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庄不周
他这一年多走了上万里路,见到了很多听都没听过的部落,看到了想都不敢想象的风景,眼界大开,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而且出色的完成了这些使命。
首先,他找到了横贯东西的大河,沿河上溯,找到了苏武曾经牧羊的北海,又找到了北海附近几条向北、向西的大河,基本验证了以水师运粮的可能性。
其次,他证明了刘协的猜想。
这些年,北方越来越冷,北方森林里的蛮夷正在南下,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只不过北海之北的部落大多实力有限,不是鲜卑人的对手,不是被鲜卑人杀死了,就是成为了鲜卑人的奴隶。
但是他听说,向西数千里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山。过了那道山,有不少平原,那里的森林更适合人居住,部落的实力也大得多。
最后,他见到了一些与中原人非常像的部落。
据那些部落中的老人说,故老相传,他们的祖先的确是从南方来的,只是时代久远,已经没人记得具体的年代,有说几百年的,也有说几千年的,甚至有人说是几万年前。
那些人没有文字,但是从他们的语言中,依稀能听到些与古音很相似的发音。
“臣大胆猜想,他们可能是商人后裔。”周瑜说道。
“何以见得?”
“据说武王灭商时,商之主力大军正在东征,得知朝歌被焚,纣王身死,那些人无力复国,又不肯事周,便选择了出海求生。一部分人沿着海边而行,箕子就是其中一员。到达辽东后,有些人随箕子留在了朝鲜,更多的人则继续向前,直到极北之地。相传为东方朔所著的《海内十洲记》中就曾记载,扶桑蜃海以外,还有冥夜之丘,纯阳之陵,和臣所看到、听到的情况非常相似。”
刘协忽然心中一动。“或许应该派几个学者去研究一下。”
第996章 初露锋芒
周瑜剑眉微蹙。“陛下,漠北之寒,非常人所能想象。那些儒生……”
刘协说道:“公瑾,的确有好逸恶劳的儒生,但你不能以偏概全,不畏艰险,甚至能舍生取义的儒生也不在少数。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华夏开拓四夷的队伍中,不能没有他们的身影。”
刘协顿了顿,又道:“人太闲了,容易无事生非,给他们找点事做更好。”
周瑜忍俊不禁,点头附和。
他出身高门,见识过太多高谈阔论的儒生,本不想与那些人共事。可是听了天子这句话,他意识到将儒生排斥在外看似耳根清静,却可能带来大量的批评。
与其如此,不如带些儒生同行。
有了共同的经历,才能共情,将来被人批评的时候,也有人能够发声。
“我给你推荐一个人。”
“请陛下直言。”
“鲁国孔融。”刘协说道:“他学问渊博,聪明过人,又能见微知著。若能随你北行,一定能有所发现。”
周瑜想了想。“孔融学问虽好,但年近花甲,怕是……”
“他身体很好,能日行千里,年纪不是问题。”
周瑜一时搞不清楚状况,没敢多说,只得答应与孔融联络。
两人说完,刘协让周瑜找时间去一趟兰台,将沿途见闻详细转述给蔡琰,以便留下记录。至于怎么记,是周瑜直接写,还是蔡琰安排人记录,由他们商量着办。
现在已经是暮秋,今年再出行的可能性不大,利用这个时间总结一下,为一下步出征做好准备,是个不错的机会。
——
孙策就在一旁等着,见周瑜见驾完毕,立刻迎了上来。
“公瑾,如何?”
“侥幸,天子还算满意。”周瑜说道,眼神中带着一丝疑惑。“他还给我出了个主意,让我带一些儒生去漠北,研究那些蛮夷的语言。”
“那是为教化做准备。”孙策在行在待了一段时间,对天子的理念有了更深的把握,一下子就猜到了天子的用意。
“应该是吧,他还推荐了一个人。”
“谁这么大名气,居然能得到天子的推荐?”
“鲁国孔融。”
“……”孙策一时语塞,神情有些古怪。
周瑜立刻发现了,追问道:“孔融怎么了?”
“孔融……”孙策沉吟片刻,拉着周瑜走得远了些,这才将孔融提议重修《孝桓帝纪》惹了众怒,连夜从长安逃到渤海的事说了一遍。
孙策还没说完,周瑜的脸就阴了下来。
“这么说来,天子推荐他,也是出于一片爱护之意。我等做臣子的岂能不从。伯符,你哪天有空,我们走一趟,顺便拜访一下张子布,看看他的德政。”
“这倒不用急,张子布很快就会来行在,你会见到的。”孙策一声叹息。“渤海考绩为冀州之殿,着急有些出人意外。”
——
杨彪领着司徒府的掾吏,先对邯郸县的账目进行了核查。
结果没查出任何问题,所有的账目都是可信的,连一点瑕疵都找不到。
杨彪随即又问了诸葛亮一些问题,诸葛亮也对答如流,各种数据如数家珍,让杨彪啧啧称奇的同时,也有些为杨修担心。
这是真正的对手。
从某种程度来说,诸葛亮虽然来得晚,起点却比杨修还要高一些。
他算是天子亲手调教出来的第一人。
如果说将来有人会与杨修争司徒之位,诸葛亮无疑是威胁最大的那一个。
杨彪随即派员核查具体事务。
结果同样堪称完美。
不仅各种政绩经得住查证,诸葛亮的人品也得到了交口称赞。他不仅为人俭朴,而且平易待人。哪怕是贩夫走卒,他也能和他们说得投机,认真的听取他们的意见。
与此同时,他又聪明得不像人,任何人想在他面前打马虎眼,或者弄虚作假,都不可能得逞。
杨彪越发惊奇。
他在诸葛亮的身上看到了天子的影子。
经过一番彻底的核查后,杨彪认可了诸葛亮的政绩,来到天子面前,汇报调查结果。
听完杨彪的汇报,刘协很平静。
对诸葛亮的能力,他还是信得过的。即使只是牛刀小试,诸葛亮一样能做得非常出色。
不论是个人能力还是思维模式,诸葛亮都和其他人不在一个维度,具有碾压的优势。
他的对手不多,只有寥寥数人。
但他对诸葛亮的优异成绩并不满意,至少不像杨彪那么满意。
杨彪告退之后,刘协让人叫来了诸葛亮。
“杨公对邯郸的成绩很满意。”
诸葛亮淡淡地说道:“杨公有长者之风,奖掖后进,不遗余力。”
“但是我不满意。”
诸葛亮一惊,下意识地抬头看了刘协一眼,拱手施礼。“请陛下指正。”
“你在邯郸的这段时间,还像以前一样练习武艺吗?如果现在再让你参加散骑的考核,能通过吗?”
