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297章

作者:寂寞剑客

所以除了武力震慑之外,宣传也要跟上,这就要用到王夫之等湖广籍的勤王士子。

“王夫之,朕记得你们湖南有种花鼓戏。”崇祯问道,“又唱又跳,还有乐器伴奏,跟阮大铖的戏班子也是差不太多,对吧?”

王夫之道:“圣上所说的是长沙花鼓戏吧?”

“有就好。”崇祯点头道,“朕现在交给你们一项差事。”

“你们这就带着各自的总,前往长沙府找这些会唱花鼓戏的伶伎,然后给他们编排一部全新的花鼓戏,其内容大概就是某个地方大族的族长欺压族里的同宗,最终导致族里的多户同宗家破人亡,最终这个作恶多端的族长遭到朝廷的镇压。”

说此一顿,崇祯接着说道:“镇压族长之后,朝廷又把族长窃取的官田分给族人,然后全族同宗都过上了美好的日子。”

一听这话,王夫之、管嗣裘还有夏汝弼三人就知道崇祯要对湖广的缙绅下狠手了。

尽管王夫之他们三人的家族也是湖广的缙绅,但是对于崇祯的这道旨意他们三个人却是举双手赞成的,因为他们打心眼里支持全面均田。

当初堵胤锡在归德均田时,他们就想回湖南推行均田。

崇祯却道:“这并不是均田,而只是收回各藩名下遭到侵占的庄田。”

“圣上,为什么不直接均田?”王夫之不解道,“趁现在这个机会,一劳永逸的解决湖广的土地兼并问题,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岂不快哉?”

“是啊,为何不均田?”管嗣裘和夏汝弼也是不解。

崇祯笑了笑说:“朕记得你们三个的家里也颇有田产,如果在湖广全面均田,你们家里恐怕也是难以避免,将来你们又如何回家见父母?”

“此乃私利耳。”王夫之喟然道,“均田却是国家大义。”

管嗣裘和夏汝弼也道:“个人私利焉可与国家大义相提并论哉?”

“卿等志向朕知道了。”崇祯道,“只不过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办,均田之事也不能操之过急,当务之急还是先收回各藩名下被侵占的庄田。”

“臣等明白了。”王夫之三人道,“臣等这便率兵前往长沙。”

王夫之三人刚刚离开,行辕外却忽然响起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

崇祯当即冲门外喊道:“王大伴,外面怎么回事?是谁在喊万岁?”

王承恩当即走进行辕,恭声说道:“万岁爷,是那些乱兵感念您的不杀之恩,正在三呼万岁,向万岁爷您致谢呢。”

“原来是这事。”崇祯点点头又道,“噢对了,从乱军手中缴获的金银首饰、牲口还有女子都清点出来了吗?”

左良玉镇守武昌多年,很是积攒了不少财货。

左良玉病死之后,左梦庚迟迟不归,这些财货就遭到了马进忠四人的瓜分。

马进忠等四人遭到何腾蛟诛杀之后,这些财货就又被卢光祖等十几人瓜分。

然后现在,这些财货就都归了崇祯,连同之前被扣压的牛羊马匹,以及兵乱之后一个月内抢来的财物。

崇祯估计,这笔财富的数额不会小。

正说话间,高起潜就乐颠颠走进来。

“高伴伴。”崇祯问道,“财货都清点出来了?”

“万岁爷,确切数字仍然还在核实。”高起潜一脸谄媚的道。

“不过大概的数字已经出来,银子大概有两百多万,此外还有价值一百多万的珠宝首饰以及古玩字画。”

崇祯的脸色当即垮下来。

两百多万现银外加价值一百多万的珠宝首饰,就是三百多万。

湖广经过李自成、张献忠多番劫掠,本身就已经残破不堪了,没想到左良玉坐镇武昌这几年又搜刮了这么多。

这笔账就先记着。

等将来时机成熟,就拿这个做文章,把左良玉的牌位从太庙移出来,让这样的逆臣留在太庙,简直就是对大明列祖列宗的羞辱。

左梦庚的楚国公爵位早晚也得禠夺。

“战马呢?”崇祯又问,“总共收拢了多少匹?”

