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387章

作者:安化军

  此时正是暮春天气,到了晚上虽有凉风,却不寒冷。院子中摆下一张桌子,放了几样果子,还有一壶好酒。旁边杀了一只羊烤着,香气四溢。契丹产羊,这些日子杜中宵吃得有些腻了,只是想换口味可不容易。契丹比不得中原,除了羊,其余家畜少得多。

  为什么吃羊?其实简单得很,常见的肉用家畜中,羊肉最便宜。不是古人不喜欢吃猪肉,也不是认为猪肉是贱肉,这种奇怪的想法是杜中宵前世的人凭空捏造出来的。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猪肉要比羊肉更贵。而且这个年代的猪品种比不得后世,更加难养。

  实际上在漫长的历史中,最便宜的肉,除了一些特殊情况,是牛肉。便如现在的开封府一带,羊肉要一百文,猪肉要一百四十文,牛肉则只要二十文。当然,便宜没好货。这么便宜的牛肉,就只能是病牛死牛了。中国禁宰耕牛,这条禁令一直执行到新中国建立之后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禁宰耕牛,并不是说不吃牛肉了。人不宰杀,牛依然会病死老死,死牛的肉还是要吃的,总不能挖坑埋了。所以这个时候的牛是耕牛,是役用家畜,不是肉用的。真正肉用家畜的肉,便宜的是羊肉。

  契丹有猪,大定府作为契丹大城,城中当然也有卖猪肉的。可军中做得熟了,一说庆功,只要没有特别吩咐,就杀一只羊来。有时候,杜中宵也无奈。

  各自落座,士卒端了一条烤羊腿来,切成几大块。

  杜中宵举起酒杯,道:“且先饮一杯。今夜花好月圆,良辰美酒,大家尽情一乐。”

  几个人饮了酒,各自放下酒杯,说着闲话。

  王凯道:“太尉,此次大定府耶律阿琏等人投降,人数不少。说起来,也仅次于幽州一战了。不知这些战俘,朝廷欲要怎么安排?”

  杜中宵道:“契丹主要分为皇族和后族,又各自分几房。这些人里,王公贵族可是不少。如果他们降了,还要安排相应官职,我们大宋的官职可不够分。所以,这些人降了只做平民,各自带着家财到开封府做富贵员外去。至于以后如何,那就看他们各人造化了。”

  赵滋道:“开封府里多了这么多富贵员外,府尹可不好管。”

  杜中宵笑道:“有什么不好管的。城中那么多本朝的王侯将相都管得了,还管不了这些人?他们只是有钱而已,可没有权在。”

  刘几摇了摇头:“太尉,这个年月,有钱比什么都好。这些人手中有钱,又有亲朋故旧,可以结党相帮,可不是好惹的人物。如果不败落,数十年后,说不定就是京城里面的一大势力。”

  杜中宵一愣。这种可能自己还没有想过。刘几说得对,这个时候,最有用的莫过于有钱。别看他们没权了,手中还有钱呢。再加上许多契丹王公在开封府,互相钩连,还真成一大势力。如果几十年后这些人的子孙后代发达了,在开封府为非作歹,会不会怪自己呢?

  杜中宵摇了摇头,这可难说得很。自己这个决定,本来想消灭契丹王公贵族,看来难说得很。

第157章 长久之计

  三天之后,刘几带所属部队,取道兴中府,前去进攻辽阳府。这是契丹官道,非常好走。路上的城池有的降了,没降的也没有多少驻军。可能发生的战斗,主要是在辽阳府。

  杜中宵考虑再三,最后决定让李复圭到大定府来,组织后勤。自己与王凯、贾逵一起,带十万大军进攻临潢府。此行一路向北,农耕越来越少,游牧越来越多,后勤极为重要。

  留守府里,杜中宵中间安坐,两边一边是赵滋和李复圭,一边是王凯和贾逵。

  杜中宵道:“准备了数日,大致差不多了,明日便就启程。此去临潢府,人口逐渐稀少,游牧越来越多,粮草补充不似大定府这里如此容易。我们十万大军,以五万人运粮,五万人作战。这个数字,说起来运粮的还是不够的。只能一边前行,一边发契丹储积。此行向北,经过的恩州、高州等地,有许多契丹的头下军州。他们那里应该是有储积的,说不得,只能先用了。”

