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332章

作者:寂寞剑客

其中有个穿郡王龙袍的脸色很难堪,估计就是靖江王。

不过崇祯根本没有理会,朕管你心情好坏?心情不好拿脑袋撞墙去。

宗室子弟之后就是勋贵,也有不少熟面孔,比如说闽国公郑芝龙,又比如说楚国公左梦庚,再比如说夏国公黄得功。

还有一等忠勇子金声桓等边军旧将。

崇祯便走上前去与黄得功等人逐一握手并且寒暄几句。

郑芝龙、黄得功等人新晋勋贵便有些懵,跟圣上握手?

徐弘基、朱国弼、常延龄、刘孔昭等老勋贵便也等着崇祯走过来与他们握手,然而崇祯却直接就从他们面前走了过去。

一个人不可能讨好所有人。

大明若想要中兴,就势必要将原来的旧贵族得罪个遍,这是绝对不可避免的。

所以完全没必要把宝贵的精力浪费在这些旧勋贵身上,反正这些旧勋贵已经掀不起什么浪,油水也已经被榨得差不多。

勋贵的后面便是文武官员。

此外还有内务府的一些官员。

汇合了所有人后,一班人浩浩荡荡的向着大祀坛而来。

就在崇祯带着宗室子弟、新旧勋臣及文武百官到大祀坛祭告天地的同一时间,多尔衮也在玉河桥东萨满堂举行新年祭祀。

建奴的国教虽然已经从萨满教改成喇嘛黄教,

但是大年初一祭祀萨满的仪式却被保留下来,这也是对老奴奴尔哈赤的尊重。

祭祀萨满的仪式没什么意思,有意思的是由谁来主祭?是由小皇帝顺治主祭,还是由多尔衮这个皇父摄政王来负责主祭?

小皇帝福临现在已经十岁了,个头也窜到多尔衮肩膀。

不过福临对多尔衮却更恭顺,甚至直接改口称皇阿玛。

“皇阿玛。”福临恭敬的说道,“今年就由你来主祭吧。”

“这不好吧?”多尔衮假惺惺的说,“摄政王主祭不合适。”

“摄政王主祭有何不可?”刚林立刻出列说,“昔老汗身子不适时,皆是由大贝勒代为祭祀,大贝勒可,皇父摄政王有何不可?”

在场的不少八旗贵族闻言都是怒视刚林。

甚至就连多尔衮的亲哥阿济格也是神情不善。

在福临的坚持下,最后还是多尔衮主持祭祀。

祭祀完了萨满神,更有意思的一幕来了,因为按照礼仪,接下来就该是皇帝与皇后到坤宁宫中祭祀送子娘娘,祈求皇室的子嗣多多。

这个以前是没有,因为福临还没有大婚。

但现在改由多尔衮主祭,那就可以祭祀了。

多尔衮虽有福晋,可他的福晋并不是皇后。

布木布泰倒是挺合适的,可是她毕竟还没有嫁给多尔衮。

但是今年的多尔衮也不知道是不是脑筋搭牢了,居然强拉着布木布泰并排跪倒在送子娘娘的神龛下连叩了九个响头。

更绝的还是福临这个小皇帝。

等多尔衮和布木布泰起身后,福临便啪啪一甩衣袖跪倒在两人跟前,高声说:“儿臣福临恭祝皇阿玛和皇额娘多子多福。”

“皇儿平身。”多尔衮一脸满足。

布木布泰也是俏脸晕红,不知是气的还是羞的?

但是底下观礼的镶黄旗、正黄旗贵族诸如鳌拜、谭泰、塔瞻、图赖还有巩阿岱等却一个个气得脸色铁青,浑身发抖。

终于走完新年祭祀流程,多尔衮带着多铎回睿亲王府。

“十四哥,福临这小崽子肯定是装的。”多铎小声说道,“你得当心,这小崽子小小年纪就有此等隐忍,长大还得了?宜趁早除之。”

“老十五,你着什么急。”多尔衮摆手道,“朕自有打算。”

多铎神情一动,又问道:“十四哥,这么说来今天的祭祀你是故意为之?”

