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10章

作者:寂寞剑客

崇祯的脸已经黑成锅底。

孙象贤又让两个小太监把女子架到崇祯跟前。

孙象贤谄媚的说道:“万岁爷,您瞧这个女子,长得还算挺清秀的吧?山中苦寒,万岁爷身边没个女人侍候着也不太合适。”

“清秀?”崇祯愣愣的看着面前的蒙古女人。

浓眉大眼,蓬头垢面,身上的蒙古袍沾满油渍。

这也罢了,张嘴嘶吼时竟然露出满口的大黄牙!

孙象贤啊孙象贤,你怕是对清秀二字存在什么误解吧?

不过崇祯更关心另外一件事,黑着脸道:“有人跑掉没有?”

“呃……”孙象贤神情便一窒,目光开始闪烁,似乎正在内心权衡。

崇祯脸色彻底冷下来,喝道:“你最好说实话,不然朕绝不轻饶你!”

“万岁爷饶命啊!”孙象贤吓得噗嗵一声跪下来,叩头如捣蒜般说道,“老奴无能,让一个小崽子跑了,万岁爷饶命!”

“真该死!”崇祯霍然站起身。

看到崇祯起身,附近的巩永固、王家彦等勋贵官员便纷纷聚拢过来。

“诸卿,出事了!”崇祯狠狠踢了孙象贤一脚,又道,“这个狗奴招惹了拱兔部,拱兔部的骑兵应该很快就会找上门来复仇!”

“啊?”刘文炳失声道,“这可如何是好?”

崇祯瞪了刘文炳一眼,一个蒙古小部落把你吓成这样?

刘文炳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赶紧一缩脖子躲到了巩永固的身后。

“不过大家也不用太过担心。”崇祯道,“拱兔部急切之间不可能召集太多人马,而且他们也不知道我们来了多少人马。”

王家彦点点头道:“不出意外,拱兔部多半会认为我们是翻过长城来抢劫的边军,这样的话上门复仇的顶多也就百十来骑。”

百十来骑蒙古骑兵确实不算很多。

但是看看身边的乌合之众,崇祯还是不敢掉以轻心。

狮子搏兔尚且要拼尽全力,更何况这次要面对的是打小生活在马背上的蒙古骑兵?

崇祯当即说道:“把所有辎重集中起来,垒在谷中砌成护墙,所有火器全部集中布置在护墙后,分成三队,待拱兔部骑兵展开冲锋,依次上前更番迭射!没有火器的骑兵埋伏在左右林中,待拱兔部骑兵陷入混乱后包抄截杀。”

一顿,崇祯又加重语气说道:“不可走漏一人!”

到了这时候就不能心慈手软了,要不然把拱兔部的主力召来就麻烦大了,崇祯可不想在流贼和拱兔部骑兵的夹缝中求生。

短短一个半时辰,明军就在谷中砌好了一堵护墙。

这堵护墙由粮包、石头、木头以及捆住四肢的驮马组成,大约五尺来高。

护墙才刚刚砌好,谷口外的草原上便传来隐隐的马蹄声,崇祯定睛看,只见碧绿如茵的草原上已经露出一条黑线。

游弋在谷外的斥候也飞奔而回。

“圣上,敌骑至,大约有两百余骑!”

比预想的要多些,但是仍在承受范围之内。

崇祯一纵身就要翻出护墙外,却被王家彦和金铉拉住。

王家彦快急哭了:“圣上,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以堂堂天子之尊且不可以身犯险,冲锋陷阵之事交臣等即可。”

金铉也道:“圣上,这一战请交由臣来指挥吧。”

“都让开。”崇祯奋力挣脱两人,翻出护墙,“朕乃天子,有上天以及大明列祖列宗护佑,矢石辟易,断然不会有事!”