  赵滋道:“临潢府是契丹起家之地,经营多年,储积是不少的。太尉带大军犁庭扫穴,几个月内应该不乏粮草。数月之后,中原运来的粮草也该到了。”

  杜中宵点了点头道:“是啊,真要占领这些地方,还是要靠中原粮草支撑。没有中原支撑,这一带驻不了大军,时间一久,终究还是要被更北方的游牧民占住。想稳稳占住这里,可不容易。”

  北方边疆的安定,系于中原的强大。如果中原地区衰弱了,这里很快就会丢失。燕山以北,从大定府到临潢府之间,是数百里的农牧混合地带。再向北,就是辽阔的大草原。中原一旦衰弱,总有从草原来的游牧民族南下占领。以此为跳板,继续南下进攻中原地区。

  这些农牧兼宜的地区,是中原防守的屏障,一旦被异族占领,中原就会非常危险。从西边的河曲路到这里的契丹两京之间,是中原防守自身安全的关键地区。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动地区以西域为主时,河曲路最重要。当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东移,大定府和临潢府之间的地区最重要。

  这些地方,靠移民、同化等等办法都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强大的腹地支撑。中原强大,必然会占领这里。当中原衰弱的时候,北方、西北、东北的诸多民族,终究会捏合出一个强权来。这个强权,一旦占领这些地区,就有了进入中原的跳板。中原不能强盛,就会被其蹂躏。

  这些地方是用兵之地,对于中原来说,用兵于此处,代价非常巨大。而一旦占领了这里,周边的各族都不足为虑,都可以轻易消灭。

  去年幽州一战,宋军消灭了契丹的有生力量,今年才能轻松北上。如果没有幽州一战的胜利,打到这里最少需要数十万大军,需要多么庞大的后勤力量才能支撑?

  富裕的中原,力量投射到这里,已经衰减得厉害。这里是中原帝国真正的边疆,必须有强大的国力,才能保住。

  杜中宵此次率十五万大军,一直到今天,占领大定府六天之后了,王凯和贾逵的兵马才到齐。李复圭组织的运粮队伍,刚刚到了第一次而已。如果是四十万大军,为了保障他们的后勤,整个长江以并全部都要波及。数路一百余州,百姓都要服差役才可以。

  公路、铁路不发达,没有汽车火车,距离是让人无奈的事情。为了克服距离的困难,对外战争军队要尽量少,运粮的队伍要尽可能多。一场大战,前方可能战兵只有数万,后方运粮的就要过百万。

  大定府到临潢府之间,是契丹经营最久的地区,也特别用心。饶是如此,杜中宵的十万大军也不能因粮于敌,因为抢来的粮草根本不够。要保证供给,必须把军队分散开,失去人数优势。这个时候,游牧民族的组织优势就显出来了。不能抓住主力,给其致命一击,大军早晚被拖死。

  叹了口气,杜中宵道:“此次我们对付的是契丹,立国已久,北去有座临潢府。契丹人的军队和百姓可以跑,临潢府跑不了。若不是如此,我们十万大军到了茫茫草原上,还真不知道怎么打。”

  赵滋道:“太尉说的是。历朝历代,在这些边疆地区不可谓不用功。又如何呢?国力强时,把胡人打得北遁。国力一弱,他们又卷土重来。有什么办法?”

  王凯道:“现在终究不同。我们占了临潢府,从中原修条铁路,胡人就没有办法了。”

  杜中宵笑着点头:“说的不错,只要修一条铁路,胡人就彻底没办法了。只要粮草充足,中原军力再弱,消灭周围的胡族是没问题的。胡人成势,必然是先从草原深处起,等到了这里,就裹挟了不知多少的人力物力,再向南进,加进来投靠胡的汉人势力,就很难阻挡了。火车到临潢府,胡人再强,在那里也形不成多么大的势力。中原用人力堆,也能把他们堆死。”

  王凯等人不明白,杜中宵怎么会不明白?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整个中原王朝,被北方的游牧势力给消灭了。怎么消灭的?中原王朝打到这里,有遥远距离下成了强弩之末,胡人打到江南,又何尝不是如此?可问题是,胡人打到江南,是整合了北方势力,用汉人的军队来进攻汉人王朝。没有北方汉人势力,胡人累死也打不过江南去。

