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26章

作者:寂寞剑客

主将一般为果毅将军或者威武将军。

具体的兵力数量则并不固定,多的有好几万,少的就几千。

“不,你不是他对手。”到了这个时候,李岩也没心情顾及谷可成面子,而是直截了当的说,“你留下守北京,我去截杀崇祯。”

“我不在时,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别出城。”

“城内的伪明官绅以及降军若是胆敢作乱,一律格杀勿论!”

“是。”谷可成虽然心里不太舒服,但也没有跟李岩争论什么。

李岩想了想,又咐咐随行的扈从:“去把伪明太子、定王还有永王带来,先带着他们去朝阳门外等着。”

在这,历史的轨迹有了些许改变。

因为崇祯还活着,朱慈烺三兄弟的价值大大的降低。

所以这一次东征,李自成没有带上朱慈烺兄弟三个。

因为带了也没用,吴三桂不会因为太子而改变主意。

……

从北京到密云县城大概150里,轻骑兵沿官道经顺义县城到怀柔县城再到密云县城,急行军三个时辰就能赶到。

不过李岩并没有走官道。

而是从通州往东过运河,然后顺着潮河东岸往北急进。

因为直觉告诉李岩,崇祯一定会率军沿潮河东岸南下。

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因为顺着潮河南下可以一直走到通州,到了通州之后就可以沿京杭大运河南下。

走水路可是比走陆路轻松许多。

崇祯选的时间点是真的很刁钻。

这个时候大顺军主力已经到了山海关,正在跟关宁军对峙。

谷可成的帅标虽然有两万老卒,骑兵却只有两千,还要留下足够的兵力镇守北京,要不然万一崇祯杀个回马枪夺回北京,大顺军就麻烦了。

面对崇祯,真的不敢掉以轻心,真的是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别的不说,光是北京城内的民心向背就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当初的大明朝廷在北京城几乎是人人喊打,在京的文武官员几近完全抛弃大明,可现在,情况已经完全反过来,城内的不少官绅又在怀念大明。

所以,谷可成的两万老卒是真不敢轻动。

所以,这时候留守北京的大顺军基本上只能看着崇祯南下。

李岩带上朱慈烺三兄弟去截杀,也不过是想要最后搏一把。

午时刚过,大顺军刚刚走到通州与顺义县交界处,负责前方探路的斥候骑兵便匆匆折返回来,报告说:“右军师,发现伪明骑兵!”

李岩喝住战马,问道:“总有多少人马?”

斥候队长喘息着说道:“至少也得有四千骑。”

“什么?四千!”李岩心头猛然一凛,怎么变出来四千骑?

半个月前在哈喇河套时明军分明只有千余骑,就算兼并了关宁军的那一千夷丁,那也不过是两千余骑,怎么又多出来两千骑?

难道说,崇祯降服了拱兔部落?

问题是,拱兔部落怎么可能投降伪明?

拱兔部落的头人除非疯了,否则绝不会归降明廷。

就在李岩惊疑不定的时候,北方平原上已经腾起滚滚烟尘。

一看这到扬尘,就知道正有一支规模庞大的骑兵快速南下,当下李岩便命令麾下的两千骑兵摆开骑兵横阵。

……

潮河东岸往北,四千余骑明军正浩浩荡荡的南下。

其实这四千骑兵只是表面,真正堪战的精兵只有一千夷丁,还有崇祯从北京带出来的那一千余骑也是勉强可以一战。

剩下的两千余骑,不过是密云县城反正的卫所兵。

这两千卫所兵不过就是骑了马的佃农,装样子唬人还可以,真要是让他们上战场,那肯定绝对是一触即溃。

大明的卫所军,战斗力就是渣。

这会骑马走在崇祯身边的是密云县都司王应龙。

“圣上,前面不远便是通州了,末将愿率标下五十家丁先行急袭通州,或者可以抢到一二十艘漕船,如此这一路南下,圣上也就不用太辛苦。”

说实话,因为有降贼的黑历史,所以这时候王应龙真是慌的一批。

因为崇祯并不是个大度的皇帝,相反还非常记仇,为人也是刻薄寡恩,所以被他秋后算账的概率是非常之高的。

也就是昨晚不知道城外是崇祯,只以为是关宁军。

要是知道的话,王应龙宁可被流贼追赃拷饷也绝不会反水,因为被流贼追赃拷饷损失的仅只是钱财,反水却会送命。

然而城门一开,就什么都晚了。

所以王应龙急于表现一下,以尽可能的将功赎罪。

当然,王应龙内心也存了一丝别样的心思,那就是万一奇袭通州不成,将功赎罪的想法成了泡影,那就干脆去投奔吴三桂。

反正现在已经天下大乱了,只要手里有兵,无论投靠谁都能混口饭吃。

“王都司的心情朕能理解。”崇祯笑吟吟的看着王应龙,那眼神仿佛能看穿王应龙深藏的心思,又说道,“不过大可以不必多此一举,朕不怕辛苦。”

“啊?”王应龙便愣在那,内心却是更慌乱,这是要完啊,真是要完。

这时夷丁的一骑夜不收从前方疾驰而回,向崇祯禀报道:“圣上,前方十里外发现有流贼骑兵,约两千骑。”

“知道了。”崇祯一挥手道,“再探。”

旋即又回头喝道:“传朕旨意,展开队形,准备厮杀。”

随即号角声和喇叭声同时响起,四千余骑便缓缓展开队形,形成前后四排、每排约一千骑的巨大横阵。

第一排几乎是条直线。

第二排勉强还能一看。

后面两排就完全没办法看。

从队列就能看出兵员素养。

摆好队形往南走了一刻钟,前方地平线上便出现一条黑线。

随着距离的接近,这条黑线逐渐变粗并向两翼延伸,最终幻化为一支庞大的骑兵,却是队列森严、刀枪齐整。

第三十四章 三大皇嗣

相距大约两百步,双方不约而同的停下。

这是个安全距离,骑弓够不到这个射程,而且确保能让双方骑兵冲起来,不至于被某一方的骑兵杀个措手不及。

随即一骑流贼便策马来到阵前高喊。

“我家右军师有要事觐见皇帝陛下!”

