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330章

作者:寂寞剑客

“没有掺和最好。”柳如是说道,“当今圣上是有大志向的,也堪称是个真正体恤贫苦百姓的好皇帝,他不会由着粮商胡来的。”

第四百一十七章 北伐前奏

崇祯十九年,除夕夜。

今年的南京,除夕夜的烟花较去年更加的璀璨。

因为去年仅仅只有紫禁城以及少数豪门放烟花,但是今年的除夕夜,却是家家户户几乎都在尽情放烟花。

郑森甚至还把烟花带到了天上。

这小子,也不怕烟花失火把他的飞车给点着了。

看着夜空中绽放开来的一朵朵绚烂的烟花图案,崇祯喟然道:“又是一年。”

“是啊,又过了一年。”朱慈烺一脸振奋的说道,“大明的国势也更兴盛了,不出意外的话,转了年就可以北伐了。”

“北伐?”朱慈炯一脸的期待。

朱慈炤对这些话题却毫不关心,只顾着放地老鼠。

点燃一只地老鼠之后,又对着满地乱窜的地毛鼠跳脚欢呼,熊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国事跟我有什么关系?

康曦抱着裹得严严实实的朱和埅远远的站在檐下。

冉三娘陪在康曦旁边喁喁低语,不时用羡慕的眼神看一眼襁褓中的皇长孙。

算起来,圣上已经在她这块地里耕种不下五十次,她这块地不可谓不肥沃,可就是不见有种子发芽,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宫门外,高起潜一溜小跑的过来。

“万岁爷,万岁爷……”隔老远高起潜就开始喊。

“喊什么,喊什么?”崇祯没好气道,“这还没到子时呢,就急着要红包?”

“万岁爷,徐大人和阎大人到南京了!”高起潜兴奋的道,“两位大人已经带着一万五千新军从燕子矶码头上岸了。”

“徐应伟和阎应元回南京了?”

崇祯闻言顿时间大喜:“走,回国子监!”

崇祯说完就走,也顾不上在紫禁城守岁。

朱慈烺和朱慈炯也是毫不犹豫的跟上去。

只有朱慈炤愕然问道:“父皇,你咋走了?”

“炤儿,转了年你就十二岁了,也长大了,今晚就由你代替父皇守岁吧。”崇祯头也不回的往外走,“不要忘了多放些爆竹,驱赶年兽。”

“父皇,你就放心走吧,此事就交给儿臣了。”

朱慈炤果断担起为老朱家驱赶年兽的伟大使命。

崇祯父子三人走到贤集门外之时,只见整座国子监都静悄悄的,再不复往日的喧嚣以及热闹,因为六千多士子都放假回家了。

但是仍还有轮班的夷丁在国子监值守。

还有一营骑兵驻扎在国子监右边的小校场。

父子三人回到彝伦堂坐下没多久,徐应伟和阎应元就匆匆赶到,两人都是一脸风尘,棉甲上面甚至还有薄薄的积雪。

“怎么,外面又下雪了。”崇祯讶然说道。

徐应伟和阎应元向着崇祯长揖道:“臣等叩请圣上金安。”

“免礼。”崇祯微一肃手,又问道,“云南的局面怎样了?”

徐应伟道:“回圣上,先后叛乱的陇川宣抚司、车里宣慰司以及勐缅宣抚司都已经被平定了,云南的改土改流已经基本完成了。”

崇祯又道:“广西呢?广西怎么样了?”

阎应元道:“广西还没平定,华夏仍还在苦战。”

朱慈炯道:“这么看来这广西狼兵确实比云南土兵更能打。”

崇祯又问:“十万广西狼兵的家眷呢?有没有送去昆明府?”

徐应伟道:“广西狼兵的家眷已经送到了昆明,他们也不闹事了,一个个的都在感念圣上您的恩德呢,说现在过的日子比在广西时好多了。”

“这就好。”崇祯欣然点头,又说道,“徐应伟、阎应元,你们来。”

说完起身,崇祯带着徐应伟和阎应元来到北墙的舆图前,朱慈烺和朱慈炯两兄弟也跟着站到了舆图前。

“眼下已经有两万新军装备了燧发枪。”

“单凭这点兵力,要想跟建奴决战是远远不够的。”

“但是如果什么事情都不做,朕又觉得太过保守。”

“毕竟我们在积蓄军力之时,建奴也是没有闲着。”

说此一顿,又接着说:“所以朕想找一个合适的点,消耗建奴。”

徐应伟跟阎应元闻言顿时精神一振,迫不及待的问:“圣上这是要北伐吗?”

