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的长枪依在
特别是荆州,丢了淮南还能靠长江勉强守一些时间,不长久也有挣扎的实力。
可荆州一丢,北方军队直接顺江而下,长江下游基本就没有抵抗能力了。
如今这两个关键,淮南和荆州,都在秦国手中,已经把江南拿捏得死死的。
六年前,史从云大败南唐,夺了淮南十四州;三年前,他又灭了南平、武平,夺了荆楚十二州;去年,他灭了蜀,彻底解决可能从三峡东进,威胁荆州侧背的西面之敌。
到了这步,没有淮河防线,没有荆楚防线,江南西面和北面已经完全暴露在秦国兵锋之下,南唐注定长远不了,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如今史从云不怕江南人来大梁会泄露军机之类的了,对江南的忌惮也远不如以前。
他现在想的反而是加强与江南的交流,特别是文化、商业之间的交流,到时兵加江南,阻力会小很多。
.........
十八日,史从云正吃饭,翰林学士李昉向他谏言。
李昉说他和一些江南士大夫交好,知道江南那边国主李璟开始排斥、畏惧北方士人,不少有才学之士受到排挤冷遇,都想北逃。
史从云听了他的话,顿时明白李昉话里的意思,是希望他接纳庇护这些人。
不过有之前的教训,他没随便拍脑袋决定事情。
便让李昉第二天再来,他则找了好几个宰相和卢多逊等人来问这件事,询问他们的意见。
李谷等人大致都是反对的,话说得比较隐晦,但道理史从云很快明白他们的意思,他是很有悟性的。
他们的意思其一就是自己才刚刚篡位,这时应该提倡忠诚,接纳从别国叛逃过来的人不好,怕时议对他不利,要接纳也等过几年,风头过去再说。
其二就是此举可能会与南唐国交恶,今年和往后几年要集中力量对付北方,最好不要冒险跟南唐翻脸。
其三,他们都没说,但史从云也明白,如果南唐国的一些官吏或者有才能的人跑来大梁,肯定会让百官不高兴。
不得不说,秦国的宰相们大多都历经数朝,这种事上经验丰富。
他想了很久,心里还是有些不甘心,万一几年后人家不愿意来了呢?
他自己其实没有负罪感,他见多识广,几千年的历史都看过,三观也和现在的人有差异,他可不觉得天下该是谁谁家之类的,也不在乎什么得国正不正浅薄批判,他想要的是人才。
可之前范质的教育也让他明白,自己不能凭着喜好乱搞,还得考虑如今现实。
另一方面,在他心里,江南人也是中国人。
他概念中的中国和现在人认为的中国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虽然现在的秦国,之前的梁、唐、晋、汉、周也常被别国称为中国。
思来想去,这件事上他选择不听几个丞相的,但他也不准备立即就把这些人全弄到大梁来。
不是怕被道德批判,最重要的考虑还是利益考虑。
秦国可能因此和南唐交恶,之后他要对李筠和北汉动手,最好别在南面分心。
等他收拾了北面,大军回京,再把那些人名正言顺弄到大梁来,南唐也不敢如何。
于是他找来李昉,换了个办法,让他带着自己的亲兵和亲笔书信,出使吴越国,在吴越收留从南唐国出走或者说叛逃的南唐人才和官员。
吴越和其它割据政权不同,是十分可靠的盟友。
临走前,史从云亲自给吴越王写信说明情况,还找来李昉谈话,将这次的事情和目的告诉他。
李昉受宠若惊,同时激动不已,表示定会按吩咐做好事情,不让他失望。
史从云鼓励几句,还给他赏赐了一件自己穿过的旧衣服。
李昉更加激动,再三拍胸脯保证。
他这么激动也不是没有原因,李昉如今是翰林学士,就是预备的宰相班子,但能不能出任宰相,真正执掌大权,还需看运气。
如果被天子指派做事而且做的很好,以后就很有机会出入宰辅之列,这种情况下李昉自然十分激动,也盼望这次表现的机会。
.......
