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兴霸天
王尧臣有些好奇:“谁?”
狄进微笑:“公孙策!”
王尧臣愣住,曾经被怼的下不了台的记忆突然疯狂地攻击自己,不禁面露古怪之色:“这个人选……当真妙极!”
第328章 吕夷简的助攻
“殿中侍御史里行、监察御史里行……”
“官卑而任,才干为先!”
吕府书房,吕夷简看着幕僚汇总上来的文书,也在琢磨新设的四个官职。
在他看来,太后以曹利用获罪贬官,后被逼杀的这场风波为由,准备扩充御史言官,看似是广开言路,实则是要将言路握在自己手中。
毕竟很多时候,御史言官都是一把好用的刀,即便不刺向政敌,也能成功将水搅浑。
高明的是,太后根本不用亲自下场,只是简单的抛出个引子,朝臣就开始为各自的利益相争,无法一致对上了。
吕夷简早就意识到这位的厉害,此前才会坚定地站在太后一边,但上次的大亏,也让他意识到官家同样不容小觑。
官家今年已经十九岁了,明年就是二十岁,这个年龄点很敏感,可太后显然没有半分还政的意思。
这不难理解,没有人在享受过这等一言九鼎,执掌天下的权力后,还能轻飘飘的放下,尤其是太后这些年执政,比起天子更多了许多艰难险阻,比起天子也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努力,那就愈发放不下!
所以吕夷简此番回归两府,准备选一条难度最大的道路,他要站在中间,努力调和官家与太后之间的矛盾,以国朝平稳为己任。
这样一旦成功,宰相之位会稳如泰山,并且日后太后驾崩,官家执掌大权,也不会清算自己,反倒有极大可能,继续任自己为相,平稳权势的交接。
将基本的执政路线定下,吕夷简再看四個官位,做出了一个决定。
放弃!
拿下这几个前途大好的位置,看似是为吕氏门生故旧添砖加瓦,实则是提前下场站队,反倒难以维持自身的地位平衡,他不取也。
将有关御史言官的职位放到一旁,吕夷简又看起了下一份奏劄,正在这时,外面的门轻轻敲了敲,宅老吕程走入,轻声道:“阿郎,小公子回来了!”
吕夷简顿时放下笔,面露喜色:“快带公孺来!”
不多时,吕公孺四平八稳地走进书房,躬身行礼:“爹爹!孩儿来了!”
“过来!走近些!”
吕夷简露出由衷的喜悦,上前抱住自己的小儿子:“长高了!又长壮了!”
吕公孺将头埋在他怀里,眨巴眨巴眼睛,有些无奈:“爹爹,孩儿从应天府回京后,你已经抱过了,那时就长高长壮了!”
“好!好!我儿长大了!长大了!”
吕夷简笑着放开,将吕公孺带到桌边,考校了一番学问,不禁更加满意:“若非积累尚且不足,文章也不够老练,天圣八年的进士榜上,说不定就有我儿的一席之地了!”
吕公孺道:“先生也是这样说的,让孩儿再等一届,多习经义典籍,多观士林文风,自可水到渠成!”
吕夷简抚须:“不愧是三元魁首,你先生的考场之风要多多学习,不骄不躁,不矜不伐,谦逊踏实,绝不多作卖弄!”
“孩儿记住了!”吕公孺点了点头:“范先生也是这般教导我的!”
“不错!还有范希文!好!好啊!”
吕夷简愈发认为,这个小儿子会有大出息,目光微动,再聊了片刻科举之事后,开始引导话题:“你先生近来可曾提过御史台之事?”
吕公孺敏锐地看了看老爹,摇头道:“没有!先生一心修前朝史书,不理那些事情呢!”
