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神探志 第230章

作者:兴霸天

  “咚!咚!”

  正在这时,轻轻的敲门声起,清秋去开了门,欧阳春走了进来:“丹妹,南京道那边传来消息,契丹贵族闻风而动,不久后必派人齐聚辽东,寻找密藏下落!”

  柴丹姝抬起头来,不喜反惊:“为何这么快?”

  “狄神探出使辽国,正在析津府中,帮了我们大忙,你看看吧!”

  钟雄做事妥帖,不仅把燕云之地的情况禀明,还把引诱契丹贵族生出探寻密藏之心的书籍派人送来,欧阳春也递了过去。

  “《苏无名传》,一部话本真能做到这样的事情?”

  柴丹姝当盗首时,汴梁大小事情都瞒不过她,在勋贵圈子里风靡一时的话本当然知道,却没看过,此时既然涉及到密藏,便接过翻了起来。

  起初漫不经心,直到摸金校尉出场,她轻咦一声,顿时认真起来,很快投入进去。

  古物研究抛到一边,连晚膳都没吃,看到深夜,第七卷的故事终于结束,柴丹姝如梦初醒,眨了眨眼睛,脑海中浮现出两个念头。

  我是摸金校尉吧,可我怎么不知道,摸金校尉有这么厉害呢?

  娘的,写得真好!

第356章 书中情节与现实相似?这就是推理啊!

  “大帅,中京来信!”

  萧惠拆开信件,扫了一遍,面露喜色:“好!夏人使臣滚出四方馆了!”

  或许是受到苏无名的影响,他近来想到西夏控诉宋使谋害卫慕氏的行为,也颇有一种对方把大辽当傻子耍的感觉,对于这个西陲小族愈发不舒服起来。

  同样正如刘六符所言,他身负接伴使之责,如果宋朝使节团老是停留在燕京,多多少少会有些担心,现在西夏人滚蛋了,宋人使节团开始北上,也能松一口气。

  工具人刘六符又被唤来,在听到中京那边的反应,立刻道:“请大帅放心,下官这就去见狄正使!”

  刘六符走入院中时,狄进正在阅读契丹书籍,空气中飘浮着陈年故纸的旧墨香气,几块光斑从小窗投在他的侧脸上,沉静得好似画卷一般。

  看着对方气定神闲的模样,刘六符知道,这绝非浮于表面的伪装,心里不禁涌起钦佩。

  外交层次的交锋,有时候很复杂,有时候又很简单,比如此次,辽国要挺西夏,就找了个借口,将夏人使臣安排进四方馆,与宋使平起平坐,可谓简单粗暴,而宋使这边的应对更直接,我干脆不去了。

  这个时候比拼的就是耐心和勇气,从情理上来说,辽庭自知孝心的理由牵强,安排也不合两国礼制,但随着辽帝的生辰之日越来越近,作为宋朝生辰使,留在燕京不北上,万一真的赶不上呢?

  你敢不敢为了维持国朝体面,承担这個巨大的风险?

  事实证明,面前这位年轻的使臣不仅有担当,更有沉稳的心态,如此人物入了中京,恐怕有的是人要头疼了……

  此时狄进听到动静,已然放下书卷,起身迎上,打量了他一下,微笑道:“起颂兄,今日这个时辰来,是不是有什么好消息带给我?”

  刘六符收敛情绪,拱手道:“仕林兄,确有好消息,中京四方馆内,已无西夏使臣了!”

  狄进颔首:“看来贵国固然怜惜西夏世子丧母之情,却是更重礼制的,还是要多谢萧伴使……这部话本是我闲暇新著,请带给他!”

  刘六符有些奇怪,提醒道:“仕林兄,大帅是接伴使,他也要随你们一同北上的,还未到分别之际呢!”

  狄进失笑:“我当然知道,只是听潘副使有言,近来燕云不少人盼着此书,更有甚者,去府上打扰过萧伴使,我过意不去,这第八卷既已写完,还是在燕京书坊快快印出为好。”

  近来燕云贵族无法直接见到狄进,确实对萧惠展开了催更攻势,想来这份原稿一出,马上就有人日夜誊写,然后传于各府,之前副使潘孝安推荐第七卷时,便是这么做的。

  “原来如此!”

