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明 第200章

作者:素罗汉

看到对面这个魁梧大汉脸上露出了玩味的微笑,貌似跟自己很熟的样子,左良玉眨了眨眼,没想明白。

说了句不着调的话后,钱铁山不再打哈哈,转而说起了正事:“我知你来意。回去告诉马经略,我家曹总兵日前与鞑子交战时受了伤,眼下不便见客。”

钱铁山说到这里毫无羞愧之色:“现下天色已晚,关防吃紧,谁知道有没有鞑子再来抢人头……不若等明日一早,再请马大人前来议事吧。”

“这,这怕是不合适吧?”

左良玉已经听傻了。

他事前压根没想到,居然还有这种狂悖之事:一个副总兵,居然敢要求总掌诸路勤王兵马的武经略在城外等一宿才能见面?

这就像是军长把前来视察的集团军司令挡在防区外一样,已经彻底没了上下尊卑,近似于造反了啊!

然而钱铁山压根没有搭理左良玉的话,只管自顾自继续说道:“我警告你,晚上不要闹什么幺蛾子。城前这条路,现在允许走小股马队,要是再有兵马异动,枪子可不长眼!”

说完后,钱铁山一拉缰绳掉头就走,留下左良玉傻傻站在城下,百思不得其解。

穿越众如此跋扈,倒不是因为手头有了鞑子人头就膨胀了,而是有其他不太好启齿的原因——拖延时间。

当然,这种动作肯定是会被明国将领当成跋扈来解读的,只不过穿越众不在乎而已,或者说,这正中下怀。

……

无奈的左良玉回去后,就把钱铁山的话一五一什告诉了马世龙,然后他赌咒发誓,自己一个字都没有改。

此刻的马世龙,依旧坐在大石上,只不过他手中多了一把从尸体上收集来的弹头。

没有搭理左良玉,老马从掌中挑选了一块已经变形的弹头,借着夕阳的余晖,仔细看了看弹头外围那一层镀铜被甲,然后点点头说道:“是个有钱的。”

说到这里,他起身对看看左右:“人家不让进城,大约有不让进的道理。老夫身子骨还康健,也不怕露宿一晚,都各自安排去吧。”

身周众将虽说对老马绵软的态度略微有点诧异,但是也没人跳出来装个逼——现在大家都知道三屯营里是一伙杀神了,跳出来送死吗?

至于那位嚣张跋扈的曹总兵,由于有了那许多鞑子人头,这个层次已经很高了,好几层楼那么高。无论和大佬之间有什么龌龊,那肯定是要在朝堂上解决的,和大伙已经没关系了。

于是随着老马一声令下,三千骑兵和上万名步卒就在山道中开始扎下了大营。

就在这时,三屯营东边的山道上,又传来了隆隆的马蹄声……老孙头来了。

背后高举着“孙”字大旗的老孙头,带着老将朱梅,一路从永平赶来,差一点没把老孙头的一把老骨头给颠散了。

好不容易到了地头,在夕阳西下的漫天金光中,看到三屯营城前那长长的尸路和一堆堆的人头,老孙头也傻眼了?

好在对面的老马及时发现了老孙头,于是老马亲自骑马,怕城头误会再给他老人家来来一枪,就只带了一个亲兵,跨过死亡之路就冲了过来。

然后老孙头见到自己的亲密战友马回回,听完城下发生的一切后,当场震精了:屁大一个副总兵,手头有了点鞑子人头就敢把大佬不放在眼里,连门都不让进?三屯营又不是你曹家的!

然而老孙头也就发飙了两分钟,之后他就泄气了。老孙是从永平赶过来的,所以他比老马更清楚穿越众手里有多少鞑子人头——有如此多的人头,那个,似乎,嚣张也就嚣张了,好像他们两个老头,也不能把姓曹的怎么样?