一月底,天气逐渐回暖,腾龙二年春,风越来越大。
史从云除了陪老婆孩子,处理政务,还经常去汴河边的大营中看神火军和各军的配合训练。
一月底,王溥完成在河北的任务,成功回来,从河北百姓手中收购大量粮食,然后存储在黄河边的国家大仓中,也有一部分押运回来,存储在大梁城东南的永丰仓中。
开封到洛阳一段及其附近的黄河,因为靠近河边,自身是战略要地,从汉朝到唐朝就有不少国家仓库。
当初东汉末十三路诸侯讨伐董卓,主要的几路大军聚集酸枣,就因为黄河边上有当时国家的大粮仓敖仓,能为大军提供粮草。
作为农业国家,古代中国的粮仓制度早在周朝就开始不断完善,到秦朝发展到新的高度。
到隋朝,出现了义仓。
义仓号称是一种朝廷调控的手段,就是官府设仓,平时百姓丰收年吃不完就上交粮食给义仓,官府记录好,谁交了多少粮。
等饥荒或者欠收的年头官府再按上交多少给百姓返粮。
听起来美好得不得了,但结果不用说都能想到。大量义仓粮食被朝廷,被官员侵吞,贪末;义仓成为引发隋末大量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谓隋朝能宏观调控粮价的吹嘘是根本不存在,因为隋朝不是出钱收购百姓的粮食,而是百姓吃不完粮食自愿上交,是记账,不给钱的。
一旦百姓毫无保留的交出自己的财产又没获得相应报酬,只有一张空头支票,结局就已经注定。
既然能白得,谁愿给钱?人性是经不住考验的。
这和秦国在河北用钱收购粮食控制粮价完全是两码事,河北百姓立即就能拿到卖粮食的钱,而非朝廷的空头支票,这样他们也不用担心隋朝那样的惨剧。
这次根据王溥回报,从河北百姓手中拢共收购粮食九十二万石。
史从云下令,其中五十万石不需要动,就存储在黄河北面的一个转远大仓中,剩下的四十二万石,顺着水路运回大梁,存在永丰仓。
同时蜀地打仗时府库中也缴获大量粮食,顺着水路运回来,半年多运了六十万石左右的大米,剩下的史从云下令不再运输,因为成本太高。
这几年来,河南,河北,淮南,山东等地都开始恢复起来,就像今年的河北,已经是接连三年大丰收。
国家的元气正在恢复,因为契丹人已经很久没有大规模往南用兵,烧杀抢掠对百姓生产和生活大规模破坏的事快十年没有发生。
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家正在持续恢复。
转远仓并不是永久仓,但史从云放五十万石在黄河以北,还是在转远仓中,是因为他很快要出兵北方,并不准备长期存储。
计划已经定下,接下来无论如何他都必须解决李筠问题,北汉问题。
史从云对王溥一番褒奖,赏赐他十万钱,同时把一件自己穿过的旧衣服赏赐给王溥。
......
史从云登基半年之后,大臣们都慢慢发现,几个宰辅高官,都越来越喜欢穿旧衣服了。
百官不解,纷纷猜测其中玄机。
有人觉得是官家喜欢节俭,喜欢穿旧衣服的人;有人觉得是宰相们提倡节俭;无论是哪种,效仿者越来越多,百官逐渐开始已节俭为荣,兴起一种新风气。
这件事自然是史从云的阳谋。
贪腐是秦朝建立后面临的另一个巨大问题。
如果说历朝历代的贪腐是满足自己的私欲,那五代十国以来的贪腐就是成惯例了.......
因为改朝换代太快,所有上岗的官员想到的都是趁着还当官,赶快捞一把走人,谁知道这国家还有几年?
这种风气给百姓和国家造成了非常大的困境。
赵匡胤登基后杀了很多大臣,但他杀的不是旧臣,也不是功臣,而是贪官。
史从云这招阳谋也是跟老赵学的。
老赵也想过招,自己带头俭朴,用周世宗留下的旧轿子,皇宫只有两百多宫女,经常穿旧衣服,连吃饭也要省,可大臣们不愿意啊。
所谓上行下效,虽然不能做到水至清,但如果多数大臣都做出表率,时间长了肯定能一定程度改善五代十国以来贪腐成风,敛财聚财的官场风气。
除了杀,老赵又想了一个又损又高明的阳谋。
就是经常把自己的旧衣服赏赐给大臣,还要一脸认真的交待,这是朕穿过的。
大臣们纷纷觉得受宠若惊,加之是皇帝赏赐的,怎么能不穿呢,以后经常穿旧衣服了。
慢慢的,发现很多高官都开始“俭朴”了,下面的官员或是跟风,或为讨好上级,纷纷也有样学样,朝廷的官员如此,等他们去了地方,地方官员也开始学了。
好多年之后,官场上开始以徒步去上任为荣,去地方当官以只带个包裹,显示自己财产少为荣,风气都为之一变。
这确实是个好阳谋,对于改善风气,抑制贪腐而言。
不过他史从云可不像老赵那么节俭,他从来都有钱,没当皇帝的时候小日子就舒服得很。
家里要漂亮老婆有漂亮老婆,绫罗绸缎也不少,日子滋润,可没那么多旧衣服。
都是跟老爹,跟邵季、王仲要来的,不过他说自己穿过那就是穿过了。
果然没几天,除了正式上朝,好几个宰相都穿上了他赏赐的“皇帝穿过的旧衣服”,而且开始有官员效仿了。
史从云在大殿上看着很满意,这种风气如果延续几年下去,那肯定会大有改观。
........
