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第598章

作者:青史尽成灰

王保保这家伙也苦读史书,不断以过去的例子,激励人心,稳固士气。

只能说,你的对手更了解你。

王保保修炼的成果,就是联合帖木儿,收拢蒙古诸王,一起对付大明。

而这个计划,必须要用上自己的小妹妹……说起来她逃到草原,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大小姐,变成马背上驰骋颠簸的蒙古少女,已经付出太多了。

现在还要拿她去联姻,换取更多的好处。

王保保越是读史书,越是研究张希孟的文章,他就越觉得老脸发烧,根本下不去手。这种行为,简直跟他们消灭的赵宋一样了。

一百年后,大元成了大宋。

果然蒙古人无不怀念大宋,怀念到了不惜变成大宋。

这要是让张希孟知道,他肯定会写文章嘲笑我的,让王保保变成千古笑柄的……这家伙确实是研究到位了,研究到了自己都信了。

伱一个北元柱石,蒙古统帅,你在乎这些事情干什么啊?

你要学成吉思汗啊,老婆被抢走了,重新抢回了,生下了长子,也就认了呗,还能怎么样!

这才是枭雄本色!

奈何王保保一心研究张希孟,倒是把大明朝的套路弄得很清楚。

“兄长,我打听过了,那个帖木儿比你还年轻,也算是一方英豪,他的势力发展很快,我们两家联手,绝对能雄霸万里,完全不用担心大明!按照蒙古女子的习惯,能嫁给强者,嫁给英雄,这是好事啊!”

王保保忍不住深吸口气,“好事是好事,只是女子挑选丈夫,不应该德才兼备,人品端正,门当户对吗?”

女子不客气道:“那是明人的习惯!”

王保保又叹了口气,“傻妹妹,一个人如何,不光取决于别人怎么看你,也取决于你怎么看自己。就比如说朱元璋,他以大明皇帝自居,又以华夏之主为目标……就犹如我大元天子和蒙古皇帝一般。咱们要是把自己也当成了普通的蒙古人,大元朝就真的完蛋了。咱们和帖木儿那种土鳖不一样,咱们要讲究名正言顺,要保持国朝体面,你不懂啊!”

这一套话,大哥说了不止一次,女子确实有点糊涂,“大哥,那你打算怎么办?”

“妹妹,也不瞒着你,我打算这一次诱敌深入,在这个茫茫草原上,堂堂正正,击败大明。只要打赢了,我们就有了威风,到时候草原诸部,必定归心。蒙古诸王,也会听从号令。彼时帖木儿也会前来提亲,主动求娶,到时候我们的面子里子,也就全有了。”

女子听得忍不住笑出来,“那不还是要联姻吗?”

王保保愕然少许,无奈摇头道:“不一样,真的不一样,主动求娶,不一样的,你要相信大哥!”

女子无奈颔首道:“我相信兄长,可是现在兄长患有足疾,时常发病,你还能打赢明军吗?”

王保保呵呵两声,强撑着走了两步,随口道:“如果是张希孟领兵,我只有退避三舍,如果是徐达和常遇春,也不过是五五开而已。至于朱棣这几个崽子,就算我有伤病在身,对付他们,还是手到擒来,毫不费力!”

女子目瞪口呆,“兄长,那个张希孟真的比徐达还厉害?”

王保保愕然少许,无奈道:“张希孟这人,兵法打仗,都未必是一流。但是他通观全局,心思缜密,手段无穷。他要是出兵,必定会瓦解军心,然后逼着我们逃遁。让我们的牲畜流产,马匹瘦弱,牛羊病死。等我们精疲力尽,然后再出兵围攻。不给一点活路!”

女子目瞪口呆:“竟会如此?那,那我们还有什么胜算啊!”

王保保笑道:“就是这话!如果是张希孟,确实没有胜算,因此必须远远逃遁。可换成徐达和常遇春,他们为求斩获,必定会多路出击,小心求战。我应付起来,也十分困难。”

王保保又道:“换成了朱棣几个人,那就不一样了,他们没有老一辈的沉稳,又一心求胜,想要建功立业,这种小崽子,我用一只手就碾碎了。”

王保保的信心,感染了妹妹。

“既然如此,我要跟着大哥,要看着大哥,亲手击败明军!”