高起潜道:“收拢战马七千五百余匹,牛一万五千余头,还有羊十二万余只,此外还有甲胄两万余副,腰刀或者长矛十六万余件,鸟铳大约万余支,偏厢车大约九千辆,另外还有粮食十万余石,丝绸、棉布等还在清点中。”

崇祯脸色突然间板下来:“高伴伴,你没伸手吧?”

“万岁爷!”高起潜当即噗嗵一声跪下,惶然道,“老奴哪敢伸手,再说还有那么多勤王士子在盯着呢,老奴就是想伸手也没机会哪。”

“起来吧,没伸手就好。”崇祯轻哼一声,又道,“另外你听好了,金银财宝、古玩字画或者宅第田庄,只有朕赏赐给你的,你才能拿,别人无论是谁送你的,都不许拿,更不允许胡乱伸手,否则让朕知道了,你应该知道后果。”

“是,老奴知道。”高起潜跟小鸡啄米似的点头。

心下却是哀叹道,跟着您这样的万岁爷,谁敢伸手?

“不过朕也不会亏待你们就是。”崇祯笑了笑说,“这次你们几个也是辛苦了,回京之后就去找马鸣騄领赏吧。”

“老奴谢过万岁爷。”高起潜闻言大喜。

王承恩也是跟下来道谢:“谢万岁爷赏。”

崇祯笑了笑,又接着说道:“每人十两!”

高起潜脸上的笑容僵住,原来只有十两?

崇祯却又接着加了一句:“高伴伴,别嫌少。”

第三百七十四章 兴修水利

高起潜惶然说道:“老奴不嫌少。”

崇祯语重心长的说道:“高伴伴,眼下我们大明朝用钱的地方多,朕也实在拿不出更多银子来赏赐你们,朕都两年没有置办新裳。”

“还有定王、永王他们也是两年没有置新衣。”

说到这一顿,崇祯又道:“朕是真恨不得把一两银子掰成两半花。”

“万岁爷,您对自个还有永王、定王殿下真太苛刻了。”高起潜抹着眼泪说,“老奴不要那十两银子了,就拿来给万岁爷您置办新袍子吧。”

“那不用。”崇祯摆手道,“只要你别嫌赏银少了就行。”

“不嫌少,老奴真不嫌少。”高起潜连声说道,“十两银子不少了。”

“十两银子确实不少了。”崇祯道,“参与此战的镇兵、新军、骑兵还有夷丁,他们就只有每人五两银子,噢,每人还有一只羊!”

“还有就是,被乱军掳来的那些女子。”

“还有亲人在的就放他们回去,若是没有亲人在世了,那就替她们在徐州的镇兵中寻个合适的嫁了算了,也算是个好归宿。”

“此事需吩咐徐应伟尽快办好。”

“老奴领旨。”高起潜转身离开。

不过心境却已经变得完全不一样。

高起潜心下无端多了一股使命感。

什么使命感?中兴大明的使命感。

……

此时在城外镇兵军营。

杨破奴和几个镇兵坐在篝火堆边一边烤火一边闲聊。

“入娘贼,这回算是白跑了。”王老实没好气的说道,“这些乱兵也太怂包,还没等咱们赶到呢就让新军给收拾了。”

“可不是,这回估计是拿不到赏钱了。”

“得了吧,一仗没打,你还想拿赏钱?”

“赏钱肯定是别想了,我现在就想早点回去。”

“对对对,这都已经过了惊蛰,可别误了农时。”

正说话间,一个勤王士子就走了过来:“杨破奴,你们在聊什么呢?”

“庄秀才,没聊什么。”杨破奴等十几个镇兵赶紧起身见礼,又道,“就瞎聊,都在猜测啥时候能回家。”

庄秀才道:“圣上已经下旨了,你们明天就能回家了。”

“明天就能回家了?”杨破奴等镇兵顿时大喜道,“这下就不用误了农时了,我们正担心会误了农时。”

“误不了。”庄秀才笑了笑又道,“另外赏赐也确定了。”

“赏赐?”杨破奴等十几个镇兵这下可真是喜出望外,“我们也有赏赐吗?”

