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289章

作者:寂寞剑客

杨破奴这才牵着大骡子走出了院门,正好看到对门的王老实也牵着小马驴出来,驴背上也是捆得满满当当的。

王老实的家底就差了不少。

“把总。”王老实讨好的招呼了一声。

“啥把总不把总。”杨破奴摆摆手道,“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自从转为镇兵后,把总、哨长这些职务全部被撸,都是兵。

重新召集成军后,朝廷会临时委任勤王士子来担任哨长以上的军官。

说话间,一个又一个老兄弟走出家门,汇合到杨破奴身后,等到走出寨堡之时,已经汇聚成一支上百的人马。

像这样的寨堡在徐州还有一千五百个。

堵胤锡这一次只在徐州征调了五百个寨堡的镇兵,另外还在归德征调了五百个寨堡的镇兵,凑成了十万人马。

再就是三千士子。

……

此时在长江北岸。

朱慈炯跟着崇祯,正在官道之上行军。

转了年之后,朱慈炯就已经十六岁了,身高几乎赶上崇祯,估计到今年年底时,他的身高就要超过崇祯。

朱慈炯问道:“父皇,你说建奴会不会趁这个机会打徐州?”

“建奴倒想,可也得有那个能力才行。”崇祯哂然一笑说,“没有一到两年积蓄,建奴怕是很难再南下了。”

顿了顿,崇祯又说道:“更何况,建奴现在的麻烦是北边。”

年前的时候,被李自成滞留在西安的左懋第终于传回消息,跟朝廷说清楚了伪顺的这一大批牛羊战马是从哪来的。

之前伪顺提出要拿牛羊马匹跟大明交换粮食,就引起了崇祯的怀疑。

所以崇祯就派人伪装成茶叶商人给左懋第送去了一封密信,告诉左懋第今后就安心留在西安,然后伺机策反一些伪顺官员组建情报网络。

到这,针对伪顺以及建奴的两个情报网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崇祯也不指望这两个情报网络能够发挥多大作用,更不指望他们能对伪顺以及建奴的高层展开暗杀行动,在敌国境内搞暗杀成功率低不说,风险还高,一个不慎就会导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情报网络被敌人连根拔起。

所以崇祯对左懋第和李若琏的要求就是搜集一些基础情报。

比如说这次,就是让左懋第调查一下伪顺的这么多牛羊马匹是从哪儿弄来的,这就不是什么难事,左懋第也是很快就查清楚。

伪顺的牛羊马匹居然是从土默特蒙古抢夺来的。

高一功、李岩率领的大顺军后营,居然把归化城都打下来。

大顺军拿下归化后,向东可以攻击察哈尔蒙古,向南更是可以直接威胁宣府,一旦宣府失守,北京就只剩下居庸关一道屏障。

这对于建奴来说无疑是肘腋之患。

所以完全可以预见,伪顺与建奴之间很快就会有一场大战。

在没有解除来自北边的威胁之前,建奴是没有能力南下的。

朱慈炯很快也想到这点,又问道:“父皇,那你说伪顺和建奴会在何时开战?”

“这个就不好说了。”崇祯摆摆手,又道,“不过父皇的估计,会在秋天开打。”

“因为秋天的时候,秋粮已经入库,战马也是膘肥体壮之时,所以适合开战?”朱慈炯点点头又道,“那你觉得谁的赢面更大些?”

崇祯道:“如果没有外援,伪顺肯定打不过建奴。”

“外援?”朱慈炯又问道,“父皇指的是我们大明朝么?”

“伪顺恐怕从未真正的将我们大明朝视为其同盟。”崇祯摆了摆手,又说道,“父皇指的是其他方向。”

“其他方向?”朱慈炯茫然道,“还有谁?”

“炯儿,你的眼光要放长远些,不要只盯着大明、伪顺还有建奴。”崇祯道,“在土默特蒙古的北边,还有喀尔喀蒙古,在西边则还有准噶尔,这些可都是蒙古人的后裔,都是奉察哈尔蒙古的林丹汗一系为共主。”

“但那已经是很久远的年代了。”朱慈炯摇头道,“现在的蒙古已成一盘散沙,别说是桑噶尔,就是林丹汗重生也不可能将蒙古诸部重新整合在一起。”

“你说的对,但只说对了一半。”崇祯笑了笑说,“无论桑噶尔又或者林丹汗,都不可能将一盘散沙的蒙古诸部整合到一起,但是有一样东西却是可以。”

“父皇,你是说利益?”朱慈炯的眼睛亮起来,但很快又摇头说,“可是伪顺有什么能给予蒙古诸部的?他什么都拿不出。”

“关中疲弊,伪顺确实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好处。”崇祯说到这话锋一转又道,“但是关中的地理位置绝佳,正好卡在了丝绸之路的中间节点,我大明的茶叶、丝绸、瓷器以及棉布等奢侈品要想流入蒙古诸部,就必须经由关中来中转!”

