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373章

作者:安化军

  太阳升起来,恰好照在耶律侯古的眼睛上。耶律侯古手搭凉棚,高声道:“不管如何,你我终究同殿为臣。我这便命开城门,三位进城来,我们叙一叙如何?”

  耶律仁先道:“如此最好。我们远道而来,也有许多话要跟大王说。”

  这是昨天晚上已经商量好了的,并不需要再跟宋军商量。实际上王凯、和斌和郝质就在不远处,看着三人叫城。反正了大同府,不管耶律侯古怎么决定,都跑不了他们。

  看着城门并没开,而是从上面缒下一筐来,郝质笑道:“守城的倒是小心!”

  王凯道:“被我们围了这些日子,天天轰城墙,他们哪里还敢大意。现在若是愿意,我们肯蚁附登城的话,几天就可以破城。不过,枢府的意思,以后契丹的土地,能够献城最好。实在不行,才派兵去攻取。燕云十六州,这几年在契丹治下实在过得苦了。”

  郝质听了叹气:“你们不知道,大同府这里还算好的,幽州才是残破。契丹大军南下,连百姓种粮都征集一空,签兵四十万,大部都战死了。现在幽州来年种地没有种子,没有青壮,必须朝廷运粮过去才能渡过下年灾荒。大同府虽难,没有到这个地步。”

  和斌道:“没有什么大事。铁路通到幽州不难,有了铁路,一切好办。”

  郝质摇头苦笑:“这些年战事不断,朝廷已经没有积蓄,通了铁路又有什么用?”

  坐着竹筐,耶律仁先、耶律仙童和萧虚烈三人上了城。从筐里下来,耶律侯古急忙见礼。

  见礼毕,耶律侯古道:“三位远道而来,路上辛苦,且到衙门里议事。”

  几个人进衙门,到了旁边花厅,分宾主落座。耶律侯古吩咐上了茶来,请几位用茶。

  放下茶杯,耶律侯古道:“三位来大同府,不知有何用意?”

  耶律仁先看了看耶律仙童和萧虚烈,道:“大王应该猜得出来,我们是来劝降的。幽州一败,本国主力尽丧,圣上被俘,这仗还怎么打得下去?你献了城,我们都立些功劳,到了开封府日子好过一些。”

  耶律侯古道:“怎么,你们认为我要去开封吗?大同是大城,不是那么容易破的。”

  耶律仙童摇了摇头:“大王,现在契丹主力已灭,不可能有援兵了。没有援兵,哪怕宋不强行蚁附攻城,就是这么围着,大同能坚持几天?”

  耶律侯古道:“我就不信,城外的宋军能一直围下去。十万大军,一个月也要费不少粮草。”

  萧虚烈道:“幽州一战,宋军参战五十余万人,还有数十万运粮的民夫,参战兵力有百万之众。那么多人,宋军物资依然充裕。城外十万人,大王觉得他们有什么困难?”

  耶律侯古没有说话,拿着杯,在那里慢慢把玩。他当然知道,大同府守不下去了。但就这样把城献出去,又觉得不甘。宋朝这么容易就得一座大城,应该有所表示才对。哪怕以后自己不做王了,也应该给个高官,或者给自己一大笔钱。都说现在宋朝有钱,不能在这上面不舍得花钱吧?

  耶律仁先转过头,对一边的萧谟鲁道:“城中一万余兵力,现在粮草还充足吗?”

  萧谟鲁道:“大王安心,最少一两个月内,士卒们不会饿肚子。”

  耶律仁先道:“士卒们有的吃,那城中的百姓呢?耶律重元据大同府数年,前年圣上又带数十万大军来此,城中还能剩多少粮食?”

  萧谟鲁道:“百姓们如何,我们又何必去管?”

  耶律仁先叹了口气:“我们守城,如何能够不管百姓?百姓没有吃的,必然闹事。”

  萧谟鲁道:“大军守城,若是还怕百姓闹事,这城如何守得住?”

