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明 第100章

作者:素罗汉

见过太多这种情况的马明主任很有经验,他和手下连哄带推,不停将蹲在地上的人架起来,被剃成光头的于承德一行人最终还是畏畏缩缩地坐上了轰轰做响的公交车。

慢慢吞吞,走走停停往东跑了半个多小时后,4路公交车终于停在了终点站:丁9区。赤崁的小区都是按照天干+数字来命名的。丁9区是目前最靠东面的一个新建小区,归马明所在的街道办管辖。

如果用后世的标准来衡量的话,这趟公交车的用户体验肯定是坑爹级的。

首先,木车轮是没有减震器的和橡胶层的。其次,除了装点门面的赤崁大道和码头区用了水泥硬化路面以外,偏远小区的道路现在都还是石子路,所以公交车是非常颠簸的——尽管这已经是17世纪最平整,承载力最强的道路了。

所以当新人们下车踩在结实的砂石路面上时,大伙脚都是软的,有人头晕,有几个还干呕起来。

晕车这种现象在这里实在是太普遍了。大部分移民的前半生都是靠着一双赤脚在走路的,他们连马车和轿子都没坐过,更不用说速度更快的煤气板车了。

突然间增强的位移速度,颠簸,启停,使得这些泥腿子的内耳前庭器发出的平衡信号迅速放大,从没有接受过如此强烈信号的中枢神经开始反应,于是可怜鬼们就开始眩晕和干呕了——多亏他们还没吃饭,否则路上就吐了。

这种现象在后世改开后同样大规模出现过一阵:被禁锢在土地上的农民开始全国流动,人民接触车辆的机会一夜间大增,于是晕车晕船症也就随之爆发了一波。

……

丁9区里面的建筑物暂时还不多,只有稀稀拉拉的二三十间住宅小屋。由于是最新扩建出来的小区,所以除了公厕和水房这些必备建筑外,商店和澡堂这些暂时还没有配备,道路也还是夯土路,石子都没来得及铺。

然而于承德这些人是从渔村出来的。渔村有什么?杂草丛生的小径,低矮的窝棚和草屋,遍地垃圾和亘古不变的鱼腥……所以他们对刷着漂亮桐油的木屋,干净整洁,横平竖直的小区是没有抵抗力的。

笑呵呵从屁股口袋掏出一串钥匙的马主任很快打开了几间散发着天然桐油味道的木屋。

现如今的木屋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了。全部由标准件构成的小屋吸取了之前版本的经验,无论是在结构强度还是舒适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事实上除了没有水泥地下室和泳池之外,穿越国的小屋单从质量上来讲,是要超过后世的美帝木屋的——至少这里的基桩和板材厚度更加给力。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美帝的小屋被龙卷风刮跑后会有保险公司出面,而大员这边什么都没有。穿越众现在是一朝被蛇咬,被台风干了一次后,全面提高了房屋的质量标准。

通常来说,这些小屋的建筑面积在30—50平米之间。这种设计是针对移民家庭的:30平米的屋子可以隔出来3—4个房间,完全可以提供一家4口人的居住空间。

要知道,这儿的屋子是没有厕所的,绝大部分人也不会在自己家做饭吃:食堂的饭菜有补贴,所以价钱便宜。

取消了厕所和厨房后,30平方其实就很宽敞了。如果一个家庭还有老人和更多的小孩,那么还可以申请更大的屋子。

事实上这种情况并不多见:6岁以上的小孩都会被强制住校,只有星期天才会回家……大员这里施行的是6天工作制。

而16岁以上的少年人通常也不会和父母在一起:他们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工厂的集体宿舍。所以说,父母只需要留出房屋面积赡养老人就可以了,年轻人不用他们操心,老爷们在祖国花朵身上投入的资源,远远超过了他们亲身父母的想象。

在穿越国的移民规则下,中古时代常见的大家庭是不存在的:嫂子一定不会和小叔子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所有非直系亲属的家庭一定会被拆散。

……

于承德他们在将手中的草编袋放在新房后,就被拉去食堂吃饭了。食堂在隔壁小区,大伙一边兴奋地议论着新家,一边跟着马主任去认路。

大多数赤贫的人来到大员,需要工作一两个月才会在经济方面周转开。马明这边来到食堂后,先是按规定填表签字,然后按人头领出了大伙一个月的饭票。

所有的饭票,房屋,衣物,包括一些生活杂物,其实都属于贷款……羊毛出在羊身上,韭菜们最终是需要用自己的月薪来分期归还的。

尽管身上还有一些用银子换来的“钞纸”,但是于承德并没有急着拿出来买饭票:既然饭票是白借的,又没有利息,不妨先花用着再说。

吃了一大碗新人“入伙”必备的海鲜杂菜白米粥后,村民们又跟着马主任去了街道办按手印领杂物。

包括被褥和脸盆拖鞋牙刷之类的日杂,街道办这边都有现成的。安排了两个小伙子来回用小车推送后,马主任开始正式给大伙分房了。

于承德家没什么好说的,30多平方的屋子足够他一家四口落脚。而且当马明看到于四宝的表格后,指着上面一行字告诉他们:于四宝应该很快就被某个部门召走培训,因为他的特长是“潜水”,这是很吃香的本事。