“不能算真正的北伐,最多只能算北伐的前期准备。”崇祯说到这里一顿,又道,“你们两个不妨猜猜,朕会选择哪个方向用兵?”

说完又对朱慈烺和朱慈炯说:“烺儿、炯儿你们也猜。”

说到北伐,所有人都知道肯定要北伐,但是崇祯确实从未在人前提及此事,更没有对任何人提及北伐的全盘计划。

当下四人对着舆图陷入沉思。

片刻之后,朱慈炯率先说道:“儿臣以为父皇会对山东用兵。”

“理由呢?”崇祯笑着问道,“对山东用兵能有什么好处呢?”

朱慈炯道:“因为对山东的衮州、东昌府用兵,就可以经由运河输送辎重,可以极大的减少粮秣损耗。”

“有进步,开始考虑后勤了。”

崇祯笑道:“不过考虑得还是不够全面,此次用兵并非决战,动用的兵力顶多也就一两万人,纵然不从水路运粮,消耗也不会很大。”

这时候朱慈烺忽然说:“父皇,儿臣以为此时应该对山西用兵。”

“对山西用兵?”这个却是崇祯都没有想到的,当下讶然问道,“理由呢?对山西用兵又有什么样的好处?”

“儿臣以为至少有三大利好。”

朱慈烺道:“其一,可以经由开封府直接杀入怀庆府,再从怀庆府杀入山西,距离并不算远,运粮也不是很难。”

“其二,根据细作提供的情报可知,留守山西的建奴很少,大多是新组建的绿营兵,这些绿营兵多是我大明边军,父皇可遣人进行策反,纵然不成功,也可以离间绿营兵与建奴的关系,如此一来则必然会削弱绿营兵之抵抗意志。”

“其三,则是可以通过这一路偏师,挑起伪顺与建奴决战,达成四两拨千斤之效果,因为一旦我军杀入山西,甚至不用进山西,只要杀入怀庆府,伪顺就必然会跟着出兵山西,因为伪顺承受不起山西重归于大明的后果。”

“不错。”崇祯欣然点头,开始学会从战略层面考虑问题了。

顿了顿,又说道:“不过,烺儿你还是有些过于一厢情愿了,第一点且不说,第二点和第三点就严重错估了你的对手,先说第二点,离间绿营可能导致建奴与绿营反目,但也可能挖一个大坑把我们自己给埋了。”

朱慈烺轻唔了声,又说道:“父皇是担心山西的绿营兵会将计就将,暗中向建奴告密,然后反过来算计我们?”

“人心似水,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崇祯肃然说道,“何况姜瓖、吴三桂之流原本就不值得信任,把希望寄托在这种小人身上,就必然会吃大亏。”

顿了顿,又说道:“第三点,你对伪顺的判断也只对了一半。”

“伪顺承受不起山西重归大明的后果,这一点你说的并没错。”

“所以如果我军经由怀庆府杀入山西,伪顺肯定会跟着发兵,但是伪顺发兵不是要跟着我们联起手来打建奴,而只会跟建奴联起手来打我们。”

“父皇,不会吧?”朱慈烺愕然说道,“李自成不是与您有君子协定?”

“那就只是个口头协定。”崇祯摆手说,“千万不要对李自成抱有太高期望,此人就只是个驿卒而已,也别指望他真的认同华夷之别。”

朱慈烺顿时哑了,他刚准备拿这个反驳的。

这时候,阎应元说道:“圣上,臣以为对山东用兵太过保守,而对山西用兵则极有可能陷于腹背受敌之困境,还有可能导致大明与伪顺之间的关系破裂,所以最好的选择应该是直接从海路突袭大沽口!”

“什么,突袭大沽口?!”

朱慈烺、朱慈炯失声低叫起来。

很显然,小哥俩都被阎应元震惊到。

“对,突袭大沽口。”阎应元拍了拍舆图上大沽口所在的位置,又接着说,“首先,建奴绝想不到我们会从海路突袭大沽口,再加上我军又有水师炮火支援,定然可以非常轻松的拿下大沽口。”

“其次,大沽口离天津卫有一百里,离京师更是足有三百多里,建奴从接到消息、点集大军再然后杀到大沽口,最快也得十天!有了这十天时间,足够我军修建即防御工事,再加上又可以得到水师支援,固守当无问题。”

“第三,大沽口背靠北海(渤海),水师的战船以及商队的粮船可以直达大沽口,不用担心会被建奴切断粮道,因而可以久守。”

说到这一顿,又道:“圣上,臣只需五千新军便可以守住大沽口。”

“很好。”崇祯也不说可以,也不说不可以,反而又问徐应伟道,“徐应伟,你呢?你怎么不说话呀?莫非你不赞成出兵?”