王保保怔了一下,“你,你还是不要去了,就留在和林,等着大哥的凯旋的消息……”

女子迟疑再三,终于不情不愿点头了,“我知道,在大哥心里,咱们还是上国的天上人,女孩子不能上阵杀敌的!但是明军那边,都有好多女子从军,你不知道吗?”

王保保正色道:“所以他们才是红巾贼寇,算不得大元正统!你等着吧,有朝一日,还会牧马中原的。他朱元璋能恢复中原,我们也势必有人能恢复大元,会有的,一定会有的!”

王保保这个人,都有点不正常,他调兵遣将,光是骑兵,就集结了十万还多。

大元朝最后的本钱,都押上来。

而在另一边,朱棣正跟两个兄长,推杯换盏,喝得高兴。

晋王朱棡,余怒未消,借着酒劲儿,质问朱棣,“老四,当初你勒索兄长,逼着那么多晋商去北平,我跑去河套,给你养羊剪羊毛……你说说,你这么对待三哥,你朱棣够意思吗?”

朱棣懒洋洋道:“这事情不是在京城说过了?大哥还让咱们一起喝酒,尽释前嫌,你忘了吗?”

朱棡哼道:“我没忘!我只是想提醒你,人在做,天在看!这一次灭了北元,有什么好处,你要多分我点!”

一句话,暴露了朱棡的心思,他要的是战后的好处。

朱棣不慌不忙,“三哥,实不相瞒,你要是不说晋商,我也就不废话了。可你说了,我也就不能不讲。楚琦,还有齐泰,他们抓到了三个商贾,发现他们向王保保透露此次用兵的消息!”

“什么?”朱棡大惊,“四弟,你没有胡言乱语吧?我们的用兵计划暴露了?”

就连朱樉都不由得瞪大眼睛,“老四,你没撒谎吧?”

朱棣直接掏出了三封信,甩在了桌上。

这俩兄弟连忙拿起来,仔细一看,发现上面只有三王出师的消息,这俩人不由得松了口气。

“老四,他们还不知道吧?”

朱棣笑道:“他们要知道,王保保怎么回来送死啊!两位兄长放心吧,咱们这一次,必定能立下盖世之功!”

第八百二十九章 生产和建设

“将士们,十年耕战,可还能上阵杀敌吗?”

冯国胜手握佩剑,立身大旗之下,质问在场将士。

在他的对面,是数万名明军主力。

这些人普遍不年轻了,最小的也差不多三十岁。而且由于西北苦寒,风沙袭击。他们皮肤粗糙,容貌衰老。有好些人看起来都有五十岁上下了。

但是此时此刻,大家伙腰背笔直,目光如炬,一团火焰,熊熊燃烧。

这里就是哈密卫。

当初西进军团,从凉州出发,凿穿河西走廊,进军西域,拿回汉唐故地,竟是何等风光!

只是到了西域之后,大家伙才猛然惊觉,什么盖世之功,他们简直到了绝地,想要活下去都很困难!

汉朝的西域,拥有三十六国,马匹牛羊,都数量惊人,由此可见,彼时西域气候还好,降水也充沛。虽然依旧艰难,但还能生存。

几百年之后,情况已经全然不同,降水减少,不少古城被废弃,漫天黄沙,吞噬了昔日繁荣的市镇。

大批的绿洲消失,水源地减少。

牛马牲畜也少了,可耕种的土地更是少得可怜。

走了一圈的冯国胜几乎绝望了,这样的地方,还怎么守啊?

拿到手里,又有什么价值?

那一刻,冯国胜想过放弃,干脆返回凉州算了。

只是这个念头冒出来,他就立刻想到了自己的兄长,想到了当初决定西进时候的谈话……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故土。

老祖宗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一样能行!

冯国胜就坐在沙丘上面,整整一夜,任凭狂风摧残。他的眼前,晃过兄长的模样,他的耳边,也是大哥的教诲。

人定胜天,无论如何,也要生存下去!

从第二天开始,所有将士,就开始勘察地形,寻找水源,发现适合耕种的土地。

西域这地方很奇怪,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方便水果积累糖分,也适合麦子,棉花的生长,只要能解决灌溉问题,有了水源。

种什么长什么,长什么收什么!

绝对的天赐宝地。

可问题是去哪弄水?