当晚,三屯营左右两边,山道中的帐篷里,分别歇息着大学士和武经略。而官小职卑的某副总兵,则是吃完烧烤后,在总兵府后宅的拔步床上睡得挺香,像孩子一样。

第462章 接触和态度

4月4日晨,在经过一轮信使往还,确定了接待规格和人数后,三屯营南门大开,一身大红官袍的曹总兵,带着随从迎出了吊桥。

在曹总兵前方,两队人马正沿着三角形的两条边线缓缓驶来,将将到面前时,合成一队。

这两队人总数是两百人,其中包括了老孙头和老马麾下的大部分将领,以及一些亲兵家丁。所以,这两百人完全可以配得上一个响亮的名号:大明光复接收大员代表团。

见两位大佬走进,曹某人这时并没有下马,而是哈哈一笑后,弯腰抱拳,坐在马上躬身行起了礼:“曹川参见大学士,参见马经略!”

孙承宗和马世龙两人,此刻同样是满脸笑容,拱手抱拳,仿佛没感觉到对方小小的失礼:“曹大人免礼。”

互相行礼后,孙老头坐在马上,上下打量一番,然后笑呵呵地说道:“不愧是能大败后金兵马的强将,果然一表人才!”

“呵呵,老大人过奖,快请进城。”

双方第一面的寒暄,算是在很融洽的情况下结束了。然后在曹总兵引路下,孙马各自带着手下,依次打马进了三屯营南门。

城里经过这几天的粗略收拾,街道上的血迹和零碎杂物都已经不在,显得干净整洁了许多。唯一缺点就是人气全无,空荡荡像一座鬼城。

三支队伍进了总兵府大门,纷纷在校场下马,然后外来者们就看到了那一筐筐随意摆在一旁的人头。

经过上百名劳工的努力,外加挑灯夜战,总数为1500的硕托军人头,现在已经全部腌制好,就等打包运去京城了。

然而在穿越众这里已经司空见惯的东西,却对孙承宗一行人产生了强烈的视觉震撼。

自老奴十三副铠甲起兵以来,大明何曾有过如此辉煌的战果?莫说是1500了,就是一次性有150个真鞑子的人头,那都是了不得的战绩。

而且接收团里现在人人都知道,这姓曹的还在永平三城拿下了不少于2000人头,其中大概率有金牌VIP阿敏的人头!

这时的孙承宗,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

只见他大步走到筐前,拿起几个人头端详一番后,转过身来对着某人动情地说道:“俱为真鞑,好,好,此乃不世之功!曹川你浮海而来,能在边地做下如许功绩,当为我朝第一名将!”

既然人家说话中肯,那张冬东自然还是要略略谦虚一下:“还是仰仗了手下弟兄肯卖命,末将在这里谢过老大人谬赞。”

“曹川你也无需过谦。”这时候,在一旁验看了人头的马世龙同样满脸赞许的说道:“我辈武将能立下如此大功,自有京城夸功天下扬名之时,何须做那小儿女姿态。”

“是是,曹川受经略的教!”

校场上这一幕,令几个在场的穿越众都有点小惊讶——貌似两位大佬今天态度都很不错,并没有想象中的刁难苛责,而且对于曹将军的战功也都明确表示认可……这出乎穿越众的意料啊?不该这么顺利啊?不是应该跑来抢点吗?

其实穿越众对两位大佬的立场有点判断错误:人家今天来,就没打算找事,而是就事论事来的。

……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

孙承宗当年,之所以能从一个翰林院学究一夜间化身为挂兵部侍郎衔,督师辽东防务的一方大佬,并不是因为他雄才大略骨骼清奇,仅仅因为他是天启皇帝朱由校的日讲官(私人老师)而已。

孙承宗之后在督师辽东任上,不但推出了练兵修城,步步为营的对后金大战略,而且还主持修建了以宁远为核心的,辽西走廊国家堡垒防御体系。

且不论这一套对后金的战略体系管不管用,总之,吞噬了明帝国巨额财政的宁锦防线和关宁军阀集团,就是在孙承宗手中发展壮大的。

掌管了如此巨额的国家资源调度权,老孙头当时的权利是相当大的,巅峰时,连九千岁都要退避三舍,不敢溯其锋芒。

等到老孙头终于被九千岁搞下台赶回老家,那已经是几年后的1625年了。就这,被强制离休前,朱由校还特旨加官进爵,赐蟒服银币,老孙头可谓是荣归故里,标准的大佬离休模式。

