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董卓,爱民如子 第72章

作者:隐于深秋86

“叔父这是什么眼神?”

果然,蔡琰就不高兴了,道:“我虽没战将的勇猛剽悍,也没智囊的运筹帷幄,但终究读了不少书,总不会一无是处吧?”

“哦,这倒不会。”老董摇头,很相信她还是……

然后,才继续装作为难地道:“只是这件事对你来说,有些……呃,晦气。”

“晦气?”蔡琰皱眉,一方面觉得老董的笑很奇怪,另一方面不明白兼济天下的事儿,怎么还会晦气?

“需要写篇吊文,当然有些晦气。”

“吊文?”蔡琰更加不解,追问道:“吊唁何人?”

“太傅袁隗。”

“为何?”

“身为一名优秀的政客,不仅要会钓鱼执法,更要会既当又立……”

一边深情感慨,一边手又悄悄覆在蔡琰柔软的大腿上:“要嘴上说着一套,手上做着一套。”

然后,卧房中传来清脆的一声‘啪’!

“你果然!……”蔡琰怒叱,道:“嘴上说着一套,手上做着一套!”

第164章 袁绍的处境

河内温县。

袁绍烦躁地踱步在县衙大堂中,英俊的面容格外阴沉。手下文武站在两侧,均一副愁眉不展、如履薄冰的模样。

须臾,逢纪进来,还未施礼,袁绍便忍不住开口问道:“崔州平那里如何?”

“主公……”逢纪面容苦涩,痛恨不已道:“崔州平背信弃义, 令人齿冷!明明答应了率领西河残兵投靠我等,突然又转道向南,归顺了董贼!”

“怎么可能!”郭图不解,追问道:“他莫非不知如此食言而肥,会令天下人耻笑?届时骂声一片、人人讨之,还如何在士林中立足?”

“若不归顺董贼, 崔州平恐怕才会身败名裂。”

逢纪无奈, 抬眼看了一眼袁绍,道:“据说是董贼胁迫了崔州平之父,若他不回去归顺的话……”

话音未落,袁绍已勃然大怒,掣剑痛骂道:“岂有此理,无耻董贼竟用此等下作手段,简直人神共愤!”

郭图与逢纪对视一眼,均知袁绍为何会暴跳如雷:人家崔州平为了老爹的性命,乖乖以身事贼。

在极为注重孝礼德行的汉代,这等做法虽有失公德,但在私德方面是说得过去的。舆情方面,也会给予极大的宽容。

而袁绍的境况,跟崔钧又何其相似?

严格来说,他的境况比崔钧还恶劣:崔钧只是响应景从讨董,袁绍明知叔父还在洛阳,却高调举着讨董的旗号,还当上了盟主。

“韩文节答应的粮秣到了么?”袁绍又问,语气中有着压抑不住的余怒。

“到,到了……”许攸神色为难, 吞吞吐吐。

在袁绍不耐的目光中, 才将后半句说了出来:“只不过韩文节言春耕在即,需留些种子备用,故而只送来了五千石粮秣。”

“五千石!……是将某等当作乞索儿了不成!”

怒不可遏的他一剑斫断案几,羞恼愤恨:“冀州民殷人盛,粮草充足,莫说一万石粮秣,便是百万石也筹措得出来!”

越想越恨,往日的不满瞬间化为仇恨,面容一时看起来狰狞且阴鸷!

“他韩文节不过我袁氏故吏,之前觉为人敦厚,经学不凡亦有些许胆略,某才暗中指使周毖、伍琼二人,谏言他为冀州牧。”

“原本以为兴复汉室,会尽心竭力。”

“不曾想这蛇鼠两端的贼子,坐上那位子后竟忘了初心。不是暗中派人监视阻碍我等起兵,便是推脱兵马未整难来前线。”

“此番又这般阳奉阴违、得寸进尺,究竟还有没有将某袁本初放在眼里!”

袁绍不可能不恨, 不忧心如焚:他乃袁氏出身卑贱的庶子, 在门第之见极深的豪族世阀中,受尽了冷眼和奚落。

若只是一介庸才,或许也就罢了。

偏偏天资聪颖、允文允武,放眼袁氏同一辈的酒囊饭袋,无人能及。就因嫡庶之别,那些人却可将他呼来喝去、踩在脚下!

自幼不忿的他几番隐忍,才终于借着何进的器重,得以一展胸中抱负。

不曾想天意弄人,眼见马上便可凭铲除宦官集团之功,一跃成为天下士人的魁首,却被一边塞武夫董卓窃取了桃子!

那一掏,简直让他痛彻心扉!

