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228章

作者:寂寞剑客

朱慈烺点头道:“如果算上淮安府,估计两百万两都打不住,毕竟阎应元已经连山阳西城都一把火给烧掉。”

崇祯摇摇头说:“你们哪,开支的大头还没算呢。”

“大头?”朱慈烺愣了下,随即脸色大变道,“父皇是说边镇将士的战饷?”

“战饷?”朱慈炯也是脸色大变道,“徐州三十镇边军比照的是辽镇饷额,坐饷是每丁每月给二两,战饷三倍为六两!”

“三十镇边军共计十六万人。”

“一个月的饷银就是九十六万!”

顿了顿,朱慈炯又黑着脸说道:“徐州之战从二月开打,现在已经是六月,一共持续五个月,合计需给饷银四百八十万两!”

“四百八十万?!”哥俩都被吓着了。

“这岂不是说,一仗打掉了七百万两银子?”

“现在知道打仗有多费钱了吧?”崇祯居然还笑得出来。

“相比起粮草、军械及各种军需物资的损耗,饷银开支才是真正的大头哪!咱们大明朝的国家财政就是被辽饷活活拖垮的。”

“这可怎么办?”朱慈炯急道,“十六万边军就把咱们大明的国库拖垮了,将来北伐那不得四五十万大军,甚至于上百万?根本供不起!”

朱慈烺也说道:“靠市易所发债也非长久之计。”

“那你们说该怎么办?”崇祯调侃道,“赖账?”

“那肯定不行。”朱慈烺肃然道,“父皇,断不可赖账。”

朱慈炯也说道:“父皇,你时常教导大哥、我还有五弟,人无信不立……”

“行了,看把你们急的。”崇祯没好气道,“父皇也就是跟你们开个玩笑。”

顿了顿,崇祯又接着说:“不过怎么兑付,咱们可真得好好的合计合计,直接给边镇将士发放银子肯定发放不起了,只能给他们分田。”

“分田?”朱慈烺说道,“父皇的意思是拿田充当饷银?”

“没错,拿田充抵饷银。”看着朱慈烺、朱慈炯小哥俩认真思考的模样,崇祯心下颇感欣慰,苦心教导了将近一年,终于可以帮着参谋一些大臣们不便参与的事情,比如说拿徐州官田充抵饷银和赏金发给山阳乡勇以及徐州的边军。

这种事,既便是勤王士子也是不能够参与其中。

因为这里边涉及的利益实在太大,没有人能够无动于衷。

能像马鸣騄那样守守初心的官员,全天下又能够有几个?

更何况,马鸣騄此时是否还能像最初般守住初心也是未可知。

“不光边镇将士的饷银,还有乡勇的赏金也一样可拿官田来进行充抵。”

崇祯道:“眼下建奴已经确定退兵,相信从今往后再也不会有人怀疑我们大明能不能守住黄淮防线,此时徐州乃至归德的官田,别说是五两银子一亩,就是十两银子一亩也会有无数人抢着买,朕以二两五钱一亩充抵给边镇将士及淮安府乡勇,想必不会有人拒绝,如此徐州之四百万亩官田能充抵一千万两银子!”

“四百八十万两的饷银,也不过只是半数而已。”

顿了顿,崇祯又笑着说:“淮安府以及徐州在此次大战之中的所有损失,也是足以弥补回来,而且还有很大的富余。”

朱慈烺皱眉道:“可是父皇,第一期债券怎么办?”

话刚说到一半,朱慈烺忽然反应过来,接着说道:“马副主事是不是已经把第一期债券全部低价买回来了?”

崇祯笑着说道:“就算没有全部买回来,剩的也是不多了。”

朱慈烺大喜道:“这样的话,拿徐州的四百万亩官田充抵饷银和赏金就没问题,甚至于还有多的拿来充抵百姓的青苗钱。”

“说到青苗钱。”崇祯笑问道,“一共收了有两亿斤青苗?”

朱慈烺纠正道:“父皇,一共是两亿四千万斤,后来把北岸剩下的青苗也收了,所以又多了四千万斤青苗。”

“说起这青苗,父皇你定的价属实太高。”

朱慈炯埋怨道:“一百斤一两,两亿四千万斤就是二百四十万两银子!”

“定的高了吗?”崇祯又笑着问朱慈烺,“烺儿你觉得父皇定高了吗?”

“这个价格定高定低其实都没什么区别。”朱慈烺笑着说道,“因为就算没有这几百万两青苗钱,父皇也是要白白给徐州百姓分田的。”

从北直还有山东逃难来到徐州的这些百姓,朝廷肯定要分田给他们种。

所以就算没有青苗钱,朝廷也是要分田的,现在就只是换了一种形式,从白白分田变成了让百姓拿青苗钱来买田,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拿手指轻轻敲着软榻,崇祯沉吟着说:“父皇现在想的是另一个问题,要不要借这个机会让三十镇边军退出现役?”