“那倒是辜负了夏参政的一番‘好意’啊……”
吕夷简嘴角微扬,语气莫测地道。
夏竦为何要举荐狄进入御史台,吕夷简一眼就看得明白。
夏竦生活奢靡,喜好排场,家中蓄养歌姬数十,又爱好收集古文,研究奇字,如此花销当然得大量的钱财供养,族中多有一些不可言说的生财之道,据吕氏了解,甚至与夏人那边都有些交易往来,从中赚取暴利。
这类官员无疑是最不喜御史言官壮大的,因为一旦真的广开言路,第一批受到攻击的就是行为不检点的他们,但夏竦看出太后心意已决,所用的理由又是冠冕堂皇,唯有先下手为强。
举荐狄进,恰恰是一招妙手,安排一个最年轻最刺眼的御史,不仅对后进之辈有知遇之恩,还能让群臣的注意转移,为自己避难。
吕夷简换位思考,倘若自己布局朝堂,或许都会用这一招,明面上还无可挑剔,毕竟举荐的御史之位,可是进士都羡慕的,正常情况下,狄进入了御史台,还要登门拜访,感谢恩情,哪知道后面会有多少坑在等着。
但夏竦没想到,狄进辞让不受,待在馆阁里面修史,施恩的手段顿时落了空,吕夷简还不放过,不经意间将话递了过去:“听说夏参政准备编撰一部古文典籍,家中多古鼎、钟、盘、敦之器,你先生若对古文奇字感兴趣,该多多去夏府拜访!”
吕公孺抬起脑袋,严肃地道:“孩儿会转告的,但爹爹别害先生!”
吕夷简无奈地揉了揉胳膊肘往外拐的儿子:“当官不是为了树敌,而是要一展抱负,老夫不会害你的先生,他都在馆阁修《唐书》了,立于不败之地,现在谁都害不了他,只是提个醒罢了!”
……
“当官不是为了树敌,而是要一展抱负,令尊说的真好!”
狄进仔细听完吕公孺的转达,末了微微一笑,颔首表示赞同。
政治求的是团结,而非斗争,似自己这般入仕途未久的年轻后辈,吕夷简能放下身段,消弭过往的矛盾,如夏竦这等比吕夷简还要年轻几岁,同样走到了宰执之位的同僚,吕夷简自然也不会轻视。
所以借刀杀人,让他与夏竦交恶。
依旧是阳谋,用的很熟练。
因为夏竦的举荐,基本可以认定是不怀好意,准备来日将自己树一个靶子,遭受群臣的敌视,说不定那个时候夏竦还要出手保护他,以收自己之心。
可这份算计没成功,表面上夏竦当然不会有任何表示,心底里恐怕就要生出提防和怨恨来。
这种事情很没道理,但官场就是如此,每往上走一步,就会凭白遭受许多敌视,而敌人与敌人还不相同:有的能化敌为友;有的由于互相忌惮,能井水不犯河水;有的则是和而不同,偶尔结盟;最糟糕的无疑是心胸狭窄之辈,一直怀恨在心。
夏竦就是此类人,他在史书中有许多评价,简单概括的话,就八个字:才智过人,人品卑劣。
由于才智过人,夏竦能入两府,由于人品卑劣,心胸狭窄,夏竦很难走到宰相之位,但被他嫉恨上的人,往往也会很难受。
想到这里,狄进又问道:“令尊还说了什么?”
吕公孺努力记下:“爹爹说了不少关于殿中侍御史里行和监察御史里行的事情,说此番太后有意整肃朝纲,才会要求官卑而任,才干为先!”
狄进稍作沉吟,眼睛亮起:“令尊看得清楚,这是一次机会,错过了确实可惜!”