又潜心谋划一番,终于掀起了滔天之势,誓要将董贼挫骨扬灰。随后竟发现不是猪队友带不动,就是身旁之人处处掣肘,令这讨董大业如此寸步难行。

如今距盟誓已过两月,大军早该开赴讨董卓前线。但那可恶的韩馥,只派了都督从事赵浮、程奂带兵一万人相助。

抵达河内与王匡的军队汇合后,又吸收了原西园军司马张杨的部下,才勉强组成了北线联军。

表面上看,这里有不下两万的兵力。可真正听命的,只有从渤海郡带来的三千兵马,以及王匡手下那些久未操练的四千郡兵。

赵浮、程奂的一万人,根本不肯出力。

而张杨肯加入自己,不过因无处容身,是一种投机行为,也不肯上前线,而是屯驻在后方冀州的漳河一带,还整日派人向自己讨要粮草。

就这样,韩馥还不停扯后腿,常常借故减少军粮。

没有粮食,就无法招募兵马、扩大军队……不,眼下连维持这些人马都捉襟见肘,又怎么可能与董贼一战?

加之酸枣那里曹操与鲍信大败,董贼却长驱直入逼迫东线联军。若他再没有什么作为,半生心血谋划都会化为泡影!

甚至,等董贼清算的时候,身家性命也会尽数不保……

“报!……”就在此时,门外传令拿着一封信上前,道:“将军,西河太守崔钧派人送来书信。”

“不看!”袁绍怒吼回绝,挥手拍飞那封竹简,叱骂道:“背信弃义之人,还有脸移书与某,莫污某眼!”

“本初……”书简滑落至淳于琼的脚下,他捡起后面色大变,语气凝重地道:“汝还是看一眼罢。”

淳于琼当初与袁绍同为西园八校尉,与袁绍平起平坐。袁绍出走洛阳时又委身跟随,说话还是有些份量的。

袁绍此时也从他的语气中,听出了一丝不祥,猜测道:“出了什么大事?”

说着接过竹简,十目一行看后身形不由一晃,随即只觉天旋地转,悲声大叫道:“董贼!……某誓与你不共戴天!”

颜良文丑见状,赶紧上前扶住袁绍。

许攸、逢纪、郭图三人见状,则目视淳于琼,淳于琼小声言道:“崔州平言太傅前日……突然病故。”

“病故?……”逢纪想起崔钧突然改弦易辙,乃是因董卓胁迫崔烈,明白了董卓人在洛阳,当即恍然:“不错,定是那董贼害了太傅。”

“如此丧心病狂,铲除异己,简直罪不容诛,万死难赎其罪!”

“主公切要节哀,方可手刃贼人!”

“汉室不幸,贼兽猖行,主公……”许攸似乎也想说出宽慰之言,可见袁绍虽面露戚容,然眼神飘忽,甚至嘴角还忍不住翘起了一丝笑意。

当下心中恍然,变了口风道:“主公可否屏退他人,属下有些机密之语要说。”

郭图见状,当即痛骂道:“许子远还为人子乎!主公突闻噩耗,悲不自已,汝却还要这般……”

话音未落,逢纪已开口断喝:“郭公则,汝也知主公肩负大任,国仇家恨系于一身。越是悲不能抑,越不可须臾懈怠!”

许攸逢纪俱为南阳人,向来交好,而郭图则是颍川人。三人自投靠袁绍后,皆以智囊自居,在政见军务上难免会针锋相对。

发展到后来,许攸与逢纪便有了默契,逐渐开始联手,打算先压过眼中的跳梁小丑郭图。

“逢元图,汝简直……”

郭图立时要反驳,却不料此时袁绍颤巍巍地伸出手,连话也不说,只是连连摆动。

众人见状,皆默默退下。

郭图虽有不甘,也只能从命。

“子远……”袁绍佯装深吸了一口气,才道:“可是有何妙策?”

袁隗虽死,但他并不如何悲痛。

若不是有外人在前,甚至都可能会笑出声来——自袁隗执掌袁氏后,不喜他的出身而偏爱袁术,他早已暗恨在心。

且袁隗一死,他更有了威迫韩馥的理由:叔父为董贼所害,我定要与那董贼不死不休,你若还敢推诿阻挠,休要怪我撕破了脸,先煽动天下士人灭了你!

许攸明显也想到了这点,目光比袁绍还长远:“自古以来,阵前尚不斩来使。董贼这般暴虐无道,主公当移书天下,号召四方之士群起而讨。”

“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受恩者不计其数。”

“若接移书而不响应,则为众矢之的。届时主公挟哀兵而战,有志之士皆云随景从,何愁董贼不灭,汉室不兴?”