大部分家庭很快就安排完毕了。而像巴爷爷这种随时要翘辫子的孤寡老头,一起逃难至此的村人自然也不会扔下他不管。于是马主任就把老头安排在了猴子家:猴子和他娘住一起,有空房间。

至于老头的赡养问题,按例是由穿越国的民政部负责掏钱的,不会给村人添加负担。

当天晚上,村民们百感交集地吃了一顿乔迁晚饭。看着桌上明亮的油灯,再看看地板上嘻哈玩闹的孩子们,于承德不由得默祈了上苍,感念了一番天无绝人之路。

第264章 熟悉环境

从于承德他们来到新家的第二天开始,各种培训就紧跟着来了。马主任和他的手下会轮流去给这些新人们上课,教他们“懂规矩”。

包括排队,包括走路靠右行,包括大小便去公厕等等基本行为规范都是大伙要学习的。

村民们尽管不适应,但是人离乡贱的道理他们还是知道的,所以没人有怨言——在码头上被士兵用刺刀顶住的那一幕明确告诉了他们,此地规矩大。

埕尾村的30来个渔民们总共占了小区的七八间屋子。而就在他们入住后没两天,小区里陆陆续续又来了不少移民,很快就把剩下的房子给填满了。

新人们接下来就在震惊中看到了一场名为“房子是怎样盖成”的剧目。

大清早,一长串隆隆做响的各式煤气车开进了小区。被怪物吓得连门都不敢出的移民们,纷纷躲在门后偷偷往外张望。

这些奇形怪状的铁兽各有各的用处。

最先行动的是打夯机。喷着粗气,吱嘎做响的怪物用粗大的桩锤将已经平整过的土地又砸了一遍。于此同时,从车上下来的工人们开始从板车上卸载各种构件。

接下来就是砸基桩。有着一副长臂铁爪的铁车,三下五除二中就将两排大腿粗的尖头木桩砸进了地面。

这之后就是工人们的事了:各种各样的预制件都被陆续抬到了工地。在尖利的哨声和口号声中,工人们先是配合着将框架固定到了基桩上,然后就是安装地板这些固定程序了。

传统的榫卯工艺使得房屋的主体结构很快就被搭建了起来,而各种规格的铁钉,木螺钉,卡扣又令整间屋子获得了必要的结构强度。

一天。只用了一天时间,在于承德他们这排小屋的队尾,就多出来一间完工70%的同类。而当第二天屋顶和室内的几面墙壁被吊装到位后,到了下午,那间小屋已经在交接了:马主任这边把桌椅床铺都拉来了,屁股后面还有一家人眼巴巴地等着入住呢。

于承德他们自然是赶紧上前帮忙:都是落难人,眼看着就是邻居了,闲着也是闲着。

马明马主任用一把小巧的牛皮纸扇扇着风,笑呵呵地站在门前看着移民们搬桌抬椅,互帮互助。

心情愉快的他不久后领着于承德他们去了工地。乡下人们于是终于借着这个机会,近距离看到了那些喷吐着黑烟的怪兽。

站在工地边缘,兴致很高的马主任拄着腰,指着那一排已经打好了基桩的土地,开始给他的领民们挥斥方筹……

而领民们在接受了一番爱国主义教育后,也很是对未来充满了信心。马主任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他只是把工地上正在干的一件件事情讲述了一番。

现在于承德他们知道,铁爪车挖出来的那些壕沟,不是用来防备野人和海盗的,而是用来埋一种合抱粗的铁管,通自来水的——马主任说了,大概一年后就能通水。

犹如听天书一般的新人们不禁开始咂舌:合抱的铁管埋地……往四周围的那些小区望一眼就能想象得到,此地的髡人老爷们是何等的有钱了。

马主任看把土包子们镇住了,下一刻他还洋洋得意地告诉他们:用不了多久,码头区那种明亮的玻璃窗就能安装到大伙屋里了!