  耶律仁先见萧谟鲁一点不松口,没有办法,转头对耶律侯古道:“大王,宋军的耐心也已经被耗光了。幽州一战结束,他们不会在大同再等下去。若是你们不献城,宋军很快就要全力攻城了。”

第110章 要好处

  城外帅营里,王凯、和斌和郝质三人围着火堆坐着。火堆上架着一只羊,旁边有酒,三人一边吃肉喝酒,一边说着闲话。军队里面,这种场面是常事,相对简单。

  王凯道:“幽州一战,朝廷参战五十余万人,还有数十万运粮民夫。加上契丹八十万人,双方参战近两百万人。数百年都不见这种大战,想想就觉得不得了。太尉,你是参战了的,给我们说一说。”

  郝质笑道:“说起来,这一战参战军人之多,确实是了不得的大战。可实际上,真正打起来,大家才发现契丹并不像刚开始想的那么厉害。初期在乾宁军时,河北路新整训的禁军由于军官不够,经验也不很足,与契丹还有来有往。十几天后,慢慢稳定下来,就压着契丹打了。从此之后,契丹就完全不是我们的对手。被围在武清,轻轻松松就打赢了。”

  和斌道:“百万大军之战,纵然赢得轻松,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郝质道:“当然不容易。不过这一战,第一功臣只怕不是前线的将领,而是枢密院的李复圭。我们直接参战的军民百万人,一切井井有条,物资充足,可不容易。”

  王凯和和斌一起称是。幽州一战最难的,不是在前线战胜敌人,而是保证物资充足。宋军参战的军队五十五万人,再加上运粮的民夫近五十万,这百万人的供给,可不是容易事。军队有军官指挥,参战的民夫却全部归李复圭指挥,相当不容易。再加上战胜之后,契丹的俘虏也不能饿着,物资供应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幽州宋军的胜利,不只是军事上的胜利,而是压倒性的国力的胜利。

  说了一会闲话,郝质道:“两位估计,三位契丹高官进城之后,他们会不会献城?”

  王凯道:“按说是会献的。幽州契丹败了之后,大同府的外援已绝,一座死城,不献又如何?不过估计不会那么容易。守将耶律宗愿是契丹皇叔,一生荣华富贵,只怕会想用这座城换些好处。”

  和斌对郝质道:“此次前来,枢府有没有说,若是契丹守将献城,有什么好处?”

  郝质摇头:“他们不死,就是最大的好处。若是献城,自然保他们以后一生无忧。若是不献,城破之后斩了就是。杜太尉言,眼看就是春天了,这一仗打得太久了,不要拖时间。若契丹不献城,你们立刻全力攻城。破大同府后,配合幽州军队,攻取奉圣州。”

  王凯道:“奉圣州虽大,不过没有大城,也没有契丹大军,并不难攻取。”

  契丹的州与宋朝不同,许多名目,州下还有州。便如奉圣州,下面其实还有许多军州,比宋朝的路小,但比宋朝的州大。那里是契丹皇帝经常巡视的地方,并没有许多军队驻守。

  郝质道:“杜太尉的意思,是在春天,就占领奉圣州。到了夏天,全面修整,一两年内不再组织大的战事。这些年年年作战,军队打得累了。而且这一战后,军队基本成型,需要修整稳固。”

  王凯和和斌点头。这一战宋军也尽了全力,军校等各种组织,全部暂时取消,编成了军队。战争结束之后,需要重新开办起来,许多事情要做。而且灭了契丹,没有强敌,宋军也要精简。

  现在宋军的禁军,约有七八十万人,还是太多了。进行精简,保持约四十万常备禁军就已经足够。

  三人在帅帐里吃肉饮酒,人人尽兴,一夜无话。

  第二天一早,耶律仁先便就从城上缒下来,来见王凯三人。

  到了帅帐里落座,王凯道:“不知大王到了城里,城中守将如何说?”

  耶律仁先拱手:“昨夜我们与守将耶律侯古谈了许久,他也知道大同府外无援军,几无储积,必然守不了多久。不过,他又怕献城之后,苛待于他,一时间犹豫不决。”

  王凯看了看其余两人,道:“你们来之前,枢府应该已经说过了。献城之后,重用不可能,朝廷的官员就是宋人,也不是随便就可以做的。不过,保他一世太平,还是可以做到。”

  耶律仁先扭捏一会,道:“太尉,耶律侯古是皇叔,自小锦衣玉食,只是太平,只怕不够。”

  王凯道:“他做了一世大王,难道就没有积蓄?只要太平,自己的积蓄也足够用了。”

  耶律仁先叹了口气:“太尉,大同府是重城。耶律侯古若是献城,没有奖赏,他总是觉得自己亏得太多了。宋国富裕,不如就给他些奖赏,省却了许多麻烦。”

  王凯遥了摇头:“朝廷做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说出口了一定做到。如若不然,我现在答应了他,等到进城,再反悔就是。现在契丹的主力已亡,朝廷要进军,无人可以阻挡。若是献城就有奖赏,那朝廷要奖赏多少钱财?能够保太平,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

