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 第85章

作者:庄不周

“陛下良苦用心,臣等岂能不知。只是礼乃立身之本,朝廷体面,不得不争。陛下先为贼臣董卓挟制,后为李傕、郭汜所苦,朝廷体面无存久矣。今日幸而陛下英武,大破李傕,正是重振朝廷尊严良机,切不可因一时疏忽,白白错过。”

刘协点头赞同,转而又问了一句。“司徒,李应当任何职为宜?”

赵温早有准备。“臣以为可为杂号将军,臣建议拟号为归义。”

“哦?”刘协不动声色的看着赵温。

投降之前,李应连杂号将军都不是,怎么还要给他升官?

“陛下有所不知。李傕虽以子弟统兵,却分亲疏。其子李式、外甥胡封虽官职不显,却一个统领飞熊军,一个统领精锐部曲。李应虽是从弟,官居中郎将,却不及李式、胡封得到倚重。若能升李应官职,安抚其心,示朝廷既往不咎之意。”

张喜也说道:“李应虽出身凉州,又为李傕从弟,却是诸李之中最好礼义之人。陛下奖掖,可为表率。李应归义,则李暹、李利等小辈自不敢轻举妄动。”

“这么说,李桓也要升职?”

“陛下英明。”赵温、张喜异口同声的说道。

刘协看看赵温、张喜,嚅了嚅嘴,把涌到嘴边的粗话又咽了回去。

看这一唱一合的架势,这是早就商量好的啊。

“那李式母子又当如何处置?”

赵温、张喜交换了一个眼神。“李傕伏诛,其妻儿本该连坐,但李式有献营之功,死罪当可免。至于如何处置,全看陛下心意。”

刘协点点头。“司徒,司空,有一件事,朕一直没想明白,能否请教?”

“陛下言重了,臣等不敢当。”赵温说道:“请陛下直言。”

“治国当以武力征讨为先,还是当以教化为先?”

“自然是教化。”赵温不假思索。

“朕也这么想。李式既有功,亦有过,的确不太好处理。这样吧,武力征讨的事,朕与卫尉做了,教化的事,就由司徒、司空负责。朕给李式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在司徒府或司空府为吏,教他学些忠孝礼仪,将来也好做人。”

赵温、张喜一惊,下巴差点掉地上。

张喜先反应过来,抢先说道:“司徒学问好,又与李应有旧,不如就由司徒看管。”

赵温连忙摇手。“司空说笑了,我的学问哪有你好。再说了,我已经辟李应为掾,再辟李式为吏,怕是不妥。”

看着赵温和张喜互相推辞,刘协忍不住笑出了声。

“二位慢慢讨论,有了结果再告诉朕啊。”刘协摆摆手,示意他们可以走了。

赵张二人无奈,只得起身告辞。

出了帐,两人相视苦笑。

赵温一边走,一边用手肘拱了拱张喜。“你说,这会是谁给陛下出的主意?”

张喜不解。“为何不是陛下自己的主意?我看陛下的意思,应该并无准备,只是临时起意。”

“若真是陛下临时起意,那就麻烦了。他这是……”赵温抚着胡须,叹了一口气。“出奇制胜,一击毙命啊。”

张喜的嘴角抽了抽,深有同感。

看管李式,这可是一个桩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一不小心,一世英名就毁了。

李式是朽木不可雕的典型。他那点破事,军中已经传开了,无不唾弃。

就算是圣人再世,也教不好这种败类。

第146章 女史蔡琰

蔡琰拿着文稿,从帐篷里走了出来,见赵温、张喜摇头叹气,心中疑惑。

她上前见礼。

赵温点头致意,一眼看到了她手中的文稿,顺口说了一句。

“这是新作吗?”

“非也。”蔡琰摇摇头。“这是奉诏为陛下草拟的诏书,庆功宴上要用的。”

赵温惊讶地看着蔡琰。“陛下让你草拟诏书?”

蔡琰有些害羞。“蒙陛下不弃,召妾为女史,承先父遗业,侍候文书笔墨。”

赵温回头看了一眼张喜。

张喜也有点紧张起来。

蔡琰做不做女史,他们不在乎,但承其父遗业这件事有点麻烦。

蔡邕官职并不高,但他的学问极好,最出色的就是史学。从孝灵帝时起,直到去世之前,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是著史。

王允杀蔡邕,有一个关键的理由就是怕蔡邕著谤史,将来在史书上对他不利。

赵温、张喜不像王允那样担心,可是这几年,为了和董卓、李傕等人周旋,难免会做一些屈己从人的事。这要是记到史书里,他们可就遗臭万年了。

两人不约而同的点点头,转身离去。

蔡琰不解,却也没多想,转身来到天子帐前,报名请见。

刘协正在帐中得意,听到蔡琰来了,命她进来,随口问道:“你与司徒、司空相熟?”