  刘六符这才明白,你人还怪好的嘞,却又隐隐觉得有些古怪,但念头转了转,终究没有深思。

  一方面,似他这般进士出身的文人,对于话本传奇颇有偏见,觉得此物就是登不得大雅之堂,自己应该埋首于圣贤书中,看一看这种书都是堕落;

  另一方面,刘六符的骨子里,其实也瞧不上那些沐猴而冠的契丹贵族,事事向中原学习,却往往学了个半吊子,但表面上又不敢违逆这群统治阶层,所以不就是喜欢看话本嘛,看就是喽!

  只不过当刘六符第二日来送别时,却被那场面震惊了。

  长长的宋朝使节团,在萧惠领兵的保护下,由北门刚刚出了燕京城,后面就传来了接连的马蹄声。

  就见一匹匹骏马飞奔出来,明明争先恐后,却又有种秩序井然之感,有的马前奔跑着猎犬,有的头顶上盘旋着鹰儿,有的马背后面还蹲着前唐贵人最喜豢养的猞猁,一看就是贵族出动,由于每个人都带了大批的侍从和奴隶,加起来比护送的辽军还要多,乌泱泱的跟在后面。

  萧惠掉头一看,顿时皱起眉头,策马回转:“你们跟来做什么?”

  为首的年轻贵族也不怕,笑嘻嘻地抱拳:“大帅,听说《苏无名传》后续出了,我们要看!”

  萧惠还以为怎的了,知道后哭笑不得,呵斥道:“回去等!”

  贵族子弟仰起脖子,齐声道:“等不起!半刻也等不起!”

  第七卷有关杨公宝库的故事,并没有结束,恰恰是正到了关键时刻,却说昔日的手下败将,吸纳了秘宝之力,神功大进,对阵李双鹰也占据上风,不料宝库内还有宝库,而摸金校尉胡天策于千钧一发之际,终于破解了主室的生死玄关,一步迈入。

  然后没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第八卷。

  如果不是见不到人,这些贵族子弟会让那个写书的知道,契丹勇士独特的追更方式!

  现在好不容易有了消息,本来就整日玩乐的他们,自然要跟上来,第一时间了解后续剧情的发展。

  当然,并不是所有贵族子弟都是迫不及待要追话本,还有的囔囔起来:“大帅,我要同去中京!”“不错!同去中京,我等想要见识一番那位宋人神探,是如何破卫慕氏之案的!”

  萧惠不禁露出无奈之色,他不惧这些浪荡子,但也不想得罪这群人,毕竟都是勋贵之家,实权之辈,摆了摆手:“去!去!”

  众人发出欢呼,笑嘻嘻地跟在后面,不多时就四散开,一路撒欢。

  萧惠唤来一名侍从,让他去书馆多多催促,尽快整理出一批新书,给这群人解馋,却见另一匹快马追了上来,正是自己的心腹,到了面前禀告道:“大帅!辽东那边传来密藏的新消息了!”

  “快说……等等!”

  萧惠左右看看,策马将人带到了边上,低声道:“细细说来!”

  待得听完心腹的禀告,萧惠面色古怪,喃喃低语:“有人在密库遗址,发现库中有库,真正密藏似在脚下,却无论如何都进不去?这不是话本里的情节么?莫非……”

  这般想着,他陡然看向使节团中心,那道笔挺的身影。

  狄进端坐马上,正悠闲自在地往前走着,不多时就见四周的护卫散开,萧惠策马而来,稍作闲聊后,就迫不及待地发问:“狄正使可曾听过渤海亡国后,据传有一密藏留下?”

  狄进毫不迟疑地回答:“听过!”

  萧惠神色立变:“阁下早就知道密藏?”

