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141章

作者:寂寞剑客

只有你在大明皇家银号有五百两以上的存银,才有资格进入广场,参与市易所的债券买卖,否则的话会被人赶出来。

这不,朱由崧前脚刚到,一个土棍就被人扔出来。

“滚!”一个身穿劲装明显就是家丁武师的壮汉一脚踹过来,又将刚刚爬起身的土棍踹了个狗吃屎,“再让我看到你,直接打断狗腿!”

土棍往前爬了好几步才敢坐起身,叫嚣道:“入娘贼神气个啥?等爷爷正在做的生意成了,非在皇家银号存入几千两足色银,非让你把我当成祖宗供起来!”

“讨打!”壮汉怫然作色,作势就要冲过来,土棍吓得转身就跑。

壮汉见状便也收住脚,一转眼却又看到了朱由崧,便直接拦住去路。

“福王,您老人家就别为难我们这些下人了,真不是小人不让你进,实在是上面交待下来,我们也是难办得很。”

壮汉嘴上说得怂,脚下却没有半点让开的意思。

不得不说,老朱的龙子龙孙在南京混的是真惨,根本没人拿他他当回事。

朱由崧心下大怒,心说你个狗眼看人低的东西,还不是仗着国舅家的权势?背后要没有国舅给你撑腰,你敢在本王面前作妖?

不幸的是,朱由崧心下再生气也不敢表露出来。

甚至还得流露出一副讨好的笑容:“小王不进去,就是想劳烦大官人给国舅或者哪位大掌柜通报一声,就说小王只是想谋一分交易员的差使。”

市易所自从开通债券买卖之后,生意是一天比一天火爆。

半个月不到,能够同时容纳上千人的交易大厅就已经装不下。

于是,康百万就召集一百多个大小股东开了个会,会议决定在市易所大门口的广场上开设一个更大的露天交易大厅。

这个露天广场足以容纳五千人。

但是这么大的广场,又有这么多的缙绅商贾参与债券的买卖,对于交易员(伙计)的需求量也就几何级数增加。

朱由崧上次就想来应募,可是拉不下面子。

结果只犹豫了一天,五百个岗位就被人一抢而空,悔之晚矣。

所以这次市易所广场再次扩大,交易员再次扩招,朱由崧第一时间就赶来,想着这次无论如何也要当上交易员,一个月足足有五两银子底薪,还有赏钱,油水足得很。

据说有的交易员因为眼光犀利,身手敏捷,每个月能得上百两银子的赏钱。

这要是搁以前,区区几百两银子朱由崧连正眼都不会瞟一下,但现在不行,现在朱由崧是一两银子都想要。

没见他的小毛驴都瘦得只剩骨架了么?

要是再不能找个营生,说不好就只能把这头小毛驴卖了换钱。

“交易员?”壮汉似笑非笑的看着朱由崧,说道,“福王你不会是在说笑吧?你堂堂一个亲王怎么可能做得来这种伺候人的营生?再说朝廷也不会允许。”

朱由崧很想说管他狗屁祖宗家法,眼看都要饿死了,谁还管那些?

但是话到朱由崧嘴边却又变成了:“皇明祖训是规定宗室成员不准操贱业,不准参加科举出仕,也不准经商务农当兵,但是似乎并没有规定不准当债券交易员,所以,还望大官人无论如何也要替小王通报一声。”

“好吧,那我就替你说一声,不过成不成可不敢说。”壮汉说完就走。

不提朱由崧在这里千恩万谢,那壮汉进去通禀之后,康百万却没出来。

一直到日头西斜,聚集在广场上的缙费商贾或高兴、或沮丧的四散而去,康百万和方文箴等几个大掌柜都没有露面,甚至连个小伙计也没露面。

朱由崧一张脸便彻底垮下来,这是不给宗留活路了啊!

崇祯,你就不怕本王造反吗?真把本王逼急了,就造反!

不过造反这种事,也就想想,真让朱由崧造反是万万不敢的。

腹诽了几句,朱由崧便又牵着瘦得快脱形的小毛驴又往回走。

往租住的寓所走的时候,正好跟两个小商贩同路,就听到两人在那兴高采烈的讨论债券买卖的事,两人似乎都买入不少。

朱由崧顿时羡慕不已。

买到就是赚到啊。

第一百八十二章 烈火烹油

与此同时,在徐州行在。

文官武将和勤王士子们已经很识趣的散去,他们就算要汇报工作也得等明天,因为今天太子殿下和太子妃肯定有许事务要向圣上禀报。

而事实上,朱慈烺和康曦也确实有重要事务禀报。

“说说吧。”崇祯惬意的把腿伸直了,问道,“皇家银号的生意好吗?”

“回父皇,皇家银号的生意何止是好,简直是好得让人害怕。”朱慈烺说着脸上就流露出来一丝苦涩,“让人心底发慌。”

“没出息。”崇祯没好气道,“生意好还慌啥?”

