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356章

作者:吾谁与归

其实也不是。

陈镒最近一直申请去南衙做巡抚提学官,上次他跟陛下因为南直隶的事儿顶牛,陈镒一直在思考怎么往回找补呢。

再说,陈镒要对卢忠动手,也不能这么操之过急。

其实都察院的风宪言官势力庞杂,无论是徐有贞、陈镒、王文等人,做了总宪,也管不住手下的言官。

陈镒看了看堂上官,大声的说道:“你们倒是说说,这个案子,怎么办下去!”

一群臭鱼烂虾,怪不得王文跑去做文渊阁的秘书郎去了,这群家伙,根本带不动!

卢忠看着他们灰心丧气的样子,笑着说道:“俞尚书,锦衣卫还有人犯、物证,带上来!”

锦衣卫的第二查补是极为有效率的,不仅找到了郝仁偷玉佩典当赌钱,还找到了坐实郝仁的罪证。

首先是人证,郝仁的姐姐郝氏。

郝家有点阴盛阳衰,郝家在郝老爷子死后,一直是郝太婆当家,郝仁的姐姐东奔西走,维持着生意,郝仁吃喝嫖赌玩,根本不是个事儿,但是郝仁败起家来,连续三次,差点连累了全家。

郝仁的姐姐亲眼看到了郝仁和郝太婆的争吵,也看到了郝仁手足无措,拿了玉佩夺路狂奔的窘迫。

卢忠没费多少事,就把郝仁的姐姐说动到了县衙作证。

还有一件关键证物,那就是郝仁的衣服,那天郝仁把郝太婆撞倒之后,吓得魂飞魄散,就抱了一下,衣服上有血迹,这件衣服,郝仁当时就扔掉了。

却被郝仁的姐姐留了下来。

郝仁还想抵赖,但是铁证如山,最终认罪。

俞士悦坐直了身子一拍惊堂木,振声说道:“为斗殴杀人,形止于绞,为子杀尊亲者,刑至凌迟处死。按大明律,人犯郝仁当凌迟处死。”

“俞某不才,领衔题奏。”

“退堂!”

俞士悦站起身来,风风火火离开了,俞士悦是六部明公,他事儿多着呢,这么个案子,用得着他刑部尚书出马?

还不是一些糊涂虫,瞎起哄?

若非俞士悦了解案情,还以为陛下下饵,终于钓到鱼了呢。

卢忠并未站起身来,而是大马金刀的坐在位置上,笑着说道:“咱是个粗人,陛下让做什么,卢忠就做什么。”

“陛下握着锦衣卫,让一些人坐立不安,不就是想分点陛下手中的权柄吗?”

“觉得这件事,哪怕杀不了我卢忠,也可以让锦衣卫的权柄小点。”

“可是诸位明公啊,不是卢某瞧不上你们这点伎俩,你们杀了我一个卢忠有什么用?”

“陛下手里还有十二骑天子缇骑,我死了,立刻就有人顶上来。”

“诸位明公日后做事小心点哦,我可是盯着你们呢!”卢忠用自己的两根手指头点了点自己的眼睛,又点了点在座的都察院的御史们。

这话里,根本不是威胁,就是明晃晃的告诉他们,他卢忠就是个酷吏,小心眼。

卢忠是个俗人,他就喜欢看这帮御史魂不守舍的样子。

“哈哈哈!”卢忠站起身来,长笑道:“我们走。”

锦衣卫指挥使带着两名锦衣卫提刑千户,扬长而去。

而此时的胡濙正在和陛下下棋,就是普通的象棋,胡濙不会兵推棋盘。

朱祁钰有些好奇的问道:“若是胡尚书来做这件事,会怎么做呢?我是说杀卢忠这件事。”

卢忠从顺天府衙门刚回到聚贤阁,就听到了这样的话,吓得人都傻了。

胡濙手中棋子一停,他稍微思量下,就知道陛下在问什么。

陛下在问文官的手段,而胡濙历经六朝,什么妖魔鬼怪的事儿没见过?

“单这一件事很难杀掉卢忠,不过是一个小案子罢了。”胡濙继续下去低声说道:“若是强要杀,也不是不可以。”

蠢笨文官杀不了他,但是胡尚书要这么做呢?