说到这一顿,崇祯又笑着说道:“最近来南京的关中商人可是不老少,而且一出手就是十几万两甚至几十万两的大宗买卖,买的也尽是茶叶、丝绸还有瓷器等等,这些可是西域及蒙古诸部最急需的奢侈品。”

“父皇是说,伪顺买入这些奢侈品是要转卖给西域及蒙古诸部,并且伪顺还会拿这些奢侈品当筹码拉拢蒙古诸部,进而组建讨伐建奴的联盟?”朱慈炯若有所思。

“你说对了。”崇祯笑着颔首道,“当年林丹汗也组建过讨伐建奴同盟,可惜的是林丹汗空有一个蒙古共主的名头,却拿不出实实在在的利益分给蒙古诸部,反而建奴却可以通过晋商拿出实实在在的好处分给蒙古诸部。”

“于是林丹汗的反建奴同盟就变成了沙滩上的城堡。”

“但是这次,伪顺如果假借桑噶尔的名义组建同盟,并且以实实在在的利益来拉拢蒙古诸部,建奴再想取胜恐怕就不太容易。”

第三百六十四章 这是阳谋

“建奴这次怕是要有大麻烦了。”

崇祯笑道:“就算最终能打赢,估计也得脱层皮。”

朱慈炯若有所思的道:“父皇,这么说闯逆手下也不全是草包,除了李岩会打仗,居然还有人懂得用利益来拉拢蒙古诸部。”

“左懋第说,此人名叫顾君恩。”崇祯肃然道,“乃是李自成麾下最有眼光的谋主,其远见卓识甚至还在李岩之上,据说此前伪顺直接发兵北京,并非出自伪顺丞相自牛金星,而是出自此人之谋划,牛金星仅只是贪没了此人的泼天之功。”

朱慈炯又道:“父皇,如此说来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那是自然。”崇祯笑了笑又道,“所以父皇才要极力促成大明与伪顺之间的贸易,这不光是为了赚银子,更是为了能让西域蒙古诸部过上好日子。”

朱慈炯笑道:“然后有朝一日我大明切断货源,西域蒙古诸部断了奢侈品的来源,就会把怨气甚至怒火倾泄到伪顺的头上。”

崇祯摆手说:“不过那是将来的事了。”

“咦,可是不对啊。”朱慈炯忽然说道,“父皇,我大明可以通过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拿捏西域蒙古诸部,顾君恩难道就看不出来吗?如果顾君恩看得出来,他又为什么不把其中的利害说给闯逆听?”

崇祯道:“你怎知顾君恩没有跟闯逆说?”

朱慈炯道:“闯逆若是知道其中的利害,又怎么还会促成奢侈品的贸易?”

“傻儿子,这就是大势,又或者说阳谋!”崇祯笑道,“闯逆和顾君恩明知促成奢侈品贸易是一杯毒酒,可他们还是得乖乖的喝下去,因为我们大明出产的丝绸、茶叶甚至于瓷器都是不可替代的,天底下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说到这里,崇祯忽然间又想起来一件大事。

当下崇祯扭头吩咐高起潜道:“高伴伴,去请夏允彝来。”

“老奴领旨。”高起潜应一声,颠颠的去把夏允彝请过来。

夏允彝来到崇祯面前,照例向崇祯大礼参拜,再参拜定王。

“平身。”崇祯一肃手,又问道,“夏允彝,朕记得你是松江华亭人氏,与徐阶徐阁老还是同乡是吧?”

“回圣上,臣正是松江华亭人氏。”

夏允彝道:“与徐阁老之曾孙徐孚远还是故交。”

崇祯又道:“松江可是个好地方啊,不光是名人辈出,而且还出产棉布。”

夏允彝闻此便有些懵,心说圣上这是几个意思?行军途中找我聊天来了?怎么忽然又扯到了松江棉布?

然而,夏允彝嘴上却应道:“是的,松江棉布冠绝天下,不光是我大明,便是东瀛西夷也织不出来那么好的棉布,所以常有来自西夷东瀛的商人来我们松江买棉布,最多的时候一次就会买走上百万匹棉布。”

崇祯又道:“松江出产的棉布数量应该不少吧?”

夏允彝道:“万历间曾经做过统计,松江一府共有家庭纺机二十余万台,每年可织造各类松江棉布两千万匹以上!丰年更是可达四千万匹!”

旁边的朱慈炯听得瞠目结舌,棉布数量有这么多?

崇祯又道:“朕比较好奇的是,别的地方为何就织不出同等质量的棉布?”

夏允彝道:“一是因为松江本地的棉花好,二是因为松江织户的技术好,所以其他州府的棉布鲜少有能与松江棉布媲美者。”

崇祯说道:“像松江棉布这样的独门绝活,我们大明可不在少数。”

夏允彝道:“是的,除了我们松江棉布外,还有江南蜀地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还有湖广闽浙的茶叶,都是得天独厚冠绝天下之奇珍。”

崇祯又道:“这些奇珍都是老祖宗赋予我们的,我们可要守住喽。”

听到这里,夏允彝终于品出一些味来,圣上叫他来就是为了这个?