康曦说道:“银号的生意虽然好,但是不赚钱,反而往外赔钱。”

崇祯说道:“你是说存银子的多,借银子的少,汇兑又不赚钱,所赚取的利润不足以覆盖支出,是吗?”

“是这样。”康曦道,“儿媳已经将存银子的利息降到最低,可是来皇家银号存银子的人还是越来越多,拦都拦不住。”

“还有这种事?”崇祯有些意外。

康曦道:“主要是市易所的债券交易现在越来越火爆了,而要想在市易所进行交易,就必须在皇家银号开设户头并存入银子,这就导致前来皇家银号存入银子的人数越来越多,昨天儿媳去徐州分号巡查时,徐州分号就刚刚接到总号的通告,截止元宵节,总号连同三个分号的总户头数已经超过了十万!”

“什么,这就超过了十万?”崇祯更加意外。

在他的印象中,另一个时空晋商票号发展得好像挺费劲。

可在这个时空,大明皇家银号的业务却简直是光速发展。

皇家银号真正开展业务是在去年的八月上旬,到现在满打满算也就五个月,半年时间都不到,把业务拓展到了杭州、苏州以及徐州不说,储户也超过了十万人,对了,不知道总储蓄额已经达到多少?

当下崇祯问道:“总号加分号的存银有多少了?”

还是康曦回答:“已经超过两亿五千万两足色银,而且总额还在继续疯涨,下个月就很有可能超过三亿两!”

“啊这?!”崇祯这下就不再是意外,而是吃惊。

皇家银号的存银居然已经超过两亿五千万两了吗?

虽说这只是存银,本质上仍旧属于存入银子的储户所有。

但既便是按照最高标准的六成准备金,也意味着崇祯可以调动至少一亿两足色银,这在一年前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

就在一年之前,崇祯连20万两饷银都凑不齐啊。

不过仔细一分析,崇祯就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皇家银号的存储业务之所以如此火爆,并不是大明皇家银号真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而完全是因为市易所将债券交易与皇家银号做了强行捆绑。

如果没有捆绑债券交易,恐怕也就康百万的关系户会偶尔来照顾皇家银号的生意,其他的缙绅商贾宁可把银子藏在地窖里积灰也不会拿来存入皇家银号。

其中原因也很简单,中国人历来就讲究财不露白,尤其不能让皇帝家知道,拿自己家的万贯家财存入皇家银号,是盼望着被皇帝抄家灭门么?

但是市易所的强行捆绑,却改变了这一行为逻辑,先是盐商、徽商、浙商、闽商以及粤商为了喝到债券交易的头汤,纷纷在皇家银号存入大额的足色银。

然后这些巨商的举动又产生了示范效应,诱导豪门勋贵跟进。

像魏国公徐家、保国公朱家、诚意伯孔家这些豪门勋贵原本还是有些顾虑,可是看到那些个巨商大贾动辄往皇家银号存入上百万两,他们便也坐不住了,因为债券交易的好处瞎子都看得出,便宜不能让商贾占尽!

于是,这些豪门勋贵也纷纷跟进。

巨商大贾和豪门勋贵的踊跃参与,

又对身家几万两的中等缙绅和商贾产生示范效应。

等到中等缙绅商贾纷纷跟进,又让身家在几千两的普通缙绅商贾产生从众心理,这些缙绅商贾心里就会想,连这些身家上百万两的巨商大贾、身家几十万两的豪门勋贵以及身家几万两的缙绅都不怕,我们怕什么?

就不信皇帝敢把大伙的银子都黑了!

更何况,当今圣上也不像是不讲信誉的人。

要不然,他也不会把从扬州、南京追回的总额超过一千万的税银返还给大家伙,所以说真没什么好担心的。

……

崇祯很快就把逻辑梳理清楚。

会有这么多的缙绅商贾跟进,肯定还是因为债券。

金融投机历来就被世人追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郁金香、庞氏骗局……还有小日子的房地产热潮,简直不胜枚举。

但既便有这些惨痛教训在前,世人对于金融投机仍旧是趋之若鹜,没别的原因,实在是金融投机的造富能力太让人上头。

清楚知道金融投机危害的尚且还要飞蛾扑火,

又何况是大明朝的这些第一次接触金融投机的缙绅商贾?扛不住。

当下崇祯又问康曦:“市易所的债券交易是不是很火爆?债券价格涨了多少倍?”

