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庄不周
他环顾四周,微微一笑。“备敢言,使诸君易地而处,未必能胜过太史慈。而使太史慈领朝廷之兵,则其表现当在三甲以内。”
话音未落,关羽起身拱手。
“陛下,臣附议。臣曾与太史慈共事,深知其能,愿荐其为一校之尉,供陛下斟酌。”
第842章 扩军备战
刘备推荐太史慈,怀疑的人不少。
但关羽发声,支持刘备的意见,说服力明显强多了。
原因也很简单,关羽的实力有目共睹。
他不仅在校阅中有上佳表现,更有阵斩袁绍大将文丑的传奇战绩在手。
临阵斩将绝非易事,关羽以少量骑兵突袭冀州,逼得袁绍不得不撤兵,解徐州之围,已经成了经典战例之一。
很多人都不喜欢关羽的傲气,但不得不承认关羽的实力。
更何况,以关羽的傲气,不太可能是看在刘备的面子上推荐太史慈,只能是太史慈实力过人,强大到能让关羽欣赏。
这时候再怀疑太史慈的实力,就是怀疑关羽的眼光,就要有迎接关羽挑战的心理准备。
对这些将领来说,官职高低固然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但实力才是根本。没有实力,只想凭着官职压人,是很难让人心服口服的。
刘协看看四周,确认无人反对,便将太史慈纳入候选名单。
刘备的推荐成功,其他也不甘落后,纷纷发表意见。
一会儿功夫,候选名单上就有了四十几个名字。
在座的将领中,除了几个肯定不会入选的人,几乎都在名单上。
蒯越也得到了推荐。知道天子已经许了他魏郡太守的人并不多。再说了,现在只是推荐,并非最终任命,有人推荐也是面子。
他又不是韩遂、士孙瑞,肯定不会入职八校。
推荐人选之外,刘协又提出了改造北军的计划。
之前的北军不管是八校还是五校,其实只有三个兵种:骑兵、步卒,弓弩手。
除了扩充兵力外,他还想对兵种进行一些调整,增加车兵和楼船兵。
车兵并不是指驾着战车冲杀——当然也可以包括这些——而是指以车为主要战斗手段的兵种,包括以战车结阵、扎营,甚至是铺路搭桥这样的技术兵种。
简单点说,就是后世所谓的工兵。
工兵一直都有,便不够专业化。
除了因循守例之外,技术提升有限,不足以单列一个兵种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这些任务谁都能做,谁做都差不多,自然没必要单独设置,其任务一般由辎重营承担。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技术提升速度加快,铺路架桥也需要更加专业的技术、工具和技能,也就需要更专业的人。
设战车营,就是将这些专业人才和工具集中起来,以期提高效率,增强战斗力。
至于楼船兵,那就更好理解了,就是水师。
水师一直有,但不占重要地位,是因为在中原作战,水师的作用有限。如今战场扩展到大江以南,水师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有必要将水师列入北军编制。
北军不是地方军,但会有征战四方的任务。设立楼船营,维持正常训练,有利于增强北军的水战能力,不至于全部依赖地方水师。
诸将很兴奋。
对他们来说,天子设立楼船营还有另外一重意义。
改建后的北军不会一直驻守在京师,而是将和设立之初一样担任起征战四方的责任,是真正的主力。
北军除了拱卫京师之外,原本就有这样的责任。只是太平日久,朝廷耽于安逸,北军成了权贵们安置亲近的所在,征战的作用日减,原本的主力渐渐就成了摆设。
真正有志于沙场建功的人通常不会考虑北军,而是去边军。
在边军面前,北军就是一群废物,就连京师政变都要借助边军的力量。先是阉党如此,后来朝臣也是如此,最后酿成了董卓乱政的大祸。
对朝廷来说,这显然不是合理的选择。
改建北军,也就意味着天子要一扫朝廷的文弱之气,要重振武备,将兵权控制在手中,避免边军坐大,腹地空虚这样的事重演。
这件事是个大事,不是酒席间一两句话就能解决的。
刘协公布这个消息,也是希望所有人有个心理准备,献计献策,一起完成这个改革,然后带着新建的北军奔赴战场。
虽然最终谁能入职八校还没确定,但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天子的雄心壮志,以及对他们的信任。
这让他们很兴奋。
尤其是刘备、太史慈这些刚从地方州郡赶来的将领。
朝廷什么时候征询过他们这些武夫的意见?都是朝廷做决定,他们执行。
看到此情此景,杨奉、杨定等人突然有了自豪感。
一群土鳖,这有什么好稀奇的。当初陛下能取得华阴之战的胜利,就是因为和我们一起商量,群策群力,这才以弱胜强,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李傕,奠定了大汉中兴的基础。
——
庆功宴结束,诸将告退。
刘协留下了韩遂,重新布茶。
马云禄亲自动手,为刘协、韩遂摆上茶具,煮上茶。
韩遂受宠若惊,连称不敢。虽说马云禄是他的晚辈,如今身份却不同,就连马腾到此也不敢安坐如堵,接受马云禄的服侍。
“韩公,这里没有外人,我和你说几句体己话。”刘协说道。“就让她侍候着吧。女骑刚建的时候,她和令爱也是像姊妹一样的。”
韩遂连称不敢。
把马云禄当女儿辈没问题,可马云禄现在是贵人,他总不能把天子也当子侄看。
“北军改建的事,你怎么看?”