祖宗护佑什么的,这当然是屁话。

崇祯只是觉得,这是打造形象的最佳时机。

一直以来,崇祯给大臣们的印象就是文韬不足而武略全无,也就勤政这一点得到几乎所有大臣的肯定,勉强算是个勤勉之君。

所以崇祯要打造文韬武略的英武皇帝形象。

尤其武略,对于将来的北伐可以说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穿越者,崇祯很清楚,大明退保江南已经是大势所趋。

那么退保江南之后肯定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南宋的类似情形,那就是江南的士子官员群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将会阻止北伐。

所以崇祯必须重塑崇祯的形象,打造一个文韬武略的英武形象。

只有成为像明太祖、明成祖那样的硬汉皇帝,才有可能乾纲独断,强力推动北伐,不然永远都别再想打回北京。

“圣上,刀枪无眼,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哪!”

王家彦、吴麟征等大臣还想劝阻,却被崇祯一摆手打断。

“住口,没有万一!”崇祯喝道,“朕乃天子,不会有事,若是真有不测之祸,那也是天意如此,非人力能违!”

王家彦等人瞠目结舌。

天意如此,非人力能违?

听听,这说的是人话吗?你这个昏君!

崇祯不再理会王家彦等人,大喝道:“准备!”

于护墙后队列的三百多名火枪手便纷纷点燃火绳。

这些火枪手大多是净军的太监及分守各门的京营兵。

无论净军还是京营兵,更番迭射都是经常练的战法。

史载更番迭射的战法最早出现在北宋,不过当时用的是弩。

明初,黔国公沐英在征讨云南时对火器引入更番迭射战法,取得极大的战果,之后有明一代的火器使用大多采用更番迭射的战法。

所以,三段击战法并非古斯塔夫首创。

第十三章 更番迭射

然而再先进的战术,也需要与之匹配的武器才能发挥出应有的威力。

比如更番迭射战术,就需要性能出众的火绳枪才能发挥出较大威力,等到了燧发枪时代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然而看了看火枪手们手里拿着的火器,崇祯就只能一个劲的挠头。

因为这些火器太乱,只见这些火器中有三眼铳、四眼铳及迅雷铳等,有差不多一半的数量,再就是寻常的鸟铳。

此外还有少量鲁密铳。

鲁密铳其实也是鸟铳,但是由于制作工艺精湛,其射程要比普通鸟铳更远,精度以及穿透力也要比普通鸟铳更高。

而且这些火器互相混杂在一起。

这样显然不利于发挥火器威力。

当下崇祯厉声喝道:“都听着。”

三百多名火枪手茫然的看向崇祯。

崇祯又道:“鲁密铳站第一队,其余火铳退后!”

第二队以及第三队的十几名鲁密铳手便赶紧上前,不过更多的火枪手离开了第一队的位置,第一队便只剩不到五十名火枪手。

崇祯又道:“鸟铳第二队,其余火铳第三队!”

剩下的火枪手再次进行站队,最终将近一百名手持普通鸟铳的火枪手留在第二队,剩下将近一半差不多有150名火枪手全都站到了第三队。

反正只放一轮铳,不用重新装填,崇祯就没有采用火绳枪时代的大间隔队形,而是让火枪手都紧挨在一起,以强化火力密度。

重整好队形,崇祯又转身回头将目光转向谷口。

谷口草原上,拱兔部的骑兵已经向两翼展开,摆开宽阔的骑兵横阵。

两百多骑兵,一字排开,马蹄攒动鬃毛飞扬,竟然呈现出了千军万马的滔天气势,崇祯也是不可避免的感到心悸。

回头看身后的太监及京营兵,果然已经慌乱。

溃围后虽然连打了两个胜仗,但是这些太监、京营兵距离百战精锐显然还差很远,甚至连老兵都算不上。

仍旧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不要惊慌,朕与尔等同在!”

崇祯踏前一步,厉声大喝道。

这一声大喝让火枪手们稍稍镇定了些。

是啊,皇帝都在前面顶着,他们有啥好慌的?

