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392章

作者:寂寞剑客

改制之后的八旗满洲将不再设立旗主小旗主,所有大小事务悉由固山额真以及梅勒章京负责,而固山额真以及梅勒章京也不再是固定的。

这也就是说,八旗满洲将不再属于旗主小旗主,变成了国家所有。

对于此,建奴的那些亲王、郡王、贝勒以及贝子自然是百般不满,纷纷开始闹事,其中闹得最凶的就是多尔衮的亲弟弟多铎。

顺便说一句,多尔衮跟多铎两兄弟已经反目了。

但是多铎跟多尔衮反目的原因并不是八旗改制,而是多尔衮食言,不再过继多铎的第四子作为自己继子,这就等同于废了多铎这个皇太弟。

多铎为此期待了足足三年,最终却等了个寂寞,这让他如何甘心?

只不过,多铎的政治手腕跟多尔衮根本就不在一个位面上,多尔衮甚至还没发力,多铎就已经倒下,郡王爵位都丢掉,只保住了贝勒爵位。

至于镶白旗,则更是与多铎没有了任何的联系。

多尔衮也是狠,对八旗的固山额真、梅勒章京进行了大面积更换。

像图赖、鳌拜、谭泰、塔瞻等镶黄旗的猛将被大量调到了镶白旗,而镶白旗的诸如何洛会、瓦星阿、石图等猛将,则被多尔衮换到镶黄旗。

早年间,黄台吉曾经将镶白旗和镶黄旗的旗色进行调换,致使镶白旗跟镶黄旗之间的关系极为恶劣,像鳌拜、图赖这样的镶黄旗猛将正眼都不会瞧下镶白旗,而像何洛会、瓦星阿这样的镶白旗猛将也是极端厌恶镶黄旗的骄兵悍将。

但是现在多尔衮直接对镶黄旗和镶白旗做了对调。

这一下,直接就打破镶黄旗和镶白旗之间的对立。

一句话,八旗满洲原先的权力架构已被彻底打乱。

而新的八旗权力架构,则是基于皇权的绝对主导。

不得不说,多尔衮这家伙还是颇有点政治手腕的。

单论打仗,多尔衮肯定不如黄台吉或者奴尔哈赤。

但是论政治手腕,多尔衮似乎已经胜过黄台台一筹。

八旗将领对换这一手,跟教员的八大军区司令对调几乎如出一辙,而其效果也是立竿见影,极大强化了中央集权。

也是从这一刻起,满清从部落议政制转为中央集权制。

多尔衮正批阅奏章时,曹尔玉进来禀报:“主子,建宁公主携额驸前来辞行。”

“建宁来了,快有请。”多尔衮当即便搁下毛笔,又让侯方域取来一盒东珠加一件喀尔喀蒙古进贡的雪貂皮大氅。

不一会,建宁公主夫妇相携走进东暖阁。

顺便说一句,此建宁公主非彼建宁公主。

在另一条世界线,黄台吉的十四女在顺治十年下嫁给吴三桂儿子吴应熊,并在顺治十六年被封为建宁长公主。

但是在这个世界,被封为和硕建宁公主的却变成了苏茉儿,即苏麻喇姑,建宁公主的额驸也从吴应熊变成朝鲜国王李倧的次子李淏。

苏麻喇姑和李淏进来不久,福临便也跟了过来。

在给多尔衮请安之后,福临又跟苏麻喇姑和李淏辞别。

抱着苏麻喇姑的纤腰,福临久久不愿意松开手,别人都以为他只是个十岁的小男孩,但其实他已经情窦初开,并且暗中喜欢上了苏麻喇姑。

福临永远忘不了,在大沽口从井阑上摔下来时,压在苏麻喇姑身上时的那股子滋味,如果可以的话,他是真不愿意把苏麻喇姑下嫁给李淏。

只可惜,这件事情由不得他做主,所以只能忍着。

苏麻喇姑对福临的情感也很复杂,既有奴才对主子的忠诚,也有姐姐对弟弟的怜爱,甚至还有一等母爱夹杂其中。

福临真就是苏麻喇姑从小抱大的。

福临抱着苏麻喇姑久久不肯撒手,李淏不觉尴尬,反而暗暗感到高兴。

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福临是谁?那可是大清未来的皇帝,大清未来的皇帝跟自己媳妇的感情如此之深,这对于朝鲜来说当然是一件大好事。

多尔衮也没觉得不妥,在他眼里,福临仍是个孩子。

将东珠和雪貂皮大氅赏赐给李淏夫妇,多尔衮又道:“李淏,眼下的辽东并不太平,盖州卫可是盘踞着上万明军,所以你们回朝鲜除了绕道科尔沁草原,还得有大军护送才行,朕准备让鳌拜率镶白旗的三千护军护送你们。”

