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 第676章

作者:王梓钧

“这位伟大的亚洲君主,他用自己非凡的业绩,结束了中国的战乱和瘟疫,并击败了北方凶残的鞑靼人(把建州女真误认为蒙古)……中国在他的治理下,一切都变得井井有条。他的统治艺术,甚至跨过大洋,传到了欧洲,使我们每个人都受益匪浅……”

“他是上流社会的教养者,所有品德都在他身上体现。他的容貌、举止、身材,都令人叹为观止,在威严中彰显一种风度,他以内心品质更让人敬重……”

“他有着果断的决策力,可以对任何问题作出最合理的解答,使得官员按照他的指示去实施……他对艺术的独到理解,也是世人无法比拟的,甚至对欧洲的文化和制度也有全方位了解,这些正是人们愿意服从并敬爱他的原因……”

事实上,这位文学家,根本没有见过赵瀚,仅从法国正使的口中获得只言片语。

越是没有亲眼见过皇帝,越是目睹南京的富庶宏伟,就愈发感觉中国皇帝神秘而伟大。

……

巴伊可夫抵达南京时,查尔斯王子已经去读书了。

三个英国人的学费,都由查尔斯王子负担,迎娶英国公主给了不少彩礼呢。对待这些外国留学生,金陵大学有专门的老师,是从小学老师抽调过来的。

一群俄罗斯使者,路上早就被震撼得麻木了。

巴伊可夫甚至撕碎了国书,然后拿去泡水,将无礼内容全部毁弃。因为在国书当中,有让“契丹皇帝”向沙皇臣服的语句。

这特么还臣服个屁,从小生活在莫斯科的巴伊可夫,到了扬州感觉自己是从乡下来的。

他们被带到南京城里,在鸿胪寺报备之后,便去南城外的众善寺下榻。

在城内的时候,他们就看到了琉璃宝塔。出得城门,更加清楚,一座高耸入云的宝塔屹立在那里。

已经被震撼无数次的巴伊可夫,此时面对宝塔,又变成瞠目结舌的模样。

“那那那那……那是什么?”巴伊可夫问道。

鸿胪寺的通事官回答:“佛塔。”

随着外交事务日趋增多,鸿胪寺变得愈发壮大,还专门养了一批翻译官。

欧洲各国的语言,不需要全部学会,只要学了拉丁语就可以。此时的欧洲,外交文件全部用拉丁文书写。

巴伊可夫知道佛教,他在西伯利亚的时候,就跟信佛的蒙古人打过交道。来到中国,沿途也见过一些佛塔,可特么哪里见过这么高的?这绝对是世界第一高的建筑,相当于20多层的“摩天大楼”了!

来到番使住宿区,十多个俄国佬,被扔在一处院落里,同院居住的还有法国使者(故意安排的)。

法国使团领队科尔贝尔,正在阅读传教士提供的拉丁文版《大同集》。他听到外面的动静,走出房门看了一阵,忍不住问:“波兰人?”

巴伊可夫说:“我是俄罗斯人。”

科尔贝尔不屑道:“都一样。”

都是一样的乡巴佬!

科尔贝尔八面玲珑,他连波斯使者都去结交,唯独对俄罗斯使者不屑一顾。

“阁下是哪国使者?”巴伊可夫问道。

科尔贝尔鼻孔朝天:“我奉法兰西国王之命出使大同国。”

两人说的都是拉丁语,虽然口音很重,但基本可以正常交流。

在黑龙江还有些嚣张的巴伊可夫,此时听说是法国使者,不由得有些自惭形秽,就像乡下人遇到了城中巨富。

当然,心理虽然矮一截,但气势上不能输,巴伊可夫昂首挺胸,然后弯腰行礼说:“我代表沙皇陛下,向法兰西国王问好。”

科尔贝尔再怎么目中无人,也不能失了外交礼节,于是弯腰回礼:“我代表法兰西国王,向贵国陛下问好。”

不称皇帝,也不称沙皇,因为法国人不认可这个头衔。

巴伊可夫问道:“契丹已经跟法国建立外交了吗?”

科尔贝尔说:“这是中国,也叫大同国,不是什么契丹。”

大明国,大同国,这是欧洲对中国的官方称呼,而且是音译。

“好吧,大同国。”巴伊可夫懒得纠缠。

科尔贝尔说:“中国皇帝与我国陛下,早就已经互通书信,他们君主之间的友谊,必将在全世界传为美谈。我作为法兰西使者,把法国的文学艺术带到东方,又会把中国的文学艺术带回欧洲。你呢?你来做什么?难道是来中国交流艺术的?”

