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394章

作者:寂寞剑客

这样的话,明军轻则长时间的将他囚禁,重则甚至有可能将他处决。

想到这层,李氵窅便立刻有了决断,说道:“还请徐给谏大人明示,小臣应该如何做才能帮助大明天兵夺取盛京城?”

“很简单。”徐应伟道,“回盛京,回到你的族人的身边去。”

“回盛京?”李氵窅一下没听明白,又问,“然后又该怎么做?”

朱慈炯道:“后面的事就更加简单,只等我大明的天兵一到,你就率朝鲜军里应外合配合我们歼灭盛京城内的建奴。”

“啊?”李氵窅闻言顿时脸色大变。

“定王殿下,此事怕是很难办到,朝鲜军中有不少建奴党羽,小臣根本指挥不了盛京城内的五千朝鲜军。”

徐应伟问道:“那你能控制多少人?”

李氵窅盘算片刻之后说道:“最多五百人。”

“有五百人已经足够了。”徐应伟说道,“待我大明天兵杀到盛京城外,你再找机会打开盛京城门,接下来的事就跟你们没有关系了。”

李氵窅闻言便松了一口气,这样的话似乎不难。

“好了,你先回去准备一下。”徐应伟挥手说道,“今晚就走。”

“如此,小臣就先告退。”李氵窅分别向着朱慈炯和徐应伟长长一揖,然后转身离开了徐应伟的行辕。

等李氵窅离开之后,朱慈炯就再也忍不住。

“徐给谏,奇袭盛京是父皇下的旨意吗?”

“并不是,圣上并未下旨,乃是臣临时起意。”

“啥,临时起意?”朱慈炯闻言不由得吓了一跳。

这可是抗旨不遵!不过朱慈炯并没有把这话说出来。

因为他担心说出这话之后,徐应伟就会改变主意不再打盛京。

然而徐应伟却笑了一下说:“定王你不必担心,奇袭盛京虽有抗旨之嫌,但是圣上肯定不会怪罪你我,因为这么做符合圣上定下的大战略。”

“大战略?”朱慈炯愕然,“父皇的什么大战略?”

“圣上的大战略,就是在决战之前尽可能消耗建奴。”

说此一顿,徐应伟又说道:“我军自从年初来到盖州,其实并没有达成消耗建奴的战略意图,因为建奴并没有往盖州卫投入一兵一卒,但是这次,等我们拿下盛京,建奴就一定会发起疯狂反扑,到时候就可以狠狠的消耗建奴。”

对于崇祯的战略,徐应伟是理解得最为透彻的。

许多人想的都是毕其功于一役,打一场漂亮的战略决战,却往往忽略了战略决战之前所做的漫长的准备工作。

这个准备的过程就好比是蓄势。

你在高处积蓄的水量越大,等到开闸的那一刻,冲击而下的势头就越猛,反过来,积蓄的水量越少,开闸之后向下冲击的势头也就会越弱。

这时候,一个合格的指挥官就会想着尽可能的积蓄水量。

而一个优秀的指挥官除了尽可能的积蓄水量外,还会尽可能的破坏对手积蓄水量,尽可能的增加己方的胜算。

……

“万岁爷,还有太子,你们瞧好喽。”

高起潜说着轻轻一拉,随即就是刷的一声。

崇祯和朱慈烺抬头看,只见悬挂在彝伦堂北墙上的一幅巨大的黄绫卷轴便落下来,展开之后却是一幅巨大的舆图。

这幅舆图将整个巨大的墙面都占满。

保守估计,至少有六米高十多米长。

“万岁爷,这是老奴带着宫中的几个奴婢,花了半个月时间绣的。”

高起潜指着巨幅舆图,一张脸笑成了雏菊:“舆图之上的每一座山,每一道河还有每一条道路,都是按照内务府新绘制的全图绣出的。”

内务府那边已经把大明的全图给绘制了出来。

必须承认,这版大明全图跟后世的地图已经非常接近。

数年忙碌,大明的基础学科陆续的建立起来,其中就包括地理学科。

“高伴伴,你有心了。”崇祯忍不住赞了一句,太监是真懂得侍候人。

有了这一幅大明全图,以后再有涉及到事关明清两国之争的决策时就要直观得多,有了地图就是方便,一目了然。

朱慈烺扫了一遍舆图,又扭头问崇祯道:“父皇,儿臣有一事不明。”

崇祯注意到刚才朱慈烺打量的是四川省,便问道:“你是不是想问,父皇为何要在年初发起四川之战?”