“非也。”徐应伟摇摇头说道,“臣只是在考虑一个问题。”

“是吗?”崇祯笑问道,“却不知你在考虑什么样的问题?”

“臣在考虑如何一战击灭建奴。”徐应伟肃然道,“不令其成为第二个北元。”

第四百一十八章 抢占辽东

“第二个北元?”

阎应元闻言也是一愣。

他还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徐应伟点点头,又接着说:“蒙古发端于斡难河畔,原本不过一蛮夷部落,最终却在机缘巧合下入主中原。”

“致使汉家衣冠沦丧,神州陆沉。”

“幸有我太祖高皇帝,力挽狂澜救儒家宗庙于危难。”

“然而,蒙元败走漠北老巢之后,奋太祖成祖二世之威烈却未能一朝击灭。”

“是以臣不能不担心,待他日建奴被我大明天兵逐出京师之后,是否也会败走辽东乃至于赫图阿拉?是否也会如北元般为祸数百年仍难以剿灭?”

听到这,阎应元还有朱慈烺、朱慈炯三人都陷入沉思。

只有崇祯知道,北元的故事绝对不会在建奴身上重演,因为建奴不是北元,他崇祯也不是永乐大帝,但是徐应伟的这等战略远见却是很值得称道。

因为徐应伟跟他想一块去了,那就是抄截建奴的后路!

即便是将来有朝一日建奴逃回了辽东,甚至逃窜进了赫图阿拉的深山老林,崇祯也有信心将其剿灭,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有机会将建奴歼灭在关内,为什么不呢?在关内歼灭建奴总要比跑到白山黑水间跟建奴打游击要轻松容易得多。

阎应元无疑是一个战术鬼才,徐应伟则更具战略眼光。

当下崇祯问道:“所以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消除这一隐忧?”

“圣上,只有一个办法。”徐应伟道,“那就是抢占辽东!”

“抢占辽东?”朱慈炯说道,“这怕是不行吧,辽东可是建奴老巢。”

徐应伟说道:“辽东虽然是建奴老巢,但是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情报,建奴的此次入关可以说是倾巢出动……”

“倾巢出动?”朱慈炯说道,“没有这回事吧?”

朱慈烺也道:“三弟说的没错,我们根本就没有来自辽东的情报源。”

“太子,定王,此事无需来自辽东的情报源。”徐应伟笑了笑又道,“只需要京师的情报源就可以推断出来。”

朱慈炯问道:“此事如何推断?”

徐应伟说道:“臣翻过万历年间的鱼鳞图册,在建奴崛起之前辽东都司的总口数大约在两百万左右,此后老奴肆虐数十年,辽东都司之总口数锐减至不足百万,再然后有将近五十万辽民内迁,所以辽东之汉民口数在五十万左右。”

顿了顿,又道:“这五十万汉民大多沦为包衣。”

朱慈炯点头道:“嗯,你的这个推断还是可信的。”

徐应伟又说道:“崇祯十七年春,建奴从伪顺手中夺得京师之后,建奴伪帝顺治率领三十万满人及五十万包衣大举迁入关内,这也是可查的。”

“伪帝顺治率满汉八十万人进关,这个倒是事实。”朱慈烺点头道,“这么说,建奴在关外确实没什么人了,因为满人的总口数也就三十万人。”

“还真是这样。”朱慈炯恍然说道,“辽东岂不是成了一片不毛之地?”

“不毛之地还不至于。”徐应伟摇了摇头,又说道,“不过没多少人却是事实,此时以一路偏师击之,犹如铁削泥!”

“然而这仍只是推测。”朱慈烺道。

“万一情报有误,满人的总口数不止三十万人呢?”

“情报应该属实。”徐应伟摆手说,“因为从建奴的牛录数可以倒推出总口数,建奴共有三百多牛录,九万多壮丁,算上老幼妇孺最多三十万。”

“烺儿,有贞的分析没问题,满人的总口数最多三十万。”崇祯道,“此时的辽东几乎就是不毛之地,顶多也就是一两万披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