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124章

作者:寂寞剑客

但是侯爵、王爵就只有多尔衮有资格封。

这个就厉害了,不得不说多尔衮此举是真有气魄。

这方面多尔衮的表现真是秒杀大明朝的历代皇帝。

大明朝的皇帝,包括朱元璋和朱棣父子,封爵都是抠抠索索。

在另一个时空,多尔衮这一手也确实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南明的高级将领诸如李成栋、金声桓、刘良佐及刘泽清等之所以纷纷叛明降清,就跟多尔衮的这一手有关,因为这些高级将领发现投降清朝不光能保命,还能够晋爵一级!

……

在徐州。

金铉说:“圣上,臣不久前获得可靠消息,建奴伪帝顺治已经率领八旗贵族及臣民奴仆数十万人迁居到京师!”

“并且祭礼天地,举行了盛大的登极仪式。”

“不出意外的话,本月建奴就会大举兴兵。”

说到这停顿了下,金铉又说道:“值此关口,对归德府、开封府乃至其他各府缙绅的追责是否暂缓?以免使暗中勾连建奴。”

“不必。”崇祯略一思忖后说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且由他们去。”

事实上,此时暂缓追责河南缙绅已经没卵用,因为已经有归德府的缙绅遭到追责,消息也已经传开,此时讨好河南缙绅已经没任何作用。

说白了,打从崇祯要夺他们土地的那一刻起,双方就已经是生死大仇。

也是从崇祯下定决心要追责河南缙绅乃至于整个北方缙绅的那一刻起,大明朝与北方缙绅之间就再没有一丝一毫的转圜余地。

这也是当初堵胤锡极力反对的主要原因。

因为这个干系实在太大,后果也是难以预测。

只可惜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一箭既然射出去,也就没有必要患得患失,无论有什么样的后果,现在也只能默默承受。

……

“呯!”

侯方域将酒盅重重顿于桌上,黑着脸说:“辟疆兄,这个朝廷真是太黑暗了,像我侯家这样的官宦之家尚且保不住土地,升斗小民就可想而知,当年我是百思不得其解,可是现在却明白了,为何当年闯贼入寇时,河南百姓会云集景从。”

这边的动静立刻引来了其他酒客的注意,冒襄微微蹙眉。

实话实说,冒襄有些后悔了,早知道不该宴请侯方域的。

以前在南京之时,也没发现侯方域是个愤世嫉俗之人哪。

朝廷之所以要褫夺侯家土地,你心里难道就没有一点数?

若非侯家之前暗中勾连流贼,朝廷又岂会褫夺你侯家土地?

再说了,朝廷如果不褫夺尔等犯官罪员之土地再予以发卖,又哪来的银子给边军发放饷银?又哪来银子给乡勇提供军粮?

有得则必然有失,这是必须得付出的代价。

当下冒襄劝说道:“朝宗兄,你醉了,我们还是回会馆吧。”

“我没醉。”侯方域却猛然一摆手说,“这才哪到哪?接着喝。”

说完,侯方域就拿起酒壶给冒襄倒满,轮到自己时却发现酒壶空了。

当下又扭头吼道:“小二,再来一壶酒,要十年陈的状元红,五年的不够味。”

冒襄的眉头便越发的蹙紧,倒不是心疼这几两银子,冒家在如皋也是一等一的官宦缙绅世家,几十万两身家也是有的。

让冒襄不爽的是,侯方域就跟变了个人。

无论是言语谈吐,还是对待事物的看法,全都变了。

其实,连冒襄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改变了的人是他,而不是侯方域。

侯方域其实仍旧是之前的侯方域,但是冒襄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冒襄,长达两个月的苦难行军,已经把冒襄从思想上彻底改造。

现在侯方域和冒襄的三观已经完全背离。

侯方域追求的依然还是快马轻裘的公子哥做派。

冒襄追求的却已经是投身于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侯方域追求的依然是金榜题名然后封妻荫子那一套。