“就是这。”朱慈烺不解的问道,“今年还有明年,是积蓄国力与建奴进行决战的最关键的两年,这时候难道不应该积蓄力量?”

崇祯说道:“积蓄力量是对的,但也不能因噎废食。”

“因噎废食?”朱慈烺不解的问道,“父皇此话何解?”

崇祯说道:“父皇的意思很简单,四川之战并不会消耗太多的国力,更不会影响到与建奴的战略决战,却反而可以通过四川之战进行练兵。”

“练兵?”听到这,朱慈烺就有些明白崇祯的用意了。

“没错,就是练兵。”崇祯道,“新军参加实战的机会还是有些少了,平定云南之乱只用了两万新军,盖州卫加大沽口也只是出动了一万五千新军,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新军先参加了云南之战,接着又去了盖州卫或者大沽口。”

“这就使得拥有实战经验的新军数量严重不足。”

“截止到目前,有实战经验的新军只有不到十分之一。”

27万新军只有不到3万人拥有实战经验,这个比例确实是低了一些。

说到这里一顿,崇祯又道:“如果这个时候与建奴决战,明军相比建奴就会存在一个最致命的弱点,实战经验太匮乏!”

缺乏实战经验,结果是灾难性的。

尤其是在开战之初,将会蒙受巨大伤亡。

因为建奴那边几乎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

因为这,崇祯才发起了四川之战,并且把将近一半的新军调到了四川,目的就是为了让新军将士接受战场锻炼。

尽管乱兵的战斗力远远不如建奴,但是多少总能让新军积累一点经验。

哪怕是不打仗,只是让新军去一趟四川,走一下蜀道,也是有好处的。

“原来是这样。”朱慈烺恍然点头,又道,“如此说来,父皇在一个多月前将十万新军从武昌分调南京徐州,也是要拿建奴练兵?”

一个多月之前,崇祯再次调整了兵力部署。

杨畏知的十万镇兵已经退回云南,秦良玉麾下也只剩十五万湖广镇兵,此外李香君麾下还有两万遵义土兵,剩下的十万新军已经换防回到了武昌,原本驻武昌的十万新军则被崇祯调到徐州以及南京。

其中八万新军调到了徐州。

剩下两万新军则调到南京。

之前朱慈烺搞不懂崇祯此举意图。

但是现在他却是想明白了,还是为了练兵。

崇祯点点头说:“有这打算,但是未必能成。”

“因为建奴肯定在咱们大明境内安插了很多间谍,所以不难知道咱们根本就没有做好与建奴决战的准备,因此建奴就有可能不会理会咱们在徐州战场上摆出的进攻态势,那么调往徐州的八万新军也就没机会练兵。”

稍稍的一顿,又说道:“不过,南京这两万新军应该有机会。”

朱慈烺也是一点即透:“父皇,这么说来大沽口要有大动作?”

“不光是大沽口。”崇祯微微一笑又道,“辽东那边的动作或许更大。”

事实上,决定派朱慈炯领兵去朝鲜之前,崇祯就已经在脑子里酝酿一个计划,一个以静制动的计划,一个可以极大消耗建奴人力物力军力的计划,总之一句话,就是要想尽一切方法消耗建奴的人力物力军力,尽可能削弱建奴的战争潜力。

然后一个月前,接到徐应伟的急递之后,这个计划终于成形。

出于保密考虑,崇祯连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没有透露过半个字。

“辽东?”朱慈烺的一双眼睛蓦然瞪大,吃惊的问道,“父皇,徐应伟和三弟该不会出兵攻打建奴的旧都,盛京吧?”