两年后,老孙的好学生/总后台/木匠皇帝落水而薨,崇祯上台,然后老孙就彻底安心荣养了……注意,通常情况下,新皇帝是不会再启用前朝权臣的。

结果谁也没想到,后金入关了。

大明承平日久,这后金第一次入关,给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带来的心理震撼是无以伦比的。于是彻底慌了手脚的崇祯,再也顾不得忌讳,临时征兆了已经67岁高龄的老孙头出来官复原职,总领勤王兵马。

老孙头的基友马回回也同时复出。

以上,是孙马二人今天能站在三屯营总兵府的缘由。

而穿越众误判的一点是:其实老孙和老马两个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下岗了。

是的,这二位在昨天沟通过后,赫然发现在明国境内的所有敌占城市,这两天都已经被光复了。所以从理论上来讲,他们这种临时性质的“总理勤王兵马”的核心官职,就已经失去了大半意义,有点像下任总统选出来后,还在岗位上最后几天的“跛腿前任”。

至于之后的事,那还要看崇祯本人的态度,这个谁也说不准。崇祯可以让老孙头立即卸任回老家,也可以解散勤王军后重新安排职务。

虽说远在京师的崇祯还不知道当前局面,但是孙马二人和在场的军将都是知道的。在官场上混老了的两人,现在心里清楚,自己不方便再利用这个身份做出什么重要决定了,尤其是关于这位曹总兵的决定。

硬来的话,姓曹的马上就要去面见皇帝了,现在做的一切不利于对方的决定,不但没有效果,而且还会被姓曹的挟滔天大功在皇帝面前点眼药水,八磅壶那么多。

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孙马两人是没必要和曹总兵为了点人头撕逼的。

要知道二人的职务已经到了战区正副总司令的级别。曹川这边的性质既然是勤王兵,那么就是人家天然的下属。无论砍了多少鞑子人头,两位司令指挥运筹的功劳都不会少一分,砍的脑袋越多,其实孙马越高兴。

所以说,其实在大局上,目前孙马和曹总兵的利益是统一的。

当然了,刚才之所以两人大力夸赞曹总兵,这中间除了利益问题外,发自内心的感慨的也是少不了的——孙马都是和鞑子常年打过交道的人,他们太清楚几千颗人头的难度了。

……

校场一幕结束后,两方的气氛徒然和缓了许多,然后所有人先去了总兵府大堂,留下其余不相干人等在大堂等待后,曹总兵和孙马二为径直去了二堂密谈。

这个动作是合理的:出去办事的部门经理回公司述职,肯定是要第一时间单独面见总经理,这之后双方谈话完毕后,才会有沟通好的报告呈现在董事长案头。

现在,曹经理给大区两位经理述职的时刻来临了。

三人在二堂就坐后,就坐后,穿着绿袄的警卫员给各位大人端来了茶水。

老孙头这边端起茶,先没有扯正事,而是好奇问起了关于这些绿袄兵和花衣兵的装束问题。

曹总兵这边早有准备。关于发型,他依旧用“僧兵”的老套路给糊弄了过去。

关于那些花衣兵,张冬东明确告诉老孙,这些是他的亲卫兼部队的“夜不收”,穿花衣的原因是为了在环境中隐蔽。至于说效果嘛,如果老大人有兴趣,事后可以亲自目测一下。

文官孙承宗对这个回答不感兴趣,倒是武官出身的马世龙听完后,兴致勃勃地打算事后看一看花衣的功效。

扯完闲篇,喝了点茶水,这时候孙承宗开始办正事了。

首先,他要求曹总兵陈述灭鞑的全部经过。

这个要求是肯定会有的,所以早有准备的曹总兵,当即开始做汇报,把穿越众从天津发兵以来的所有经过,作战方案,战役过程,包括歼敌5000,“实收”人头4000这些细节都一一讲了出来。

大部分过程都是真实发生的,这边也没有做什么隐瞒,都全部描述了出来。

其中做了“艺术加工”的有两处。

一是添加了降将李际春在永平里应外合消灭鞑子,在无名谷单杀硕托的桥段。

这个桥段两位司令都没有放在心上,事情太小,根本不值得大佬费神。

重点是下一条。

由于刚才在校场收获了善意,所以曹总兵就挑选了一个更加“和谐”的方案对这次战役做了表述:这一次战役,是事先经过两位司令同意的。至于说证据……当初老孙头和曹某人之间有通过信,这就是一个能说得过去的理由。

