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119章

作者:寂寞剑客

当然了,直接命中脸部则另当别论。

崇祯招手示意六十多个士子长集合。

“你们是不是有很多疑问?”崇祯微微一笑,目光转向其中一个士子长,问道,“阎应元,你有问题要问朕吗?”

“没有。”阎应元果断摇头。

“没有?”这下轮到崇祯愣住。

老实说,阎应元这个回答让他有些猝不及防。

“是的,没有。”阎应元摇摇头,又道,“因为从一开始臣就已经看出来,这不过就是圣上精心设计的一次操练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厮杀。”

“啊?这只是一次操练?”郑森等人面面相觑。

“皕亨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一个士子长问。

崇祯也很好奇,阎应元是怎么看出来这是一次操练?

“破绽太多了。”阎应元淡然道,“首先是圣上和八百夷丁败得太容易了,以圣上之统兵用兵之能,再辅之以八百夷丁之强大战斗力,纵然面对上万流贼骑兵也是可堪一战,又怎么会一个照面就遭到贼兵重创?何况这伙贼兵并没有骑兵。”

“这?”郑森、夏允彝以及王夫之等士子长面面相觑。

之前阎应元没说的时候,他们都没觉得其中有什么问题。

可是现在经阎应元一说,他们才猛然发现这真是个大漏洞。

崇祯笑了一下,又问道:“除了这一点外,还有别的漏洞吗?”

“有。”阎应元点点头说,“第二个漏洞是,这伙贼兵太反常。”

“贼兵太反常?”崇祯闻言一愣,又问道,“能说说哪里反常吗?”

阎应元指了指前方的左军,说道:“这伙贼兵看到我们展开队形,并且明明看到我们装备有大量的鲁密铳,可是他们却仍旧傻傻的跟着展开一字队形,跟我们搞步兵对冲,而且他们明明有大量长弓,却始终没有放箭,这很不正常。”

“你眼力真好!”崇祯以手扶额道,“这么远都能看清贼兵的弓箭。”

“臣并没有看清楚贼兵身上的弓箭。”阎应元摇了摇头又道,“只是臣发现贼兵除了前面的刀牌手、火枪手,中间的长矛手之外,后面还跟着好几排步兵,这些步兵既不是火枪手又没有长矛,所以只能是弓箭手。”

崇祯点了点头,心说观察力真敏锐。

果然,能够青史留名的没一个善茬,阎应元真不愧是阎应元。

阎应元能做到“表太祖十七朝人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战阵指挥能力怎样先不说,只是这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就无人能及。

郑森却是怒了,生气的道:“皕亨兄,既然你发现了漏洞,为什么不提醒我们?我们刚才可是吓了个半死。”

其余的士子长不约而同点头。

刚才是真害怕,他们差点就当了逃兵。

“我倒是想说。”阎应元笑了笑又说,“可是又怕圣上治罪。”

“阎应元,幸好你没有说。”崇祯也是笑着说道,“不然朕这一番苦心就白费了,为了今天的这次操练,那可真是费了朕不少心思。”

“是。”阎应元神情变严肃,接着说道,“圣上的这次操练,对于我们这些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甚至从来没有真正的摸过兵器的勤王士子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圣上让我们士子营在踏上真正的战场之前,拥有了一次无限接近真实战场的生死历练!这将会使得士子营在首次踏上战场之时的战殃人数大幅减少。”

崇祯肃然说道:“看来你是上过战阵的?”

“是。”阎应元说道,“臣与吴淞口海寇有过几次生死搏杀。”

阎应元想起来,江阴乡勇与吴淞口海寇几次混战,每次死的最多的就是那些刚刚应募的乡勇,他们就缺一次像今天这样的生死历练。

但凡有一次这种历练,面对海寇时就能多三分活命的机会。

“这就难怪了。”崇祯点点头,又转头对郑森等士子长说道,“你们现在不明白,但是等你们到了徐州战场,跟建奴交过手,你们就会明白朕的良苦用心。”

顿了顿,又道:“天色也快黑了,你们还是赶紧找地方宿营吧。”

打发走了郑森等六十多个士子长,崇祯又带着兀把炭来见左梦庚和金声桓两人。

“圣上。”左梦庚和金声桓两人再次推金山倒玉柱,对着崇祯大礼参拜,不过这次崇祯就主动上前将两人搀起身。

“免了。”崇祯笑着将两人搀起身。

“朕先在这里向你们两个赔个不是,不过这么做也是为了给士子营练胆,这样将来踏上战场面对建奴之时,就多几分活命机会。”

“这个?”左梦庚和金声桓面面相觑。

刚才没听错吧?圣上竟然向他们赔不是?