巴伊可夫有些生气了,这是在嘲讽俄国不懂艺术呢。

巴伊可夫说道:“俄国与中国有些边境小摩擦,我是奉命来消除误会的。”

科尔贝尔大笑:“难道俄国还想跟中国开战?你们还不知道吧,这十年来,中国先是击败西班牙,接着又击败了荷兰。俄国能有多少军队开赴东方?”

中国击败了西班牙和荷兰?

巴伊可夫瞳孔猛缩,这是个重要情报啊,看来中国军队非常强大。

第892章 【石油】

清晨。

昨夜下雨,暑气稍减。

赵瀚没有直接去办公,吃了早餐随处溜达,南京的夏天可把他热坏了。

几个皇子皇女,说笑着走来,正好跟皇帝撞见。

“你们这是要出宫去?”赵瀚问道。

赵福荣说:“回禀父皇,今日学校放假,又天气凉快,便去东郊马场耍子。”

“快嫁人了便称父皇,不叫爹爹了?”赵瀚笑道。

赵福荣说:“母后训诫,让女儿今后沉稳一些。”

二公主赵含锦牵着裙摆,原地转着圈圈说:“爹爹,我这条裙子好看吗?”

赵瀚点头:“好看,又是哪里的新样式?”

赵含锦说道:“苏州近来时兴百褶裙,是由月华裙改的,听说南京已有很多女儿家穿这个。”

“不错,就是有些费布费工。”赵瀚点评道。

明代女子流行穿马面裙,用七幅布幅组成。发展到明末,七幅变成十幅,褶裥更多更密,迎风摆动犹如月华散开,故名“月华裙”。

如今褶裥继续增多,动辄几十个,多者百余个,因此叫“百褶裙”。

都是有钱家的小姐所穿,穷人还真穿不起。

底层人家的女儿,顶多就穿马面裙,好看的同时还省工省料。

赵瀚随便观察几眼,看皇子皇女们的打扮,就知道今天是去郊外相亲。至于相亲对象,要么是官宦家庭的子女,要么是金陵大学的学生。

皇女们个个打扮时尚,皇子们自然也是潇洒,为了方便骑马,全都穿着曳撒。

他们前往东宫跟太子汇合,今日是太子带队出游,后妃都没有去掺和。

由于天气凉爽,皇女们没戴昭君帽,不怕在外面抛头露面。

新朝的学术思想五花八门,社会风气也日渐开放,特别是大中小学的设立,让未婚女子不再深居闺中。连带着昭君帽这种东西,都单纯的变成遮阳帽,隐藏女子脸脖的遮羞功能削弱。

缠足的风气,也完全得到遏制,小学课本专门有一篇描述缠足危害。

可惜束胸还改不过来,一是传统审美使然,文人士子都喜欢胸小的;二是官府不好检查,你总不能让人脱衣服吧,万一人家天生就平胸呢?

巴伊可夫奉命来觐见皇帝,刚到东华门外,正好看到皇室的车马队远去。

前方是一队侍卫开道,太子赵匡桓骑马引着车驾,李顒等东宫官愿相伴随行。其余皇子,也都在骑马。太子妃和皇女们,则乘坐马车掀帘观赏市井风物。

“太子爷!”

街边围观的百姓,突然有人扯开嗓子大喊,随即引来人们的一阵哄笑。

赵匡桓的近视只有300度,寻常出门是不戴眼镜的。他也不知道是谁喊自己,便放开缰绳朝着那边拱手,于是越来越多路人呼喊“太子爷早啊”、“太子爷尝尝我的饼,可好吃了”……

更往东走,城门口已有几人在等候,那是赵匡桓以往的同学。他们早就大学毕业了,但明年才有会试,期间可以自己复习巩固,也可以去各地游历增涨见闻。

“这些就是中国的贵族吧。”巴伊可夫目送车队远去,颇为羡慕这里的贵族阶层。

他自己就是沙俄贵族,而且长期居住在莫斯科,但他的生活质量,也就比南京的小商人好一些。

作为俄罗斯的是首都,目前莫斯科人口只有十万左右。

大约在22年前,俄国才出现第一家手工工场(水力炼铁厂)。如今,全俄罗斯的手工工场不到10个,而且工场里主要使用农奴,只有少数管理者和工匠例外。

小冰河时期,诸国平等,谁也别想逃得过。

1601—1603年俄国大饥荒,夏季洪水,冬季雪灾,很多地方颗粒无收,三年时间饿死200多万人,占俄罗斯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跟着沙皇也挂了,内忧外患,俄罗斯进入长达十年的混乱时期。

在大饥荒以前,农奴逃跑的追溯期为5年,成功躲过5年就能做自由民。大饥荒之后,追溯期延长为15年。

直到现在,终身追溯,就算逃一辈子,被逮到了还是农奴!

