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299章

作者:寂寞剑客

朱慈炯道:“儿臣以为伪顺的赢面更大,伪顺的后营权将军高一功或许不如洪承畴,但是张能、马重喜等后营的大将却要比李辅明、王朴、马科这些人强太多,大同、宣府以及蓟镇等八镇边军也是根本无法与伪顺后营相比,所以儿臣以为建奴不可能重复松锦的故事,这次搞不好就要栽个大跟斗。”

阎应元道:“臣的看法与定王恰恰相反,臣以为此次大战建奴的赢面更大,从山海关到固关再到潼关,伪顺与建奴正面交战其实从未赢过,相比我大明边军也是强不到哪儿去,何况此次归化大战伪顺在兵力上也是丝毫不占据优势。”

说此一顿,阎应元又说道:“而更为关键的是,伪顺军装备的火器数量不多且远不如建奴的火器犀利,因而胜算渺茫。”

崇祯的目光转向仍旧还在思索的徐应伟。

“徐应伟,你呢?”崇祯直接开口问道,“你怎么看?”

徐应伟道:“圣上,臣以为此战胜负难料,但如果只是伪顺后营与建奴之间的大战,则伪顺后营必败,但如果伪顺倾举国之兵去归化与建奴决战,同时喀尔喀、准噶尔以及察哈尔等蒙古诸部也纷纷赶来助战,则建奴必败无疑!”

崇祯笑道:“要是这么说,此战胜负真就只有天知道了。”

朱慈炯道:“父皇,我们要不要也插上一脚,从河南方向出兵策应?”

“我们就不凑这个热闹了。”崇祯摆摆手说,“趁现在建奴正与伪顺大战,我们正好先平了云南的叛乱,如果还有时间就顺道灭了张献忠。”

总而言之,除非伪顺有灭国之虞,否则大明是绝对不会出兵予以策应的。

在伪顺不会灭国的这个前提之下,两家打得越狠越惨,对大明才越有利。

第三百七十六章 汉阳治铁工场

朱慈炯道:“就不知道归化之战会打多久。”

徐应伟道:“若归化之战能持续半年之久,喀尔喀蒙古、察哈尔蒙古甚至于准噶尔蒙古势必不会坐视,就一定会介入到此入大战之中。”

“这我信。”崇祯道,“但是谁帮谁就不好说。”

徐应伟道:“圣上的意思是说,喀尔喀蒙古、察哈尔蒙古还有准噶尔蒙古未必就一定会站在伪顺阵营?而是可能倒向建奴?”

崇祯说道:“喀尔喀蒙古估计会站伪顺阵营,但是察哈尔蒙古和准噶尔蒙古就难说,毕竟准噶尔蒙古现在已经与伪顺接壤,然而建奴与准噶尔之间却隔了伪顺以及喀尔喀蒙古,若按照远交近攻的外交原则,准噶尔就应该站建奴。”

崇祯这虽然只是猜测,但是有无数史实做依据。

而事实上,建奴的使节确实已经找到了喀尔喀蒙古诸部以及准噶尔蒙古诸部,正与伪顺的使者展开激烈的外交战。

至于察哈尔蒙古,伪顺已经没戏了。

多尔衮已经大大的强化了对察哈尔诸部的控制。

稍稍一顿,崇祯又道:“说实话,归化之战的前景朕也看不清楚,但有一点却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短时间内肯定结束不了。”

徐应伟道:“也就是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对西南用兵。”

阎应元道:“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对西南用兵就极谨慎,因为西南道路险阻,粮草辎重转运极其困难,当地气候也极为恶劣,因而得做好充分准备。”

徐应伟道:“皕亨兄所言极是,对西南用兵确实得做好充分准备,一是兵力,需征集足够数量的兵力,二是粮秣,至少要转运足够维持大军一年所需的粮秣,三是战略,需要提前确定平定沙定洲之乱后的土司政策,若不然的话云南土司很容易复叛,朝廷就会陷入劳而无功的困境之中,西南也会成为累赘。”

徐应伟的这番话,可谓点了要害。

朱慈炯道:“云南土司肯定要改土归流。”

阎应元道:“不光是云南土司,湘鄂西土司以及川黔土司也要改,不过臣以为改土归流是个长期过程,千万不可操之过急。”

崇祯说道:“皕亨此话乃老成谋国之言。”

徐应伟道:“对西南用兵的兵力并不存在问题,只凭新军便足够,更何况圣上还准备征召湘鄂西以及川东土司兵,那就更没有问题,臣唯一提心的就是后勤,从武昌到云南路途遥远且山高水阻,且沿途都是大大小小的土司。”

“这些土司或许没胆子举兵造反,却难保不会偷袭朝廷的运输队。”

“尤其是云南的土司,因为沙定洲之乱,多多少少总会生出异心,如此一来后勤补给通道的保障就变得极为困难。”

朱慈炯深以为然的道:“大军未运,粮草先行,若不能保障后勤补给通道安全,则前线聚集的兵力越多就越危险。”

阎应元道:“所以需要有一支精兵保证粮道安全。”