“这个,这如何使得。”李淏慌忙推辞。

“你就不必再推辞了。”多尔衮一摆手道。

“回去之后,你定要竭力维护好大清与朝鲜之间的藩属关系,尤其要提防朝鲜国内亲近南明的大臣,不可令他们破坏两国之间的盟约。”

“嗻。”李淏恭声道,“奴才谨记摄政王圣谕。”

多尔衮又叮嘱了几句,便让曹尔玉把鳌拜召来。

很快,鳌拜就大步流星走进睿亲王府的东暖阁。

“奴才鳌拜,叩请主子金安。”鳌拜啪啪一甩衣袖先给福临打了个千,然后转了一个身又给多尔衮请安,“奴才鳌拜,叩请皇父摄政王金安。”

福临没有理会鳌拜,多尔衮却一肃手说:“平身吧。”

待鳌拜起身,多尔衮又说道:“朕担心建宁额驸这次回朝鲜会有麻烦,不光是路上可能不会太平,到了平壤之后也有可能面临危险,所以命你率镶白旗三千护军于路护送,到了平壤之后也不必急着返回,直到朝鲜国王册封额驸为世子之后方可动身返回。”

福临这时终于从苏麻喇姑的怀中直起身,抹着泪说:“鳌拜,皇姐如若有好歹,朕非剥了你的皮,你听到没有?”

鳌拜拱手肃然应道:“请主子和皇父摄政王放心,奴才一定会把公主殿下还有额驸安全送到平壤,并且一定会竭尽全力协助额驸赢得世子位。”

稍稍一顿又补充道:“朝鲜国王若不放权,奴才便直接助额驸继承王位。”

显然,鳌拜已经领会了多尔衮的真实用意,护送是假,助李淏夺权是真。

“嗯。”多尔衮欣然点头,又接着提醒李淏,“千万要留心李氵窅,李氵窅若是死于明军之手也就罢了,可如果还没有死,而只是被捉,那么崇祯闻讯之后就极可能放他回平壤,甚至还有可能帮助他谋夺世子之位,所以你若是再见到李氵窅,一定要小心。”

“嗻。”李淏恭声回应道,“奴才谨记皇父摄政王圣谕。”

鳌拜也说道:“主子放心,额驸定能顺利继位。”

第四百九十五章 三千精锐

“阿嚏!”

“阿嚏!阿嚏!”

李氵窅连打了三个响亮的喷嚏。

“阿西吧,这是哪个混蛋又在背后编排我?”

正腹诽呢,朴东熙悄然来到李氵窅跟前说道:“大君,我刚才已到周围观察过了,明军的戒备明显要比昨天更严密,我们最好推迟行动。”

敢情之前李氵窅是冒用部下姓名,真是个狡猾的家伙。

“明军的戒备更严了?”李氵窅皱眉说道,“不应该啊,出什么事了吗?”

“不清楚。”另一个名叫金在愚的心腹道,“但是盖州卫的四座城门还有码头上确实多了不少明军岗哨,而且必须得持有路条才能出入。”

“这样啊。”李氵窅皱眉道,“难道是有什么大人物要来?”

“大人物?”朴东熙低声说道,“该不会是明朝皇帝吧?”

“你在胡说什么呢。”金在愚用力的敲了下朴东熙的脑门,“明朝皇帝怎么可能跑到鸟不拉屎的辽东来?闲的么?”

正说话间,一队荷枪实弹的明军开了过来。

领头的明军武将身披绯色襕衫,外罩胸甲。

这种胸甲,是用铁板整体锻造,薄但是极为坚韧。

近两年来,襕衫外罩胸甲逐渐成为明军士子的标准着装。

许多士子在战场上也不穿棉甲,而是只穿襕衫外罩胸甲,顶多再加上背甲以及披膊,这种着装确实十分的威武。

定睛细看,来人赫然就是明军主将徐应伟。

看到徐应伟领着一队明军过来,李氵窅三人顿时间紧张起来,朴东熙和金在愚的右手更是下意识的伸向后腰,准备掏出自制的简陋兵器。

李氵窅赶紧以眼色制止,你们两个想找死么?

朴东熙和金在愚最终还是放弃了反抗的念头。

无论如何盖州卫都有上万明军,他们打不赢的。

“朴东熙。”徐应伟笑着对李氵窅说,“跟我走一趟。”

发现徐应伟并不是来找他们算账的,李氵窅不由得舒了口气,他还以为是暗中策划逃跑的事东窗事发了,幸好不是。

……

看着前方的码头,朱慈炯心潮起伏。

盖州卫,我来了!辽东,我朱慈炯来了!吼吼吼!