  耶律仁先见王凯不松口,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现在宋军的优势足够大,哪怕大同府这样重要的地方,也不肯用金钱地位收买守将投降。耶律侯古现在就是想要好处,一时之间有些不好办了。

  过了好久,耶律仁先才道:“既然如此,且放我进城,我再与耶律侯古商议。”

  王凯道:“好。你进城之后告诉耶律侯古,我们时间不多,只等三天。三天之后,如果他还不献出城池,就要全力攻城了。再攻城,可不会像前些日子那么儿戏。这里十万大军,他想清楚,自己能够守多少日子。我不妨直说,我们是估计十日之后破城。”

  耶律仁先急忙拱手:“大军厉害,在下是见识过的。太尉莫慌,且容我再去商议。”

  耶律仁先是幽州留守,当时宋军攻城的时候,重炮运到,一天就把城墙轰塌。大同府外无重炮,不过是因为道路崎岖,运输不便罢了。不用重炮,宋军也可以用炮火封锁城墙,蚁附而上。当然,有了火药之后,破城的方法其实很多,只是宋军还不熟悉罢了。

  送走了耶律仁先,王凯摇了摇头:“果然,契丹守将没有守城的决心,只是要好处。这个时候,朝廷如何允诺?给了大同守将,将来其他城的守将要不要给?那样下去,岂不没完没了!”

  和斌点头:“不错,好处是没有的。现在大同府是死地,就不信耶律侯古愿为了好处,把自己的命搭上。他若是不肯献城,也无妨,我们大军攻城就是。”

  郝质道:“朝廷也是幽州一战太过顺利,认为契丹实力太弱,应该不会坚守。不然的话,就直接命令你们进攻了。攻下大同府,周边还有许多地方要去取呢。”

  此时河东路整训过的禁军已经占领应州,河东经略使庞籍亲率兵马,正要进军蔚州。那里只有千把契丹守军,攻取不难。全部占领西军道后,宋军会重整兵马,与幽州来的军队一起进攻奉圣州。现在已经是正月,时间不多了。

  燕云十六州作战多年,非常残破,宋军占领之后,需要重整地方。去年闰腊月,今年天暖的是非常快的,战事不能拖太久。最少,朝廷认为,不能耽误了春耕。

第111章 不降立斩

  留守府里,耶律侯古皱着眉头,听了耶律仁话,怒道:“他们十万大军攻城,难道不花吗?我若是献了城,省却许多麻烦!这一点钱都不愿花,我看这大宋也未必如何!”

  耶律仙童道:“大王,宋军是看准了,大同府已经是他们手头之物。大王献城,只能保大王自己平安。不献城,他们攻进来之后,只怕就要取了大王性命。”

  萧虚烈道:“说到底,宋军是认为,大王的性命就是最大的好处。”

  耶律侯古听了,一时间不说话。他们说的不错,看来宋军认为保住自己的性命,就已经足够。可偌大的大同府,就这样献出去,实在不甘心。

  过了好久,耶律侯古道:“此事先不急,且容我想一想。”

  从官厅出来,萧虚烈道:“两位看来,耶律侯古会不会献城?我看他样子,对好处看得十分紧。”

  耶律仙童叹了口气:“只是我们实在倒霉,竟然来干这种事情。可不干又有什么办法?”

  耶律仁先道:“我劝两位不必着急,过一两日,耶律侯古就应该允了。他若不允,拿什么来守大同府?现在看得非常明白,宋军要攻城,确实不难。”

  耶律仙童和萧虚烈点了点头:“但愿如此吧。做了此事,我们也过些太平日子。”

  过了黄河,杜中宵看着车窗外面,已经隐隐泛出绿色。不知不觉间,春天就来了。

  赵祯和一众大臣已经回去,杜中宵带着赵滋和李复圭收拾残局。过了正月十五,事情大致已经处理完了,他们也正式回京。富弼被任命为幽平路经略使,兼知幽州,留了下来。

  看着窗外景色,杜中宵道:“去时深秋,回时初春,不知不觉春天就到了。这一仗,虽然没有特别艰苦的战斗,影响却是不小。自此之后,周边再无强敌,许多事情不同了。”

  赵滋道:“是啊,一战歼灭契丹四十万主力,还有四十万签军,岂是小事。说起来,史上不知道有没有这么大的战事。我们这些人,也算是创造历史了。”

