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梓钧
这一嗓子喊出来,令围观的读书人兴奋不已,船上运来的居然全是北京皇城藏书。
同时又非常惋惜,北京文渊阁书目有四万多册,如今保存下来的还不到三成。
并非毁于兵灾战火,而是保存不善所致。
有被虫蛀的,有发霉烂掉的。还有大明的内阁、翰林院官员,经常借职务之便,把文渊阁藏书给顺回自己家,早在万历年间就只十存二三了。
普通百姓渐渐散去,读书人却越聚越多。
终于,又听官员喊道:“《永乐大典》,共计11095册,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初稿已毁于南京文渊阁,正本全部遗失,副本悉数完好。请予清点交接!”
围观的读书人,争相踮起脚尖,想要看看《永乐大典》长啥模样。
李自成离开北京时,曾经放过烧过皇宫,但起火面积不大,满清皇帝小小修缮就住进去。
因此,《永乐大典》的正本,不可能毁于战火当中。
但正本又确实一册都不剩,最大的嫌疑就是嘉靖,很可能全套《永乐大典》做了陪葬品。
在嘉靖之前,明朝皇帝没把《永乐大典》当回事儿,就连朱棣自己都懒得翻看。
唯有嘉靖,对《永乐大典》爱不释手,经常随身携带阅读这套书里,有大量验方,可以用来炼丹修道。
嘉靖晚年,突然让人抄录《永乐大典》副本。嘉靖死的第二年,正本存于文渊阁,副本存于皇史宬。但从此之后,正本就找不到了,也没人再提起过。
一连三天,南京城外都在验收交接。
最后搬出六十多个箱子,全部属于残次图书,虫蛀、发霉、火烧……需要翰林院和钦天院尽量修复补全。
朝会。
钱谦益率领翰林院博士出列,拱手道:“请在《永乐大典》之基础上,修订编撰一套《民始大典》。便是这《永乐大典》,老臣在北京阅读时,也发现了多处错漏,非得重新修订不可。”
“准!”
赵瀚道:“《明史》编修完毕之后,再去编订《民始大典》。嗯,叫《民始全书》更顺口。此书须修订《永乐大典》错漏之处,再增录前明者书籍,数、物理等著作也要录进去。”
“遵旨!”
钱谦益心中大喜,这两项工作,可以干到他死那天了。
从北京搬来的大明历代皇帝实录,暂时存放于翰林院那边,方便翰林院官员编修《明史》。至于剩下的图书,一半存放于文渊阁,一半存放于皇帝的私人图书楼。
特别是明朝皇帝收藏的字画之类,全部变成赵瀚的个人私藏。
顺便一提,沈阳满清皇宫也弄来不少,估计是满清撤离北京时带走的。
《明史》编修工作正式开始,同时赵瀚诏令天下,收集民间的各种图书,特别是明代的者作品,好为今后编撰《民始全书》做准备。
当然,并不强行征集。
进献图书者,可以自己留下正本,请人抄书送来副本即可。一旦获选,必有奖励,甚至识渊博之人,可以参与《民始全书》的编撰。
虽不强求民间献书,但总是会有地方官借机逢迎。
浙江,嘉兴。
嘉兴知县刘显文,在看到圣旨内容后,隔日便亲自跑去项氏宅邸。
“墨林先生,有大喜事啊!”刘显文笑着。
项元汴疑惑道:“晚生费解,请县尊明言。”
刘显文拿出文吏抄写的告示:“墨林先生请看。”不待对方看完,便继续道,“先生有天籁阁,令兄有万卷楼。汝兄弟二人,皆藏书数万卷,为何不请人抄书献给朝廷?如此必得陛下青睐,或可参与编辑《民始全书》。”
整个浙江,藏书量最多的,一个是眼前的项元汴,另一个是鄞县的范钦。
项元汴仔细琢磨,也觉得这是个机会。
反正皇帝不索要正本,可多请些抄书匠,抄成副本献给朝廷便是。
而且,天籁阁有藏书目录,直接把目录拿去京城。让翰林院的官员们,看着目录挑选,选定了再请人抄写。
把知县送走之后,项元汴去见族兄项笃寿。
兄弟俩都对此很有信心,他们的藏书太多了,而且有不少属于孤品,肯定能被翰林院给选上。
项笃寿:“只献藏书,还不能脱颖而出,或可给陛下献上天下珍品!愚兄手里,最珍贵的莫过于苏轼真迹,贤弟手里……”
项元汴默然,他知道族兄的是什么,但着实有些舍不得拿出来啊。
项笃寿笑道:“听闻南京有皇城小,皇子也在那里读书。贤弟把那东西献上,贤弟的幼子适逢年龄,或许可以跟皇子做同窗。”
项元汴豁然开朗,当即拍掌道:“还是兄长看得长远!”