刘协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韩遂很纠结。
安排天子的计划,改建后的北军至少有四万人。如果还由士孙瑞担任北军中侯,士孙瑞就控制了这次征讨冀州的三成兵力,与自己旗鼓相当。
如果再考虑到幽燕都护荀攸麾下的两万精骑,这一战至少有三个实力接近的大将,他想争夺主攻的机会越来越少。
但北军属天子禁军,天子扩充北军名正言顺,他这个抚军大将军根本没有反对的理由,除非他有不臣之心。
就知道这么客气肯定有原因,这句话该怎么回?
韩遂想了很久,才不紧不慢地说道:“陛下将来要还都洛阳吗?”
“怎么说?”
“洛阳无险可守,民风又弱,的确需要更强大的北军才能守住八关,拱卫京师。若是定都长安,有地利可用,又有百姓可以随时征召,其实并不需要养这么多兵。毕竟,养兵也是要花钱的。”
刘协笑笑。
这老狐狸,变着法试探,就是不正面回答问题。
既然如此,那我就单刀直入。
“韩公应该听说了,此战之后,士孙瑞有了功劳,将来会接任太尉。”
韩遂嘴里发苦。原本还有一线希望,听天子这么一说,这事就没什么挽回的余地了。
“臣……的确听说了。”
“那韩公以为,谁来接掌北军为好?”刘协笑眯眯地看着韩遂。
韩遂一愣,随即心跳加速。
他咽了一口唾沫,艰难地说道:“北军是禁军主力,拱卫京师,自然当由陛下信任的大将统领。”
刘协点点头。“韩公有意吗?”
第843章 人尽其材
韩遂的额头沁出了一层汗珠。
这个选择很难。
能够掌握北军自然好。
在可预期的时间内,天下太平,他这个抚军大将军将再无用武之地,要么解甲归田,要么入朝做个闲职。
但这些都非他所愿,他觉得自己还没老,还想再战斗几年,实现自己的梦想。
如果能指挥北军,这样的机会不会少。
从那些校尉候选人就可以想象新建的北军是一支何等强悍的精锐,指挥这样的军队作战,何敌不克?
问题是北军中候只是六百石的小官。就算将来天子会调整,也不会高到哪儿去。以他抚军大将军的身份出行北军中候,等于变相降职。
天子会不会是故意的?
转瞬之间,韩遂就想到了很多,越想越不安。
我最近犯错了吗?
看天子的态度,不像啊。
刘协看着韩遂,也不着急,静静地等待着。
韩遂号称九曲黄河,心眼多、城府深是出了名的,遇事难免会多想一些,他也正好趁此机会探探韩遂的底。
这次进攻冀州,看似胜劵在握,但潜大的危机也不少。
危险不是来自对手——审配、田丰已成瓮中之鳖,掀不起什么风浪——而是来自内部。
士孙瑞与韩遂两个老将争锋,再加上荀攸、刘备这样的中生代方面重将,以及一批刚刚正式进入朝廷主力的新生代将领,大公无私、精诚团结显然太理想化了,明争暗斗才正常。
竞争不可避免,但一定要控制好烈度,否则就成了内讧。
让骠骑将军坐镇荆州,而不是率部赶来洛阳,就是不希望他们争得太厉害,被其他人钻了空子。
既然确定了士孙瑞是主将,就要给韩遂一个希望,免得他走极端。
韩遂权衡了很久,最后咬咬牙,做出了决定,躬身领命。
“陛下不嫌臣老悖,臣愿为陛下走马。”
只要陛下你愿意,让我干啥都行。别说是北军中候,就算是让我骑着马去送信,我都愿意。
刘协不禁莞尔,伸手递过来一杯茶。“有韩公相助,大事可成。来,喝茶,我还有些事要请教呢。”
“老臣岂敢。”韩遂如释重负,双手接过茶,浅浅地呷了一口茶。“好茶,微苦而不涩,又有余味无穷。”
刘协转头对马云禄说道:“回头给韩公带上一些。”
马云禄含笑道:“唯。”
韩遂连忙谦虚了几句,这才谢了恩,重新坐定,静候刘协吩咐。
刘协和他讲了几件事。
第一件就是扩充北军的兵源。
这次大阅,除了韩遂、刘备等人部下外,能够纳入北军的州郡精锐只有一万多人,加上之前五校的兵力,总共两万出头。
要达到预期的四五万人,至少还要扩充一半。
刘协计划从韩遂的部下中选一些。
韩遂的部下以西凉人为主,原本精练,又有黄猗、姜冏等第一期讲武堂肄业生的协助,这两年的进步有目共睹,作战能力和军纪都为诸军之首。
这次演习,韩遂的部下表现不错,除禁军之外,仅在徐晃所部之后。
当然,这是之后的事。在平定冀州之前,这些人还在韩遂麾下。将来要调什么人进入北军,也要看这次征讨冀州的战功而定。
北军只要真正的精锐。
韩遂欣然从命。
既然将来他都要转入北军,将他的部下转一部分入北军,既能增强北军实力,又方便他以后接管北军,两全其美。
刘协说的第二件事,就是北军轮训。
作为禁军主力,北军不仅需要精良的装备和严格的训练,更要有实战的机会。如果一直驻守在京师,时间久了,必然荒废。
天下未平时,实战的机会不缺。太平以后呢,就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