二月初,史从云正在后院看孩子,林尚宫匆匆进来,说枢密使闾丘仲卿和枢密副使冯继升在外面求见,很着急的样子。
史从云便穿着常服出去见他们。
在垂拱殿,两人面色紧张,最后还是将一份前方枢密院官员送来的情报递给他。
史从云看两人一眼,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直接汇报。
不过很快他就明白两人为何不好开口了,因为这是一份“西平王”李筠写的,昭告天下人的《讨史檄文》.......
艹!好家伙......
第316章 、态势
“.......史家小儿,窃国之大盗耳,口称莲花,心则虎狼,谋不臣倡乱吴楚,图社稷割据晋秦。明为天下公邦,阴图帝王私业,荼毒生灵,何止百万千万;蹂躏神州,岂止十年八年.......”
“......秽乱庙堂,荒湎于宫闱,俾昼作夜,召良家子,行荒唐事.......”
“外寇来侵,藏于旁骛,一分出力,七分做大.......”
“践法制如儿戏,视臣庶如家奴.......暴戾生民,残酷成性,杀戮无辜......”
“.....”
“停停停!“史从云连摆手,叫停正在小心翼翼念檄文的林尚宫:“算了算了,别念了。”
林尚宫连忙停下,闾丘仲卿和冯继升也没开口。
史从云非常生气,生气的不是这讨贼檄文,而是李筠抓了他的使者,可怜的使者十有八九是死定了......
至于这檄文,倒是完全符合李筠的风格,什么乱七八糟的事都算在他头上,好像他就是董卓似的,他史皇帝哪有暴戾生民,哪有行事荒唐,哪有不抵御外寇,哪有践踏法制,欺榨臣民,哪有秽乱宫廷.......
等等,秽乱宫廷.....好像这一条没法反驳。
不过也没办法,像符太后那样的美艳娇花,年纪轻轻就守活寡,岂不可惜,他身为天子也是为人着想,普度众生啊。
总之檄文他根本没有放在眼里,重要的是如何应对。
因为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军事上的,心里开始紧张,所以立即派人去叫两司二府的高级官员过来商议此事。
不过叫他们来之后,只是草草交代此事,让大家好好想想,在大殿里讨论,并没有急着拿出个方案。
二府是枢密院和中书门下,二府的叫法是平常大家的说法,并没有这种正式称呼。
既枢密院掌国家最高军事决策权,中书门下掌国家最高政事决策权,所以叫二府。
到了宋朝是二府三司,二府没变,依旧是枢密院,中书门下,中书门下也叫政事堂,但三司就不再是掌军的部门,而是度支司,盐铁司,户部司这三司,掌控国家财政,和现在有很大不同。
现在的两司自然是侍卫司,殿前司,这样的权力解构也能看出,如今军队话语权之大。
如今经过先帝郭荣六七年的经营,加上他的重重改编,侍卫司和殿前司已经大有不同,神火军也正在崛起。
侍卫司多是老一辈精锐战力的代表,有大量沙陀精骑,曾是郭威亲军,是五代遗产,所以侍卫司的精锐骑兵是禁军中最厉害的,特别是龙捷军为代表。
而殿前司则是新的中坚力量,先帝郭荣和他都投入很多心血,当初郭荣整顿殿前司就有用来制衡侍卫司的用意。
经过七八年的发展,殿前司已经是禁军主力,侍卫司总体实力已经比不上新崛起的殿前司。特别是跟随他南征北战的控鹤军,是殿前司的中坚力量。
另外,神火军也开始崛起,虽然名义上神火军是隶属殿前司,但谁都知道,神火军是直属官家指挥调度,别人调不动的。
权力就是这样相互制约,动态平衡的状态。
而史从云又用了另外一招,以前侍卫司首官是李重进,后来成了老爹史彦超,如今老爹成了太上皇,但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还是老爹。
老爹如今是太上皇,自然不会再管了,但也没谁敢觊觎老爹头上的侍卫马步军军都治指挥使的位置,就等于慢慢将侍卫司首官闲置了。
而他之前是殿前都点检,登基之后没有卸任,也没有再任都点检,等于默认不再加殿前都点检,也没人会反对。
这是阳谋,等于慢慢削弱军队权力。
上一篇:开局交易宇宙战舰
下一篇: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