  狄进莫名地看了看他:“当然知道,我于馆阁修史时,还通过前唐留下的《渤海记》等著作,了解过渤海的历史,由此产生了兴趣,前唐史书本就要记载周边各国的情况,便又打听了不少民间见闻,其中就有那渤海密藏!”

  “也对,是本帅太紧张了!”

  萧惠想了想,脸色稍稍缓和,渤海密藏在辽国虽然不是家喻户晓,但也流传广泛,宋人知道也很正常。

  而狄进接着道:“萧伴使看出来了?我书中的杨公宝库,最初的灵感就来自于这里,隋朝亡国应是没有宝藏的,但曾经雄踞海东的渤海,可能真的给后人留下了一座惊人的密藏!”

  萧惠目光闪烁,却没有全信:“狄正使就知道这些?”

  狄进看了看他:“萧伴使觉得,我还能知道什么?”

  萧惠直来直往,干脆问道:“渤海密藏,本帅也在关注,方才听说里面库中有库,不正合了书中之言么?”

  “原来如此!”

  狄进失笑:“渤海密藏历经百年,想来也经历了一批一批寻宝者,至今却未现世,那么用排除的办法,大致上也就剩下那么几种可能了,我书中所写若是与现实恰好有几分相似,不过是推理正确罢了!”

  “原来如此!”

  萧惠终于信了,涌起佩服之情:“狄正使不愧是连中三元的大才子,当真厉害!”

  他不喜读那些枯燥无味的经史典籍,但很认可读书人的头脑,尤其是听刘六符所言,这位是读书人里面最厉害的三元魁首,只可惜对方是宋使,不然可以绑去辽东,帮自己探宝……

  “此人去不了,也可以帮本帅推理一番啊!”

  不过萧惠转念一想,他担心渤海遗民盗取,甚至担心高丽人对宝藏图谋不轨,但唯独不担心这些宋人能做什么,立刻将那边的情况说了一遍,末了道:“还望狄正使多多启发,密藏内的机巧到底要怎么打开?”

  狄进聆听完毕,摇了摇头:“恐怕不成……”

  萧惠厚着脸皮:“狄正使莫要推辞,若有所得,本帅必有厚报!”

  狄进解释:“萧伴使言重了,此番使节团上下水土不服,在析津府停留,我是承情的,但我关于渤海密藏的推测,都融入书里的情节,确实也没有什么新意了!”

  “都在书里?哈哈!狄正使真是好人!”

  萧惠眼睛一亮,再不多言,抱了抱拳,直接离去,再唤来心腹:“快!去城里书坊催一催,本帅要马上看到新书!”

  “是!”

  当后方快马加鞭,抱来了厚厚的书卷分发下去,以萧惠为首,一群契丹贵族全部安静下来,有的在听侍从念诵,有的干脆自己读了起来。

  副使潘孝安目睹这一幕,不禁失笑:“这些契丹子恐怕在书房里,都是片刻也坐不住的,何时在马背上看过书?哈哈!仕林此举,不也是一种教化么,此情此景定要记下,回去后好好传颂啊!”

第357章 这个秘密,我吃你一辈子!

  辽国。

  中京。

  五京制度是唐朝所创,旨在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稳定,最先学习的不是辽国,反倒是渤海国,然后辽国和金国也学了去。

  而唐朝的中京是千年帝都洛阳,辽国的中京是大定府,这座城池反倒是后建,建造时还有个特别的原因,为了向宋人展现大辽的富强。

  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恰恰与辽帝的习惯有关,这位契丹皇帝喜欢带着文武官员,在国中分四季逐水草而居,春天在便于放鹰,捕杀天鹅、野鸭、大雁和凿冰钩鱼的地方,夏天在避暑胜地,秋天在便于猎鹿、熊和虎的场所,冬天则设在风寒不是那么严酷而又便于射猎的场所。

  通过这种“四时捺钵”的形式,辽帝议政治军,号令天下,便于震慑和拉拢各族,但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两国每年互派正旦使去祝贺新年,派生辰使去庆贺太后及皇帝的生日,宋朝这边京师固定于开封汴梁,辽国如果还是四处游牧,那就不行了。