冒襄追求的却已经是为天下黎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哪怕只是一点。

侯方域追求的仍然还是锦衣玉食、男欢女爱,即便现在已经落魄了,也要通过冒襄这个昔日好友满足一番口腹之欲,对李香君也仍旧穷追不舍。

冒襄对这些却已经完全失去热情,昔日最爱的状元红也没了吸引力。

还有如皋老家的那几房娇妻美妾,包括昔日曾艳名满秦淮的董小宛,慢慢的也变得没那么令人留恋或者迷恋,记得刚开始离开南京之时,冒襄真的是日思夜想,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娇妻美妾的身边去。

可是半个月之后,冒襄却再也不想着回如皋。

甚至在内心深处,隐隐的生出一等羞耻之感。

圣上乃九五之尊,尚且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

而他们这些臣子,难道反倒离不开妻妾妇人?简直岂有此理!

冒襄现在满脑子想的就是崇祯常说的那一句: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天下黎庶的士人。

冒襄想做这样的士人,他已经把崇祯的这句话当成人生信条。

而且据冒襄所知,把这句话当成人生信条的士子并不只他一个。

冒襄原本对与侯方域的这次会面充满了期待,现在却没有了兴致。

侯方域却仍旧不自知,兀自在那里絮絮叨叨:“辟疆兄,下个月就要乡试了,你还要回南京参加这次乡试吗?反正我是不打算再参加了。”

乡试?科举考试?冒襄嘴角绽起一抹不屑之色。

俗人才参加科举,对于真正有志向、有追求的士子而言,功名利禄算个什么?多做有益于这个大时代、有益于天下黎庶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不中进士,没有官身,也一样可以做有益的事。

比如替朝廷编练乡勇,比如替朝廷镇守黄淮防线。

当下冒襄推杯起身说:“朝宗兄,今天就先到这吧。”

“好,啊?”侯方域先是点点头,下一刻却又讶然抬头。

“这是送你的盘缠,别嫌少。”冒襄拿出十两纹银放在桌上。

放下银子,也不等侯方域说句话,冒襄即转身洒然出了酒楼。

目送冒襄出楼而去,侯方域的脸色逐渐变得难堪,瞧不起谁呢?

侯方域拿起桌上的十两纹银,作势就要扔到窗外的河里,恰好从窗外经过的一个闲汉间顿时来了精神,作势要往河里跳。

侯方域却又把银子收入怀里。

第一百六十一章 基本国策

徐州行在。

对着金铉、堵胤锡,崇祯说道:“总之,归德府、开封府乃至整个河南的缙绅,甚至于北方所有缙绅,大明已然无法争取。”

堵胤锡和金铉闻言都是神情变凝重。

从一开始,堵胤锡就看出这是柄双刃剑。

追责北方与流贼有勾连的缙绅,并褫夺他们的土地拿来发卖,此举固然可以筹集到天量的银子,从而大大缓解大明朝廷的国用短缺,然而这么做的连带后果也是极为严重,就是必然会招致北方整个缙绅群体的敌视。

而且还是那种没有任何调和余地的敌视。

换句话说,届时大明要面对的敌人将不只是建奴。

如果只是扼守黄淮防线,与建奴隔河而治,那没有什么问题。

因为黄河以南的缙绅群体的利益并未受损,面对凶残的建奴,江南缙绅必然会全力以赴支持朝廷坚守黄淮防线。

但是将来北伐之时,难度就会成倍的增加。

既便如此,堵胤锡和金铉仍认为此事没错,因为大明没得选。

不这么做,大明就连边军的饷银都发不出,更不会有一粒粮食能拿来招募乡勇,没有边军和乡勇坚守黄淮防线,大明拿什么阻挡建奴?

当下堵胤锡叹息道:“圣上也不必为此愧疚,凡事有得必有失,为了筹集饷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崇祯却一摆手说道:“朕说这些并不是愧疚。”

不是愧疚?堵胤锡和金铉愣了下,什么意思?

