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明 第306章

作者:素罗汉

至六月初,李自成部突然出现在襄城,于城南乾明寺外扎了营。

虽说来犯的这股流寇人数不多,但襄城县如临大敌,全民戒备,关闭了三道城门,只余一道行人,并向四方派出多路信使求援。

然而这没什么卵用。

河南官兵主力,正在执行围剿高迎祥的挤压战略,压根没空搭理李自成这种几百人的小股流寇。

流寇之所以是流寇,就因为行踪不定……鬼知道等动作缓慢的官兵协调完毕赶过来的时候,李自成又跑到哪个旮旯去了。

所以规模小也有规模小的好处。现阶段的李自成部,只要不作死主动往大队官兵枪口上撞,其实是很安全的。

这一点,占地数百亩,后世也属于著名景区的乾明寺内部,大约也是明白的。

于是自打这伙杀人放火的流寇在山门外扎营,深怕哪天被“失火”的方丈便赶紧派出监寺与其交涉。最后不但划拨了一部分偏殿庙产给流寇,还乐输了米面菜油……也算为抗明大业贡献了菩萨的一份心意。

话说,闯军扎营的这处地界,有点讲究:襄城县南,为八百里伏牛之首,故名首山。

伏牛山系,属于秦岭在河南境内的东段支脉。

也就是说,闯营现如今背靠的,正是华夏龙脉,广义上的秦岭东段尽头。

那么,李自成部为什么巴巴地在此处扎营呢?答案自然是闯营新任军师周乙的提议了。

原本历史上,这个时间段的闯将李自成,已经开始追随闯王高迎祥,南征北战……南跑北窜,足迹遍布多省。

此处,已然和原本历史有了分岔:李自成并没有去和高迎祥大队汇合。

原因很简单:自打周乙就任军师那一刻,原本的战略就需要修改了。毕竟如果要等李自成自然发育,那周乙也没有来河南的必要。

所以大伙这次跑到偏僻的伏牛山下扎营,就是要统一思想,解决今后的战略路线问题。

……

扎营后第二日清晨,田大一路穿过由弟兄们把守的门禁,跨过韦陀偏殿门槛……韦陀殿这个院子,是临时分配给周军师及其手下的住宅。

一进院门,田大第一时间抬头。果不其然,一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铁伞”,已然张开伞骨,被安插在了韦陀殿的檐角上。

事实上,自从周乙就任军师之后,这柄外观和寻常油布伞相同的铁伞,就成为了周大军师驻地的象征……身为铁伞门当代大弟子,门头插伞是很合逻辑的一件事。

基于神秘学理论的器物,闯营中人自然不敢多话……事实上,没过几天,这柄散发着浓浓心理暗示的法器,就被闯营将士私下脑补,对其赋予了镇宅/辟邪/望气/接引/抵挡天劫等诸多功能。

使劲咽了口唾沫,田大调整表情,态度谦恭地进到了殿内。

换了一身鸦青色道袍的周乙,此刻正坐在在殿上,和三四个劲装打扮的面生汉子谈笑风生。田大见状,急忙拱手:“军师,闯将和几位副爷有请。”

由于队伍规模小,所以现今除了自号闯将的李自成本人外,他手下几位心腹,在营内都仅是被冠以“副爷”的名头。而周乙,则是按照评话中的套路,闯营上下统称他为“军师”或者“先生”。

见田大传信,上首周乙随即点头应允:“嗯,时辰差不多了,咱们都去。”

随后,周乙招呼手下,一同去见李自成。

没多久,周乙带着人,从分配给自己的韦陀殿,一路转到了李自成的临时住宅——地藏菩萨殿。

见周乙进殿,还是头戴范阳笠,着一身粗布短袍的李自成,率领着七八个心腹起身打了招呼。

这边周乙乐呵呵地令新到手下给闯将行礼:“正有一件喜事要报于主公。”

刚刚见礼完毕,周乙便面带喜色,说出一则好事:“几位师弟昨日连夜赶来,捎来了信;掌教真人日前已颁下法旨,令外门两千弟子,尽皆听我调派。”

李自成闻言也是面带喜色:“如此一来,先生得了臂助,我也跟着沾光,好事!好事!”