“要不然呢?你以为我会有那么蠢?蠢到因为一个女人触怒两黄旗贵族?”多尔衮轻哼一声又说道,“这是一次试探,也是引诱。”

多铎道:“引诱那些对十四哥不满的人跳出来?然后借机搞一次旗务整顿?最好是再进行一次换旗,把我们两白旗和两黄旗的旗色换回来。”

“换旗?”多尔衮哼声道,“朕想要的可不仅仅只是换旗。”

顿了顿,多尔衮脸上又露出一抹忧色,接着说:“老十五,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老汗创立的八旗议政制度已经对大清的壮大形成了阻碍。”

多铎凛然道:“十四哥,你要废除八旗议政制度?”

“是的。”多尔衮说道,“大清的皇权必须得集中。”

第四百二十章 八旗改革

兄弟二人回到睿亲王府时,洪承畴、范文程还有宁完我早已经等在了东暖阁,建奴的新年祭祀只有满洲贵族才能参加,汉臣是没有资格的。

洪承畴他们只能在睿亲王府等着给多尔衮拜新年。

多尔衮和多铎两人一进来,洪承畴三人便啪啪甩袖单膝跪倒在地上:“奴才等恭祝两位主子新年安康,大清国泰民安。”

“呵呵好,看赏。”多尔衮笑着说道。

侯方域便立刻举着一只托盘走了出来。

只见托盘上放着三只木匣,木匣敞开着,

里边装的赫然是一颗颗几乎有拇指大的东珠。

这些东珠在灯火的映衬下,反射出炫目的光辉。

多尔衮笑着说道:“三位先生去年一年为大清殚精竭虑、出谋划策,都辛苦了,这是辽东将军刚进贡的东珠,些许薄礼不成敬意。”

“主子,这恩赏属实太过了。”洪承畴等推辞道。

旁边的多铎也不免有些嫉妒,赏赐他的东珠都没这么多。

“拿着。”多尔衮一摆手说道,“三位先生若不收,那便是嫌少。”

“奴才等惶恐。”见多尔衮如此说,洪承畴三人只能诚惶诚恐的收下。

依礼数,给多尔衮拜完了新年之后,洪承畴三人就可以回家了,但是今年他们刚打算离开却被多尔衮叫住。

“三位先生且慢走。”多尔衮招手说,“朕还有要事与尔等相商。”

洪承畴三人便立刻又折返回来,一脸恭敬的站在炕前等着多尔衮发话,他们隐约有一种直觉,今天要议的事将直接决定大清国运。

多尔衮低头沉吟了片刻,说道:“从南边传来的消息都不怎么好。”

“崇祯的‘煤山悟道’或者真有其事,因为自从崇祯被逐出京师逃到南京之后,其在军事政事上的一应举措与之前简直判若云泥。”

“军事上,其在徐州大战中的表现就不说了。”

“朕刚刚还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就在大清与伪顺决战河套之时,崇祯也带着二十万大军平定了云南土司之乱,甚至还在湘鄂西、广西及云南推行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洪承畴三人闻言一愣,崇祯竟然要推行改土归流么?

范文程说道:“主子,改土归流此举乃取乱之道,从此西南边陲多事矣。”

宁完我也道:“宪斗兄所言极是,改土归流从长远看确实利国利民,但是短时间内却只会导致民心丧乱、国力疲弊,崇祯此举真鼠目寸光,主子可速遣心腹前往西南边陲,暗中联络西南大小土司,密谋举事。”

范文程说道:“如此则西南大乱,南明之国力将严重受损,其军力也会受到西南土司的极大牵制,这就给了我大清可乘之机。”

“唉,天不遂人愿哪。”多尔衮却轻叹一声说道,“朕得到的消息是,湘鄂西以及云南的土司都没有闹事,广西土司虽有闹事,但也难成气候,南明之国力并没有遭到削弱,其军力也没有遭到牵制。”

“啊?”范文程和宁完我愣在那。

推行改土归流都没有导致暴乱吗?

崇祯这狗皇帝现在竟有此等能耐?

洪承畴也是一脸悒郁,大明隐隐真有了中兴之象?

多尔衮接着说道:“除了对西南用兵以及改土归流,崇祯于治国理政方面相比以前也是有了极大的长进,据说眼下的江南市井繁荣、百业兴盛,家家户户都能吃得起白饭,穿得起棉衣,着实令人难以置信。”

“这?”洪承畴三人面面相觑了。

江南家家户户吃得起白饭,穿得起棉衣?

多铎也是不相信,皱眉说:“十四哥,这会不会是骆祚久、骆祚昌那两个狗奴才故意危言悚听,以增加用度?”