崇祯说道:“朕想要跟你们说的是,整个北方,不,整个天下除了缙绅士民外,还有工匠商贾以及农民等庶民。”

“咦?”堵胤锡和金铉隐约感觉到抓住了什么。

但是两人仔细一想,却又发现什么都没有抓住。

崇祯冷哼一声又道:“之前十七年,朕对北方士民是百般讨好,既便是流贼已经打到了京师,内帑已经连一万两银子都拿不出,朕也从不曾逼迫他们捐输,可最终又如何?最后朕险些吊死煤山,险些把祖宗江山都丢掉!”

“也正是煤山之劫,才让朕真正明白过来。”

“唐太宗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他所说的水,并非单指士民,而是包括工匠商贾及农民在内的庶民,而且庶民的重要性甚至还超过士民!”

“平常时,庶民似乎毫无攻击性,面对苛政不公只会逆来顺受。”

“可是一旦真的被逼急了,庶民所能崩发出的能量就远超士民,其破坏性和攻击性也要远远超过士民!”

“因为双方的数量根本不在一个位面。”

“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人为什么能成事?”

“就是因为他们的背后有亿兆庶民在支持。”

“所以说,朕的国策也该改改了,不能一味讨好士民。”

“既然北方士民已然视朕为寇仇,视大明朝廷为寇仇,那么朕也就没有必要挽回,朕就索性撇开他们,争取北方的亿兆庶民,朕要在北方均田亩!”

到了这里,崇祯将要在未来推行的基本国策其实也已经呼之欲出。

崇祯的国策用两句话来概括就是:在黄河以南地区推行讨好缙绅及文官集团、大力扶持工商业的政策,在黄河以北地区则铁腕打击缙绅及士人集团,推行均田亩的政策,籍此争取广大庶民支持!

不必讳言,此举绝对是一步好棋。

到了明末,最大的一个死节就是士民和庶民的利益再也无法兼顾。

大明朝廷选择了保证士民的利益,对庶民采取最残酷的压榨政策,结果就是,在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大明灭亡了。

那么保证庶民利益,残酷打击士民行不能?

答案是不行,因为李自成的起义军就是这么做的,可最终因为这一做法招致北方地主缙绅的疯狂反扑,最终让建奴捡了便宜。

所以说大明朝廷也采取这一做法,只会亡得更快。

这基本上就是一道无解的送命题,但是现在却让崇祯解出来了。

崇祯的解决方案就是搞南北分治,南方讨好士民,北方则全力争取庶民支持。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既能稳住南方基本盘,又能争取北方民心,说白了这其实就是明朝版的一国两制。

“这是搞南北分治?!”

堵胤锡和金铉的脑海中同时响起一声惊雷。

两人虽然也是士民中的一员,但是考虑问题的角度却已经跳出本身所在阶层,两人都能站在大明朝廷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在此之前,他们其实也曾想解决这道难题。

但是最终,两人却都没有想到合适的方案。

可是今天,这道难题居然让圣上给解开了?

听完崇祯的解答后,两人有着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

是啊,有谁规定大明朝廷就一定非得采取全国统一的国策呢?

为什么就不能南方一套国策,在北方则采取另外一套国策呢?

这样一来,所有的难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这法子简直绝了!

想到这里,堵胤锡和金铉不由得对崇祯生出一等崇敬的心思。

当初决定追责北方缙绅没收土地并拿到南京发卖之时,圣上多半就想到这一节,也就是说圣上从一开始就已经筹划好全盘计划,而不是单纯的为了筹饷,此等缜密之心思,此等深远之筹谋,真乃不世出之千古雄主是也!

此刻,堵胤锡和金铉对崇祯是真服了。

崇祯又对堵胤锡道:“堵卿,均田亩就先从归德开始吧,等你们在归德摸索出了一整套成熟方案,再在河南及山东两省全面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