“臣妾当年随父在京,曾有幸拜见司徒、司空。”

刘协没有多问,从蔡琰手中接过诏书草稿,看了一遍。

蔡琰还算有心,并没有引用太多生僻的典故、字眼,他读起来没什么问题。可若是考虑到届时在场的有一半是半文盲的武夫,这篇稿子还是太雅致了。

刘协想了想,还是坦率的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蔡琰垂了头。“臣妾再改过。”

“改是要改的,只是不用过于迁就武人。你迁就不来,强行修改,反倒别扭。”

“那……”蔡琰尴尬不已。

本以为自己用心写了一夜的稿子,一定能让天子满意,没想到还是这个结果。

“你就按史书的标准拟诏,届时朕脱稿宣讲便是。”刘协笑笑。“与那些粗汉说话,朕略有心得。”

蔡琰如释重负。

她写这种稿子的确别扭。

不是她不知道那些粗汉听不懂雅词,而是粗汉能听得懂的话,她实在写不出来。毕竟是诏书,将来要载入史册的,写得太粗俗,丢的不仅是她个人的脸,还有朝廷的脸。

天子这个办法,完美的解决了她的难题。

心情轻松了,蔡琰脸上难得地露出了笑容。

“臣妾遵旨。”

刘协想了想。“以后称臣即可,不用称臣妾。”

“可是臣妾是女子。”

“既然入仕为官,就都是臣,不要再分男女。你不是后宫女史,而是朝官,将来要写的是国史,不是后宫史。”

蔡琰心中不安。“陛下不弃,臣……感激不尽。只是朝廷自有制度……”

刘协摇摇手。“朕正要和你说这件事。”

“请陛下垂示。”

“朝廷的确自有制度,但制度并非一成不变。就比如汉初有丞相,如今却无,岂能一概而论。以史为鉴并非复古,而是鉴其成败,取其精华,因时而变。”

蔡琰觉得有理。“陛下所言,诚为至理。”

“朕本该亲览典籍,奈何军政繁忙,怕是没那么多时间。你通读史书,捡其精要,以咨顾问。”

“唯。”

“朕有几个题目,你先记下来,优先考虑。”

“唯。”蔡琰取出随身携带的木简和笔墨,端身正坐,做好了记录的准备。

刘协有点意外。“你倒是准备充分啊。”

蔡琰脸色微红。“先父待诏,又好读书,笔墨都是随身带的。臣……自出生起,便随先父流浪江湖,染其习风,已经成了本能。”

她顿了顿,又道:“臣能重操旧业,再执笔简,乃陛下恩德所赐。臣,铭感五内,此生不敢忘,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刘协摆摆手,推过一杯水,示意蔡琰喝口水,平复一下心情。

劫后重生的人更知道感恩,唐姬如此,蔡琰如此,那些被解救出来的关东百姓也如此。

蔡琰谢了恩,接过水,悄悄地拭去眼角的泪珠,重新拿起笔墨。

刘协拟了几个题目:

一是有汉四百年的制度变迁。汉承秦制,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今天这般,其中利弊如何,又当如何改进,以适应当前的形势。

二是学术变迁。以儒学为主,包括道法各家的学术是如何变迁的,其中又有哪些有利,哪些不利,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又该如何纠正。

三是当前形势。要着眼于天下,分析各地经济民生、风土人情,为朝廷制定平定天下,中兴大汉做资料上的准备。

刘协最后又关照了一句,重点研究《太平经》,看看是什么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百姓跟着造反。

他很快就要去河东,与白波军接触。在此之前,他必须做好理论上准备。

“陛下要去河东?”

“是啊,你觉得可行否?”

蔡琰沉吟了片刻。“臣在河东不足一年,且足不出户,了解有限。不过曾听先父说过,河东虽在司隶,却与河内、河南不同,恐怕不是合适的龙兴之地。”

“有何不同?”

“陛下能说得出几个河东籍的大臣?”

刘协仔细想了想。结合两世记忆,除了那些在后世闻名的徐晃、裴潜等人,他想得起来的也就是卫青和霍去病、霍光。

与并称三河的河南、河内一比,河东就像是妾生庶子。

“这是朝廷有意为之,还是地理所限?”

“臣一时也说不清楚,但河东虽无世家,却多豪族。地近匈奴,筑堡自守者比比皆是,是以不惧官府,对朝廷也无太多忠心。如今天下大乱,百姓流离,陛下去河东,如何与豪强相处?”

刘协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他只知道历史上的刘协虽然经过河东,却没有留在河东,以为当时的他不知道天下大势,一心想回洛阳。现在看来,河东对朝廷没什么向心力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第147章 与狼共舞

但刘协并没有因此改变计划。

河东还是要去的。

他本来也没指望河东豪强,他的希望是白波军。

如果按照光武皇帝的故事,依靠地方豪强的支持中兴大汉,那河东的确不适合。

这不仅是蔡琰的观点,可能也是很多大臣的观点。

杨彪、士孙瑞之所以没有反对,不见得就是看中了河东——他们比蔡琰更了解河东的情况——而是当时无处可去,只有河东可能落脚。

可是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河东不仅可以去,而且非常适合。

豪强据堡自守,普通百姓四处逃难,抛荒的土地更好用来安置白波军,屯田养兵。

何况河东还有盐铁之利。

刘协让蔡琰多收集一些河东的资料,做好准备。

蔡琰一一应了,又说了一些细节,起身告退。

蔡琰被困西凉军中数年,自然没有随身衣物,她现在穿的都是唐姬的衣服。从背后看,与唐姬颇有几分相似。

只是不知道她穿上官服是一副什么模样。

应该不会比影视剧里的上官婉儿差吧。

朕若能中兴大汉,一脚跨过魏晋南北朝,直接进入大唐盛世,岂不美哉。

虽然这条路不好走,但值得一试。

——

夕阳西下,杨定站在将台上,一次次的拍着栏杆,长吁短叹。

上一篇:归藏剑仙

下一篇:核动力剑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