多尔衮摇摇头说:“朕已经派人去核实了。”

稍稍一顿,多尔衮又说道:“不管骆祚久、骆祚昌有没有夸大其词,但有一点却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南明的国势已经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势头,如果不能遏止这种势头,则我大清与南明之间的国力差距只会变得更加悬殊。”

洪承畴三人忍不住对视一眼,话题转到他们期望的议题了。

当下洪承畴便顺着多尔衮的话意说道:“主子所言极是,不说别的,只说人口数量上我大清与南明之间就不可以道里计。”

“根据万历间之鱼鳞图册,北直原有成丁400余万,算上妇孺不少于1000万,然而截止去年底为止,北直算上我大清从关外内迁之旗丁包衣,全部成丁也不过150余万,算上妇孺也不过300余万口。”

“人口之损失实在太大了。”

“长此以往,双方的人口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说到这一顿,洪承畴又道:“人口差距的悬殊,必然导致双方国力的巨大差距,届时南明能调动之人力物力以及军力,恐十倍于我大清矣。”

“纵百倍于我大清又如何?”多铎不以为然道,“昔老汗方举事时,我建州之总口数不过十万,八旗勇士更不过四万,不照样打败了拥有上亿人口数百万大军之大明朝廷?可见人口数多少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洪承畴立刻闭上自己的嘴巴。

永远都不要尝试去说服别人。

如果多尔衮、多铎兄弟不认同,说什么都没用。

不过洪承畴隐隐约约有种直觉,多尔衮似乎已经意识到了人口数不足是真的会导致大清灭国的,所以有希望改变既定国策。

至少不能再欺压迫害北直之汉民。

同时还要对八旗制度做出重大改革。

“老十五,你这话可说错了。”多尔衮幽幽说道,“今时不同往日了,老汗在时,可以靠着大稍弓还有巴牙喇兵打遍满洲,可是现在还能行吗?”

“君之津一战,要不是有汤若望督造之燧发枪以及红夷大炮,我大清兵就败了。”

“今后决定战争胜负的已经不再是大稍弓以及大清的巴牙喇,而是变成燧发枪、红夷大炮以及双方的炮手、火枪手。”

“大稍弓再犀利能比得过燧发枪吗?”

“甲胄再坚固,能挡得住燧发枪的近距离射击吗?”

“朕知道你会说有楯车,可是楯车能挡住大炮吗?”

“老十五,你想过没有,大清养成一个巴牙喇需要多大代价?然而绿营兵训练一个火枪手只需三个月,但是巴牙喇现在有可能打不过火枪手。”

轻叹一声,多尔衮又道:“老十五,时代已经变了。”

多铎被说得哑口无言,因为多尔衮说的是事实,他无从反驳。

“今后是火器的时代。”多尔衮道,“除了八旗蒙古保留骑射,我们八旗满洲也要全面换装火器,重甲大稍弓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主子英明!”洪承畴感动得差点想哭。

多尔衮又道:“重甲大稍弓跟不上时代,八旗制度也同样跟不上这个时代了,所以必须得加以改革才行,必须学汉人推行中央集权。”

“如果不能将八旗拧成一股绳,力往一处使,如何与南明争?”

说到这一顿,多尔衮又肃然说:“今后大清所有之人力物力及财力必须由内务府统一调配,任何人胆敢反对,一律杀无赦。”

多铎闻言愣了下,怎么成了内务府统一调配?

内务府是由黄台吉设的一个内廷衙门,掌管宫里的一应事务。

让内务府统一调配大清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那不是拱手将大权送给福临?老十四你是不是得了失心疯?又或者被布木布泰给迷晕了头?

但是多尔衮的下一句立刻打消了多铎的顾虑。

多尔衮接着说道:“老十五,现在开始你就是领侍卫内大臣,总管内务府。”

多铎便赶紧下炕,啪啪一甩衣袖又单膝跪地:“臣弟领命,十四哥你放心,臣弟定将内务府打理得如臂使指。”

“步子不要太大,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多尔衮沉吟着说:“第一步,还是先改革军制,换装火器。”

“臣弟明白。”多铎点头道,“臣弟回头就让汤若望加大燧发枪的生产力度,在一年内造出五万支燧发枪,再还有五百门红衣大炮。”

多尔衮说道:“更重要的还是军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