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341章

作者:寂寞剑客

“相信他们收到我的信之后一定会动身前来大明。”

“那真是太好了,那就拜托你给他们两个写封信。”

“当然,很荣幸能够为皇帝陛下您效劳,不过我能冒昧问一句,皇帝陛下为何对伽利略大师的弟子如此推崇?”

“是这样,我听说伽利略发明了许多科学仪器,有天文望远镜,有温度计,而且还有气压计,这些仪器都是大明急需的。”

天文望远镜并不是最急需的,但是温度计和气压计是真的急需。

因为要想造出工业用蒸汽计,就绝对离不开温度计以及气压计,要是没有一个可靠的仪器来测量压力,很容易发生爆缸,甚至爆炸。

帕斯卡微笑着说:“如果只是天文望远镜、温度计以及气压计,我其实也可以替皇帝陛下您制造出来,当然,需要一批能工巧匠才行。”

“工匠没有问题,大明最不缺的就是工匠。”

崇祯大喜,又趁热打铁问道:“那你能造出显微镜吗?”

“显微镜?当然也没有问题。”帕斯卡不假思索的道,“只要优质的玻璃以及经验丰富的工匠,造出显微镜完全不成问题,毕竟显微镜的原理并没有多复杂。”

“太好了。”崇祯当即拍板说,“帕斯卡,接下来你的主要工作主要就两样,一是根据欧洲各所大学的教材编写一套国子监的物理学、数学教材,然后适当的降低难度,编写一套适合孩子学习的难度稍低的物理学及数学教材。”

“当然,身为物理学院及数学院的院长,这是不可推卸的职责。”

帕斯卡满口答应下来,又问:“另外一项工作是不是制作天文望远镜、显微镜、温度计以及气压计?这也没问题,很容易就能完成。”

安排好帕斯卡的工作,崇祯又找上玻义耳。

“尊敬的皇帝陛下,有什么能为您效劳的吗?”

面对崇祯,玻义耳显得有些受宠若惊,主要是心虚。

这次前来大明的三十六个年轻人,就数他们家的家境最差。

“玻义耳,你听说过雷酸汞吗?”崇祯一上来就直奔主题,他只知道底火的成分是雷酸汞,但是雷酸汞是什么时候发明的,由谁发明的他就一概不知。

就算前世的时候无意中读到过,也不可能当成知识点反复记背。

毕竟穿越这种事情谁能想得到?要不然非得把百科全书从头背下来。

“雷酸汞?”玻义耳一脸懵逼的看着崇祯,随即怀疑是不是通译没译对。

当下玻义耳抓着拉丁语通译比划了好半天,但最后还是没能获得想要的结果。

玻义耳心下顿时慌的一批,心说这下完了,压根就没听说过雷酸汞呀,这下子可是露馅了,怎么办呀?要不要撒个谎?

崇祯的脸色便垮下来,看样子玻义耳不知道雷酸汞。

看到崇祯的脸色变冷,玻义耳的脑袋便也耷拉下来,看来化学院院长头衔肯定是保不住了,顶多也就当个教授了。

崇祯又接着问:“那么,雷酸呢?”

“皇帝陛下,非常遗憾,我真的不知道雷酸是什么?”

听完通译的转译,玻义耳差点哇的哭出声,这下教授的职位也是保不住了,顶多只能当个讲师了,好吧,只要能有一份薪水,讲师也可以接受。

崇祯便叹了口气,不知道雷酸汞,看来金属弹壳定装弹是没指望了。

不过金属弹壳定装弹的事先不急,还是先把硝化纤维也就是无烟火药先弄出来吧,从黑火药到无烟火药也是一个巨大的跨越。

等有了无烟火药,同样都是火器,大明的枪和炮就能以更小的口径获得更大动能,射程以及杀伤力将会大增。

同样也能形成碾压性的降维打击。

当下崇祯又问道:“那么硝酸你总听说过吧?”