……街道办主任的工作是很忙碌的。不但要应付平日里的各种琐事,还要重点关注新来的移民。这些人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又面临着一种半软禁的生活,最是需要人排解和安慰的时候。

而马明同志则是一位很负责的街道办主任。

他在最近一段时间里,不但多次上门嘘寒问暖,和新移民们讲未来,拉家常;还经常出面为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调解纷争,解释政策。

没过几天,和蔼可亲的“马里长”就成了这些新移民们无话不谈的知心大哥。

……

一晃半个月时间过去了。

和那个贫瘠,充满危险的小渔村相比,新小区不啻于天堂。所以总得来说,于承德他们对新环境还是相当满意的。

而在第15次用红外温度计测量完这些人的体温后,马明知道,该是他出报告的时候了。

通常来说,当15天的观察期过后,如果新人没有出现发热体征,那么就可以安排工作了。当然,监测体温的程序是不会停的,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然而新人们永远不会知道的是,他们在被分配工作之前,还有一道关卡要过:当地街道办主任的报告。这份报告非常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决定很多人的生死。

在报告中马明要根据这些天摸底到的情况,对手下的新移民们做出评估。这其中上边最为关注的,就是新移民的宗族和社团状态。

虽说穿越众一直以来都没有公开宣扬自己对封建礼法,宗族,缙绅这些东西的憎恶,但是生长在大员的穿越政权,毫无疑问是把上述这些东西当作死敌来对待的。

不说,但可以做。

自从某势力剿灭海盗后,这名声就算是彻底打出去了。与此同时,海对岸有一处世外桃源的故事也渐渐在大明沿海地区传播开来。

和江浙一带不同的是,自古以来就因为耕地稀少而不停往外迁徙的福建人,这下算是瞌睡遇到了枕头:不但有很多零散的移民前往大员找食活命,一些小宗族在派人调查过后,同样举家搬迁来此。

穿越众自然是来者不拒。

这时候就体现出街道办主任的重要性了:只有在第一线的亲民官,才可以不着痕迹的从家长里短,嘘寒问暖中调查出第一手资料,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这些宗族在15天的观察期后,普通的族人通常会被拆散安置。当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将所谓的族长,耆老,还有隐性的继承人统统做二次安置,才是穿越势力真正的杀手锏。

所以于承德同志今天就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关口:一旦马主任认定他是一个封建族长,并且有维护宗族的“趋势”,那么他肯定会被迁徙到别处去生活——最近半年的热门地点是台北的硫磺矿村。

第265章 分配工作

马明拿着一根铅笔,用歪歪扭扭的简体字在报告上认真地写下了结论:他不认为埕尾村这些移民具有宗族属性。

宗族的先决条件是同姓,而于承德这帮人是杂姓。另外,在这段日子的接触中,马明也没发现他们有江湖会道门的痕迹……就是一伙拜妈祖和观音的普通渔民而已。

最后再考虑一遍后,马明郑重地在报告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也由不得他草率。之前有人遇到同乡后,帮忙遮掩。然而宗族活动这玩意是遮掩不住的,各种拉人头,牌位,开会,公田,祭祀,收费……

没过多久,“上边”反查下来后,当地的街道办被连根拔起,连同那些同乡在内,一股脑的消失了……据说是去了台北的璜山,迄今消息全无。

其次,就在马明写报告的同时,他知道还有人也在写报告,街道办可不是他家开的,所以他必须保证客观性。

最后在报告上签完名,马主任第一阶段的工作就算是告一段落了。而对此毫不知情的于承德,则在睡梦中躲过了一道有可能被发配去边疆的审查。

……

第二天一早,马主任便开始公事公办,脸上也没那么多笑容了:从现在起,大家才真正成了“自己人”,用不着装样子了。

首先是分配工作。

瘸子木匠被打发去了窑区木器厂集体宿舍……那里不用去海上颠簸,也不用每天来回乘车,挺适合他。

看着身背铺盖卷,手拿一个档案袋,孤零零渐渐远去的瘸子,于承德他们眼睛不由得有点发酸。

而早已习惯了此情此景的马主任赶紧给大伙打气:瘸子是有手艺的,只要他能摆弄厂里的那些木工机关,那月钱就是3两起!伙食还有补贴,这叫“中产阶级”。

……人家2年内就能买个倭女成亲,技工贷款买房都是零首付的,所以大伙别愁瘸子了,愁自己吧。

做完思想工作后,老马就把于四宝拉过来交给了一个港务局的办事员。

郑家沉船被一伙渔民打捞的消息,现在已经有不少人知道。事实上自从李魁奇大帮覆灭后,关于郑氏船队消失的真相,也就不是什么特级秘密了。毕竟有几百人参与的大行动,短时间内高压保密还可以,长时间内是不可能的。

所以港务局的人在于家人说出沉船地点的那一刻,就知道这帮渔民是把郑家的银子给捞上来了。而懵懵懂懂的于承德到现在还以为自家打捞的是髡人老爷的船——谁让唯二的髡物:铜佛和刺刀都被他儿子捞上来了呢?