  杜中宵道:“先秦时候,应该有吧。不过那时不同,各国全民皆兵,战争规模本来就大。”

  其实杜中宵也说不清,历史上记载的战争,人数往往不准。而且出兵的时候,经常诈称多少多少万以壮声势。实际真正参战的军队,根本没有那么多人。

  这次不同,宋朝参战军队五十五万,是实打实的。民夫数量变化不定,大约是有五十万人。哪怕不诈称人数,也可以说参战百万大军。契丹四十万主力,四十万签军,足足八十万人。这一战,双方一共近两百万大军,打了四个月,规模应该是史上以前没有过的。

  不过两国的实力相差太大,作战过程平平无奇。除了被偷袭曲阳,宋军就没有败过。乾宁军城打得激烈,也不过是宋军在练兵。真正作战,契丹基本不堪一击。

  不堪一击是什么后果?杜中宵知道。历史上北宋被金兵灭掉的时候,宋军就是不堪一击。金军一两万人,就敢跨越数十州,横扫几路,宋军完全无法阻挡。现在宋军能不能灭掉契丹?应该是可以的。不过宋朝不是金朝,只想胜利,完全不敢治理,视百姓如草芥。所以这一战后,应该修整一段时间,才会大举北进。契丹国内情形,现在管不了,也懒得去管。

  想到这里,杜中宵问赵滋:“现在大同府怎么样?耶律仙童、耶律仁先和萧虚烈同去,这三人的地位尊贵,而且皇族后族皆有,给耶律宗愿的待遇算是非常高了。”

  赵滋道:“今早在车站接到王凯来报,城中的耶律宗愿还没有决定。据耶律仁先讲,耶律侯古愿意献城,只是要些好处。王凯不允,一时间僵在那里。”

  杜中宵笑道:“耶律宗愿要什么好处?留住他的性命是最大的好处了。看不明白吗?现在契丹哪里还能抵挡朝廷大军!他不献城,等到攻破之后,斩了就是!”

  赵滋道:“王凯和和斌一直没有尽全力攻城,给他的压力不大,才会有这样的想法。王凯给了耶律宗愿三天的时间,如不献城,就全力进攻。等到攻破了,也不需要他同意了。”

  杜中宵想了想,道:“告诉王凯,如果耶律宗愿不献城,破城之后立斩!以后的仗还多,给契丹守将做个榜样。献城的能保一世平安,不献城的,斩了就是!”

  赵滋应诺。

  李复圭道:“幽州一战,虽然我们打得轻松,其他地方的契丹将领却未必知道。或许,有人心存侥幸,也是有的。等到以后仗打得多了,大家自然就明白过来。”

  “心存侥幸,那就要有送命的觉悟!”杜中宵轻轻摇了摇头。“朝廷大军,不可能迁就他们。没有霹雳手段,还打什么仗!便如耶律洪基,如果不是心存侥幸,也不会那么久,早早就降了。”

  说到这里,赵滋问道:“太尉,耶律洪基不低头,还真地放到牢城营里去吗?”

  杜中宵点了点头:“那是自然。在牢城营里,他要老老实实做活,才有每天的饭吃。什么时候真想明白了,才会放出来。不只是耶律洪基,凡是不肯归降的契丹将领,全部入牢城营。这些人身体好,还是能干不少活的。挣出自己饭来,朝廷不白养他们。”

  耶律洪基虽然降了,坚决不肯向赵祯低头。按照杜中宵建议,关到了牢城营里。为了防止契丹人互相帮忙包庇,耶律洪基等重臣,全部都押到了开封府。到时候在开封专设一牢城营,看管他们。开封府可以做的活计多了,牢城营正好合适。

  听了杜中宵的话,赵滋和李复圭对视一眼,都感慨不已。一国皇帝,被俘之后,一般都应该是以礼相待。再是不服,最多也是悄悄杀掉,而不是会真当战俘。宋朝立国的时候,灭了许多国家,都是这样处理的。除了吴越钱家献国,在宋朝一直富贵,其余皇室大多如此。

  把耶律洪基放进牢城营,首先是宋朝有信心,不怕契丹人忠心于他,再起乱子。再一个,就是不把他当作中原皇帝,或者割据政权的王室,而只是当作蛮族首领。

  到宋朝时,还坚守着汉人政权的二王三恪制度,前世的皇帝要封官守宗庙。把前朝皇室灭亡,是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的事情了。便如后周柴家,虽然受到打压,其主人大多活不了多大岁数,但一直有人继承。耶律洪基不同,宋朝不打算对他采取这样的礼遇。

第112章 庆功

  火车到了开封府火车站,赵滋吓了一跳:“太尉,车站好多人!”

