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287章

作者:寂寞剑客

所以一个镇的总人数大约在15000人左右。

这就跟后世的师、旅、团级建制十分相近。

“向左看齐,向前看,全都有,齐步……走!”

徐应伟等勤王士子的口令都是从崇祯那学的,所以学的都是后世的口令,只不过说的是姥东方言,只有姥东子弟才能听懂。

换其他总的募兵来听,基本就跟听天书似的。

所以,军队才会格外强调号令,而不是听从主官的言语命令。

因为听从主官的言语命令的话,换一个外地士子来指挥作战,直接就捉瞎了。

但是换成由旗鼓号令指挥作战就没这个问题,反正战鼓响起就往前推进,冲锋号响起就全速冲锋,集结号响起就果断后撤!

至于放铳什么的也看主官手势。

“立,定!”徐应伟将队伍喝停,正要进行下一步训练之时,身后忽然响起一个爽朗的笑声,“徐疯子!”

徐应伟大怒,这人谁呀?竟然敢叫我的绰号。

急回头看时,却看到朱舜水提着襕衫下摆健步如飞的走过来。

校场上因为有士兵训练,积雪都被踩得稀碎,就成了烂泥塘,朱舜水舍不得刚下发的内务府官服,就把下摆提起来。

顺便说一句,内务府已经统一了官员的服饰。

官服分三档,第一档是绯袍,对应的是三品以上的朝廷大员,第二档是青袍,对应的是七品以上的朝官,第三档是白袍,对应八品九品。

无论是绯袍、青袍还是白袍,都有蟒纹刺绣,但是没有补子。

目前内务府中穿绯袍的还只有马鸣騄一个人,其余内务府官员以及勤王士子,穿的都是青袍蟒服,白袍蟒服则是国子监学生的专用服饰。

因为是新发的青袍蟒服,所以朱舜水很爱惜。

但是徐应伟就没那么多讲究,领了蟒服不到两天就沾满泥巴。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徐应伟是武官,每天都得训练,有的时候还得摔泥塘,怎么可能保持整洁?

所以看到朱舜水身上干净整齐的蟒服,徐应伟心里就很不爽。

“全体都有,踏步,走!”徐应伟大喝了一声,一脚重重踩下,正好踩在一泥塘里,当即溅起一片泥水,向着朱舜水飞溅了过去。

朱舜水措不及防顿时被溅了正着,当即就急了。

“欸欸欸,我说徐疯子,你这是纯心的,是吧?”朱舜水气道。

“我就是故意的,怎么着吧。”徐应伟大笑起来,其实两人私下里的关系很好,毕竟都是士子营出来的死党。

“好你个徐疯子,给我等着。”朱舜水怒骂一句,也跟着笑起来。

对揖之后,朱舜水又道:“你们姥东总的装备到了,过去领一下。”

“这么快就到了?”徐应伟闻言大喜,当即回头喝道,“立,定,全都有,向后转,目标军营辕门,跑步走!”

一边跑,徐应伟一边问:“来了多少个总的装备?”

“十个。”朱舜水一边说,一边跟着徐应伟往外跑,反正蟒服已经弄脏了,也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

“怎么只有十个?”徐应伟闻言一愣。

“你以为呢?”朱舜水没好气的说道,“大明兵工厂总共就只给了这么些,我们辎重科也变不出来更多。”

顺便说一句,朱舜水现在是内务府辎重科都给事中。

朱舜水这个辎重科都给事中的职权可不是一般的大。

不光是内务府本身的后勤,就连隶属于内务府下的军队后勤也归辎重科管,相当于总装备部加总后勤部,妥妥的肥缺。

“这不行啊。”徐应伟挠头道。

“这不是替我们这十个总招骂么?”

“你不想要?”朱舜水没好气道,“那行,我给别人去。”

“欸,别别别,我就是这么一说。”徐应伟忙道,“楚屿你怎么还急眼了呢。”

朱舜水忽然又叹了口气,小声说:“其实,这未必是好事,难道你就没听说过武昌发生兵变了吗?”

