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吾谁与归
杨汉英贩售军马发财,石亨四处收税发财,大家都是发财。
但是人和人的机遇,并不相同,在很多时候,一念之差,就是天堂地狱的差别。
但是杨汉英投了瓦剌做狗,石亨成为了大明的武清侯。
造化弄人?是一念之差。
袁彬哈哈大笑,无奈的说道:“我人在朔方府,还能让渠家三兄弟跑了?那回到京师,也无法面见陛下啊。”
几个人又闲聊了几句抓捕的过程,倒是颇为惊奇。
银车会在五原府放下,而人犯,袁彬会亲自押解进京。
袁彬看银车交接完毕,翻身上马说道:“武清侯,于少保,袁某不能久留,还要押解三人归京!”
“袁指挥,好走不送!”三人送别了袁彬一行人。
渠家三兄弟被绑在了马上,星夜疾驰,送入京师。
朱祁钰首先收到的是军报,他看着军报不住的点头说道:“果然是当世青兕啊!”
青兕是辛弃疾的雅号,朱祁钰将袁彬抓捕渠家三兄弟的过程,比作是了辛弃疾抓捕张安国和义端和尚。
辛弃疾愿意做词人,还是愿意做将领呢?
辛弃疾自然愿意做将领,他临终时还在大呼“杀贼!杀贼!杀贼!”
可彼时的大宋天,南北之争,党祸盈天,不给辛弃疾做将领的机会。
此时的大明天,朱祁钰斩了朱祁镇,断了党祸的根源,袁彬征战沙场,将三人献于阙下。
朱祁钰拍着军报说道:“好,极好,非常好!”
“兴安,你去问问陆子才,太医院的雅座,准备好了没?”
兴安看着陛下高兴,自然也是高兴,他笑着说道:“早就准备好了。”
“定要好好招待他们一番!”
第二百八十五章 生老病死不饶人
河套之战打完了,但是河套地区却变成了一片火海和一片涂泽。
截止到于谦写奏疏之前,河套地区的大火,尤其是阴山的山火,依旧有蔓延的趋势,无数人在哀嚎。
朱祁钰认为还是有些心急了,应该等集宁府再稳定一些之后,再让大军前往,这样大明军队就有更加足够的余力来应对这个场面。
但是他转念一想,进军的决定不是朱祁钰或者于谦或者石亨,单独做下的决定,而是大家都认为进攻的时间到了。
不是大明没有准备好,让河套地区变成了这个模样。
谁能够想到,渠家人如此的丧心病狂呢?
将河套变成了一个人间炼狱的,是渠家人。
点燃了五原府,点燃阴山,炸毁河套河渠堤坝,炸毁工坊的都是渠家人。
这在大明与元朝过往作战中,是极其罕见的。
比如元惠帝在徐达进军元大都和元中都的时候,元惠帝也没有选择求财,纵容手下人强劫,最后变成大屠。
集宁地区的大屠已经很少见了,但是河套尽数焚毁,再次刷新了朱祁钰对这群天谴贼子的认知。
这些人,是群彻头彻尾的疯子。
朱祁钰非常欣慰的是,大明军队维持了一贯良好的军纪。
他们约束四散逃难的百姓,没有让他们变成流匪,拿出大军的粮草,安定民生,掌令官积极组织百姓,和工兵营一道修缮那些被炸毁的河堤。
这一些都井然有序,让朱祁钰感触颇深。
军事胜利当然极其重要,但是政治胜利同样重要。
朱祁钰对于大明军取得的战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已经命令兵仗局加班加点的压印银币和功赏牌,等到大军班师的那一天,授勋和放赏,表彰其英勇作战,和在战斗中的优良作风。
“大明军队胜利了。”朱祁钰长松了一口气。