没有水什么都是空谈。

冯国胜考察当地情况,询问本地人,又查阅过去的文献……经过了三个多月的忙碌,终于弄明白了,这里有水,只不过水在高山上。

那些山顶的积雪,到了春夏,就会融化,变成涓涓细流,流淌下来。

只不过由于气候干旱,风沙大,蒸发快。

还没等流到山脚,就已经蒸发掉了。

因此想要得到水,必须修筑暗渠,也就是当地俗称的坎儿井,在山坡水源地,挖下一条竖井,收集冰雪融水。

然后还要修一条地下横渠,把一个个竖井收集的水,运送到山下。

这事情说起来,可操作起来,绝对比登天还难。

因为缺少机器,没法探查地质构造,完全凭着运气。

往下挖竖井还好,可是挖横渠的时候,上层的土石塌方,很容易就把人活埋在下面。

而且如何确定挖掘的方向,如何搬运大块的石头,这些难题,一个接着一个,哪一个都是要命的。

了解的越多,知道的越清楚,冯国胜就越是无奈。

你以为接了一个无上的荣耀,可是在荣耀背后,却是难以想象的付出。

还能怎么办?

拼了!

冯国胜选择了三十多处,每处都安排了一个千户负责。

每几个千户所,就要有一位将领统御,从他开始,所有人都要干活,不许有任何例外。

从这一天开始,西进军团的诸将和士兵,起早贪黑,上山挖井,修建营房,开辟农田……他们一手拿着刀枪,一手拿着锄头。

既要会打仗,又要能交朋友。

整个西进军团,绝对是明军当中,综合素质最高的一群人。

他们提起刀,就能杀敌,放下刀,拿起锄头,就能耕田,扛着铁钎,上山挖井引水,提起笔,就能登记往来商贾货物。

和当地头人交朋友,开怀畅饮,给小孩子上课,识文断字……毫不夸张讲,每个人都是多面手,六边形战士,没有任何弱点,也不敢有任何弱点!

在这块生存艰难的土地上,不把自己百炼成钢,如何扛得住西域的风沙摧残?

时至今日,冯国胜只想说一句,张相圣明!

当初张希孟安排兵马西进的时候,所有人都是特别挑选的。

冯国用有大局观,冯国胜能配合兄长,傅友德能打,郭兴会统兵……下面的将士,多数都要识字,要读书明理,要有非常高的素质。

彼时很多人都不明白,这是去打仗的,用得着这么精挑细选吗?

徐达和常遇春统领的北伐大军也没有这么麻烦啊!

一支偏师,竟然比主力还严格,你张希孟想什么呢?

若非张希孟的强大威望,还有老朱的绝对信任,根本就做不到这一点。

可是当他们开进了西域之后,一切都豁然开朗了。

张希孟的安排,简直神了。

单论起战斗力,这支偏师未必比徐达他们厉害多少……可是到了西域,打仗根本不占主要的,至多三成,甚至更少!

真正关键的是发展,建设,用一双手,在一片蛮荒之地,打造一个家园出来……在这时候,读书识字就显得尤为重要。

怎么修坎儿井,用什么方法,需要什么工具……这些事情,显然不是一个浑浑噩噩的人能做到的。

必须充分发挥每一个士兵的聪明才智,肯干活,还要会干活……

从这一天开始,中原各地的物资送到西域,冯国胜带领士兵,建立冶铁作坊,打造农具兵器,建风车舂米,引入纺织机器,处理羊毛,驼绒……收拢西域诸部,跟他们交朋友。

愿意服从大明的拉拢过来,不愿意听话的,就只能出兵讨伐。

建立规矩,保护商路,尤其是那些还愿意行走丝绸之路的商人,都要给予保护,要跟他们讲道理,宣扬大明的策略。

说来好玩,北平是最先用纺织机的,第二个竟然就是西域。

虽然他们规模远不如北平,但是这些人的意识绝对超前。

就这样,从大明立国,开始西征算起,十余年的光景,冯国胜在西域修建坎儿井一百有余。

引水灌溉面积超过八百万亩。

他们年产粮食三百万石,不光自己吃,还能拿出去卖。

豢养马匹十万,牛羊不计其数。

甚至他们还种了大片的葡萄,瓜果,他们还有酒厂,能出产质量极高的葡萄酒……他们还有玉器厂,出产品质极高的和田玉,玛瑙。

许多商贾到了西域之后,都会目瞪口呆,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