所以于四宝就被港务局给盯上了。

当初郑家的船沉没后,穿越众这边在打扫战场时,是简单测量过的:沉船入水11米。

通常来说,入水10米后,潜水者就要承担一个大气压的压力。这种情况普通人是做不到的,需要专业人士。而于四宝这个渔家少年既然能捞物出海,那就证明他确实在这方面是有天赋的。

港务局对这方面的是人才是比较关注的,因为包括水下勘探,水下爆破,港口综合治理等等这些需要潜水员的工程,原本就是由港务局负责的。

所以于四宝就被选中了。专门来带人的港务局办事员告诉于承德:他的宝贝儿子现在起就是港务局的“委培生”了。

于四宝接下来将会“半工半读”,一边在小学补习文化课,一边在港务局给潜水员当学徒,月钱2两银子——潜水员是高技术高风险职业,月薪很高。

于承德听不懂那些弯弯绕,但是港务局的大盖帽他是认得的,所以他对自家小子入“公门”没什么抵触。

这之后又有几个壮劳力被分配到了其他部门。总之,哪怕是经过了审查,但是街道办依旧在有意无意地将村民们分散开。

而女人们在这方面就宽松很多:于承德的老妻可以选择就近在社区的食堂或者环卫上班,如果想多挣点钱的话,窑区纺织厂,农场的蚕种室都需要女工,随时可以去开工。

而年方15的三妹就更加吃香了。马主任在这里不遗余力地推荐了一番去军火厂上班的好处:高工资,而且试用一个月后就转正式工!

然而当于承德打问清楚军火厂是个什么去处后,还是把这条给否了——他家现在全是劳力,也不缺那点月钱,没必要让女儿去冒险。

最终三妹还是报名了全日制的小学成人班。马主任语重心长地告诉老于:大员这里当官是不分男女的,倘若三妹学习好,将来高中毕业就能坐街道主任的位子了!

于是某人头脑一热,就给女儿报了班……先读一年看看情况再说,倘若女子真是读书的料,那再继续也不迟,反正家里也不缺她那点月钱不是?

……

经过二次重新分配以后,还留在小区生活的渔民家庭,已经减少到了5家。这里面仅存的可以出海的壮劳力,包括于家的大侄子于出水在内,一共只剩下了6个人。

像猴子这种完全没有行船技能的人,最终还是和他老娘一起搬离了小区——靠着对福建各地商路的熟悉,猴子很快就在商贸总公司找了份差事。现在只要他补习完文化课,就可以转正。

现在,于承德和留下来的其他人终于求仁得仁了:他们几个岁数都不小了,也不愿去工厂学什么新手艺,他们就想靠着自家的本事捕鱼。

于承德这些天也没有闲着,他已经打听和计划好了:把小一点的那艘破烂卖掉,然后去台江船厂把青鱼号修补一番,大伙就可以出海营生了。

虽说1000两白银被官府换成了宝钞,导致他买新船的梦碎,但是无论如何这宝钞也还值几个钱的——于承德根据这些时日的观察,发现此地的官府到底还是比大明要清廉许多,所以他估计那张所谓的“存折”里的银子,应该够他修补青鱼号的花销。

于是乎,第二天一早,于承德一行人就兴冲冲坐上公交,来到了赤崁码头。

到了港务局大厅一打问,原来自家的两艘船已经被拉到台江船厂了。这感情好哇……于承德没等接待他的办事员把话说完,就兴冲冲跑出了港务局,招呼了一干手下直奔台江船厂。

下一刻,在船厂附近的沙滩上,于承德看到了已经被剖腹剜心,大卸八块的青鱼号……老于这一刻崩溃了。

第266章 股东

“啊!怎会如此!?”

于承德双目含泪,双腿颤抖,他跌跌撞撞得在青鱼号的废墟中走动着,不时拿起一块破碎的船板抚摸几下,嘴里不停念叨着什么。

看到一直以来都是全村人精神寄托的青鱼号被拆成了散件,其他几个人也是一脸的不舍和迷茫——他们想不明白,好好的一条船到底招谁惹谁了,要被弄成这样。难道此地的官府不许人出海打渔?

带着愤怒和疑惑,于承德一行人回到了港务局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