“武昌兵变了?”徐应伟愕然道。

他还真不知道,这些天净顾着收拾姥东总的这些生瓜蛋子。

“所以,你们优先领到装备的十个总,没准就要开赴武昌。”朱舜水摇头道,“十有八九又要打仗了。”

“打仗还不好?”徐应伟却更加高兴。

朱舜水摇头道:“问题是你们这十个总的募兵还没摸过铳呢。”

“那有什么的。”徐应伟猛一挥手说道,“等领了铳,可以一边行军一边练,等走到武昌时也就练得差不多,至少收拾那帮乱兵是没什么问题的。”

两人说话之间,已经来到了军营辕门外,只见停了一溜的马车。

“有贞你快来,好东西!”先一步赶到的华夏冲徐应伟招手喊道。

除了华夏之外,还有阎应元、王夫之、管嗣求、夏汝弼、卢象同、徐复仪、林志远以及夏允彝等八个士子。

这十个士子是六千多士子中军事才能最突出的。

本来还有一个郑森,但是现在已经一头扎进了飞行器的研究之中,对行军打仗已经不像之前那样的感兴趣,崇祯也就不想勉强他。

跟华夏等人见过礼,徐应伟来到了一辆马车前。

“这个就是燧发枪?”徐应伟从马车上拿起一支燧发枪。

早就听说圣上亲自督造了一款燧发枪,不仅射速更加快,而且还不畏雨雾,他们这些带兵士子早想一睹真面目,今天总算见着了。

“这又是什么?”徐应伟左手握枪,右手指着一口箱子。

“这是纸壳弹。”朱舜水将箱子打开,只见里边整齐码放着一排排的纸壳弹。

这些纸壳弹都是用上等黄麻纸卷制的,表面还涂了油脂,所以箱子一打开,油脂的香味顿时间就扑鼻而来。

“纸壳弹?铅子呢?”华夏愕然问道。

“铅子在纸壳里边。”朱舜水说着从马车上抄起一支燧发枪,又打开另一口箱子,从里边拿出一块燧石夹在板机铁钳上,再锁紧。

再把铁砧向上翻起,露出底下的引药室。

又从尾部将纸壳弹咬开,先往引药室倒入少量火药,再压下铁钻盖住药室,再把剩余火药从枪口倒入,然后将纸壳连同铅子从枪口往里塞进去。

再然后取出通条将铅子捅到到枪膛底部,用力压紧。

接着把通条插回到原位,做完这一切后,朱舜水又扳开扳机,然后举起燧发枪。

四下里一扫射,也没有找着合适的目标,朱舜水便直接对着前方的空地扣下扳机,只听先是嗒的一声轻响,随即就是嘭的一声巨响。

看到这,徐应伟等十个带兵士子的眼睛立刻亮起来。

这十个士子都是识货的,一眼就看出燧发枪的不凡。

只不过,他们也仅仅只是看出燧发枪比火绳枪方便,更密集的步兵线列阵和空心方阵他们是不可能知道的。

“还有手榴弹。”朱舜水放下燧发枪,又走第二辆马车前。

打开一口箱子,只见里边竖起放着一颗颗的长木柄手榴弹。

弹体是铁铸的,表面还铸有纵向十二道、横向六道的凹槽,将整个弹体分隔为八十四个独立的长方形小块。

长木柄中间钻了个小孔。

小孔里边装了一根引线。

徐应伟上前拎起了一颗手榴弹,好家伙,还挺重的。

朱舜水笑着说:“这玩意儿可不轻,一颗足有十斤重!”