  不过,中原王朝全盛的时候,愿意花代价,是可以打很远的。打到临潢府,甚至再向西向北,把整个草原全部占住,也累不死中原王朝。有了铁路之后,无非是修一条铁路,连起来就好了。

  这条要修的铁路,就是从河曲路过来,西边连接西域,东边一直到东北的铁路。

  杜中宵前世,因为种种原因,连接东西的铁路更加向南。而且那个时候,游牧民族也不是威胁了。但这条铁路,还是有巨大的军事价值。国家发展起来,还是修了起来。

  有了这样一条铁路,北方的威胁就大大减小了。统治草原的成本,对于中原王朝来说,也变得可以接受了。灭了契丹之后,整个北方草原,都会因为这条铁路,被中原王朝统治。

  赵滋对李复圭道:“太尉说起过多次,此战之后,铁路要翻过大青山,从河曲路修到这里。有了铁路,中原与草原就连了起来。再有乱子,可以轻松平定了。”

  李复圭道:“这样一条铁路,价钱不菲,修起来谈何容易!不说别的,就是修铁路的人,到哪里去找?最少,也要十几万人,难道全用厢兵?”

  杜中宵道:“何必用厢兵?灭了契丹,有数十万战俘,人数足够了。只要供应上粮食,他们难道修不好吗?当时取了河曲路,党项俘虏一直修到西域呢。”

  听了这话,众人一起笑了起来。是啊,有契丹战俘呢,怎么会没有人呢。当年十万党项战俘,就把铁路一直修到了西域。现在数十万契丹战俘,别说修到临潢府,就是修到辽阳府,一直修到东北,又有什么难的呢?战俘不用付工钱,只要让他们吃饱饭,就是大宋的恩德了。

第158章 暂且忍耐

  自大定府出发,经高州,渡过苍耳河,便到了丰州境内。丰州隶彰愍宫,与高州一样,都是契丹各斡鲁朵的头下军州。临潢府附近,很多地方都是如此。头下军州是契丹各王公贵族的私地,官员和税赋都由他们负责,并不隶契丹朝廷。某种意义上,这是古时的封建遗风,中原早已消失。

  九个斡鲁朵已经在大定府被消灭,他们留在治下头下军州的兵力,对于宋军来说微不足道。几乎是兵不血刃,宋军就进入了丰州。附近的州县,也都献城。

  进了城门,杜中宵举目观看。见街道上行人稀少,显得有些冷清。临街店铺一小部分关门,大部分都还开着,并没有什么异常。只是店铺虽然开着,生意却并不好。

  一路到了州衙,杜中宵坐定。贾逵带了两个官员过来,向杜中宵见礼。

  礼毕,贾逵指着一人道:“这是丰州知州耶律阿辞,我大军到来,开门献城。”

  杜中宵点了点头,问阿辞:“适才进城的时候,见城里冷清,怎么回事?这里正处官道,应该分外繁华才是。沿街的店铺虽然大多开着,却见不到几个客人。”

  阿辞拱手道:“回太尉,听闻大军到来,附近的许多游牧部族,都到山里去了。我听人说,有的部族还要向北迁徙,躲避朝廷大军呢。本来城里是汉人和契丹人杂居,许多契丹人逃走了,城中剩下的大多都是汉人了。人户减少许多,自然冷清下来。”

  杜中宵奇道:“契丹人逃了么?这一路上倒没有听说。”

  阿辞道:“这里地靠北边,四处游牧的人多,自然与南边不同。耕种田地的人家,地带不走,能逃到哪里去?游牧不同,只要有水草的地方,他们就可以迁徙。”

  “原来如此。”杜中宵点了点头。过了苍耳河,农耕越来越少,游牧逐渐增多,与大定府一带完全不同了。只有城池附近有一些耕地,多是汉人和奚人耕种。契丹人多是地主,雇人耕种土地。或者聚族而居,在草地上放牧牛羊。放牧自由得多,这一带又多山,许多部族都逃进山里去了。

  又问了一些城中的事情,杜中宵让阿辞离去,把赵滋和王凯叫来。

  四人坐定,杜中宵道:“过了丰州,越是向北,游牧的部族会越来越多。适才丰州知州说,许多游牧部族,听闻大军到来,都逃到了山里。甚至还有的部族,想向远方迁徙。”

  王凯道:“他们能迁到哪里去?我们占了临潢府,周边数百里内,都的控制之下。”

  杜中宵笑道:“这里不是中原,数百里不是了不得的数字。游牧的人,一年迁徙几百里,又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实际上,不能控制他们的部族,这些牧民是无法管理的。”

  赵滋想了想,道:“太尉,如此说来,我们即使占领了这附近的州军,也拿牧民没有办法?”