“回父皇,债券交易确实很火爆,简直疯了。”康曦道,“刚开启交易的那一阵,连着十一天触线封板,后来价格虽然有回落,但是很快又涨回去,而且总体都是上涨趋势,昨天刚得到的消息是,首期的一年期、三年期及五年期债券都涨了五倍,十年期债券因为有徐州的官田托底,更是涨了足足十倍!第二期债券也普遍涨了三倍以上。”

崇祯在心里粗略的算了下,首期债券两千万,普涨五到十倍,现在总市值差不多就是一亿两千五百万,二期债四千万,普涨三倍多也就是一亿两千多万,两者加起来差不多正好就是皇家银号的存银总额。

因为崇祯没有推出金融衔生品,也就不存在虚拟经济。

所以债券的总市值是多少,也就意味着会有多少银子。

债券总市值如果想要继续膨胀,就得有更多的银子进来填坑。

一旦没有更多的银子进来填坑,也就意味着整个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已经枯竭,那么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也就玩不下去,然后整个债券市场就会突然崩盘。

当然,债券市场突然崩盘,并不意味着市场的银子也会消失。

之前被吸引进入债券市场的两亿五千万银子并不会凭空消失,而只是从缙绅甲的户头转到了商贾乙的户头,这是实物债市跟虚拟经济的本质区别,虚拟经济里边的“资产”真的会凭空消失,但是实物交易市场不会。

崇祯不觉有些好笑,之有他还想着通过炒作建奴南下的利空,打击债市信心,人为诱导债券危机,进而导致债券价格暴跌,并趁机回购高利息的一期债。

可是现在看来,根本不用炒作建奴南下的利空,整个债券市场就要提前崩掉,因为流动性快耗尽,没有新韭菜进来接盘了。

因为根据估算,沉淀在江南的民间存银顶多也就三亿两不到。

这三亿两存银,至少有一亿两是不可能流入债券交易市场的,其中一部分要用于海贸等正常商业贸易活动,一部分要用于实业经营,一部分要用于流通,还有相当一部分会被吝啬又胆小的土财主永远埋藏在地底下。

所以之前崇祯估计的总市值也就两个亿。

现在有两亿五千万,估计是因为有福建、江西乃至两广的银子流入了市易所,但这部分银子数量肯定也是有限,五千万两就到顶了。

这也就是说,债券市场已经到了最高点。

接下来整体往下行,也就是必然的结果。

就这个时代,债市下行肯定会形成踩踏,酿成惨案!

到时候不知道会有多少小缙绅、小商贾会倾家荡产,秦淮河估计会死不少人。

不过好在,崇祯已经给债券市场设置了五百两身家的防火墙,所以作为基石的升斗小民并不会被波及,身家丰厚的大缙绅、大商贾估计还能够血赚一波,被割韭菜的永远都是那些小有身家的小资产阶级,或者中产。

崇祯作为统治阶级,只要笼络住顶层权贵并喂饱底层的肚子,至于中间的小资产阶级和中产,就顾不了那么多,反正这一小撮人就算造反也成不了气候,等到经济好转,这个阶层很快又会雨后春笋般不断的冒出来。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古今中外概不能外。

所以现在,皇家银号就要提前做好准备。

这是因为,皇家银号的银子除了内务府的6000万两,剩下的基本上都是市易所那些股民手上的头寸,真正存入皇家银号的银子可能就几百万两。

想到这里,崇祯又问康曦:“借贷出去的银子总额大概有多少?”

“没多少。”康曦有些羞愧的说,“总共也只借贷出去不足五百万两足色银。”

“那就好。”崇祯松口气,又道,“你赶紧让南京总号还有杭州、苏州及徐州的分号准备好足够的银子,不出意外的话,挤兑潮就快来了。”

债券市场雪崩之后,赚到钱的缙绅商贾肯定会提走银子。

“挤兑潮?”康曦愕然道,“应该不会有人挤兑银子吧?毕竟现在市易所的债券交易这么火爆,谁会舍出把银子抽走?”

崇祯说道:“债券市场就快崩了。”

“不会吧?”这下连朱慈烺也不相信,说道,“父皇,如果你回南京看看,就不会这么认为了,经过此前将近三个月的持续上涨,随着从市易所赚到银子的缙绅商贾越来越多,整个江南的缙绅商贾的热情已经彻底的被调动起来。”

“现在不光是江南的八府一州,就连江西、福建、广东甚至湖广的缙绅商贾都带着万贯家财慕名而来,踊跃参与债券交易。”

说此一顿,朱慈烺又道:“所以,债券市场只会越来越火爆。”

“烺儿还有曦儿,你们都记住了。”崇祯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任何一个债市,当从业者人人都可以赚到钱时,离崩溃也就为时不远了,眼下的债券行业就正处于这样一个烈火烹油的阶段,入市的缙绅商贾几乎都从中赚到了钱,但是咱们大明朝的银子是有限的,不可能一直有那么多的银子给大家赚。”

这个说白了就是关于流动性的经济学原理。

朱慈烺听了之后一脸懵,康曦却一点即透,这小姑娘的商业禀赋是真的出色,大明朝有这样的太子妃,将来几十年估计都不会缺银子。

康曦说道:“儿媳明白了,回头就准备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