由于火药单位效能不足,所以只能够通过加大装药量来增加爆炸威力,结果就一直增加到了弹体连同火药全重十斤。

这玩意比阎锡山太原兵工厂造的九斤手榴弹都还要重。

不过太原兵工厂的手榴弹可是八路军梦寐以求的利器,也曾经在战场上将小鬼子炸得哭爹喊娘,大明兵工厂的手榴弹威力如何还得从战场上验证。

“楚屿兄,这车上装的又是什么?”阎应元指着第三辆马车问道。

“这个啊。”朱舜水笑道,“这是圣上专门为你们准备的防身利器,燧发短铳。”

第三百六十二章 发兵武昌

次日一早,崇祯带着骑兵营的三千骑兵和八百夷丁来到三大营小校场,徐应伟、阎应元等十总新兵已经全副武装,列队完毕。

而在距离小校场不远的大校场上,二十多万新军正眼巴巴的看着这边,一个个眼睛里流露出难以掩饰的羡慕之色。

同为新兵,但是从外形上已经有了天壤之别。

只见徐应伟等十个带兵士子已经披上山文甲,戴上凤翅盔。

腰间还有人手一把燧发短铳,这是崇祯专门让兵工厂做的,今后就专门用来装备军官以及炮兵,骑兵也要每人配上一支。

不过现在还没有这么多的手铳。

所以骑兵营和夷丁还是原来装备。

骑兵营用的还是三眼铳或者迅雷铳。

夷丁用的则是鲁密铳,还是火绳枪。

因为骑兵营和夷丁更多还是依靠斩马刀作战,所以崇祯没有急着给他们装备燧发枪,而是把燧发枪优先给了新军。

十总2700名新军分成了十个小方阵。

每个士兵都已经穿上了刚下发的红色布面甲,也戴上了崭新的笠形盔。

布面甲有两种,一种是用棉布包裹固定铁片,另一种则是用铆钉将一块块的小铁片固定在棉甲的内表面层。

单就造价而言,显然是后一种更贵。

崇祯给新军装备的是第二种布面甲。

只是一套布面甲再加一顶笠形盔就价值五两。

只不过这个价格相比起锁子甲还有铁札甲就又不算什么。

要给27万新军全部装备上布面甲以及笠形盔,需要135万两银子!

但是这种开销,崇祯是一点不心疼,发债券筹措到的银子不就是用来装备军队的?要不然学另外一个时空的朱由崧,拿来选秀?

还有,每个新兵都是手持一支燧发枪。

从左肩至右腰则斜挎一条白色的子弹袋。

这个形象跟盎撒的龙虾兵居然有几分像,着实让人无语。

崇祯心说回头得让后勤科把子弹袋颜色从白色改为黑色。

子弹袋内横着隔出小袋,每个小袋可以装下一发纸壳弹,整条子弹袋总共可以装下三十发纸壳弹,这也是崇祯确定的一个战斗基数。

看到崇祯骑着马走过来,十个带兵士子没什么特别反应,但是两千多个新兵却一个个激动得不行,这是他们第二次看到万岁爷,而且上次还是27万人一起接受万岁爷检阅,仅只是远远的看了一眼,这一次却是近多了。

终于见着了活生生的万岁爷,新兵们激动坏了。

“万岁!”也不知道是哪个新兵首先吼了一嗓子。

紧接着,2700多个新兵便纷纷跟着大吼:“万岁!”

崇祯也是受到这些新兵的情绪感染,自从穿越来到这个时空,终于看到了一支士气高昂的大明军队。

士子营不作数,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军队。

眼前的这支新军,战斗经验或许远远不及徐州、武昌的边军,甚至连淮安府出身的乡勇也是比不上,但是在士气层面却秒杀边军以及乡勇。

崇祯能清晰的感受到新兵身上流露出的高昂士气。

当下崇祯也抽出腰刀,以刀锋撩天,跟着大吼道:“日月山河永在!”

“日月山河永在!日月山河永在!日月山河永在!”新兵们纷纷跟着呐喊,最终汇聚成整齐划一的一个声音。

就连徐应伟等士子也是跟着呐喊。

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中,崇祯将腰刀往武昌方向一引,再一次引吭长嗥道:“全体都有,目标武昌府,出征!”

下一刻,士子的口令声逐次响起。

“姥东总全体,向右转,齐步走!”

“江阴总全体,向右转,齐步走!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