  杜中宵道:“以往各个朝代,在这些地方,都是靠着内附的部族来管理,自然有其道理。牧民游徙不定,不靠着部族,像中原一样编户齐民,是不成的。我们要如何做,必须要想办法。”

  贾逵道:“一路北来,倒也有部族投降的。太尉,是不是我们也靠部族,分管各地?”

  杜中宵叹了口气:“事情没这么简单。靠着部族,就要分封部族头领,给其财富权力。和平的年月自然好说,一有乱子,这些人如何管得了?而且各部族是兵民合一,手里有刀的,一言不和拔刀相向,对朝廷来说不是好事。历朝历代,占领这些地方之后,都面临到这个问题。朝廷要少费心,就只能允许胡人部族内附,给内附的部族好处。他们兵民合一,弹压地方。但一旦中原有了乱子,这些内附部族能够出力的少,作乱的多,到时可就难说了。”

  贾逵道:“若依太尉,应该如何?我们大军到此,总不能放任本地百姓不管。”

  杜中宵道:“我不想重复前人的错误,得一时安宁,遗祸后人。根本上说,要想让这里安定,还是要编户齐民,不然终究没有改变。可一时之间,编户齐民做不到,那就等一等。这些日子,我们大军所过之处,除了侦骑之外,都聚在沿路的城池驿馆之内,不要去骚扰牧民。有要迁徙的,随他们去。说破大天去,一个地方,能容纳多少牧民,数字相差不会太多。他们愿意把地方让出来,那就最好。”

  赵滋道:“太尉,这些牧民迁往他处,不会占别人地方?”

  杜中宵道:“放牧与种地不同,草原不是你家的,你可以放牧,我也可以。到底归谁,终究是要打过才知道。所以草原民族迁徙,往往会引起连锁反应,一直到几千里外。不像中原种地的,不管是什么人来了,地还是在那里,纵然走了也要回来。”

  其实中原人也不是走了还回来。从五胡乱华起,衣冠南渡,中原人好多次南下了。但与草原民族不同的是,以前江南未开发,汉人去了开发地方。等没有空地了,矛盾增多,再想南下可就难了。草原民族的大迁徙,规模或许没有汉人南下大,距离可远多了。汉朝开发西域,匈奴西迁,走了怕不有万里之遥。

  契丹被灭后,宋朝占领契丹的领土,必然会引起大草原的连锁反应。契丹和奚族西迁,肯定会有一部分融合进鞑靼,还有一部分一路向西。最西能到哪里?天知道。

  从临潢府向北,连绵的亚洲大草原广阔无比,连通欧亚。宋朝向北扩张,必然会导致大量草原民族西迁。原有的草原部族受其影响,到底是把这些人吸收,还是被他们赶得同样西迁,谁也说不清。而且西边的鞑靼正在崛起,发生了这一场变故,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呢。

  杜中宵也说不清楚。在蒙古兴起之前,把草原的格局打乱,宋朝强势北进,是历史上还没有发生过的。蒙古还能不能崛起?这个时候,他们的力量不足,如果西进,谁会倒霉?不要说这么大的力量,历史上契丹被金灭后,耶律大石带了少量部众,就到中亚建立西辽,此时西迁的力量可大得多。他们如果一路向西,中亚的势力能不能挡住?都是没有答案的。

  摇了摇头,哪怕加上后世的知识,杜中宵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宋朝的势力扩张肯定有边界,最远就是把契丹的旧土占领。后边随着新铁路修建,无非是把鞑靼等胡族消灭。更遥远的地方,就鞭长莫及了。

  借助铁路,宋朝当然可以西进。但占了那些地方有什么用呢?汉人的人口就只有这么多,占了地方也无法移民,何必去惹麻烦?历史已经表明,不是占了地方,那些地方就是你的了。历史上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哪怕抛去他们的母国不讲,单讲白人占住的地方,也只有北美和大洋州是真正占住了。其他的地方,随着殖民地反抗,最后还是全吐了出去。单纯占地方是没有用处的,最重要的还是发展自己。