崇祯却道:“只要有五千支燧发枪,就足可以保证补给线的安全。”

稍稍一顿,又说道:“说到燧发枪,汉阳的冶铁工场已经建成了,据说三天前就已经炼出第一炉铁水,我们现在就去工场一观。”

朱慈炯、徐应伟还有阎应元欣然领命。

当下崇祯便在夷丁护卫下渡江前来汉阳。

吴晋锡接到消息后,提前带人来江边迎驾。

又将崇祯一行带到龟山北麓的汉阳冶铁工场。

只见龟山北麓与汉江之间已经建起了一排排的土坏房,少说也有上千间。

整个冶铁工场四周都筑有一丈五尺高的围墙,每隔五十步还有一座岗楼,岗楼上已经有新军在站岗,围墙内外还有新军巡逻队来回巡逻。

所以说,这既是冶铁工场,也是一座大兵营,更加是一个大监狱。

“圣上,这一片是羁押区,傍晚下了工之后,所有劳役都会被押回这里,以方便集中看管。”吴晋锡先是伸手指了指那一排排的土坏房,又指着前方龟山北麓说道,“冶炼工场则在前面的山脚,占地足有数万亩。”

走了差不多有小半个时辰,终于来到龟山下。

崇祯一眼就看到两座土山,一座土山为褐色,一座则为黑色。

“圣上请看。”吴晋锡指着两座土山说道,“褐色的是为矿料,黑色的是煤炭,皆是从附近矿山开采得来,武昌府以及周边诸县的地底下蕴含着大量矿藏,不光是铁矿以及煤炭,甚至于还有铜矿等,只不过良莠不齐很难以筛选。”

这个情况崇祯倒是很清楚,国内的金属矿藏品位一般都不高。

比如说铁矿,国内几乎没有40%以上富矿,而像澳洲的铁矿品位大多在60%。

更重要的是,澳洲的铁矿几乎都是浅表层,不像国内的铁矿深藏在地下非常难开采,说老实话,这样一块富饶之地最后沦为了盎撒流放罪犯的罪恶之地,属实是浪费了,所以在这个世界,崇祯绝不会容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等离得近了,才看到正有一队队的劳役用鸡公车不断的将矿料以及煤炭从汉江边的码头运送到土山之上。

从江边到工场之间,一路都有新军在站岗。

转过两座土山之后,眼前豁然出现一座座高耸的炼炉,而且正在冒烟。

还有一队队的劳役袒胸露背,正站在炼炉前的风箱前,拼尽全力鼓风。

“圣上再请看这里。”吴晋锡将崇祯带到了一座高炉前,“这便是刚建好的炼铁炉,每炉可炼两万斤矿料,六个时辰一炉,每炉可以出铁六千斤有奇,如此一座炼铁炉一日便可出铁一万两千斤有奇。”

崇祯绕着炼铁炉仔细的转了一圈。

这玩意看着跟某年代的土高炉也没什么区别。

某年代的土高炉可是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尤其是对于森林覆盖率造成了不可修复的伤害,但是在这个时代就不用考虑环保这些东西。

连工业时代都还没有正式开启呢,谈什么环保?

崇祯又仔细的观察了下建筑工艺,还建得挺考究的。

由此也足以证明大明的炼铁工艺其实已经非常成熟,无论是搭建高炉、炼制焦炭又或者炒钢、灌钢法都已经有了成熟的流程。

让崇祯比较意外的是,大明居然已经有了炼焦工艺。

比如说此时,在炼铁炉的旁边就堆放着一堆堆焦炭。

见崇祯目光盯着焦炭,吴晋锡便立刻解释道:“圣上,武昌附近的煤炭泥渣太多,属实不佳,即便是炼制成焦炭也是不比山西产的焦炭,正因此,炼制出来的铁料质地欠佳,不要说是跟闽铁相比,便是粤铁也颇不如。”

大明的铁料,最优便是闽铁,是用木炭炼制。

闽铁之下便轮到粤铁,在广东佛山一带炼制。

崇祯无奈道:“可眼下山西在建制的控制之下,何况山西道路遥远,也不可能将山西的煤炭运到汉口来,如之奈何?”

如果已经进入工业时代,倒是可以修一条铁路。

可问题是现在连蒸汽机的验证机都没有造出来,修了铁路又有何用?

吴晋锡说道:“山西的煤炭自然不可能运来汉口,但是施州卫的煤炭却可以通过夷水以及溇水运来汉口,此外施州的铁矿也比武昌的铁矿好。”

说到这一顿,吴晋锡又道:“所以臣请在施州卫开矿。”

“这没问题。”崇祯满口答应下来,“只要你认为必要,就尽可以去办。”

“包括那十万个劳役,也全权由你支配。”说到这一顿,崇祯又接着说,“朕只要你保证一桩事,年出铁两千万斤!你若是办不到,朕就要拿你是问。”

“两千万斤完全没问题。”吴晋锡一指炼铁炉说道,“只是这一炉,只要矿料以及焦炭能够足额供应,一年便可出铁四百万斤有奇。”

“是以只需要建造五座这样的炼铁炉,一年便足出铁两千万斤!”

