的刺刀,看着甚是威猛。军队外面,有百姓站在那里看热闹。见到了耶律洪基,百姓们欢声叫好。

  耶律洪基见这些百姓对自己被俘叫好,心中怒气冲天。只是见路边的士卒神情严肃,手中的火枪有些吓人,强行压制住,没有发火。

  耶律仙童屁股上伤得不轻,一路走来,浑身冒冷汗,觉得一点力气没有。好在身边的十神奴见他神色不对,伸出手来扶着,才一路走下来。

  到了县衙门口,押运的指挥使命令众人等在这里,自己进去禀报。

  耶律洪基见周围的百姓越围越多,在那里对着自己指指点点,不由恼了起来。厉声道:“我是契丹之主,岂能受此羞辱!速速带我去见南朝国主!若是误了,你们莫要后悔!”

第105章 去牢城营吧

  赵祯在案后正襟危坐,杜中宵、富弼、韩琦和宋庠等人分座左右,还有一众大臣立在后边。耶律洪基和一众契丹大臣进来,所有人的目光一下子聚集在他们身上。

  耶律洪基看着上面的赵祯,眼睛微眯,一时间心里不知什么滋味。前几年,两国关系还没有那么坏的时候,契丹使臣出使,曾经要与宋朝交换两国皇帝的画像。契丹画工画像的时候,赵祯总是借用各种手段挡住脸,最后画得云山雾罩。到了今天,两国皇帝终于面对面了。

  看着耶律洪基到了堂下,昂然站在那里。赵祯缓缓道:“国主辛苦了。今日大军降了,虽然是有些晚,终究还是降了,免了士卒们无谓丧命。”

  耶律洪基冷声道:“此次是我考虑不周,至有今日。既已到你堂下,还有何话说!”

  赵祯看着耶律洪基,过了一会,才道:“你率数十万大军南侵,多少人因你丧了性命。这一战,本朝数十万大军,费了无数钱粮,可不是这么轻巧能过去的。”

  耶律洪基冷笑道:“那又如何?朝廷养军,本就是要打仗的!打不胜,认命就是了。”

  见耶律洪基的样子,赵祯有些谈不下去,一时沉默。今日契丹投降,是宋朝大出风头的日子。自己高高在上,审问下面的耶律洪基,这种场景赵祯不知道想了多久。可今天真正发生了,没想到耶律洪基虽然降了,还是这副不认输的样子,让人难办。

  一边的杜中宵见赵祯不说话,对耶律洪基道:“契丹败了,不知国主要认什么样的命?”

  耶律洪基一怔,道:“我败了,你们要杀要剐,尽管自便。大丈夫生于世间,何惜一命!”

  杜中宵笑了笑,摇了摇头:“国主误会,既然降了,怎么还会杀你。对于战俘,本朝自有规矩。愿意为朝廷效力的,自有职位,供基做事。不愿意为朝廷效力的,便就入牢城营,为朝廷做事。等到朝廷觉得赎了罪过,到了外面能够谨守法度,便会放出去。如果实在改不好的,便就一直在牢城营做事好了。”

  说到这里,杜中宵看了看赵祯,转头看着耶律洪基:“国主,你认命,认什么命?”

  耶律洪基一时怔住。过了一会,厉声道:“我是契丹皇帝,天下之事一言而决!今日兵败,没有什么话说。若你们乘机污辱于我,上天必然不会放过你们!”

  杜中宵淡淡地道:“国主也很清楚,你是战俘。既然是战俘,自该按对战俘的规矩办事。念你们以前在契丹的身份,圣上今日在这里见一见你们。”

  耶律洪基看着杜中宵,冷声道:“见过了之后呢?”

  杜中宵道:“那自然是该去哪去哪里。愿意做事的,自然有职位安排你们。不愿意的,也自然有各自的牢城营。宋朝大国,有许多事情,要你们去做。”

  听了这话,耶律洪基一时怔在那里。看了看赵祯,见他面带讥诮之意,冷冷看着自己。心中自然明白,今日本来不是如此的,自己态度过于强硬,改成了如此。

  见耶律洪基在那里不说话,杜中宵道:“国主既然已经见过了,且到一边。下一个!”

  话音刚落,一个士卒上前,把站在那里的耶律洪基推到了一边,押了起来。

  耶律仙童在一边看了,哪里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上前向赵祯拱手:“罪臣耶律仙童,本是契丹北院枢密使。今日战败,来见陛下。”

  赵祯点了点头:“这一次战事,你们辛苦,本朝也损失许多官员将领。两国交兵,生灵涂炭,非苍生之福。你们降了是好事,救了自己命性,也免了士卒灾厄。”

  耶律仙童道:“是臣等罪过。”

  赵祯道:“你既然知罪,且站到一边。以后当用心为朝廷做事,追赎前罪。”

  耶律仙童谢过,站到了一边。明显与耶律洪不同,耶律仙童是真地降了。愿意为宋朝做事,不用进牢城营,可以继续做官。耶律洪基在一边看了,两眼冒出火来,只是却无可奈何。

  见了前边阵仗,剩下的契丹官员哪里还不知道应怎么做?虽然还是有几人对耶律洪基忠心耿耿,愿意过去陪他。大部分契丹官员,都选择跟耶律仙童一样,愿意为宋朝做事。

  耶律洪基不低头,赵祯觉得有些无趣。草草走完过场,便就命众人退下。不愿为宋朝做事的,先押到牢城营里,等候朝廷吩咐。愿意做事的,则单独关押,自有人照顾他们。

  等契丹人出去,赵祯恨道:“没有想到,这个耶律洪基,已经降了还是如此!他不低头,这些契丹降兵必然难以管束!前前后后数十万人,不是小事!”