“哦?该怎么做?”朱祁钰好奇的问道。

胡濙想了想说道:“首先,把人证物证都藏起来,让锦衣卫把这件案子办成铁案,怨杀张富贵。”

“等张富贵死了,再把人证物证都拿出来,复审此案,定郝仁死罪却不杀。”

“这个时候,找个御史言官,出来说,锦衣卫不是怨杀,给卢忠求情,为郝仁请活。”

朱祁钰一愣,奇怪的问道:“这不是要杀卢忠吗?怎么还给卢忠求情了?”

胡濙笑着说道:“这就是妙处了。”

“若是陛下就坡下驴,那陛下就是昏君,然后再安排群臣朝天阙,宫门痛哭流涕,朝廷昏暗无道,实在不行就死谏,那卢忠必死无疑。”

“若是陛下坚持要杀郝仁,锦衣卫有错,那锦衣卫制造冤假错案,草菅人命,请陛下圣裁,那陛下即便是不杀卢忠偿命,也得把裁减一些锦衣卫的职能。”

朱祁钰点头说道:“那朕要是杀掉郝仁,卢忠还是能活下来。”

胡濙笑着说道:“臣这话还没说完呢。”

“到时候,陛下若是选择后者,再买通一两个中官,在陛下面前说几句阴阳怪气的话,杀掉卢忠,换朝中非议平息,锦衣卫威能不减,这事就做成了。”

卢忠已经人麻了,这么阴损谁能活下来?!

朱祁钰点头,这么一套组合拳出来,谁能扛得住呢?他点头说道:“只要冤假错案大错铸成,朕只能杀卢忠保住锦衣卫的权柄了。”

胡濙笑着说道:“陛下恰恰想错了。”

“若是陛下杀了卢忠,锦衣卫衙门上下立刻就是人心浮动,到时候,不用朝臣拱火,陛下自己就会削减锦衣卫的权柄了,因为他们已经不是绝对忠诚了。”

朱祁钰立刻想明白了,杀了卢忠,怎么保证锦衣卫的绝对忠诚,一旦锦衣卫变得不忠诚,皇帝自然会动手削锦衣卫的权柄。

洪武年间锦衣卫在蓝玉案后变得式微,纪纲死后,锦衣卫这把尖刀就钝了。

“当初你们,就是这么欺负太祖高皇帝和太宗文皇帝的啊。”朱祁钰感慨万千,真的阴损。

“陛下可知实现这等事,最关键的是谁?”胡濙吃掉了陛下的过河卒。

朱祁钰笑着问道:“谁?”

第四百一十章 袁彬去哪了?

胡濙停顿了下,让陛下自己去思考。

什么叫做投效?

他把文官那最肮脏、最丑陋的一面,一层一层拨开来,就如同当初在朝堂上,怒斥王复那般,十分直白的说了出来。

王复说与民争利,胡濙直接说,王复是怕于自家不便。

王复是真心实意的认为:陛下设置市舶司是与民争利。

直到王复去做了掌令官,才发现伸向百姓最后一把米的手,不是朝廷。

怎么给锦衣卫下套,如何把皇帝逼迫到两难的境地之内,在皇帝选择之后,又如何去做。

胡濙说的非常明白,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隐瞒。

纪纲就是这么死的。

胡濙这种行径就叫做投效。

那个最重要的人,是朱祁钰吗?

皇帝一言九鼎,天下无人敢忤逆,朱祁钰当然可以一句话杀掉郝仁,保住卢忠的性命,但是这么做,就把皇帝从规则之上,拽了下来。

皇帝必须要陷入朝臣们,已经玩了千年的规则之中,朝臣们会用丰富的经验打败皇帝。

王者无私,执掌公器。

那个人是卢忠自己吗?

就这个案子而言,柯潜实在是太年轻了,经验太少,套用皇叔的论点,正处于人生是我的境界,不明白自己要什么,很容易就会被裹挟。

卢忠是个人,虽然他以缜密著称,但是人有失手,马有失蹄。

比如这次,就露出了一些可乘之机。

朱祁钰深吸了口气说道:“朕知道了,那个人是于少保。”

胡濙笑意盎然的说道:“陛下,卢忠是谁?”