诸葛亮面色一僵,随即有些惭愧地说道:“臣惭愧,这段时间的确有些懒散,未能坚持习武。”
“身体是基础,不能有丝毫大意。这是我多次强调的事,你才离开行在多久,就抛诸脑后。时间久了,你还能记得什么?”
“唯,臣一定改正。明日起,不,今日起,臣就恢复习武的安排。”
刘协神色稍缓。“见过你夫人了?”
“见过了。”
“一年没见,辛苦你们了。冀州已经安定,不会有什么战事,她也没必要跟着我东奔西走了。我准备让她在邯郸待一段时间,助你一臂之力。”
诸葛亮又惊又喜。“谢陛下,臣也正有此意。”
“你还有什么想法,一并说来。”
“唯。”诸葛亮立刻取出一份地图,铺开刘协面前。“陛下,邯郸地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是以能为河北名市。但人口渐增,商货渐广,以前的道路、桥梁,甚至是车辆都不敷使用。臣打算在邯郸重修一个大市,并在附近建几座桥梁,再造一些载重更大的车辆,减轻运输力量不足的问题……”
诸葛亮指着指图,一一解说,眼中闪着自信的光芒。
刘协静静地听着,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是窃喜不己。
提前近十年让诸葛亮踏入仕途,从县令一步步的做起,而且从一开始就灌输了正确的理念,诸葛亮将比历史上的他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邯郸只是他第一个舞台,他就要唱出一大戏。
第997章 过去将来
刘协没有立刻答应诸葛亮,而是让他写一份报告,提交司徒府审核。
而且这件事不能由诸葛亮直接操作,应该让赵相杨俊出面。
凡事都要讲规矩,尤其是诸葛亮这种容易树大招风的人,不能轻易给别人留下口实。
从杨俊的表现来看,他对诸葛亮还是照顾的,分担了不少责任。
诸葛亮答应了。
他从来没想绕过杨俊,只是想先听听天子的意见。
邯郸是河北某名城,在某种意义上,地位比邺城还高,是冀州的核心,而不仅仅是邯郸县的县治,或者赵国的都城。
要对邯郸进行大规模的重新规划,他很想听听天子的想法。
刘协对城市规划没有太多的经验,但他知道一个重要的原则:集思广益。没有人是全才,但将众人的智慧集中起来,就可以避免绝大部分错误。
由司徒府出面,对这个规划方案进行审核,就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
除此之外,他更想教给诸葛亮一件事。
不要因为自己出色,就觉得能摆平所有事,忽略了其他人的意见。
这是聪明人最容易犯的错,诸葛亮就是典型中的典型。
君臣二人讨论着邯郸城的未来,不可避免的转到了整个冀州的规划。
冀州是大平原,适合耕种。河流众多,水利也很发达。但冀州也有冀州的缺点,主要体现为两点。
一是行政区划复杂,犬牙交错,对管理极不方便。一是河流大多由西向东,穿过全境,但相互之间的沟通却不方便。
因此,南北方向的交通就依赖于陆路,也就是太行山麓的大道。除此之外,东部平原地带的陆路交通被大量的河流隔断,处于尴尬的局面。
太行东麓的这条大道历史悠久,却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诸葛亮提议就针对这两点。
一是重新规划,以重点城市为核心,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郡国的边界之所以划得这么复杂,除了出于经济实力的平衡之外,更多的是互相牵制,不让某一郡国有过于强大的实力,尾大不掉。
如今朝廷控制了冀州,置四将军,郡国尾大不掉的隐患已经不复存在,也就没必要这么考虑了。
二是对东部的河流进行综合处理,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网,使内部的水运更加便利。
水运是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也是大宗物资最省力的方式,健全的水网将对冀州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为几年后的经济进一步腾飞打下基础。
两人的观点基本接近,区别只在于一些细节。
而这些细节,正是要集思广益的内容。
这么大一个工程,可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的,甚至不是诸葛亮一个邯郸令可以提出建议。
诸葛亮考虑的是如何充分发挥邯郸的特殊地位,在这一轮规划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以后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创造机会。
在这一点上,他和杨俊不谋而合。
由诸葛亮执笔,由赵相杨俊签名的报告很快就提交到了司徒府。
司徒府进行了初步审核后,认为此事牵制涉到大量水土工程,有必要让司空府深入参与,是以请诏,安排司空周忠赶来冀州。
刘协同意了,发出诏书,命司空周忠及相关人员赴行在。
——
张昭下了车,看到孙策的同时,一眼看到了周瑜,顿时心里咯噔一下。
不过他很快就镇定下来,泰然自若地掸了掸衣服。
孙策、周瑜齐步上前,向张昭行礼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