兄弟二人,带着书目和随从,结伴前往南京而去。
到了翰林院,他们先是拿出书目,把官员们给小小震撼了一下。
随即,项元汴又:“可否请转达一下,晚生斗胆想要面圣,当面为陛下呈上一件宝物。”
张溥冬天又病倒了,翰林院文史馆由钱谦益了算。
钱谦益笑道:“寻常宝物,恐怕难以面圣。”
“请诸君观之。”
项元汴从背上解下一个长袋,袋子打开,里面有皮纸包着。皮纸打开,里面是一精美竹筒。
从竹筒中抽出一件物品,还是用皮纸给包着。
接连打开几层皮纸,终于露出里面的卷轴。
众人顿时笑了,同时又特别好奇,什么字画如此小心翼翼?
项元汴缓缓展开卷轴,还没看到正文内容,入眼便是一堆印章和题字。
其中一行字特别显眼,那是宋徽宗亲书的瘦金体:唐李太白上阳台!
众人眼眸猛缩,呼吸都急促起来。
卷轴继续打开,露出里面的草书:山高水长,物象万千。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竟是李白的真迹?
钱谦益浑身轻微颤抖,拿起胸前眼镜戴上,凑近了仔细观察鉴赏。越看越觉得是真的,至少以他的鉴定水平,宋徽宗等名人的题字和印章是真的。
“莫要挤,莫要挤,莫把诗仙真迹给挤坏了!”
项元汴着急大呼,赶紧把卷轴收起,生怕宝物被弄坏了。
钱谦益怒吼道:“都退下!等诗仙真迹挂起来,再一个个过来欣赏!”
众人连忙后退,项元汴把宝物挂在墙上,中间用凳子隔离开来,大家只能站在三尺外欣赏。
除了文史馆,翰林院的其他馆,者们也陆续被惊动过来。
真的是里三层外三层,这是李白仅有的传世真迹。在今天以前,他们听都没听过,还有人当场用手指凭空临摹。
翰林院的一把手王调鼎,也飞快来到现场。
王调鼎看了一阵:“拿来笔墨,想临摹的就尽快。傍晚之前,必须收好,明日便进献给陛下。放在这里夜长梦多,若是失窃了,我可担待不起。”
于是桌椅围着宝物摆放,谁都不许越界,一个个便如刚字的蒙童,对着李太白的真迹反复临摹。
不断有废纸被扔在地上,不断有人发出对自己不满意的哀叹。
一直临摹到傍晚时分,大家还是不肯走,王调鼎只能延长时间,最后干脆提着风灯过来照明。
翌日,项元汴兄弟俩,拿着各自的珍品收藏,成功获得皇帝的召见。
第598章 【文明】
项元汴、项笃寿兄弟俩,跟随女官走进紫禁城,一路眼观鼻、鼻观心不敢乱看。
没有经过三大殿,而是绕去乾清宫东侧的皇家藏书楼。
他们面圣的厅堂并不大,皇帝今天休息,正坐在那里读书,读的是前段时间从北京运来的藏书。
看到厅中坐着一男子,项元汴只觉威严无比,还没看清长相就连忙低头。
“小民项元汴(项笃寿),拜见陛下!”二人并肩作揖。
赵瀚抬头笑道:“坐吧。”
两个女官把椅子搬来,兄弟俩说道:“谢陛下!”
赵瀚问道:“听说你们有诗仙真迹?”
项元汴又立即站起,解下背后的长袋。那袋子被侍卫检查过,确认是卷轴之后,便让其自己带进来。。
李香君走过去,小心翼翼接过,摆到赵瀚案前徐徐展开。
赵瀚的第一反应,居然不是欣赏李白的书法,而是去看周围的印章和题字。
密密麻麻,到处都有。
还好,乾隆的题字和印章不在,看起来明显清爽得多。
历史上,乾隆一人就盖了一堆,而且有两方皇帝宝印特别大,他一个印章的面积,相当于别人好几个。他自己当皇帝时盖一个,做太上皇时又盖一个,而且还排列整齐,挤在那里生怕别人看不到。
此时此刻,欣赏着宋徽宗的瘦金体和印章,赵瀚突然也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大印往李白真迹上面怼。
“你们要把这幅字献给朕?”赵瀚抬头问道。
项元汴再次站起,拱手说:“此等奇珍,小民不敢贪恋,惟圣明天子方可得之。”
赵瀚笑道:“朕不是巧取豪夺之辈,也不能给子孙开这个先例。若民有宝物,便去占为己有,如此岂非坏了规矩?跟江山社稷比起来,诗仙真迹算不得什么。”
“陛下圣明!”