不退役不行了。

真养不起这些边军了。

“啥?让三十镇边军退出现役?”

朱慈烺和朱慈炯哥俩吃了一惊,这怎么行?

朱慈烺道:“父皇,若是边军都退役了,靠谁来守黄淮防线?”

“当然还是这十六万边军将士。”崇祯说道,“边镇虽然撤了,但是这十六万将士仍旧还住在徐州,一旦建奴南侵,黄淮防线还得靠他们。”

“唔。”朱慈烺听到这,就有些明白崇祯的用意。

“父皇的意思就是,甩掉三十镇边军这个大包袱,同时还不能够动摇黄淮防线,而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徐州的两百万亩官田。”

“不是两百万亩,是四百万亩!”崇祯摆摆手说道。

“饷银加上赏金,十六万边军,每人分田二十五亩!”

“而且所有赋税,正税、徭役以及丁银,一律免除,但是大明遭受外敌入侵时,每户皆需出一丁为国家而战。”

“父皇,这不就是太祖爷的军户制?”朱慈烺说道,“军户制的问题可是不小,那些军户都成了将领的奴仆,被压榨得非常惨。”

“这不是军户制,因为不设百户所、千户所及卫所。”崇祯摇头,“只设里甲,而且里长及甲长只负责通传,只有皇帝才有权力征调这些民兵,遇到有战事时由总督统率,平时就散在乡里为普通百姓,子嗣亦可考科举。”

第二百八十九章 大明版府兵制

朱慈炯挠挠头说:“父皇,这样的话倒是跟隋唐时的府兵制有些相似,入则为民,出则为兵,还需自备军械以及干粮。”

“跟府兵制还真是有些像。”崇祯点点头,又说道:“不过我们大明朝不会那么抠,军械和粮草还是要给民兵准备好的。”

发端于西魏时期,完善于隋朝,至唐朝达到极致的府兵制,是崇祯最喜欢的兵制。

纵观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隋唐时期的府兵也算是能打的,至少远胜宋朝的募兵以及明朝的卫所军,比秦汉时期的义务兵制也要先进。

说白了,府兵制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选定一批职业军户。

这些职业军户不用承担沉重的徭役、杂役,甚至不用缴税,专事打仗。

国家供给这些职业军户比较好的生活条件,遇到要打仗时,这些职业军户就每家每户派出一名府兵,自己携带军械、马匹甚至于干粮,替朝廷去打仗。

而且打仗是义务性质的,没有饷银或禄米,但是打了胜仗能有赏赐,另外就是从战场上缴获的财货也能分润一部分。

这就跟游牧政权的打草谷有些相似。

这样的府兵,因为属于半脱产性质,拥有充足的训练时间,军事素养都会比较高,而且由于家境较殷实,配得起粮良的甲胄以及兵器,所以战斗力大多很强悍,这点从隋军以及唐军的战场表现就能看得出来。

所以崇祯很想重建并改进府兵制。

“可是府兵制也有缺陷哪。”朱慈烺说道。

“府兵制是与均田制相辅相成的,唐朝到了玄宗时,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也就跟着崩溃,对外征战只能征召募兵。”

“到了宋朝之后就一直是募兵制。”

“但是募兵制的缺陷就是士卒战斗意愿低、易闹饷。”

“所以到了本朝,太祖爷又开创了卫所制,也算是变相恢复了府兵制。”

“可是卫所制也一样没办法克服府兵制的缺陷,各卫所的高级将领纷纷开始大肆侵占屯田,底层军户食不裹腹还要为朝挺打仗,也没时间训练,进而导致战斗力每况愈下,嘉靖时卫所军就已经不堪用。”

说到这稍稍一顿,朱慈烺又说道:“及至倭乱爆发,大明就只能够恢复募兵制,招募义乌矿工为兵清剿倭寇,因为江浙卫所军早已腐朽不堪战。”

朱慈炯也附和道:“父皇,看来这法子也非长久之计。”

“世上哪有什么长久之计?任何政策任何法度,只要能确保颁行之初行之有效,就已经堪称是良法、善政了。”摆摆手,崇祯又道,“不过,西魏以及隋唐时的府兵制,还有太祖爷开创的卫所制皆败于土地兼并,倒是值得探讨一二。”

朱慈烺肃然说道:“何止是府兵制、卫所制败于土地兼并,自古以来多少王朝的覆灭皆是因为土地兼并而起,我大明亦是如此。”

“若非各省藩王、皇亲国戚侵占了太多的庄田。”

“若非各省的官绅通过诡寄、飞洒等手法逃避徭役、丁役。”

“我大明之国用也不至于困窘到现在这个地步,更不至于被几百万辽饷给拖垮。”

顿了顿,朱慈烺又痛心的说:“可恨的是,去岁父皇向那些个皇亲国戚募饷之时,竟然还有脸哭穷,故意在大街上设摊变卖府中器物,还有那些官绅,一边冠冕堂皇的反对开海禁一边却海贸做得不亦乐乎,一边喊着朝廷不能与民争利,一边却将矿税、商税、市税尽皆收入囊中,属实可恨、可杀!”