既然夏竦出招,他也就不客气了,原本想到公孙策只是想想,但现在他要尝试一番,将这位好友运作到这个官位上。
公孙策确实是言官的好人选,缺陷是资历实在不足。
过年前后,包拯、公孙策、韩琦等人都有书信送来,讲述了地方上的所见所闻,狄进便能一定程度上了解他们在地方上的功绩,做得无疑都很出色。
尤其是公孙策,任地方主簿,本是县令的副手,然那县令却被衙门押司所拿捏,公孙策不同流合污,将押司所犯的陈年旧案纷纷揪出,证据确凿,定罪论处,一扫邪风,以正民氛,可谓大快人心。
可这依旧不够。
理论上公孙策凭借这一任的主簿功劳,可以减磨勘,两年内升为地方主官,然后任一届县令后,再得京师有份量的官员举荐,上达天听,才有资格被选拔入御史言官序列。
而这只是资格,正常情况下也是选不上的,毕竟竞争之人都是进士出身,除非做出特别漂亮的功绩,不然谁又比谁弱?
这种时候往往就是讲背景,讲靠山的时候了,历史上的吕夷简后来为什么能被称为权相,正因为他把持授官之要务,决定了官员的升迁,甚至不按升迁次序,屡屡破格提拔,结果范仲淹实在看不下去,弄了一幅《百官升迁次序图》,将吕夷简的行径堂而皇之地展示于众,然后范仲淹就被贬出去了……
就这么说吧,公孙策如今的资历,历史上大权在握的吕夷简都不敢贸然提拔,毕竟还是要讲究讲究的,不能做得太过,但现在情况特殊。
首先这四个职位是初设,尚未形成惯例,其次太后有言,有鉴于曹利用之前的风波,此番选贤才任要职,朝堂资历为次要,才干为先!
“问题是如何展现出才干呢?”
“每个能考上进士的臣子,都认为自己才华满腹,每位举荐他人的高官要员,也都能说出被举荐者身上的各种优点,终究要办实事……”
让吕公孺去隔壁学习,狄进稍作沉吟,写了一张便条,招来林小乙:“去雷家,送到雷濬手上!”
林小乙接过,想到近来家中事宜的安排,请示道:“阿郎,是不是让十七公子去?”
狄进道:“不,你亲自去,亲手交给雷濬!”
林小乙明白了:“是!”
雷濬没有很快出现,到了第三天晚,才赶了过来,呈上一份案卷:“近来地方上的要案迷案,都在这里了!”
“明杰,辛苦了!”
狄进接过案卷,翻开细细查看。
随着皇城司的部分职权被裁撤,在外察事的联络关系,全部被转到了机宜司,比如并州雷彪,他如今已经算是机宜司的下属。
而这些地方上的地头蛇,一部分即刻来信,表示顺服,至少是表面上的顺服,一部分好似山高皇帝远,依旧对京师的机宜司不作理睬。
所以手中的这份案卷肯定不齐,但也应该能找到所需的案子。
眼见狄进安静地阅览,雷濬等在旁边,嘴唇轻颤,有些欲言又止。
狄进眼角余光注意到了,抬起头来:“明杰,如今还是紧要关头,无论大事小事,但凡与机宜司有关,伱觉得有蹊跷的,都不要瞒我!”
“绝不是瞒仕林兄!”
雷濬赶忙道:“确实有一起案子,当地的察事特意禀告,但不知算不算案子,真要查起来,恐怕颇为棘手……”
狄进道:“说!”
雷濬凑近了些,低声道:“邢台柴氏之人,说他们族中的丹书铁券丢了,起初报了官,却又很快撤回!”
第329章 盗首:只要我够极端,就没人能威胁得了我
“此事非同小可,一定要调查清楚,明日一早,你就将案卷誊抄一遍,带过来!”