项元汴惊疑不定的同时,又对这位皇帝敬佩不已。
他是前些年获得《上阳台帖》的,当时浙江大旱,有破家之人拿来卖给他。当项元汴见到此贴的第一眼,心中贪念便油然而生,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据为己有。若是跟对方谈崩了,便谋财害命都得拿下!
想起自己当初的心思,再对比眼前皇帝的淡然,项元汴顿时感慨不已。
难怪别人能做皇帝,而自己只能仗着家财搞收藏。
项元汴继续说道:“陛下,此非巧取豪夺,而是小民真心进献。流贼为祸西北,鞑子肆虐辽东,全国灾荒瘟疫横行,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是故有圣天子降世,一扫浊气,抵定乾坤,而万民安居乐业也。每思及此处,小民便景仰莫名,欲献宝物而聊表敬意。”
“你倒是会说话,”赵瀚笑道,“你家藏书众多,当为地方大族,被分走不少田产吧?”
项元汴心中一惊,随即说道:“陛下,小民也日夜拜读《大同集》,知道分田乃我大同新朝之国策。世家豪强聚敛田产无数,而穷困百姓身无立锥之地,如此便是祸乱天下之源。陛下分田,是为百姓计,亦是为大族计。若不分田,大族田产再多,遇到流寇起事,亦不过身死族灭也。小民虽被分走数万亩田产,但并不嫉恨陛下,反而认为陛下是小民的救命恩人!”
赵瀚哈哈大笑:“好一副伶牙俐齿。”
项元汴说道:“非伶牙俐齿也,此真心实意也。”
赵瀚觉得此人很有趣,微笑道:“朕已知你心意,但确不可开此先例。一来子孙可能会效仿,巧取豪夺民间财物;二来天下之人,或会出现许多幸进者,都想进献宝物来换取富贵。”
项元汴猜不透赵瀚的心思,连忙说:“陛下所言甚是,圣天子目光之长远,非小民所能及也。”
赵瀚仔细想了想:“这样吧,今年皇室内库颇有节余,这幅诗仙真迹便用一万两收下。此无价之宝,一万两也嫌不够,你可再提一个请求。记住,不可求官,不可求爵,不可请田。”
项元汴仔细看皇帝的表情,觉得没有在骗自己,于是说道:“君之命,不敢辞。小民有一幼子,今年八岁,听闻皇城小学皆大贤授课,请陛下恩准小民之子读此学校。”
这个要求很合理,反正皇城小学,全是有背景的孩童在读书。
赵瀚说道:“提醒你一句,莫要后悔。皇城小学,每年都要岁考,学习落后之人,是会被勒令退学的。你那幼子,可能只读一年,就会被勒令离开学校。”
项元汴说道:“小民能将幼子送进皇城小学,与皇子同习圣人教诲,已经是祖宗积了阴德。若读一年便退学,那是他自己无才无福,怨不得陛下,也没必要后悔。”
“倒是看得开,”赵瀚又问项笃寿,“你也来献宝?”
项笃寿连忙起身:“小民所献之宝,远远不如《上阳台帖》,着实贻笑大方了。”
李香君把这人的字画拿来,却是苏轼的普通晚年作品,远不如赵瀚手里的《寒食帖》。
崇祯朝的给事中孙承泽,投降满清之后,又被多尔衮带去沈阳,做到吏部郎中这个实权职位。多尔衮被贬为庶人,孙承泽也被牵连,下狱之后被活活打死。
《寒食帖》便是这汉奸的儿子,主动献给大同军的,希望借此获得宽恕,同时献出的字画有上百幅之多。
赵瀚也不推辞,按市价把苏轼的作品买下,接着又说:“你们兄弟二人,既然收藏众多,想来对金石字画颇有研究。”
项元汴说道:“不敢,略有所得而已。”
“跟朕来。”赵瀚说道。
赵瀚带着兄弟俩,登上阁楼,来到一间房中。
李香君则留下来,慢慢收起《上阳台帖》,一边收一边欣赏李白书法。
赵瀚指着阁楼里呈放的甲骨,说道:“这是朕让人收到的刻字龙骨。前几天,河南布政使刚派人运来京城,翰林院的博士们都还没见过。你们且看看,这上面刻的是什么字儿?”
中药里的龙骨,其实是野生动物化石,跟占卜用的甲骨没有屁关系,此时也很少有人把殷墟的甲骨当成中药材。
上一篇:修行从渔夫开始
下一篇:我有一个全时空英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