“那真不错。”崇祯欣然问道,“像这样的炼铁炉建成了多少座?”

说到这,吴晋锡脸上便露出尴尬之色,轻咳一声说道:“回圣上,像这样的炼铁炉已经建成了十座,只不过三天也是难得炼一炉。”

听到这,崇祯便明白了,问题不在炼铁炉。

建钢厂是个系统性工程,并不是找个地方搭一座炼铁炉就完事了。

你得有铁矿,你得开矿,开了矿你得运输,运到冶铁工场之后还需要进行处理,然后煤炭也得开采运输,还要炼焦。

从一无所有到建成一座大型炼铁工场,要做的事太多。

吴晋锡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成工场并炼出第一炉铁,已经殊为不易,不能再对他苛求更多,不得不说,大明其实并不缺乏人才。

不缺带兵的,不缺理政的,技术性官员也是人才济济。

但是人才再多也还是败给了土地兼并,着实令人扼腕。

当下崇祯说道:“吴卿你也别太过着急,今年你只要先把场子建起来,再把各个环节理顺了,从明年开始朕才会问你要足额的铁料。”

第三百七十七章 巾帼英雄

“圣上,这你尽管放心。”吴晋锡闻言松了口气,又拍着自己的胸脯说道,“从明年开始若是做不到年出铁两千万斤,尽管拿臣问罪。”

说话间,一行人已经来到了一口方塘之前。

只见十几个袒胸露背的劳役手持着柳木,正满头大汗的翻炒铁料。

只见每翻炒一次,劳役手中的柳木便会被烧灼两三寸,短了则换。

吴晋锡接着说道:“圣上请看,这便是天工开物中所载的炒铁之法,刚从炼铁炉中炼出之铁为生铁,硬且脆,不可以锉削或者钻孔,经柳木翻炒之后则为熟铁,相较生铁要柔软得多但是坚韧,不易断,可用于锻打各种铁器,比如铁锅等。”

崇祯点点头又道:“这是炒铁,然而你之前说的炒钢呢?”

“炒铁便是炒钢。”吴晋锡指着翻炒之后被分割成一个一个的方形的还没有完全冷却的大铁锭说道,“此间全在于工匠对火候的掌握,炒全熟则为熟铁,半熟则为钢,不过眼下这些工匠火候还差得远,还需要时间慢慢的磨炼。”

此法看似很粗糙,但从原理是完全说得通的。

根据翻炒火候的不同,可以获得高碳钢、低碳钢又或者熟铁。

崇祯看了眼正在炒铁的劳役,只见一个个不是很积极的样子。

这个也可以理解,这些劳役的地位就连最底层的匠户都不如,至少匠户还享有婚配以及单独建屋居住的权力,可这些劳役下工之后就会被关中集体宿舍,别说是婚配,就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被剥夺掉。

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有积极性。

反正积极干活是一天,浑浑噩噩也是一天。

当下崇祯皱眉道:“吴卿,你跟这些劳役说,如果他们表现好,比如说非常好的掌握了炒钢的火候,炒出来的钢铁既坚硬又坚韧,就可以免除劳役的身份,从此转为汉阳冶铁工场的正式工匠,不仅恢复人身自由,还有工钱可领!”

这相当于就是成为了汉阳冶铁工场的第一批正式工人。

“领旨。”吴晋锡当即走到那些劳役跟前大声的宣布崇祯的指意。

紧接着,正在劳作的劳役便纷纷向着崇祯所在方向跪下,口中连呼万岁。

……

从汉阳冶铁工场回来,崇祯就正式下诏,令湘鄂西川东的大小土司,点集所部土司兵于六月初一前赶到武昌听调。

诏令下达之后不到一个月,五月上旬时,第一个土司就赶到了武昌。

让崇祯感到意外的是,头一个奉诏赶到武昌的居然不是最近的鄂西土司,而是川东的石砫宣抚司,忠贞侯秦良玉。

听闻秦良玉率领白杆兵到了武昌,崇祯急忙出迎。

秦良玉和石砫宣抚司的白杆兵是乘坐竹筏顺长江而下的,所以才会来得这么快,要不然如果走陆路的话,少说也要走两个月。

崇祯赶到时,秦良玉正在码头边上整兵。

远远看过去,白杆兵仍还是那支白杆兵,队列整齐森严。

但是走近了,崇祯却鼻子一酸险些落泪,因为白杆兵身上的装备已经不能简单的用寒酸俩字来加以形容,这简直就是一群叫花子啊。

铁甲、棉甲是没有的,甚至连战袄都没有。

每个白杆兵穿的都是破破烂烂的麻衣或葛衣。

双脚一律都是光着的,就连一双草鞋都没有。

看上去唯一还像点样的唯有手中的白杆长枪。

这样的军队,不自禁的就让崇祯联想到了三百年后另外一支出川的军队,可见传承这种东西是真实存在,有些东西真的是刻在了骨子里。

秦良玉也看到了崇祯,赶紧率诸侄诸孙迎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