“是陛下的心腹,是陛下的爪牙,是陛下的利刃,陛下对卢忠十分的信任,卢忠也绝对的忠诚。”

“要对付卢忠,甚至要对付锦衣卫,就需要一个合力,而这个合力,就需要有一个人在其中牵头,哪怕他什么都不做,甚至不参与都可以。”

“只要流露出那么一点意思,整个朝堂就会动起来。”

“然后才能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否则一盘散沙,就是一盘散沙。”

“但是于少保就是于少保啊。”

“不仅仅是锦衣卫,甚至可以以此类推到其他的事情上。”

朱祁钰了然胡濙想表达的含义,其实很简单,这人类比一下,就是宰相。

“原来如此。”朱祁钰满是点头的说道,胡惟庸案后,朱元璋为什么废掉宰相,就是如此原因。

胡濙认真的说道:“执牛耳者,春秋的时候,凡是诸侯会盟,主盟者执牛耳。”

“在宣德朝执掌牛耳者是夏元吉,到了正统朝执牛耳者是三杨。”

“到了景泰朝执牛耳者,就是于少保了。”

朱祁钰认真的想了想说道:“在永乐年间呢,执掌牛耳者是谁?”

“黑衣宰相姚广孝。”胡濙笑着回答道:“那是个很有趣的人,如果他还活着,一定和陛下有很多话说。”

胡濙继续说道:“洪武年间是胡惟庸和李善长。”

胡濙话没说完,其实李善长之后是朱标,朱标死后,朱元璋就再也找不到能用的人了,勉强提拔了齐泰和黄子澄。

但是胡濙是人臣,皇帝家事,他不便多议论。

朱祁钰想了想问道:“可是于少保已经不再朝中了,现在只负责讲武堂的事儿,而且也是武功侯爵,他们的期盼得落空了。”

胡濙笑着说道:“陛下圣眷犹在,于少保在哪儿都一样啊,陛下问政,不还是问于少保吗?”

“那倒也是。”朱祁钰点头。

“胡尚书为什么不肯做这个执掌牛耳者呢?”朱祁钰笑着说道:“胡尚书的手段明明很高明啊,若是肯做,资历、才情和圣眷都有。”

胡濙无奈的说道:“臣在他们口中是个奸臣啊,投献谄媚的臣子,他们才看不上臣呢。”

“陛下,人有五恶,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臣一样都不沾,做不得魁首。”

心思通达而阴险狡诈,行为乖僻而固执不改,言辞虚伪而蛊惑人心,记取非义而广为传播,顺应错误而理所当然,是为五恶。

朱祁钰倒是知道这个说辞,因为他听了很多次了。

胡濙说自己五恶一样都不沾,但是朝臣们都说胡濙五恶俱全!

胡濙的五恶俱全在风宪言官的嘴里,看起来有理有据。

明明知道臣子应该规劝皇帝,但是却每天给皇帝洗地,而且不亦乐乎,这不是行为乖僻,还固执不改吗?

皇帝亲自督办财经事务大事,舍本逐末,这胡濙不但不规劝,还亲自做题注,写到邸报上,发到大明各地去!这不是记取非义,广为传播吗?

皇帝削太上皇帝号,胡濙就主持废太子事,皇帝杀稽戾王,胡濙就带头说大义灭亲,皇帝逐利,胡濙居然用祖宗之法做注脚,这不是顺应错误,而理所当然吗?

五恶俱全,带恶人礼部尚书胡濙。

朱祁钰不认为胡濙五恶俱全,这对胡濙而言就够了。

“舟山倭寇被击退后,逃亡去了琉球国,琉球国几年一朝贡?”朱祁钰说起了正事。

朱祁钰主要询问下,琉球国和大明的关系。

胡濙叹了口气说道:“元末明初,琉球国分为了山南、中山、山北三国,洪武年间三国同时向大明朝贡。”

“洪武二十三年,琉球使者随大明船舶入京,陈情说他们不会造船,高皇帝便让福建三十六姓,迁民之琉球,派遣工匠去教授造船的技术。”

“永乐十三年,琉球遣使,请文皇帝册封,自此历代琉球三国国王都有了大明朝的册封。”

“宣德四年,中山王尚巴志吞并其余二国,正式定藩国号为琉球国,每代都请大明册封。”

“尚巴志在统一三国之时,没有姓氏,便让使者上奏说,福建去的工匠有姓氏,而他们的国王都没有姓氏,请求大明赐姓,先帝赐姓尚。”

“自此琉球国王才有了姓氏。”

胡濙说起这段历史就唏嘘不已。

上一篇:诸天反穿越聊天群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