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桃李不谙春风
“呵呵,玉儿出门一趟,还学会办事了……既然你给她们都带了礼物,何不就拿到这里来,让我们也看看,你都给她们带了些什么礼物回来。”
一进门,贾宝玉就听见贾母爽朗的笑声。
贾宝玉连忙走进去。
“喲,又来了一个要礼物的了!”
看见贾宝玉急匆匆的走进来,肚子微隆的王熙凤就笑道。
贾宝玉却也不理,直接走到黛玉面前。
“宝哥哥才几个月不见,就认不得她了?”
史湘云见贾宝玉盯着黛玉瞧,出言笑道。
贾宝玉道:“当然不是,我只是觉得,林妹妹几个月不见,个儿倒似又长高了好些……”
贾宝玉说的是实话,而且,他还觉得,黛玉似乎整个人都比以前明媚了许多!这个样子的黛玉,更加灵美动人了!
谁知,黛玉听了却不满道:“我是长高了好些,可是宝二哥哥似乎一点没长!”
两三个月,就能看出长个儿?
“嘻嘻嘻……”
姐妹们笑起来,黛玉还是那么的嘴不饶人。
正好此时黛玉给众姐妹带的礼物被抬了进来,于是黛玉也不管别的,直接走过去开始准备派礼物。
史湘云一马当先,探春等也随后围上去。都是年龄不大的女孩,虽然平时不缺用度,但对于礼物,天生有一种好奇加喜爱。
史湘云道:“林姐姐,哪个是我的?”
惜春也道:“我的呢?”
黛玉却笑而不答,先翻出一个小巧的暖手壶出来,然后转身走到贾母身边道:“老祖母,虽然如今不如先时那般冷了,但这个天儿若是不注意,手还是容易冻僵的,所以我给您带了一个手壶,你说好看吗?”
贾母笑道:“呵呵,没想到连我也跟着沾她们姐妹的光……好,好孩子,难为你还能想着我”
虽然贾母自己也有手壶,甚至比黛玉这个好的都有几个,但是,她还是二话不说的直接接过去观赏起来。
“嗯嗯,不错,样式很好看。玉儿的眼光不错。”
黛玉一下子就开心的笑了起来。第一次给贾母送礼物,原本她还有些忐忑。见贾母这么高兴,自己也就满足了,然后才转身给探春等人分派。
“这份是迎春姐姐的……”
“这两份是探春妹妹和惜春妹妹的……”
“这一份是宝姐姐的……”
“喏,这个才是你的……”
黛玉最后向史湘云道。
贾宝玉见箱子里的东西很快就被派完,顿时急了,道:“好妹妹,我的呢,我的怎么没了?”
黛玉白了他一眼,起身将另一个箱子打开,道:“你急什么,你的在这里!”
贾宝玉伸头一看,顿时道:“怎么我的不一样呢?好妹妹,怎么她们的都是那些好东西,我的就全是这些没用的啊?”
黛玉眉时眉头皱起,道:“你不要就算了,正好大嫂子的兰哥儿在进学,给他用正好!”
盖因黛玉给贾宝玉带的是一个笔筒,两个诗筒,两卷临帖,两幅山水画。这些可都是林如海让人给她打点出来的东西,她从中挑了几样好的送贾宝玉!
这可是他爹送她的东西,偏生贾宝玉还说是没用的……
旁边的史湘云笑道:“二哥哥还羡慕我们,难道你也要这些簪子,手镯不成?我们这些倒成了有用的好东西了,嘻嘻……”
说着,还拿了一对手镯在眼前晃,似乎在问贾宝玉要不要……
贾宝玉却没时间理她,见黛玉真的就要将箱子合起来,连忙用手去卡住,求饶道:“好妹妹,是我错了,这些我都要,你给我留下吧!”
黛玉哼哼两声,到底松了手。
上方的贾母一直笑嘻嘻的看着这些小儿女们的笑脸,心中高兴。忽然瞥见惜春拿起来仔细打量的一根金簪子,眉头却皱起来。
这些东西,可值不少钱呢!
黛玉一个姑娘家,哪里有这么多钱买这些东西。忽然想起,这般大手大脚买礼物,好像是贾清的风格!
以前她就听说,贾清给家里的姐妹们买礼物从来都不知道心疼银子的,弄得她们姐妹们屋里的“奢侈品”都成了堆。
她虽说不是很喜欢这种事,但想着是贾清照顾姐妹们的表现,也不好驳了他的心意。
可是,她却不想家里的姑娘们也养成这样的“陋习”!将来,她们都是要寻夫家的,若是养成习惯,以后不能持家,如何在夫家立足?
贾母心里想着这些,倒将原先的高兴减了几分。不过她是个慈爱的人,今天黛玉回来,是个开心的日子,她也不好扫了孙子孙女们的兴致,只准备以后找个机会再好好教戒她们一番!
“好了,你们姐妹们也好久没见了,下去好好说说话吧。不过,黛玉今天刚回来,想必也有些累了,你们不要打扰太久。”
“是。”
众姐妹都各自将自己的礼物让贴身丫鬟拿好,准备到黛玉房间里面说说话。
“姨妈,这是我给宝姐姐的,还劳烦姨妈给姐姐带回去才好……”黛玉抱着她给薛宝钗的那份礼物,走到薛姨妈面前道。
“好,我的儿,难为你还念着她。”
薛姨妈笑着道,接过东西,然后命她的丫鬟同喜收着。
自从收到薛逍的信之后,她就没再使唤香菱了,这次过荣国府,也没带她来。
上两章,确实有一定不合理之处,我也认真考虑了一下,在两处不甚合理之处做了简单修正。将书下架再上架可见修改过的内容。感谢书友们提出评阅意见。
第三八七章 议国朝盐政
大明宫之内,贾清的陛见还未结束。
“好了,既然你也看出了盐商之富,那你有何看法?”
贾清听着正庆帝的话,揣度着正庆帝的意思应该是对这种既定状况不甚乐意,因此道:
“既然陛下相问,微臣少不得也只有把那浅薄的看法说一说了。”
见正庆帝点头,其他人也静穆聆听,贾清接着道:
“盐商之富,在于盐业之重,首重在人,次重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