曹总兵述职完后,端起茶碗,低头喝了起来。

现在,友谊已经释放,就看两位司令接不接招了。

而孙承宗和马回回彼此对视一眼后,用手指轻叩桌面,默不作声地沉思起来,堂上一片寂静。

……

刚才曹总兵这关键一句话,已经将两位司令事前没有参与战役的大漏洞给补了起来,等于是曹氏背书了孙马二人对战役指挥有功,提前参与了计划。

这个表述对于穿越众来说,其实不费什么代价。因为前文说过,无论如何曹氏都属于勤王兵马,孙马二人的运筹之功是夺不走的。

所以现在就是最好的局面:双方没有因为什么狗屁事情而翻脸,穿越众也不用吃力不讨好,在皇帝那里揭孙马的老底,说二人是酒囊饭袋,和战果无关。

这样一来,等于是片区经理和总经理对上了口供,将可能的矛盾龌龊私底下消化掉了。未来大家各自呈送给大明董事长的报告,内容上就不至于出现互相攻讦的场面。

然而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孙马二人要是接了这一颗巨大无比的战果,那么大家就等于是在这件事上绑定了。未来任何关于曹某人的秸难,尤其是东林党在朝堂上的压力,身为东林老干将,老孙头这边就要负责摆平了!

于是老孙头无言沉思了起来。

第463章 怼

张冬东坐在椅上,看着面前沉默不语的孙承宗,以及那文人中少有的一脸须髯,心中也是有些感慨。

就个人节操来说,穿越众还是普遍敬佩老孙头为人的。历史上老孙头彻底回乡退休之后,崇祯十一年(1638年),后金入寇河北,高阳县被围。

面对围城军,老孙头以76岁高龄,率领全家以及百姓上城抵抗,然后城破被擒,自缢而死,孙家百余人同时遇难。

另外,孙承宗在政治方面的操守也还是过关的。虽说是东林党一员,但是老孙头基本不搀和那些狗屁倒灶的政治倾轧,就是一心一意完善宁锦防线,和后金作对。

不过说到宁锦防线,这可就是老孙头的锅了。

从结果来看,花费了巨资的宁锦防线和关宁军,不但加速了明帝国的财政崩溃,而且在战略上是失败的。

事实上,从后金第一次入关的那一刻起,老孙头的理论就等于是破产了。宁锦防线被人绕了过去,既没有起到攻击的作用,也没有起到防守的作用,彻底成了摆设。

在军事上,突出部的用处,一是吸引敌人火力,二是牵制对手。

所谓牵制,不光是挖好战壕修好城墙等敌军来送人头,而是在对手打算强行绕过你的时候,突出部还有截断对手后勤,抄敌军老巢的作用。

这才是突出部存在的最大意义:令敌军不敢深入。

而在这次己巳之变中,后金大军都全家老小出动打到京城了,作为突出部的宁锦防线,却一没有吸引到火力,二没有派出哪怕5000骑兵去抄了后金老巢,逼迫后金回援。

防守被绕过,攻击又不敢换家……宁锦防线要来何用?人家都打到京城了啊!?

假如在二战中,苏军已经打到柏林了,那德军还会在波兰留着军团吗?那不就是傻子吗?都要亡国了啊!?

你不能指望对手每天都提着脑袋往堡垒上来硬撞,这种缩在城墙后死等着傻子来碰的战略,能管用一次就不错了。

所以说,老孙头的辽西走廊堡垒战术,其实早就破产了,只不过在这次的战争中才显露出来。

然而这没什么卵用了:吞噬了明帝国巨额财政的宁锦防线和关宁军,早已催生出了庞大的相关利益集团,现在已经不是随便什么人能撤销的了,皇帝也不行。

不要问,问就是落水驾崩。

然后滑稽的局面就形成了:大明每年岁入的一大半,几百万两银子拼命往宁锦防线填,而鞑子则隔两年就来京城转悠一圈,最远杀到了山东地界,抢够了回家。

这条防线到底防住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