“不错,董贼无谋匹夫,竟主动将刀递与某。某若不顺势斩杀此獠,可谓天赐不取、反受其咎!”

说到这里,袁绍不失时机地把右臂前伸,指向南方,声音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传陈孔璋,某需先给朝廷上一封《自讼书》!”

第165章 这,这不对吧?……

“呜呼袁公,不幸病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

袁隗的葬礼上,老董涕泪横流地宣诵着祭文。读到这句还将一觞酒洒地,一副肝肠寸断的模样。

“忠义之心, 英灵之气;命终六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

一边痛心疾首读着, 一边还忍不住感叹蔡琰的文采:整篇都是四个字的排比, 洋洋洒洒足有六百多字。

最可怕的是,其中有些字他还不认识, 更别提明白什么意思了。

看来,什么时候得跟蔡琰深入交流……呃,请教一番。反正不管是交流还是请教,深入是重点。

‘未来的孩儿啊,你们就偷着乐吧,给你们找这么个才学不凡的妈,你们的智商肯定差不了。’然后,又是一把泪装哭起来,心中却继续感叹:‘并且,连家教的钱都省下了……’

周围不明所以的公卿大臣见状,不由面面相觑。

其中有人忍不住小声感慨,道:“人尽道太尉与太傅不睦,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

蔡邕见老董如此悲切,不由上前扶起小声道:“太尉莫要如此,袁次阳尸位素餐, 不值这般赞颂。”

不怪他瞧不起袁隗,实是袁氏虽乃汉室第一世族豪阀,门生故吏遍天下。但除了初代袁安颇有贤名外,后面几任家主都左右逢源于宦官集团和士人集团,安然无恙地度过了两次党锢之祸。

说白了,政治场上的墙头草,风往哪边吹,就往哪边倒。

至于汉室倾颓、朝政昏暗时,身为托孤辅弼重臣、品秩还在三公之上的太傅袁隗,更是什么都没干。

任由他那个侄子袁绍,鼓动士人集团与宦官集团的倾轧,肆虐宫禁,对皇权进行了侮辱的践踏。

董卓入京后,袁绍没玩得过,留了句狠话便拍拍屁股走人了,留下一地的烂摊子。

袁隗还不思如何复兴汉室,反而阳奉阴违,继续操弄权术,一心只想着弄死独掌大权的老董……

幸亏没得手, 否则就以他的屁股论, 只会更进一步打压皇权, 维护士族荼毒百姓。让本就山河破碎的汉室,再来一场天大的人祸,神州沉沦,加速五胡乱华时代到来。

“老夫非为袁公所哭,乃是痛惜袁氏家门不幸!”

老董擦擦眼泪,转身看向前来吊唁的公卿大臣,道:“诸位有所不知,袁公突然病故,乃是日夜痛恨袁本初、袁公路两名逆子,不服朝廷教化,兴兵作乱。”

“袁氏一门四世三公,世代忠良,怎料突然出了这两名逆子!夙夜兴叹之下,袁公岂能不身躯愤懑,抑郁而终?”

言罢,看向袁隗之妻马伦及嫡子袁基。

母子二人对视一眼,还未来得及开口,便有人高声唱道:“车骑将军袁绍,派人前来吊唁!”

瞬间,灵堂内公卿大臣尽皆变色,先惊愕地看向大门口,随即又不由自主看向老董。

老董倒没什么反应,仍旧面容悲戚。

反倒是袁隗之妻马伦,怒而叱喝:“逆贼竟还有脸来?……若非他犯上作乱,夫君又岂会突然病逝!”

马伦的恨,是真的。

傻子都看得出来,袁绍和袁术这俩家伙跑出去公然举兵讨董,明显将留在城中的袁隗给坑了。

袁基也勃然变色,厌恶甩动孝袍:“不见!”

“两军阵前,尚不斩来使。”老董却开口,劝说道:“无论怎么说,袁本初也乃袁家之人,夫人和袁大夫还是看看他有何要说的罢。”

“太尉……”袁基无奈,思忖片刻后却道:“若想听他有何话说,自是可以进来,吊唁却免了。”

“自今日起,袁氏再无袁本初、袁公路这等逆贼!”

他乃袁隗嫡子,袁绍、袁术之兄,也是这一代的袁家家主,自有权将二人驱逐门楣。

老董深深看了他一眼,明白此人家学渊源,做事果敢周全、滴水不漏。

少时,袁绍使者入内。

但有袁基的命令,不能上前吊唁,只能掏出一封书简,拜向一旁的汉室天子刘协,道:“陛下,车骑将军……”

上一篇:开局召唤西厂厂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