“当然,硝酸我知道的。”听通译连说带比划说完,玻义耳顿时精神一振。

第四百三十一章 提前出兵

玻义耳说道:“尊敬的皇帝陛下,我不光知道硝酸,我还知道硫酸,而且还知道制备硝酸及硫酸的方法,如果皇帝陛下需要,我马上可以制备。”

崇祯笑了笑说道:“不不不,我需要的并不是硝酸,而是硝化纤维。”

“硝化纤维?”又一个闻所未闻的名词直接把拉丁语通译给难住了。

“植物纤维,就是一种纤维。”崇祯指了指身上的便服,“植物的组织。”

拉丁语通译是个广东的商贾,因为接触过冶金方面知识,所以硝酸、硫酸或者雷酸之类的还能翻译一下,但是纤维组织是个什么东他就真的不知道。

崇祯说了半天通译还是不懂,这下直接把崇祯给整不会了。

专业外语跟日常外语果然还是有着巨大的差距,这就有些麻烦。

“得了。”当下崇祯黑着脸说,“你跟他说,一年之内学会大明官话,然后根据欧洲各所大学的化学教材,编写一套国子监的化学教材,再然后编一套初级教材。”

大学教材当然是给国子监的士子深造用的,初级教材就是提供给各地府学、县学的秀才童生学习的,将来的国子试就考教材上的内容。

听完通译的转译,玻义耳先是连连点头又小声的问了几句。

通译便问崇祯道:“圣上,玻义耳先生说学习大明官话编写教材都没问题,就是能不能给他保留教授的职位?”

“教授?”崇祯一拍额头,有些无语的说,“他是化学院长,当然是教授,难道还能让一个讲师当学院院长?”

听完通译的转译,玻义耳顿时间大喜过望。

“上帝,尊敬的仁慈的慷慨的皇帝陛下,让我说点什么好呢……”

“你就抓紧时间学习汉语以及大明官话。”崇祯打断了玻义耳,看来哪个文明哪个种族都有马屁精,当然换种说法也可以说高情商。

剩下的34个学者,学医的被分到了医学院。

其他的就分到数学、物理学及化学学院当教授。

包括那几个以神学见长的西洋学者,也分到了数学院、物理学院以及化学院去给帕斯卡和玻义耳当助手。

成立神学院是不可能成立神学院的。

卜弥格倒是极力游说他在国子监成立一个神学院,专门研究神学及上帝。

崇祯却根本不为所动,东方神祇都是脱胎于凡人,所以上帝是个啥玩意?还需要专门成立一个神学院对他做研究?

弄一个国学院再加一个历史学院倒是挺有必要的。

回头再扒落一下人选,挑选一个合适的国学院长加一个历史学院的院长。

再弄一个拉丁文学院、一个地理学院外加一个天文学院,学科就齐备了,国子监也就真正成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

有了这所综合性大学,自然科学的地基也就建好。

十几二十年内,大明在各个自然科学领域的建树肯定没办法与欧洲相比,但是三十年五十年之后就很难说。

毕竟大明对学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更大。

毕竟自然科学在欧洲得到快速发展也没多长时间,取得的成就也是有限。

而且大明的学术环境也要比欧洲更好,因为欧洲仍有包括教会在内的顽固势力掣肘,但是大明没这种掣肘。

因为大明的理学很快就会被心学取代。

一些道学先生仍还在幻想着反攻倒算,但是崇祯却知道他们从一开始就已经输定了,因为心学已经通过人格平等男女平等等观念,与工商实业深度绑定,没见现在大多数的手工作坊都开始大量的雇用女工?

只是凭借这点,仍鼓吹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道学先生就会被资本所打倒,道学先生的嘴皮子能干得过资本?

事实上,这方面已经有了征兆。

因为年后不久,南京就多了三家报馆。

大明商贾报,大明戏曲报,还有大明小说报。

从这三家报纸的名称,就可以看得出办报针对性极强。

但是这三份报纸甫一问世,便立刻加入到理学与心学的战团,而且火力全开对翰林时报支持的理学展开了疯狂的攻击。

皇家时报跟翰林日报论战,属于堂堂正正的学术辩论。

但是商贾报、戏曲报和小说报却专走下三路,对在翰林日报上撰文批驳阳明心学的道学家展开人身攻击,而且攻击的手段也是花样百出。

一会说这个道学先生扒灰,跟儿媳通奸并生子。

一会说那个道学先生是个禽兽,表面道貌岸然,背地里却是男盗女娼,把同族后辈的妻妾挨个睡了个遍。

甚至还说道学先生牛都不放过。

理学不是推崇存天理灭人欲吗?这些小报就专门揪住这一条,攻击推崇理学的道学先生全都是伪君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一时之间,支持理学的道学先生真是人人自危。