“都有。”庄秀才道,“圣上说了,凡参与此次战事者,无论镇兵、新兵又或者夷丁,也不论是武将又或者是士兵,一律赏纹银五两再加一只肥羊!”

“万岁!”杨破奴、王老实等镇兵听了顿时间欢呼出声。

庄秀才笑了一下又对王老实说道:“王老实,你还没娶亲吧?”

“没呢。”王老实有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央人说了几次媒,没成。”

“那就跟我来吧。”庄秀才说完转身就走。

王老实愕然道:“有事?”

“有事。”庄秀才笑道,“有好事。”

“好事?”王老实赶紧快步跟上,“啥好事。”

“挑媳妇。”庄秀才道,“以你的战功和资历,估计能优先挑选。”

“真是挑媳妇?”王老实大喜道,“那我可得挑个屁股大又圆的,我娘说了,屁股大又圆的好生养,而且专门生儿子!”

王老实喜滋滋的跟着走了。

……

时间来到崇祯十九年(1646年)3月上旬。

崇祯在八百夷丁以及少量新军的护卫下出现在岳州府的华容县境内。

一行千余骑行走在田间地头,抬头望去,只见道路两侧尽是绿油油的麦田,几乎所有的麦苗都已经进入到抽穗期。

抽穗期之后就是灌浆期。

灌浆期之后很快就是麦熟。

自宋代之后,小麦便开始在华夏大地大规模的推广开,不光是湖广,甚至就连广东、广西都大面积种植。

因为冬小麦相比水稻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那就是冬小麦在进入汛期之前就可以成熟,也就是说,种植冬小麦不用靠天赏饭吃,而是可以稳稳的收获一季小麦,然后再播种水稻,运气好就再收一季稻谷,要是运气不好,稻谷就很有可能被洪水给淹没。

正因为这个,小麦在湖广也有大面积种植。

看着绿油油的麦田,崇祯不由得心情大好,随口吟道:“正月灯,二月鹞,三月麦管叫吹萧,今年的麦子长势不错,估计是个大丰年。”

高起潜很凑趣的接着说:“万岁爷,这两年的年景都还算不错,既没有发大水,也没有遭大旱,更没有蝗灾瘟疫,可见咱们大明已经时来运转,中兴可期!”

这几句话说得着实漂亮,便是崇祯听了也是心生欢喜,忍不住大笑。

正好一个老农背着锄头从麦田出来,崇祯直接招呼道:“老丈,老丈?”

“兀那老头。”高起潜便立刻策马上前喝道,“万岁爷在叫你呢,耳朵聋了?”

那老农却是一脸茫然的看着高起潜,根本听不懂高起潜在说啥,因为高起潜说的是根据中原雅音改编的洪武正韵。

“高起潜你做什么呢?”崇祯大怒。

崇祯的前世跟明太祖朱元璋差不多,可能因为是底层屁民出身,所以对于特权阶层的作威作福特别憎恶。

高起潜吓得一个激灵,不敢再多说。

崇祯的前世其实也算是半个湖南人,还会说几句湖南话。

当下崇祯便翻身下马,用方言问道:“老丈,这块麦田是你家的?”

“嗯,都是小老家的。”说到这麦田,老农的表情瞬间生动起来,高兴的说,“这都是当今万岁爷的恩德,分给了小老二十多亩田。”

“分田了呀?”崇祯笑问道,“族里边的老爷就没有作梗?”

“咋不作梗,赵老爷非说几万亩官田是他家的,可没有用。”老农摆了摆手,又道,“被万岁爷的士子军给镇压了,足足砍了好几十颗脑袋。”

崇祯笑了笑,又问道:“麦子长势不错,估计能收不少麦子。”

老农闻言连连点头道:“那是,今年小老家估计能收四十石麦子!就算下一季水稻颗粒无收,全家也不用饿肚子。”

“水稻怎么会颗粒无收?”崇祯问道,“岳州府没有修缮湖堤吗?”

“修是修了,不过跟没修也没啥区别。”老农摆摆手说道,“都是糊弄人的,根本就顶不了事,汛期一来肯定被冲垮。”

崇祯闻言脸色当即便垮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