战败者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在朱祁钰的理解中,战争始终是一个政治的延伸。
根据战争的定义和性质,战争在某种情况下,会变成绝对暴力的一种表达方式。
比如五代十国,战争就脱离政治的控制,成为一个完全独立于政治的东西,最终战争规则取代政治。
战争将政治挤走,并让秩序,只服从战争自己的法则,完美的、不受干扰的、一种暴力的表达。
最终就是生灵涂炭。
很多人将五代十国,称之为军头黑道政治。
而结束军头黑道政治的赵匡胤,历朝历代的评价都很高。
因为赵匡胤找到了一种可以让战争、军事,始终服从皇帝的意志而进行的方法。
那就是让战争成为政治的延伸,而不是让战争的秩序,凌驾于其他的秩序之上。
赵匡胤的大宋天,和赵光义的大宋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天。
赵匡胤反复强调革故鼎新,赵光义反复强调祖宗之法。
为此,整个大宋持续的三百余年的时间里,围绕太祖、太宗皇帝执政方略的党祸,就从未停止过。
每到年轻的天子亲政的时候,就会革故鼎新,推行新法;
每到太后的时候,就会强调祖宗之法,废除所有新政。
大宋天的重文轻武,是赵二的原罪。
赵二在攻打了北汉之后,焚毁了太原城,在灭国之战后,没有任何赏赐,就开始攻伐辽国,开始收复燕云十六州之战。
赵二的行为就是和朱祁镇一样的军事冒险,而且两个人有着共同的特点,特别喜欢参与到具体的指挥之中。
赵二发明了阵图这种理想产物。
而军事冒险失败,必然要承受失败的代价。
重文轻武,只是赵二为军事冒险付出的代价之一而已。
“陛下,昌平侯求见。”兴安和小黄门耳语了几声,俯首禀报着。
朱祁钰点头说道:“宣。”
杨洪已经收到了大明军队战而胜之的消息,同样杨洪也看到了景泰年间的大明军常胜,和永乐年间大明军常胜有何不同。
足以瞑目了,他最后的心结终于得到了一个颇为圆满的答案。
杨洪和于谦同时产生了一种想法,那就是陛下身后有高人。
这个高人是谁?杨洪没有答案,但是杨洪可以肯定,那不是于谦。
具体是谁,杨洪没有想去探究的意思,他只是道贺的。
“臣为陛下贺,为大明贺!”杨洪见礼。
除了感慨战无不胜的大明军队再次回来了以外,他还感慨,大明再次迎来了英主。
朱祁钰示意杨洪就坐,笑着问道:“下盘棋?”
杨洪摇了摇头说道:“还是等于少保回来之后,再下棋吧,臣实在是没精力,应付兴安大珰那些天灾。”
“陛下,臣岁数大了,仗着自己有几分功勋,也仗着自己年岁大了,说一点僭越的话。”
朱祁钰眉头紧皱,杨洪不是个恃恩自恣的人,他总是小心的维持着一个将领的生存之道,今天这是怎么了?
朱祁钰十分郑重的说道:“昌平侯有何谏言,尽管说便是,朕不是一个不纳谏的人。”
杨洪斟酌了一下,深吸了口气说道:“陛下,十二团营的基础是于少保奠定的,陛下自然不会薄待于少保。”
“但是四勇团营的基础是指挥同知范广奠定的,臣以为此次放赏,在功勋部中,是不是也有范广的一份功劳?”
杨俊虽然是庶子,但是其积累的战功足以封伯了。
因为戍边需要,调任辽东任总兵官的范广,就应该被遗忘吗?
杨洪不是在讨论公平不公平的问题,而是在讨论人性。
范广守辽东,不能参与河套之战,范广从辽东至京师打下了京营四勇团营的基础,却为他人做了嫁衣。
万一范广有点想法,辽东岂得安宁?