第159章 分而治之

  过了丰州,一路北上,耕地越来越少,草场越来越多,慢慢进入了契丹起源的核心地区。这里依然是农牧结合的地区,只是农业占的比重越来越小,牧业慢慢成为主要生活方式。

  杜中宵看着绵延的草场,心中明白,大军已经慢慢进入了世界上最大的草原之一。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里应该是后世内蒙古地区,沿着几条河流,形成了广大的草原。北方大草原的蛮族南下,走西边就要占据河曲和河西走廊,走东边就要占据这里。有这里做后盾,不断攻略中原。

  明朝最后被后金打败,一个原因就是这里被满清统治者征服,一路直到燕山脚下。之后明朝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不出击这里,守是很难守住的。有千日做贼的,哪里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中原的稳定,必须要占领河西、河曲和这一带,才有稳固的边防,把入侵的蛮族挡在外面。

  占领临潢府之后,从河曲路出发,修铁路过阴山,一路东来。到大兴安岭下,选择合适地点,穿过大兴安岭,一路修到东京道。这条铁路修通,只要中原不出特别大的乱子,此地就平定下来了。对于游牧民族,铁路是利器。一旦修通,他们就失去了发展壮大的纵深和时间。

  过了潢河石桥,便就是契丹的饶州长乐县。契丹官员已经等在城外,迎接宋朝大军入城。

  看着城外迎接的契丹人,王凯小声对杜中宵道:“太尉,已经快到临潢府了,怎么契丹人反而不再抵抗了?丰州还是我们大军到了城下,他们才举城而降。现在饶州在我们到之前,就早早迎了出来。”

  杜中宵道:“契丹已经没有兵了,他们还打什么呢?前边大定府的两万契丹军队,就是契丹最后的兵力了。临潢府说是有近万人,那里是契丹起家之地,有多少人能上战场,可是说不准的。”

  王凯和赵滋点了点头。心中明白,宋军轻易攻下大定府,让契丹人终于明白,失败已不可避免。现在各地只看宋军什么时候到达,已不做抵抗打算。

  这一点也让杜中宵感慨万千。游牧民族终究与汉族不同。游牧民族初起,凶猛异常。随着他们占的地方越来越多,裹挟的人口越来越多,加入其中的其他力量越来越多,往往如洪流般,横扫一切。而中原政权,初起的时候则小心异异。汉有白登之围,唐有渭水之盟,等到力量稳固,才能威压周边。而当国家民族面临危难之时,汉族往往百般周旋,仁人志士峰起,寻找一个能从危机中出来的机会。而这些游牧民族就没有这种韧性了。国破家亡,大把的人拱手而降,寻找新时代的生路。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句话,更加适合游牧政权。

  到了城门,知州和一众官吏、首领前来见礼。杜中宵带着大军,进了饶州。进了州衙,设了一个庆功宴,与众人饮过了酒,便就各自回去休息。

  杜中宵很谨慎。虽然现在诸事顺利,契丹灭亡在即,还是诸事小心。军队在城周围驻扎,三十里内广布侦骑,不允许出现意外。

  等到醒来,夜已深了。杜中宵走到院子里,看着天上繁星遍布,迎面吹来的风凉爽清新,一时间心情舒畅。让士卒拿了一把交椅来,杜中宵坐在院子里,自己想心事。

  过了饶州,再向北两百多里外就是临潢府,四五天的时间就到。前方来的消息,契丹没有再集结军队,临潢府的贵族王公也没有逃走,好似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耶律洪基被抓,现在临潢府主政的,是契丹太后萧挞里,还有皇后萧观音。杜中宵印象里,萧观音这个名字特别,前世肯定听说过,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最后一战,面对的是两个女人,让杜中宵觉得有些怪怪的。不过在契丹这很正常。皇帝年幼,或者其他原因,太后主政很正常。

  契丹是由皇族和后族组成,后族的势力很大,某种程度上太后并不弱于皇帝,与宋朝不同。宋朝只有现在皇帝年幼时,由刘太后主政,身后并没有自己家族的支持。严格说来,刘太后与契丹的太后是大不相同的。契丹的太后,甚至有时对废立皇帝。