之前在开香坛的“入伙”仪式上,李自成和周乙之间,是有分配工作的。

和惯常靠一张嘴卖弄玄学打秋风的僧道不同。周乙之于李自成部,属于实打实带着硬实力前来入伙。

实力的展示,在银鳞胸甲出现那一刻,达到了巅峰。

这种局面下,宾主双方虽然嘴上不说,但都心知肚明:周乙不可能单纯只做个领工资的“谋士”,他今后势必要在闯军内部有话语权,要有主抓的实权事务。

这就相当于明星演员带资进组……好歹也要挂个制片人头衔,属于领导层一员,话语权大增。

于是,当日李自成在斟酌乃至和周乙“约谈”之后,便正式将闯军压根就不存在的情报工作划拨给了周乙管辖。

对于现阶段的李自成来说,所谓情报工作就是搞笑的,纯粹是个空白概念……时刻在跑路挣命的小型流寇团队,饭都吃不饱,还搞什么狗屁情报。

所以把情报工作交给周乙,既安了新派系先生的心,也没有损害老兄弟的已有利益,这个结果很合李自成的意。

周乙这边同样满意。彼辈搞不来情报,或者说现阶段还不明白情报系统的重要性,他周乙可太明白了。

背靠情报总局,周乙很快就能从无到有在李自成部建立起情报系统。到那个时候,他想推动的事情,就由不得谁来反对了。

而方才这一出对话,也是周乙今天正式履职之前的一个必要过场。要知道,名义上他头顶是有掌教的。师门和李自成之间如此大的因果,肯定要走一道掌教点头……换约的手续。

见面几句过后,接下来,就是周乙身为闯军军师,以及情报系统负责人的第一次正式业务亮相了。

自李自成以下众将旋即纷纷坐定,然后饶有兴趣的等待着军师展布大才。毕竟这一次大家修改既定路线,放弃与高迎祥大军汇合,跑来这伏牛山下扎营,可都是这位军师的主张。

“道人既是但了替主公打探消息的差事,今天就先讲几道朝政内外消息。”

下一刻,周乙也不多废话,咳嗽一声,从怀中掏出了几张白纸。

“其一:上月二十日,廷议以洪承畴统辖太广,难以兼顾之由,是以卢象升总理江北、河南、山陕、川湖等地军务。”

“下面是卢象升其人档案:卢象升,字建斗,号九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天启二年进士……”

“其二:上月底,边关大同等地有鞑虏叩边,上拟抽调关宁铁骑一部回山西驻防。”

“其三:浔阳知府出缺,吏部近日正选派官员补缺,礼部员外郎吴铮……”

随着周乙平淡缓慢的读声不停延续,闯营众人表情也在不停变幻。

乍一听到如此高级的战略情报,一开始,大家新鲜兼吃惊之余,表情肯定是复杂的。盖因在这之前,闯营这帮流寇,压根就没有这个意识,认为自家有必要关心关心天下大事。

也就是最近,随着周乙和他的“龙气说”出炉,从而令这些人有了模糊的心理暗示。

当然,这其中或许不包括胸怀大志的李自成同志……或许在当初起义之时,他心中就有坚定的“远大理想”了。

而今天随着周乙的朗读声,在坐诸人也终于在刹那间亲身感受到了“天下棋局”这几个字的威力。这种骤然间的“升维”操作,令与会众人陶陶然的同时,也开始下意识关注起了情报内容本身……毕竟谁也不想表露出自家缺乏研判战略情报的能力不是。

然而这一认真,到了后来,在坐诸位的面部表情就越来越严肃了。

这其中不光是周乙所读大多属于重要朝政情报的缘故,大家随后还意识到了另一处关键点:时效性。

“罢了,今趟就这许多吧。”

随着最后一条情报念完,周军师表情平淡地收起了白纸:“大多都是与义军有关的消息。其余两淮江浙的……今日道人就偷懒不念了吧?”