这跟另一个时空的水军抹黑其实是一样一样的,虽然很下作,但是真的很管用,因为不少道学先生的屁股底下也是不干净。

所以现在理学已经快招架不住。

思忖间,工匠已经拆开蒸汽机。

看到了蒸汽机的内部结构之后,确切点说是看到了汽缸的内部结构之后,帕斯卡和玻义耳等西洋学者便流露出恍然的神情。

很显然,帕斯卡他们已经看懂了蒸汽机的原理。

说白了,蒸汽机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对帕斯卡、玻义耳他们这些拥有相当科学素养的科学家来说就更加容易理解。

崇祯见状便让方以智他们拿出图纸。

看到图纸,帕斯卡等人又像是发现了新鲜玩具。

“皇帝陛下,刚才的只是台验证机,这才是真正的蒸汽机?”

帕斯卡果然是一看即懂,并且兴致勃勃的问道:“皇帝陛下,我们能参与吗?”

“当然。”崇祯满口答应,反正这些学者只要来了大明,就不可能再回欧洲,所以也不用担心泄密,而且方以智、宋应星他们也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跟帕斯卡、玻义耳他们交流起来也更容易,也有利于帕斯卡他们尽快的掌握汉语。

当然了,崇祯自己也会尽可能参与到蒸汽机的制造中来。

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的一年甚至两年都不会出现大战。

崇祯决定利用这两年时间,尽可能的点开大明的科技树,首先蒸汽机必须投入应用,其次各种各样的机床必须造出来。

然后无烟火药必须得弄出来。

再然后线膛枪必须小批量装备。

硝酸铵也要尽可能的生产出来。

有了硝酸铵,大明就再不用担心会爆发粮荒了。

如果有可能,雷酸汞也要研究出来,从而使得大明的军事科技得到脱胎换骨的提升,并且对周边的蛮族形成碾压性的降维打击。

单凭燧发枪,已经难说是降维打击。

崇祯能够想到的暂时也就这些。

……

然而有句话怎么说的?

不出意外的话,很快就会发生意外。

意外说来就来,而且一下来了两个。

王承恩和徐应伟几乎是同时找过来。

找了一个角落,崇祯问:“出什么事了?”

徐应伟便对王承恩说道:“王公公,你先跟圣上说。”

王承恩从衣袖中取出一颗蜡丸递给崇祯,低声说道:“万岁爷,这是李若琏通过秘密渠道刚刚送到南京的,而且是动用的加急渠道。”

“加急渠道?”崇祯脸色一沉,这说明发生了大事。

当下崇祯轻轻捏碎蜡丸,从中取出密信,一看之下果然是大事。

“有贞,你是怎么看的?”崇祯将密信递给徐应伟,“多尔衮想要做什么?”

徐应伟看完密信后有些错愕的说:“圣上,此事着实有一些古怪,以往凡有战事,建奴都会驱赶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及外藩蒙古作战,怎么这次却一反常态,只用八旗满洲,甚至连绿营兵都没动用?”

“但是九万多八旗满洲来了八万!”

崇祯沉声说道:“几乎是倾巢而出。”

“但是这肯定不是来跟我们决战的。”徐应伟顿了顿,又接着说,“结合之前陈子龙差人送来的急递,袭击徐州各个镇兵寨堡的似乎只是小股建奴,由此可见,多尔衮应该只是想把徐州以及归德当成八旗满洲打猎的猎场。”

徐应伟的分析能力还是十分强悍的,仅凭有限的线索,就把事实真相猜了个大概。

顿了顿,徐应伟又道:“显然,多尔衮也已经意识到了圣上打造的黄淮防线的厉害,知道任由徐州镇台以及归德镇台存在下去,建奴就会永远丧失南下机会,所以他才不惜动用八万八旗满洲前来归德、徐州展开袭扰战。”

“恐怕不仅于此。”崇祯沉吟着说道。

“老奴在的时候,没有八旗汉军以及八旗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