  杜中宵道:“陛下,耶律洪基出身不同,没有吃过苦头,嘴硬也很正常。不过,我们千万不能迁就他。如若不然,他一直不肯低头,这事以后就好办了。”

  韩琦道:“不错,不磨消了他这股气,以后只怕难以管束。太尉说的对,既然他不愿低头,就安排到牢城营里去。吃上些日子的苦,看他还敢如此硬气!”

  赵祯点了点头:“这样也好。特意派人看住他,派些活计给他,看看还会如何!”

  说完,赵祯看看众人道:“契丹已经降了,这一战大胜。诸位将士辛苦,命令全军,今晚设宴,款待前线将士,庆功!从十月初契丹南下,到现在近四个月了,终于大胜!”

  韩琦道:“今日是新年,可谓双喜临门。吩咐军中,多备些酒肉,让将士们一醉!”

  一众文武官员称是。一时间县衙里面,喜气洋洋,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等众臣出去,只有几位宰执留在了官厅里。这一场大战,牵涉极多,他们需要商量接下来的事情。

  赵祯道:“耶律洪基不肯低头,先押到牢城营里就是,此事不必再过多考虑。现在契丹的主力被全部消灭在这里,国内必然混乱。我们数十万大军,不应该坐视。”

  杜中宵道:“现在幽州残破,铁路未修通之前,不宜以这里为根基,向北进军。战后可以调约十万人,向西进入云州,与王凯和和斌所部一起,尽快占领西京道。占领西京道后,那里可以与河曲路的兵马一起,东进配合幽州兵马,夺取契丹的中京道。只要夺取了中京道,其他地方就可慢慢图之了。”

  韩琦道:“如此最好。与幽州比起来,云州一带不似这边残破。占领之后,可以迅速安定下来。有了燕云之地,一两年后就可以北进。”

第106章 庆功

  到了夜里,武清城内人头攒动,多少年来没有这么热闹过。今日正值新年,又大败契丹军队,不管是官兵还是百姓都兴奋异常。街道上挤满了人,各种摊贩一家挨着一家。

  宋军所有的军、师、团的正副都指挥使都入城,参加庆功宴。赵祯从内库拨出钱来,买了酒肉犒赏众人。武清县衙太小,宴席摆到街上。

  后衙里,赵祯亲自主持,各军都指挥参与庆功。

  众人落座,赵祯道:“今日大胜,又恰逢新年,在后衙备了酒筵,与诸位痛饮。这些日子,你们作战辛苦了。今夜不必拘礼仪,只管放心喝酒就是!”

  众将一起叫好。

  赵祯道:“我们饮酒,需要监酒官。你们是前线厮杀的人,这些日子杀得手顺,不好做此事。便由韩相公监酒。哪个不喝,要考虑清楚给不给韩相公面子。”

  韩琦起身,拱手道不敢。宋朝君臣饮酒,礼仪并不讲究。喝得高兴了,什么怪样都有。以前皇帝在后苑设宴,一般初时还好,喝得兴起,酒劲都上来了,就各种各样。别说君臣礼仪,就连日常的同僚礼仪也顾不上了。与民间喝酒,其实大致差不多。

  韩琦做监酒官,只是维持一下秩序。在座的大多是武将,让他们行文人酒令也行不来,还是以喝酒吃肉为主。武将喝酒讲个痛快,哪怕是文官转武职,与属下习惯了,也是如此。

  不多时,酒菜上来。赵祯领着喝了一巡,气氛便就慢慢热烈起来。

  杜中宵喝了几杯酒,看着坐在一起的几位大将,心中颇为感慨。半年之前,谁敢想有今天?能够拦住契丹大军就是胜利,哪里敢想把他们全部消灭。整训军队的时候,由于时间太短,军官不够,出了多大的乱子?最后赵祯连军校都解散了,可以说是倾尽全力。

  结果宋军尽了全力,契丹却不禁打。五十万大军真正参战的,其实没有多少人。大部分军队,都是到了最后,宋军反攻北上的时候,才真正参与进来。而那个时候,契丹很快就被围困在武清了。杜中宵感觉,其实此战宋军只要有二三十万人就足以击败契丹。

  饮了一会,赵滋道:“此次大胜,全靠太尉指挥有方。我们一起,与太尉饮一杯酒!”

  众将一起叫好,纷纷举起杯来,向杜中宵敬酒。

  杜中宵饮了酒,对众人道:“这一战,不只是打败了契丹,还锻炼了军队。在战前,不管是我们也好,还是契丹人,都认为契丹是天下强军,想击败他们可不是容易事。结果一战下来,才发现这所谓的强军不过是纸老虎,实际上不堪一击。经过了此战,相信诸位将领能够真切认识自己军队实力。”

  张岊笑道:“太尉说的是。契丹四十万大军南下,开始的时候,可谓人人心惊。结果打起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最后在武清,大军围困,就知道击败他们实是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