随着周乙话音刚落,一旁李自成倾佩之余,拱手问出了大家都想问的:“先生方才这些军国大事,既多且繁,消息倒是来得好快!?”

“主公岂不闻朝廷军报有八百里加急一说?”周乙早知有此一问,目光坦然,淡淡得道:“这朝廷大事,河南巡抚都知道了,那道人自然也就知道了……呵。”

“我铁伞门经世积累,那两千外门弟子当不是摆设,如今早已遍及大明各地,根厚叶茂……即便是庙堂深宫,亦有联络之人。”

不待李自成继续追问,周乙接下来环视众人一眼,然后对李自成饶有深意地说道:“不是道人吹嘘。便是主公想要知道那崇祯皇帝今早用得哪几道菜,今晚又在何处留宿,也是小事一桩,不几日就有消息送来。”

听完周先生如此装逼的一番话,李自成心下激荡之余,不禁哈哈大笑:“先生英雄伟略,必能与自成共图义举,创业开基者也”。

“将军恩德在人,愿效前驱”周乙闻言亦是一笑,然后摆手示意下首几位“师弟”:“来,取江山社稷图来,咱们议一议今后方略。”

第670章 共襄大业(七)

一副画卷也似的长轴山河图,平铺在了菩萨殿内的榆木供桌上。

从左至右,从西域至东海,仙风道骨的长轴图案,将传统华夏九州的地形地貌,详细展示了出来。

虽说用的还是古人习惯的水墨风格,但地图最关键的准确度,乃至江河道路城池的位置比例,可都是从谷歌上复制下来的。

在十七世纪,这就是确凿无疑的天顶星科技了。

最后,当画卷徐徐展布到末尾,“江山社稷图”五个竖写的古篆字,显露了出来。

整幅画卷立意高远,古色古香,流里流气,颇有有萧何月下自行车的邪魅感。

当然,在如此令人惊叹的“古舆图”面前,画卷背面角落里一行不起眼的“QZJS16330302W”铅印代码,肯定是无人察觉了……情报总局技术科1633年3月2日制作,允许外部使用。

围绕长桌的一圈人,自然是李自成为首的造反派了。他们一边发出感叹声,同时伸出长满老茧的手,在图上比比划划,寻找着自己熟悉的城池。

“此图乃我师门重宝,由门中弟子千年九州采气所成,今日就献于主公。”

胸有成竹的周道长,献图的同时,还拿出了使用传统计量单位的“量天尺”,然后教会了彼辈使用方法。

“果真精细,分毫不差!”

未及,新鲜学会比例尺使用方式的田见秀,在地图上找到了他最熟悉的陕西,然后测量了米脂至榆林的道路。最终,他兴奋地对在场众人表态:“有此图,天下尽可去得!”

没有人怀疑这句话。

地图这种东西,自古以来就是官府把控的战略物资,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这种等级的信息。而对于志在天下的李自成来说,再没有比这更珍贵的礼物了。

“今次委实得铁伞仙门辅助良多。”

李自成见次情形,心下板荡之际,一手抚摸着地图,口中也是许下了重诺:“倘使掌教真人法眼无差,吾辈日后真个能取了朱家基业……登基之日,自成定要遥拜掌教真人为国师,封周先生总领天下教门!”