  因此辽圣宗为了在接待宋使时,显示出国富民强,又不愿意到南边比较湿热的地方去,于是在澶渊之盟签订的三年后,于上京与南京之间的原奚王府所在地,建立了中京城。

  自此以后,辽国历代君王就每每在这里接待宋朝使臣。

  当中京城的轮廓在远方遥遥升起,车队里的贵族子弟们都欢呼了一声,策马朝着南墙正中的朱夏门冲去。

  相比起这些早早想要进入中京的府邸,享受美酒佳肴的年轻贵族们,萧惠反倒有些遗憾。

  到了这里,他接伴使的任务就告一段落了,突然怪舍不得这位南朝大才子的,对着狄进抱了抱拳:“本帅就送到这里了,祝狄正使一切顺利!”

  狄进微笑拱手:“承萧伴使吉言,也祝你们早日寻得宝藏,满载而归!”

  萧惠哈哈一笑:“好!承吉言!承吉言!”

  正说着呢,前方早就得到通知的馆伴使,率领队伍迎了上来。

  狄进看向被拱卫在中间的人,是一位三十几许的契丹汉子,策马上前,表情冰冷地抱了抱拳:“馆伴使萧匹敌,字苏隐,见过南朝使臣!”

  狄进和潘孝安上前,分别进行了自我介绍,萧惠策马经过,却低声道了一句:“皇后的人,离他远点。”

  说罢到了面前,笑吟吟地对着萧匹敌道:“驸马,我把宋使带来了,接下来就劳烦你了!”

  萧匹敌淡淡地道:“晚了些!”

  萧惠不以为意:“你啊你啊,这脾气不改改,恐怕馆伴使的职不好当!走了!”

  交接完毕,萧惠转身拍马离开,连中京都不入。

  萧匹敌本来没有多么注意这位,此时的目光却落在他匆匆消失的背影上,敏锐地察觉到萧惠不是回析津府,而是急着去办另外的事情。

  他眉头皱起,稍作思索后,眼神又回到了使节团上,目光中冷意更甚,调转马头,也不招呼一声,就朝前走去。

  潘孝安哼了哼:“这馆伴使比那位接伴使还失礼……”

  狄进神态平和:“无妨!我们走!”

  他可以无视西夏使臣,根本不与这群西陲羌人正面交锋,也可以故意停留在燕云不北上,给予辽庭压力,却不至于一到中京,就与馆伴使起冲突。

  进退要有度。

  在萧匹敌带领的兵士护卫下,使节团正式进入朱夏门。

  汴京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前所未见的繁华、热闹,而中京给人的第一感觉,则是庄严、肃重。

  汴京街上行走的,大多数是老百姓,而中京街上普通民众反倒偏少,更多的是贵族府下的仆从奴婢,来来往往,规规矩矩,因此街上的叫卖声都少了许多,市井的烟火气也不见多少。

  这样的国都,几乎是一座贵族之城,想要谍细潜藏,探得关键消息,必须要从上层入手,难度就高太多了。

  狄进一路沉吟着,却又发现前方一群衣着鲜亮的奴婢,拱卫着一座华丽壮美的车舆,行走在大道上。

  别说使节团的护卫,就连潘孝安都不禁侧目。

  如今的宋朝在太平之后,越来越重享乐,主流是西昆体那种低调的富贵,不愿显露在外,但此时出现的这座车舆,处处饰以金银,却又用色考究,做工精细,透出一股匠心独运,同样赏心悦目,很合宋人贵族的审美。

  狄进目光微动,开口询问:“不知这车架是?”

  萧匹敌回答:“那是皇后特赐淑妃的车舆!”

  狄进道:“我朝太后与贵国皇后多有书信,还望萧伴使将信件带到!”

  刘娥与西夏之主李德明的妻子卫慕氏都有交情,与辽圣宗的皇后萧菩萨哥更是每每有书信往来,结交了私人友情,而提及这位齐天皇后,萧匹敌的态度果然有所变化,点了点头:“一定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