第一次有机会独自领兵,第一次有机会脱离父皇羽翼的庇护,朱慈炯心中的激动是可以想象的,血管之中的血液似乎都在翻滚沸腾。

此时的朱慈炯,还不知道他即将面对怎样的局面。

不过就算知道,朱慈炯也不会在意,正所谓初生牛犊不畏虎,年轻人总是无所畏惧,总是敢于挑战世间的一切权威、一切未知。

“定王,徐给谏带兵来码头迎接你了。”

随行的夏完淳手指着前方不远的码头,笑着说道。

也不知道崇祯是咋想的,居然给十七岁的朱慈炯配了个十八岁的副将,对,夏完淳是朱慈炯的副将。

“端哥,收拾收拾,我们下船。”朱慈炯朗声说道。

这半个多月的远航,真把朱慈炯给闷坏了,所以不等船停稳,朱慈炯便一个纵身直接从船舷上跳到了埠头上面。

结果落地之后一个没站稳,摔了个狗吃屎。

这其实是正常现象,朱慈炯坐了足足半个多月的船,身体已经习惯了随着海浪起伏摇晃的海船甲板,结果乍一踩到地面就有些不适应。

晕陆症是正常现象,只是这一跤摔的着实有些狼狈。

徐应伟带着徐乌牛、李氵窅等人过来的时候,正好看到这一幕。

看到匍匐在自己跟前的朱慈炯,徐应伟上前扶不是,不上前扶好像也不好,真恨不得自己当场消失,没有看到这一幕才好。

“欸呀,草率了。”朱慈炯却跳起身笑着说,“徐给谏,你什么都没有看见。”

“遵旨。”徐应伟忍着笑给朱慈炯长长一揖,朗声说道,“臣内务府兵科都给事中、徐应伟参见定王。”

站在徐应伟身后的李氵窅听到这顿时神情一凛,竟然是个亲王?

身为朝鲜王国的宗室子弟,李氵窅对大明的爵位还是略知一二,按大明的礼制,一字王通常都是亲王,二字王则是郡王。

没想到,眼前这个男子竟是大明的一个亲王。

大明在崇祯朝以前并没有定王这么一个亲王,可见这人多半就是崇祯的嫡子,封亲王应该也是近几年的事情,否则的话他不可能不知道。

脑子里这样想着,李氵窅也已经跟着长揖到地。

“平身。”随即耳畔响起定王的声音,“都起来吧。”

李氵窅再直起身时,只见徐应伟也已经直起身,又指着他说道:“定王,这位朴东熙,乃是朝鲜国的名门子弟。”

“你就是朴东熙?”朱慈炯的目光转向李氵窅。

李氵窅竟不由自主的再次下拜:“朝鲜国罪臣朴东熙,参见大明定王殿下。”

“平身。”朱慈炯再次肃手道,“发生在朝鲜的变故,大明都已经知晓了,父皇说了,其罪不在朝鲜,所以你不必为此负疚。”

李氵窅道:“朴东熙谨代朝鲜国谢过大明皇帝宽宏大量。”

“不必。”朱慈炯一摆手又说道,“你也不用太过担心,因为孤这一次来,就是专门为了助你们朝鲜拨乱反正,摆脱建奴奴役。”

“助我们朝鲜拨乱反正,摆脱建奴奴役?”

李氵窅闻言真是又惊又喜,同时也有些怀疑。

主要是怀疑明军说大话,没有能力做到这点。

说实话,朝鲜是真被建奴打怕了,先是丁卯胡乱,再是丙子胡乱,朝鲜面对建奴真是毫无招架之力,差点就被打得亡国灭种。

在棒子国拍的影视剧中,高丽或者朝鲜有多么多么牛逼,常常打得中原王朝或者北方蛮族溃不成军,但其实历史是反过来的。

历史上的高丽或者朝鲜,其实很悲惨。

正是这悲惨的历史使得棒子国人变得极度的自卑,然后开始疯狂的篡改历史,编出了一部根本就不存在的古朝鲜史,可是编完了之后连他们自己也觉得太假,于是又开始到处乱认祖宗,非得把别人家的祖宗认做自家祖宗。

一句话,棒子国祖上就从来没有阔过。

到了十七世纪,更是被建奴揍得怀疑人生。

所以李氵窅不相信明军真有能力帮朝鲜打败建奴。

“没错。”朱慈炯笑着说,“助你们摆脱建奴的奴役。”

“摆脱建奴?”李氵窅摇摇头说道,“事情没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