崇祯并没有故作高深跟夏允彝打哑谜,而是直接把话挑明:“夏允彝,朕打算在内务府下设立市舶科,专门负责管理大明朝与海外的贸易。”

“市舶科的职责主要有两样,一是收关税,二是严查走私。”

“我们大明朝可以放开海禁,欢迎一切海外商人前来贸易,但是无论是贩卖洋货来我们大明,还是从我们大明购入货物,都必须缴纳关税。”

“至于关税的标准,你回头先与商会商量一下,再报给朕。”

说此一顿,崇祯又接着说道:“朕今天要跟你说的重点是第二个,走私,不光要严查偷逃关税的洋商以及华商,更要严查那些妄图把蚕茧、茶叶苗带出大明的商人,一旦发现则不分任何原由一律杀无赦。”

查禁蚕茧其实已经来不及了。

因为养蚕、缫丝技术早已经流传到中亚及欧洲。

但茶叶却是在满清时期被英国人移栽到印度的。

说此一顿,崇祯又道:“还有关于缫丝、纺织、刺绣及烧制瓷器的技术,也一律不准泄露给西夷洋商,而且还要禁止洋商参观作坊。”

老祖宗留传下来的传统手艺,必须得高度保密。

夏允彝肃然道:“臣明白了,臣这就回京组建市舶科。”

“你现在就回。”崇祯又道,“别外,让夏完淳过来顶替你领兵。”

华亭总的270名华亭兵是夏允彝回乡招募来的,现在夏允彝走人,自然还得换个华亭的勤王士子率领他们,这就非夏完淳莫属。

……

与此同时,远在北京的睿亲王府内。

多尔衮正与洪承畴、范文程及宁完我三人议事。

说到打仗,自然还得依靠八旗贵族,但是说到动脑子,那些八旗贵族就不够瞧了,就几十个人绑一块也及不上洪承畴他们三个。

其他的汉人里边倒也不乏有谋略的,但多尔衮信不过。

多尔衮最信任的还是洪承畴、范文程和宁完我他们仨,尤其洪承畴最得他的信任,每次遇到疑难之事,必召洪承畴参谋。

比如这次,多尔衮又遇到了难事了。

多尔衮道:“三位先生,大清要有麻烦了。”

洪承畴与范文程、宁完我对视一眼,问道:“敢问主子,什么麻烦?”

多尔衮道:“不久之前,我们散在草原的细作传回消息,说伪顺借桑噶尔的名义,正与喀尔喀诸部以及察哈尔诸部在暗中窜联,准备组建反清同盟!不仅如此,甚至连准噶尔诸部也在与伪顺频繁联络,搞不好也要合流。”

范文程道:“主子,此事用不着担心,伪顺搞不成同盟的。”

宁完我也笑着说道:“当年先皇在时,林丹汗就搞过同盟,但最终却是一盆散沙,被先皇以数千精骑轻松击溃。”

“但是这次不一样。”多尔衮肃然道,“这次伪顺为了讨好蒙古诸部,开放了马市,蒙古诸部可以拿牛羊马匹换到他们急需的茶叶、盐、铁器、丝绸甚至于瓷器,而且不限量,想要多少就有多少!所以蒙古诸部都有些蠢蠢欲动。”

“有这事?”洪承畴三人闻言便不由得愣住。

要是这样,事情就难办了,伪顺竟有这魄力?

一直以来,中原王朝对北方的游牧民族都会搞严厉封锁,也设马市,但是严格限制贸易总量,而且只有对中原王朝恭顺的部落才有资格来马市贸易。

但是这次,伪顺居然放开限制,任由蒙古诸部交换急需品?

好半晌后,洪承畴说道:“主子,这样的话还真是不能小觑。”

多尔衮道:“今天找三位先生来,就是想问问你们有什么好的对策?”

洪承畴道:“最有效的对策就是我们大清也向蒙古诸部提供茶叶、丝绸、盐以及瓷器等物资,只可惜最珍贵的茶叶和丝绸我们拿不出来。”

听到这话,多尔衮脸色便垮下来,因为明朝彻底切断了两国贸易。

只要查出是清廷商人或者是晋商,不光是买不到货,还会被杀头。

所以现在,清廷和晋商手中空有海量的银子,却买不到一匹丝绸、一块茶砖又或者一样明朝产的瓷器。

当然,走私还是有的。

但是走私一来量太少,二来价格也高得离谱,所以从黑市买入丝绸、茶叶及瓷器再拿去跟蒙古人交易,显然不行。

范文程道:“南明这明显就是针对我们大清啊。”

“可不是。”宁完我也是苦笑着说,“伪顺可以从南明买到任何物品,唯独只有我们大清的商人买不到,这就是要帮助伪顺笼络蒙古诸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