如今,俄国人口大约恢复到500多万,其中有90%都属于农奴,这种国家能有什么发展度?

即便在军事领域,俄国也就欺负一下波兰。

这个时候的波兰混得好惨啊,天灾人祸,贵族夺权,乌克兰起义并入俄国。俄国刚把波兰打得投降,瑞典又带兵杀过来,吓得俄国连忙跟波兰结盟。

就在今年,第一次北方战争打响了,瑞典即将单挑俄国、丹麦、波兰和奥地利联军。中途,瑞典还遭受勃兰登堡的背刺,依旧打得各国联军满地找牙。若非荷兰突然跑来插一脚,丹麦都差点被瑞典给吞并。

巴伊可夫看着周围的一切,眼神恐惧而又贪婪。

这么富庶的地方,要是能攻占该多好,沙俄贵族可以抢到几辈子都花不完的财货,可以把乡下的农民全部变成农奴!但中国实在太可怕了,又有钱又有人,沙俄是不可能获胜的。

巴伊可夫被带进紫禁城,他不由的拿这里更克里姆林宫相比。

克里姆林宫,城墙周长2235米。

而南京紫禁城,皇城周长10.23千米,宫城周长3.45千米。

越在紫禁城里行走,巴伊可夫的贪婪就越被压制,恐惧则如荒草般滋生起来。他在一处偏殿里等待,没有茶水,没有食物,就那么干等着,从早上一直等到下午。

不吃不喝,又累又饿。

这跟其他国家的使者待遇不一样,巴伊可夫在众善寺里,跟各国使者都交流过。他们赞颂紫禁城的雄伟,赞颂中国皇帝的伟大,连带着赞颂宫中的茶水和糕点。

所有使者,都有茶水和糕点,为何唯独自己没有?

巴伊可夫越想越恐慌,感觉自己准备的那套说辞,在睿智的中国皇帝面前恐怕不管用。

……

把人叫来,从早晨等到下午,这当然是赵瀚故意的。

工部郎中林陟,此刻正在报告情况:“工部与钦天院同僚,奉命前往四川调查。富顺、荣县二地,工匠用竹木为菟(输气管道),翻山越岭,跨江过河,绵延数百里之长,地气(天然气)瞬息可至各处盐场。”

“怎么跨江过河?”赵瀚问道。

林陟回答:“将菟管埋入河底。”

好嘛,赵瀚算是服气了。

这才17世纪中叶,四川不仅用天然气煮盐,甚至建成了数百里的输送管道,而且还在河底埋藏天然气管。

事实上,早在一百年前,富顺、荣县的天然气管就已有二三百里长。

在另一个时空,明军、清军、流寇、盗贼连番蹂躏,彻底破坏了这种先进的生产技术。

根据李觉慧的《城隍庙记》记载,他顺治十一年回乡,也就是这个时空的去年,看到的是如此情况:富顺县城内,只剩居民十三家。北门至水井街一带,已经成了虎穴,老虎直接群居在城里。

当时,盐商和盐工或死或逃,九成以上的盐井被废弃,直到清朝派知县过来治理,富顺和荣县加起来只剩99口煎(盐)锅。

“钻井法可记下来?”赵瀚问道。

林陟说:“各个步骤,皆已记载,图文并茂。”

赵瀚点头赞许:“很好,可在其他有井盐之地推广。”

富顺那边的顿钻法,在宋朝就钻出将近200米的深井。后来在道光年间,又钻出世界第一口千米深井。

目前富顺最深的盐井,大概是500米左右。

“石油还没找到吗?”赵瀚又问。

林陟说:“已根据史料,在全国各地寻找,但暂时还没找到。不过,四川嘉定(乐山)有一口现成的石油井,开井至今已经用了134年而未枯竭。”

乐山的那口石油井,纯属是个意外,本身打算凿盐井,结果凿了几百米深,冒出来却是黑乎乎的石油。

那就用来煮盐和照明呗,反正都已经打出来了。

据《元统一志》记载,元代的陕西延长县就有两口石油井了,不过那口油井比乐山的浅很多,主要用来给牲畜治癣。而“石油”这个名字,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就有了,宋代开封有制造猛火油的工坊。

更早的记录是北魏《水经注》,当时用石油来做水利舂米机的润滑油。

赵瀚说道:“先不急着去寻找石油,工部和钦天院,派几人去嘉定(乐山),好生研究是否能从石油当中,提炼出更轻更好用的油。试着像白酒那样蒸馏,当心着火,一切以安全为要。”

说白了,赵瀚想要煤油。

这玩意儿是很好提炼的,汽油也能一起搞出来。但就现在的科技水平,汽油拿来也用处不大,倒是煤油可以用来点灯照明,沥青也能用于建筑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