  想到这里,杜中宵摇了摇头。他也不知道,耶律洪基被抓之后,契丹为什么没有在太后主持下新选皇帝出来。而是这一直这样,就等着宋军来,被各个击破。

  这个样子,哪里需要十万大军?有五万人就足够灭亡契丹了。

  看着天上的繁星,杜中宵吹着凉风,一时有些出神。

  现在灭亡契丹不是问题,问题是灭亡之后应该怎么办。大杀一气,把契丹人杀光,把附和契丹人的奚族人杀光,甚至连逃到这里的汉人也杀光,不过是随便想想而已。不是做不到,实际上紧跟之后的女真人和蒙古人都是大开杀戒。西夏没有了,党项作为一个民族,最后不复存在。连女真人也没有了,蒙古灭金之后整个民族消失。可以做到,只是没用。

  蒙古人灭了党项人,灭了女真人,最后又怎么样呢?不是后来与满人结盟,不是后来新中国的时候局面不同,蒙古人也很难在草原上继续立足。汉人与这些游牧民不同,靠着一味杀人,只是在草原上变换民族,对自己又有多少好处。

  对于中原王朝,对于汉人来说,需要的是这一带的长治久安,不再成为进攻中原的跳板。至于在这里游牧的是什么民族,无关紧要。哪怕就是换成汉人,几百年后也不同了。中原衰弱,这里的民族必然会进犯中原。他们不这样做,就有其他地方的民族过来这样做。

  轻轻叹了口气,杜中宵站起身,一个人踱步。

  把铁路修到这里,只是一个条件,应该还有其他的配套措施。确切的说,这片草原上,不再允许出现统一政权。他们效忠的统一政权,只能有一个,就是中原王朝。

  以前汉唐时期,中原王朝在这些地方安置内迁民族,就基本不管了。无非是笼络他们,为中原的籓篱。现在看来,这样做不合适。让他们各自为政,一旦条件合适,就会坐大,成为祸害。

  有什么办法?杜中宵想了好久,最后还是觉得,清朝人的办法是最合适的。减小各游牧民族的游牧范围,把他们分成各旗盟,便如内地郡县一般。只要地方稳固,其他事情都可以应刃而解。

  混乱时期,草原各部族林立,一般互不统属。只要合适的时间,出现了了不起的大人物,把这些部族统一起来。只要中原王朝强势,把这里的部族彻底分开,不许他们再合为一部族,不允许他们再互相吞并。甚至必要时,可以抽调他们的人力,为中原服务,才是长久之计。

  灭了契丹之后,宋朝有这个实力,也有这个精力去做这件事情。特别是铁路修通,彻底分割部族就有了倚仗。中原王朝介入之后,游牧民族想再统一,可就难了。草原免于战乱,又有了和平时其中原物资输入的通道,或许,以后就会不一样吧。

第160章 出人意料

  过了饶州,一路北上,都是行走在山区。这一带的山不高,地形平缓,绿草如茵,是天然的优良牧场。分布着契丹的许多头下军州,此时斡鲁朵已灭,这些头下军州都没有抵抗,宋军到了就献城。杜中宵严格约束军兵,除了取各军州的存粮,并没有过多杀戳。

  这个时代与后世不同,战争的时候,不多杀人,不抢东西,是非常少见的事情。契丹人知道了宋军占领的地方,并没有大肆杀戳破坏,并不怎么害怕。这些地方归了宋朝之后,会发生什么,没人知道,何必要去想那么多呢?在大定府,宋朝除了驻军,还是依靠原来的一些官员管理。

  数日之后,宋军兵临临潢府。王凯率大军进逼城下,杜中宵与贾逵、赵滋等人驻于城南弘福寺。

  弘福寺是契丹皇家寺院,规模庞大,僧侣众多。杜中宵吩咐把僧侣单独管理,自己等人住的地方全用宋军管理。此地已是契丹根本之地,必须小心。

  到了夜晚,吩咐杀了一只羊,把几位将领叫来,商量接下来的战事。

  赵滋一进来,闻见肉味,便笑道:“这里是佛家清净地,太尉却在这里吃肉。那些和尚看见,还不气破肚皮?太尉,以后他们必编故事来编排你。”

  杜中宵摇了摇头:“这里是胡人的寺,规矩与中原不同,和尚们也未必持斋。”

  赵滋和贾逵听了都大笑。各自落座。

  吩咐士卒倒了酒,杜中宵道:“现在我们兵临临潢府城下,契丹的太后和皇后并未远遁,都在城里等着我们呢。你们说,这两个妇人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