“欸,这个话题可就太大了。”崇祯摆手道。

“除非大明朝禁止土地买卖,否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土地兼并。”

“但是全面禁止土地买卖显然是不行的,真要是全面禁止土地买卖,用不了几天,父皇没准就会步了武宗皇帝和你们皇伯父的后尘,也来一个失足落水,呵呵。”

崇祯说的有趣,朱慈烺和朱慈炯小哥俩却神情凛然,大明的皇帝不好当哪。

“不说这些了。”崇祯摆摆手,又道,“说回土地兼并,全面杜绝是不可能的,至少近五十年内绝对不可能,但是禁止特定性质的土地买卖却还是可以的。”

土地兼并确实很难全面抑制,地主阶级对于土地的贪婪与索取是铭刻在基因里的,资产阶级对于土地兼并也是一样贪婪,无非就是用途不同而已,地主阶级兼并土地种粮食,资产阶级兼并土地建房办厂搞大农场。

顺便把小老百姓赶进工厂里上班。

反正都要把土地从小老百姓手中抢走。

如果没有国家机器做后盾,小老百姓根本守不住土地。

所以崇祯要做的就是拿国家机器给特定人群充当后盾。

给所有的老百姓充当后盾,彻底锁死土地兼并那是痴心亡想。

一句话,崇祯不可能得罪所有的既得利益者,那么干是找死。

不让自由买卖土地,地主阶级肯定是不高兴,资产阶级也不会高兴,关键小老百姓也同样不会高兴,这不挡人财路么?

就说现在,村干部要是拦着不让拆迁,

你看那些村民高兴不高兴?敢拿刀跟你玩命!

所以崇祯不会干这种蠢事,顶多就是限定一部分土地。

朱慈烺的政治悟性确实很高,崇祯一说他就立刻反应过来了。

当下朱慈烺说道:“父皇是说,充抵给三十镇边军的这四百万亩官田禁止买卖?”

“不光是这四百万亩禁止买卖。”崇祯沉吟着说道,“将来第二批募兵退役之时,也要照此遵行,对了,这个说法也要改掉,说充抵不怎么好听,说恩赏!就说朝廷为了奖励为国家立有战功的有功将士,每人恩赏二十五亩恩田的购买额!”

“就是说,他们可以以每亩二两五钱的超低价,在限定州府购买二十五亩恩田。”

“这二十五亩恩田是朝廷的恩典、皇帝的恩赏,所以严禁买卖,因为买卖朝廷的恩典就是大不敬之罪,如有违者当收回恩田。”

稍稍一顿,又说道:“这一条需写入皇明祖训。”

不谋求全面禁止土地兼并,只谋求小范围禁止土地兼并,而且还有朝廷恩典以及皇明祖训的双重背书,崇祯相信这一条应该有机会长久的沿续下去。

然后像徐州这样的边镇弄二十个,大明就有了三百二十万府兵。

限止买卖的土地也不过八千万亩,占比大明朝的七亿亩耕地不过一成略多,应该还不至于招来各个土地利益集团的疯狂撕咬。

朱家后世子孙应该也不至于蠢到去挖这个根基。

这样一来,大明朝相当于就有了三百多万府兵,而且这些府兵的恩田所有权被以皇明祖训的名义锁住,永远都不会遭到兼并。

朱慈烺想了想又道:“真要是这样,这些边军的恩田确实不会再被人兼并,但是还有个问题不可忽视,就是两代之后人口多了,该怎么办?”

朱慈炯连连点头说:“对噢,两代之后没准已经繁衍到了上百丁,区区二十五亩恩田分拆成一百多户,每户不过二分地,也就养不起府兵了。”

崇祯说道:“那就强制性分家,只允许嫡长子继承恩田,至于其他的儿子,不能从老子那里继承哪怕一分恩田,想要养活自己,就只能自己出去闯,但是当朝廷有了新的征兵额度之时,可优先予以考虑。”

对于这点,崇祯显然也是有所考虑。

像朱慈炯说的两代之后繁衍到百丁,不能说完全不可能,但肯定少之又少。

因为这是可计算的,二十五亩恩田可以保证优渥的生活,但是要想过上三妻四妾的没羞没臊的生活是不可能的。

充其量一妻一妾顶天了。

一妻一妾的话,能活下来十个子女最多了。

假设十个子女男女各半,也就是五个儿子。

这是特殊情形,通常也就是五六个子女,两三个儿子。

也就是说,二十年内会生出两倍的府兵,假设中兴初期退役了五十万募兵,二十年内就会生出一百万府兵,这就完全不是负担好吗?

因为这个时候,正好赶上大明的扩张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