拱兔部的骑兵缓缓的逼近,距离大约一千米时开始冲刺,但是由于谷口地形限制,原本一字排开的骑兵被迫挤到中间。

很快,双方相距已经不足百步。

一百步已经是蒙古角弓的有效射程。

【注:明代1步=1.6米,100步=160米】

“稳住,不要慌!”崇祯拉下面罩,将腰刀高高擎起,“不许放铳,稳住……”

看着排山海倒般涌进山谷的蒙古骑兵,不少火枪手下意识的往后缩,但是看看留在原地没动的同伴,再看看站在护墙外面的皇帝,便又默默回来重新举起火枪,将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前方汹涌而来的蒙古骑兵。

正前方,蒙古骑兵犹如潮水般卷过来。

进入百步之后蒙古骑兵纷纷挽弓搭箭,开始第一轮抛射。

蒙古角弓属于最典型的东方反曲弓,工艺精湛,射程远、杀伤力大,采用轻箭抛射可达百步开外,重箭则可以在三十步内破甲。

很快,第一波箭雨铺天盖地倾泄而下。

崇祯迅即举起右手以护臂遮护住面门。

这只是个下意识的反应,其实有些多余。

因为蒙古骑兵的轻箭根本射不穿山文甲,兜鏊也有面甲,足以给崇祯形成不留死角的全面保护。

但是身后的太监以及京营兵只穿了棉甲。

棉甲对火器的防护性能要比铁甲好,但是对箭矢的防护就不如铁甲。

尖锐的箭簇将强大的势能集于一点,还是可以轻松射穿厚实的棉甲、造成杀伤,如果射中面门那更是足以当场毙命。

箭雨落下,护墙内当即响起连续的惨叫。

至少有十个以上的火枪手倒在了血泊中。

还有不少火枪手虽然中箭,但问题不大。

“不要慌,稳住!”崇祯继续大声吼叫,“稳住,稳住……”

崇祯的身上也中了数箭,不过都被山文甲弹开,没对崇祯造成任何杀伤。

或许是崇祯的身先士卒,或许是之前的那两次胜仗给了信心,又或许是因为有五尺高的护墙在,总之护墙后列队的太监及京营兵竟然奇迹般的没有崩溃,三百多人竟然从始至终岿然不动,稳稳的立在护墙后。

这样一幕,极大的震撼了山腰观战的文官。

半山腰的树林中,孟兆祥、吴麟征等看着崇祯的背影,有些出神,这真是他们熟知的那个刻薄寡恩猜忌成性的皇帝?

怎么感觉有些陌生呢?

翰林院检讨汪伟更是鬼使神差的说道:“你们说,当年太祖高皇帝和成祖文皇帝亲率大军征战沙场时,是不是也是圣上今天这般?”

孟兆祥等本能的排斥,拿今上类比高祖以及成祖?过了。

不过再仔细一想,今上就算不如高祖及成祖,相比宣宗应不遑多让。

于是几乎所有文官便不可遏止的心忖,早知如此,当年松山大战之时就应该让圣上御驾亲征,还有追剿流贼,也应该让圣上亲征。

真要是那样的话,没准早就天下太平。

文官们怔忡之间,蒙古骑兵已经射出了两波箭雨。

射出两波箭雨之后蒙古骑兵已经迫近到三十步外,便纷纷更换重箭。

这下崇祯也是不敢再大意,因为进入三十步内,山文甲也有可能被重箭射穿,当下崇祯将腰刀前举同时厉声大吼道:“第一队,放!”

伴随着崇祯的大吼,第一队的四十余名火枪手纷纷扣下蛇杆扳机,第一队火枪手用的全都是鲁密铳,精度较高。

“呯呯呯呯!”伴随着连续的巨响,

正准备发射重箭的前排蒙古骑兵顿时间人仰马翻,至少有十骑以上的蒙古骑兵从马背上摔下来,差不多有百分之三十的命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