  杜中宵看出去,就见到车站那里人山人海。仔细一看,原来是文彦博、韩琦、田况等宰执全部都在那里,后边跟着文武百官。卫士之外,则挤满了开封百姓。

  转念一想便就明白,虽然最后赵祯亲征,幽州一战还是自己指挥的。收复燕云,大败契丹,在宋朝是至高无上的武功,远超收复西域。今天自己回来,是宰相带百官出迎,至高无上的礼遇。

  开封百姓一向喜欢热闹,有这样的事情,扶老携幼来观看。从开封城到车站,被挤了水泄不通。

  进了站,火车停下。杜中宵起身,理了理衣冠,对赵滋和李复圭道:“下车吧。今天必然会热闹得很。今天正月十七,算起来还是上元节假期,回来的时间倒是好。”

  赵滋和李复称是。站起身,随着杜中宵一起下车。

  火车一停,外面的鼓乐就响了起来。杜中宵三人的身影出现在火车门口,外面便就响起欢呼声。

  文彦博带着百官上前,拱手道:“奉圣谕,今日太尉归来,特带百官在此相迎。”

  杜中宵忙道不敢。与文彦博等人客套一番,行礼如仪,才一起走在前排,当先向城中走去。出了火车站,文彦博道:“太尉带兵复幽州,大败契丹大军,俘其国主,为前所未有之功。今日我们骑马,百官在后相随,一起入城。圣上在宣德楼迎,楼上设宴,为太尉庆此大功!”

  杜中宵谢过,上了赵祯亲赐的御马,与文彦博一起,向城中行去。后面大两省官以上骑马,其余百官步行,簇拥着两人。两边百姓欢呼,都观看立功归来的杜太尉。

  州桥旁边的酒楼上,杜循看着马上的杜中宵,叹了口气:“不想能有今日!想当年,我科举落第的时候,一贫如洗,只能乞讨回家。儿子赶考,却一举中第。不到二十年,就有了今日。”

  韩幼娘在一边,轻轻拉着孩子,看着窗外,没有说话。是啊,谁能想到,当年那个沿街卖羊蹄的少年,能够做到太尉,能够带领大军击败契丹,收复幽州。今天的这一切,简直就像是梦一样。

  杜中宵过了州桥,心有所感,抬头向旁边的酒楼看去。模模糊糊看不明白,每个窗口都有客人探出头来。不过总是感觉,其中一个窗口是自己的家人。

  幽州一战,契丹彻底被击败,宋朝周边已经没有威胁。杜中宵感觉,自己也没有什么大事做了。以后可以安享富贵,不必再东奔西走地忙碌。至于以后如何,哪个知道?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责任,自己做的已经够了。其余的事情,应该由其他人完成了。自己的开拓已经足够多,以后只要守成,就非常优秀了。

  至于改变制度,进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改革之类,那就是搞笑。这个时代,没有土壤,也很难成功。前世学的那些内容,有许多特殊原因。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但如何发展,却没有被规定好。掌权者贪得无厌,终究会被推翻。新的掌权者不吸取教训,终究会重蹈覆辙。

  什么样的制度好?上学的时候,书里总是尽力给出答案,写书的人总是以为知道了答案。然而现实总是无情,被认为多么完美的制度,总会遇到自己的问题。有的亡于战争,有的亡于天灾,还有莫名其妙就一下子崩溃了。设计出完美的制度,怎么可能做到?

  杜中宵知道自己做不到,但知道只要解决了最重要的问题,社会就会向前发展。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又会遇到新的问题。人们读历史的时候,总是发现,现在的问题,历史上总有似曾相识的曾经。想出来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古人也暗合。一切不稀奇,人类总是在一圈圈地原地踏步,前进总是很难。

  以后会怎么办?按正常的情况,杜中宵该由枢密院调任中书门下,做宰相了。宰相有宰相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但不会是大事情。只要一步一步去做,事情总要容易许多。,

  过了州桥,沿着御街到了宣德门。赵祯亲自下楼,拉着杜中宵的手,上了宣德楼。站在楼上,看着御街上人山人海的百姓,赵祯道:“幽州一战,前所未有。太尉指挥战事功劳卓著,今日便就在这宣德楼下,摆宴庆功。今日上元节的花灯还挂着,正好让百姓也一起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