“哈哈哈,既如此,主公且容贫道献策。”

这一刻,貌似心满意足的周道长,终于开始宣讲准备好的战略规划了。

……

关于李自成部的未来战略,毫无疑问是要“配合”情报总局的对明总体战略来实施的。

所谓的对明总体战略,目前需要落实到李自成部的内容,其实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尽快积聚实力,争取早日在中原地区消灭明朝野战主力。

真实历史上,李自成从今年开始“南征北战”,到明年继承“闯王”称号,直至明朝倒塌。

这期间,一直在各地流窜作战李自成部,多次被官兵打残打散……然而依靠明末无穷无尽的流民,李小强每次都能迅速东山再起,满血复活。

这种状况一直要持续到六年后的崇祯十四年。

到了那个时间段,明军和李自成部之间的战斗力,终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明军由于满清多次入关以及天灾带来的财政崩溃,素质下降到了临界点。而农民军经过多年优胜劣汰,积累到了足够的作战经验和物资。

量变产生质变。

最终,六年后,李自成先后通过在河南地区的五次中原大战,陆续消灭了明朝内部的野战兵团,从而获得了北上入京夺鼎的契机。

再两年,明朝灭亡。

而情报总局这一次派周乙入营的目的,正是为了帮李自成节省时间:至少要把李自成未来流窜的那六年时间,节省下来大部分。

之所以流窜,就是因为实力不够。现如今明军主力虽说在缓慢降低素质,但依旧不是流寇所能正面打败的。

于是,周乙接下来提出的第一策,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策略,就是提升实力:藏兵。

所谓的“藏兵”,其实是一系列军政项目的组合。用后世语言来说,就是根据地+练兵+积累军备物资。

这个策略中,李自成部从现在开始,就要建立根据地,秘密训练、囤积出一支不少于三千人的重装骑兵军团。

实力才是一切。在明末,有了三千精锐重装骑兵的李自成部,就属于脱胎换骨,能在未来决战中,毕其功于一役,直接消灭明军主力,震慑天下。

周乙的这一条藏兵策,讲真,确实超出了李自成等人的惯性思维……大伙自起事,就是熟练度拉满的流寇,谁也没有幻想过周乙所说的那种局面。

一张口就是三千重骑,想一想就知道需要天量资源来支持。流寇们饭都吃不饱,从没有那个想法。

另外,所谓的藏兵,其实还包含有重要的战略转变:李自成部将从流寇变成事实上的坐寇。

这一点,在坐众人都听出来了,也都迷茫了:坐寇哪里是那么好当的。几十万官兵如今就在围剿农民军,谁敢坐困孤城等死?

于是当周乙话音落下后不久,马上就有人提出了疑问:“不知先生这兵,打算藏在何地?”

“呵呵,问得好!”

对今天这场面早有推演的周乙,知道这一问问到了关键地方:根据地建立在什么地方。

下一刻,周乙重重一拳砸在了地图上他们如今的扎营之地:伏牛山脉。

“就与这伏牛山内,藏精兵三千。待它日功成,主公一朝出山再无敌手,顷刻间便成席卷天下之态。”

“八百里伏牛山,绵延盘桓,多有易于守备藏兵之处。”

周乙知道,这个策略的关键,还是后勤问题:“好教主公知道,铁伞门在荆襄之地积累多年,多有预备。如今只需打通武昌至南阳的粮道,这练兵所需的三千领铁甲,附带三十万斤军粮,半年内皆可运至此处。”

听周乙夸下如此海口,饶是李自成已经有了思想准备,但依旧动容:“先生此话当真?”

“绝无虚言。便是那粮袋中所藏的铁甲,三千领只多不少。”

周乙所说的“铁甲”,是当时在粮车中运来的第二种盔甲。这种盔甲式样简单,是情报总局在工厂批量定购的仿制甲,内在质量很高,外型和时下明军骑兵装备的制式铠甲一样。

至于之前的山纹甲,那是用来给少数高级将领的,不可能大批装备。

……人家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李自成一干人要是再瞻前顾后,那也就不是脑袋别在裤腰上的革命家了。

更何况对于一伙流寇来说,能有一处进可攻退可守的老巢,自然是好事。之前只不过是幸福来得太突然,一时没反应过来。

于是周先生的藏兵策得到了初步通过。

看到在场众人忐忑中混合着一丝不信任的复杂神情,周乙心下了然。他清楚这些流寇的心思……不外乎就是有便宜先占,走一步算一步。等有一天您老吹的牛皮破了,粮秣甲胄接济不上了,那时候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