古往今来,何尝见过皇帝向臣子赔不是的?刘备?

不是说从来只有知错改错不认错吗?合着戏文里都是骗人的?

崇祯又道:“本来呢,要是时间充裕,朕其实可以将士子营化整为零,命他们深入大别山中剿匪练胆,奈何建奴南下在即,朕和士子营已经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了,所以只能借助你们来给士子营练一练胆气,实在是抱歉啊。”

“不不不,圣上不可。”左梦庚和金声桓刚才一下没反应过来,这次却反应过来了,急得是双手连摇,连声说道,“使不得,真使不得。”

崇祯笑了笑,又说道:“另外呢,朕已经给楚国公下了道旨意,把你们这两镇精兵调到了徐州,反正现在大明跟流贼的关系已趋于缓和,湖广方向暂时没有大仗可打,所以你们这两镇精兵留在湖广也没事,不如索性随朕去徐州。”

“臣等领旨。”左梦庚和金声桓两人只能领旨。

金声桓心下其实隐隐还有些窃喜,跟皇帝混好啊。

只要皇帝不杀他,跟皇帝混比跟着左良玉混强多了。

第一百五十四章 灭国之战

与此同时,在北京摄政王府。

十月初的北京已经极为寒冷,但是摄政王府的东暖阁里却温暖如春,多尔衮仅只穿了一件薄薄的单衣,惬意的靠着软垫。

而在炕前,则是宁完我、范文程还有洪承畴三个铁杆汉奸一字排开。

除此之外,在炕前的锦墩上还坐了一个浓眉大眼、身材魁梧的年轻人,说这人是年轻人其实并不恰当,因为此人唇上已经蓄起了浓密的短须。

这个人就是多尔衮的十五弟,建奴豫亲王,多铎。

这不是正式议政,而只是多尔衮召集心腹在密谋。

多尔衮道:“关外的粮食已经颗粒归仓并运来北京,盛京的八旗贵族、旗人以及各旗所属的包衣奴才也都已经过了锦州,不日就能够到达北京。”

停顿了下,多尔衮嘴角又绽起一抹古怪的笑:“当然,还有咱们大清国的皇帝,过几日也该到北京了。”

多铎闻言便嘁的轻笑了一声。

多铎是知道多尔衮的心思的。

其实,整个清廷又有谁看不出多尔衮的野心?

凭借入关鼎定北京这份大功,多尔衮晋封皇父摄政王,进而将原本位次还在他之上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踩在脚下已成定局。

这在八旗贵胄中间已形成共识。

便是拜音图、鳌拜他们也认可。

那么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一统宇内。

只要扑灭大顺以及大明,一统宇内,

就再也没有人能阻止多尔衮登上皇帝位。

当下多铎便提出话茬说:“十四哥,小皇帝就快要到北京了,盛京的八旗贵族、旗人还有各旗的包衣奴才马上也要迁居到北京,这下各旗的旗主贝勒就无法再吵着回关外,咱们也就可以议一议接下来的用兵。”

“对,是该议一议接下来的用兵了。”

多尔衮调整了一下身姿,让自己躺得更舒服些。

目光却落在了宁完我三个汉奸身上,笑着问道:“三位先生可有什么想要说的?”

三个铁杆汉奸对视一眼,最后交由宁完我说道:“摄政王,豫亲王,眼下我大清粮足兵精,是该对伪顺或南明发起灭国之战了。”

洪承畴和范文程两人也跟着轻轻颔首。

以清廷如今的人力物力,灭掉伪顺或南明一家,确实没什么问题。

多尔衮笑了笑,又问道:“那么问题来了,是先灭伪顺好呢,还是先灭南明好?”