“皇帝陛下何在?我家右军师请你到阵前说话。”

“圣上,其中必有诈,你不能去。”吴麟征当即便上前劝阻。

孟兆祥也劝谏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圣上不可以身犯险。”

“无妨,李岩还算是一个君子。”崇祯道,“诸卿若是不放心,可让金卿还有兀把炭随朕一同出阵。”

几个文官便无话可说。

因为李岩已来到阵前,就只带了两个扈从。

当下崇祯便带着金铉和兀把炭来到阵前。

“圣上好算计。”李岩幽幽说道,“你早料到会有今天,对吗?”

崇祯微微一笑说道:“李岩,朕在察哈尔草原说的话仍作数,你现在弃暗投明还来得及,朕保证不追究过往。”

李岩道:“你早就料到吴三桂有不臣之心,建奴也会大举兴兵,我大顺军与吴三桂以及建奴之间必有一战,对吗?”

崇祯:“跟着李自成没有结果的,迷途知返吧。”

李岩道:“你甚至已经料定我大顺军必败,对吗?”

崇祯:“你只有为朝廷效力,才有机会施展毕生所学及胸中抱负。”

李岩道:“但在下有一事不明,圣上有如此算计如此用兵之能,御极十七年为何始终不肯御驾亲征?否则又何至于有今日?”

崇祯这次终于正面回答李岩:“就在你们破城前朕做了个梦,太祖高皇帝和成祖文皇帝在梦中向朕传授了毕生用兵心得,你信吗?”

李岩哂然一笑道:“似此等无稽之谈,又有几人会信。”

“你看。”崇祯两手一摊说道,“说实话就是没人信。”

“实话与否已经不重要了。”李岩一摆手道,“无论如何大明气数已尽,我大顺代明已然是事实,圣上就不要再做无谓挣扎。”

崇祯道:“如果你今天只是想跟朕说这些,那差不多就行了,朕还急着赶路呢,不如就此别过?”

“看来在下是劝不动圣上了。”李岩摇摇头,又道,“那就换别人来劝。”

说此一顿,回头一招手喝道:“来人,把伪明太子、定王、永王带上来。”

“太子?”金铉心头一动,急抬头看,便看到一队流贼押着三个锦衣少年从队列中走出来。

崇祯却是眉头微微一蹙,这是打算拿朱慈烺他们兄弟三人来要挟他吗?还真是有些棘手。

押阵的王家彦等人看到这,唯恐流贼有诈,也赶紧带着一队骑兵上前来,结果却发现流贼阵中出来的竟然是太子兄弟三个。

“太子?定王,永王!”王家彦大喜过望道。

“父皇,儿臣等身子不便,不能向你行大礼了。”

朱慈烺兄弟三个被反绑着,只能够向崇祯行注目礼。

跟着王家彦一起到阵前来的还有詹事府左中允刘理顺,朱慈烺兄弟三个又向着刘理顺行注目礼,口称师傅。

刘理顺是崇祯替朱慈烺兄弟仨找的讲师之一。

刘理顺回过礼,怒视李岩喝道:“李岩逆贼,汝意欲何为?”

李岩没有理会刘理顺,只是对着崇祯说道:“圣上,在下今日携太子兄弟三人来见你,没别的意思,只是想告诉你,若是降顺逊位,不仅可以父子团聚更可以保全朱氏一门之富贵!”

“不然呢?”崇祯冷然问道。

李岩说道:“不然的话,只能是玉石俱焚!”

停顿了下,又道:“不仅太子兄弟三人难逃一死,便是圣上你,真就以为可以逃出生天吗?你怕是把时局想得太简单了吧?”

“你便今日胜了在下,最终结果也是一样。”

“不妨告诉圣上,在下早已飞骑通报驻保定之左营制将军刘芳亮以及驻河南之右营制将军袁宗第,待圣上兵至保定及河南地界时,两位将军早已经率领数十万雄兵布下天罗地网,圣上你根本到不了南京的。”

“朕能不能到得了南京,就不劳足下费心思。”崇祯伸手一指朱慈烺兄弟三人又说道,“只是朕的三位皇儿属实无辜,还望足下高抬贵手将之放还,若能如此,则朕不胜感激,他日朕也必定有厚报。”

李岩道:“圣上若归降,自然父子团聚。”

顿了顿,又杀机流露道:“圣上若是一意孤行,则不仅圣上自身难保,三位皇嗣恐怕也难逃一死!”

“放肆!”

“贼子敢尔!”

王家彦、刘理顺大怒。

“父皇请听儿臣一言。”

吵杂声中突然间响起太子朱慈烺的声音:“司马公尝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与我大明江山社稷相比,儿臣犹如鸿毛。”

“请父皇速速南下留都重整河山,无需以儿臣为念。”

听到这,王家彦、刘理顺等大臣只是感慨太子识大体顾大局,李岩与崇祯却勃色变色,他们已经听出了太子的诀别之意。

太子不过十五岁,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气魄?

“当心!”李岩当即大喝道,“别让他自戕!”

李岩话音还未落,朱慈烺已经拿脖子撞向了身边贼将的刀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