相比起雷濬的迟疑,狄进十分重视这场已经被报案人主动撤回的案件。
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事情,相信人尽皆知。
但很少有人知道,到了天圣年间,宋朝都已经历经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真宗赵恒,到了第四任皇帝赵祯了,被赵匡胤篡位的后周皇帝柴宗训的亲弟弟,居然还活着。
是的,柴荣的亲儿子,活到了现在。
不过这个人改名了,原名柴宗炯,现在叫卢璇,被陈桥兵变后,义不臣宋的卢琰收养,改姓为卢,名璇。
天圣元年,朝廷授卢璇为殿前防御使,天圣三年封武烈侯,卢璇因自感是后周帝裔,觉得臣服于宋,很不自在,便致仕告老,如今在山间隐居。
当然古代一旦改了名字,哪怕血脉相连,其实也没什么关系了,卢璇还能说自感帝裔,他的儿孙那就是卢家一脉,和柴荣毫无关联。
所以在仁宗朝后期,眼见柴荣血脉断了,朝廷又找了一个柴氏的旁宗,封为崇义公,继续祭祀后周皇室,纯粹是个摆设,但说实话,能有这個摆设就不容易了,与国朝宽容的政治氛围有很大关系,也是接连天灾人祸之下,收买民心的举动。
而现在的所谓邢台柴氏,到底是个什么情况,狄进也不清楚,但想来同样不是直系血脉,不过能执掌赵匡胤赐下的丹书铁券,至少在明面上是有关联的。
第二日宫城一开,雷濬第一时间赶到机宜司的刑房,将案卷调出,仔细誊抄后,带了过来。
地方察事禀告的还算详细,但毫无偏向,显然是不想担上任何责任。
过程颇有蹊跷,早在两月前的一日,邢台柴氏的一位族人,突然闯进衙门,要求见当地县令,却被差役拦住,其神色惊恐,话语间多次提及丹书铁券。
县令和主簿知晓后,也感惊惧,上门询问,柴氏闭门不出,直到第二日,其族老亲自上衙门,言明昨日的族人乃醉酒胡言,不可偏信,告辞离去。
既然柴氏主动收回前言,县令和主簿也不愿节外生枝,此事就此作罢,但在衙门内终究还是流传了一阵,不少差役信誓旦旦地说,那日分明听到第一个前来的柴氏族人囔囔,丹书铁券丢了,丹书铁券丢了……
有鉴于这场风波,当地察事,在了解情况后,记录下来,禀明京师。
雷濬誊抄时也琢磨过,发表了见解:“倘若丹书铁券真是丢了,柴家不敢隐瞒吧?”
“那要看是怎么丢的!”
狄进道:“如果是被外贼行窃,丢了丹书铁券,柴氏固然显得无能,倒也并无过错,找回来便是,可如果是族内的过错,遗失太祖赐下的宝物,罪过就大了……”
还有一句未尽之言,这一族十之八九不是柴荣后裔,那没了他们,照样可以有其他柴氏人,供奉太祖御赐之宝,所以对方才惶急地否认,不敢声张。
“如此说来,要是他们的过失,还真的会暂时隐瞒,等到实在瞒不住了,再伪造过程,推卸责任……”雷濬面露郑重,又有不解:“可贼人盗取丹书铁券,又有何用呢?”
这玩意看起来是免死金牌,但只对柴氏子孙有用,并且要得到朝廷的认可,而且也不是什么罪都能免的,太祖当年也说了,“有谋逆大罪,亦不可株连全族,只可于牢中赐死,不可杀戮于市”。
所以雷濬实在不明白,贼人偷这玩意作何用处,狄进却沉声道:“对于旁人确实无用,对于在外的柴氏子弟呢?”
雷濬面容立变:“在外的柴氏子弟……无忧洞内的盗首?是他派人盗走了丹书铁券?”
“两个多月前,丹书铁券就失窃了,按照时间来看,倒不像是盗首!”
狄进摇了摇头:“否则的话,盗首取了丹书铁券,会有别的图谋,不至于近来和我们纠缠渤海密藏的事情!”
雷濬更加警惕:“那就是撤离京师后的‘金刚会’?时日倒也对得上!”
狄进道:“就目前看来,这群贼子嫌疑最大!”
“照这么说的话……”雷濬嘶声道:“宝神奴还不是妖言惑众?”
狄进心里清楚,根据目前的种种线索来看,盗首的身世十之八九还真与柴氏后人有关,当然是嫡系还是旁支说不准,不过至少有个名头,对于某些野心之辈来说,就难免产生某些念想……
当然,这种念想是很愚蠢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