不等三个铁杆汉奸回答,多铎就抢着说道:“十四哥,依我看就应该兵分两路,同时对伪顺还有南明发起灭国之战。”

“豫亲王,此万万不可。”

三个铁杆汉奸急得同时摇手。

同时对伪顺和南明用兵,这个风险太高了。

清廷实力虽然足够强大,可也不能这么干。

因为拿历史过往做参照,这种机会窗口通常只有一次。

一旦错过这次机会窗口,清廷大概率就是第二个金朝,甚至于有可能重演北周、北齐以及南朝陈的故事,三国鼎立。

真要是这样,就未免太可惜。

所以三个铁杆汉奸才会同时急着出声反对。

“有何不可?”多铎怫然道,“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南明犹如袁术,不过是一具冢中枯骨而已,更何况明军最精锐的关宁军已经归顺我大清朝,余下的左良玉、黄得功之流不过滥竽充数,简直跟土鸡瓦犬一般,只需一路偏师便能碾死。”

“这!”三个汉奸面面相觑,一时间竟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合着崇祯亲率二十八镇明军在徐州大败拜音图的这一仗就被忽略了吗?

顺便说一句,这时候关于明廷的情报已经大量的传到北京,多尔衮他们已经知道了许多之前不知道的事。

比如崇祯从北京溃围的过程。

再比如说崇祯亲率明军在徐州击败拜音图。

甚至连崇祯煤山悟道的传闻,也已经传到千里之外的北京。

多尔衮、多铎他们自然不信,但是洪承畴、范文程还有宁完我他们却将信将疑,洪承畴更是倾向于相信。

因为崇祯的前后反差太强烈。

现在的崇祯,跟洪承畴记忆中的崇祯简直就像换了一个人。

多铎又说道:“伪顺倒是有点战斗力,先是在一片石跟关宁军恶战了整整一日,然后面对我八旗精锐的轮番冲击竟然还能坚持半个时辰,足见其坚韧!只不过,伪顺的精锐主力已经在山海关一战葬送大半,剩下的已经不足为虑。”

洪承畴三人闻言开始下意识的揪胡子,这话就是自欺欺人。

伪顺虽然在山海关葬送了六七万精锐,之后在保定、望都加起来又折损六七万,但是李自成仍然还有十几万精锐。

这其中又以李岩那一路最强。

已经归顺清廷的唐通、姜瓖先后都被李岩打得大败,大同都险些被李岩给拿下,急得觉罗巴哈纳赶紧解除对太原的围困北上救援。

结果却又在半路遭到李岩所部的伏击。

所幸石廷柱率领的正白旗汉军携红夷大炮及时赶到。

可就在双方僵持之时,李岩所部莫名其妙中止攻势,撤回了绥德州。

然后觉罗巴哈纳莫名其妙的先败后胜,莫名其妙的夺取了山西全境。

但是通过山西这一战,就足可以证明,伪顺的军队还是有一战之力。

多铎却又一挥手说道:“所以本王以为,我大清完全可以兵分两路击之。”

“西路聚集一半之八旗精锐,再辅以关宁军以及一半之八旗汉军、八旗蒙古,从山西渡过黄河,向西攻伐伪顺。”

“另一路合三旗之兵,再辅以另一半八旗汉军以及八旗蒙古,向南攻伐南明。”

“留下一旗拱卫京师,如此不出半年,定可一战扫灭伪顺及南明,廓清天下。”

洪承畴三人正要反驳,多尔衮却突然之间插话进来:“十五弟此言,正合我意。”

“啊?”洪承畴三人有些错愕的回头,看着多尔衮,有些不相信素来睿智冷静的多尔衮竟然也会跟多铎一般冒失。

清廷的兵力是精锐有余而数量不足。

而伪顺和南明的兵力则是数量有余而精锐不足。

这种情况下,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以少量兵力对其中一国采取守势,然后集中主力先攻灭另外一国,然后攻灭剩下一国就很轻松。

【注:历史上建奴一开始虽然是兵分两路同时出击,但是到中途,却又变成了南北两路夹击大顺,最终迫使李自成放弃掉陕西】

所以,洪承畴他们有些不信多尔衮竟然会出此下策?

然而,迎着洪承畴三人疑惑的目光,多尔衮再次说:“本王认为十五弟的建议是最为恰当的方略,三位先生以为呢?”

这下,跟随多尔衮时日最久的宁完我率先反应过来。

因为宁完我已经从多尔衮的话语中听出了弦外之音。

还有多尔衮眸子里的那股子野望,已经是怎么遮掩都遮掩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