杨洪俯首说道:“陛下,臣不是为了范广请功,董山和李满柱自从听从瓦剌的号令之后,在正统十三年起屡次叩关,满掠而归。”
“镇守山海、永平总兵官应城伯孙杰,素无将略,不恤人难,士卒嗟怨,军政废弛,不能守关,已经被陛下斩于前岁大阅之前。”
“范广再任辽东之后,边方安宁,董山、李满柱不敢再进犯,臣以为此乃范广之功,善战者无赫赫之名。”
朱祁钰一听是这个事,面露微笑看向了兴安说道:“取宁远伯范广的印绶来。”
“朕从来不是个小气的人,而且此次集宁河套之战,范广虽然人在辽东,但是并非寸功未有。”
“此次鞑靼人如此老实,未曾和瓦剌再勾连在一起,乃是范广镇守辽东之功也。”
杨洪瞬间满脸笑容,他还以为陛下忘记了范广,没想到陛下早就准备好了给范广的功赏。
范广何许人也?
在京师之战中,从辽东调来的猛将,下马死战从不皱眉,退一万步讲,范广是从龙之功,有好事,朱祁钰怎么会忘记范广?
朱祁钰当然不是无功放赏,范广在此次作战中,的确是有功。
他笑着说道:“广宁卫,乃是钳制鞑靼人重要的卫所,在整个集宁河套之战中,范广都从沈阳辽东都司,至广宁卫,枕戈待旦,一旦鞑靼有变,立刻进剿。”
“脱脱不花、乌格齐、阿噶多尔济和满都鲁,正是看到了辽东都司大军皆在广宁卫,才不敢擅动,要知道广宁卫到大宁卫仅仅十驿距离。”
大宁卫到京师和到广宁卫都有驿路。
广宁卫对控制鞑靼人多么重要?
在明末的时候,大明广宁卫在大明手中的时候,蒙古可汗林丹汗,就是大明在塞外的左翼。
萨尔浒之战、沈阳之战、广宁之战,林丹汗都派了蒙古骑卒,配合大明军作战。
但是广宁卫在王化贞手中丢失,林丹汗不得不西进,最后死在了西进的途中。
范广的确有功,理应放赏。
杨洪点头说道:“陛下英明。”
这一句真心实意,陛下考虑的极为周全,并不需要他过度的提醒。
朱祁钰坐直了身子说道:“此次作战,朕打算将于少保由文官转为武勋,授文安侯,赐世券。”
这件事应该在京师之战打完之后就办,但彼时国朝初定,大明朝万象更新,朱祁钰只给了一个少保。
“陛下问过于少保没有?”杨洪满是疑惑的说道。
朱祁钰摇头说道:“自然没问,上次朕赐他九重堂,他都不要,还是以官邸法为由,才肯收下。”
“这次朕打算班师之后,直接授爵便是,不给他拒绝的理由和时机。”
杨洪叹了口气说道:“恐怕于少保不受啊,当年太宗文皇帝就授姚广孝侯爵,姚广孝受爵之后,就开始深入简出了。”
“陛下,可有兵部尚书之人选?”
朱祁钰摇头,陈汝言真的不大合适,除了人云亦云以外,他还有点过于乐观。
他想了想说道:“让于少保暂代便是,等有合适人选再说。”
杨洪左右看了看低声说道:“陛下,臣有一言,于少保以武勋封侯理所应当,但决计不合适再暂代兵部尚书了。”
“不合适。”
杨洪的意思很明确,累功起嫉。
若是于谦以武勋领兵部尚书,一来坏了规矩,二来就把于谦放在火架上烤了。
不是于谦不够优秀,而是有些人会对于谦进行攻讦。
而于谦又不是胡濙,不善自保,很容易陷入被动当中。
谁攻讦胡濙,胡濙能在朝堂上,把对方骂的找不到北,于谦被弹劾,只会说,臣有罪……
朱祁钰听懂了杨洪的意思,颇为挠头,这印绶世券都制好了了,但是现在朝廷需要于谦继续领兵部尚书一职位。
“容朕缓思。”朱祁钰深吸口气,真的盘算应当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