听到这,旁边的王承恩、高起潜也是面露吃惊的神色。

崇祯道:“徐应伟塘报上没提,但是朕料定他会打盛京。”

“可是,父皇你不是下过圣旨,严禁徐应伟擅自出击么?”朱慈烺道,“难道徐应伟还敢抗旨不成?”

“岂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笑了笑,崇祯又接着说:“何况,徐应伟原本就是一个敢做敢为的性格,这么好的机会如果都错过,那他就不再是徐应伟了。”

对徐应伟,崇祯还是颇为了解的。

第四百九十八章 军备竞赛

“父皇,如果徐应伟真打下盛京,那辽东可就尽归大明了!”

眼下建奴在辽东的驻军非常之少,除了盛京有五千驻军外,其余的像辽阳、抚顺、开原等都只有几百驻军,像海州、凤凰城、锦州等地驻军都不满百,可说聊胜于无,所以只要打下盛京就相当于打下了辽东。

想到这,朱慈烺就难掩心中兴奋。

朱慈烺兴奋得两只眼睛闪闪发亮:“辽东不光是所谓的建奴‘龙兴之地’,更是联系建奴与朝鲜的唯一通道,而更为不利的是,一旦辽东全境光复,建奴的铁杆盟友科尔沁蒙古也将暴露在我军的兵锋之下!这可不得了!”

崇祯森然一笑又道:“所以建奴一定不会坐视。”

朱慈烺紧接着说道:“所以父皇要亲率两万新军前往大沽口,摆出攻击北京的架势?还把八万新军调到了徐州,摆出北伐架势?”

说到这,朱慈烺的目光便不自禁的看向舆图。

这个时候再看舆图,朱慈烺的脑海之中就勾勒出了一幅画面。

当多尔衮接到消息,旧都盛京失守,准备尽起满汉大军报复。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大沽口又来了两万明军,徐州更是增加了八万新军!

徐州的八万新军加上三十五万镇兵,就像是一柄巨大的铁锤,摆出大举北伐的态势,而大沽口的两万五千明军,则更像一柄锋利的匕首,随时准备刺向建奴的咽喉,面对如此这般局面,多尔衮想必会感到十分的难受吧?

这时候,多尔衮是保辽东还是不保?

如果不保辽东的话,建奴处境就会急剧恶化。

可如果保辽东的话,搞不好连北京都会丢掉。

想到这,朱慈烺就越发的兴奋,父皇用兵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烺儿,局面并没有你想象当中那么乐观,就算是三路出击,也不过只是给多尔衮增加些麻烦而已,想让多尔衮顾此失彼是不可能的,至少到目前为止,建奴相对我们大明在军事上仍旧占据着明显优势,我们绝不可盲目乐观。”

“但是至少可以达成大量消耗建奴的意图。”

“这一点倒是没错,今年年初的两次出击,没能够达成调动以及消耗建奴的意图,尤其是徐应伟的那一万新军,几乎没有发挥出作用。”

“但是这一次,就不信多尔衮还能沉得住气。”

顿了顿,崇祯又道:“只要建奴大军被调动起来,粮饷军械就会源源不断的消耗,凭建奴的那么点儿家底,几个回合下来就消耗得差不多了。”

“更重要的是,还能打击建奴的嚣张气焰。”朱慈烺奋然道。

“对,还能打击建奴的嚣张气焰。”崇祯重重点头,又说道,“三十多年了,咱们大明终于扭转了攻守之势,转入到战略进攻!”

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对两军信心士气的影响是很大的。

顿了顿,又道:“只可惜,火器数量还是有些不够,要不然,今年冬天就能提前发起跟建奴的决战。”

“父皇,火器的数量其实已经不少了。”

朱慈烺扳着手指头计算道:“截止到现在,不算已经装备的,内务府军械库里边储存的燧发枪数量已经超过了2万支,4寸野战炮更是已经达到300门,此外还有超过600门虎蹲炮以及超过1000具的神火炮。”

“不够,还是不够。”崇祯摇头道。

“内务府库存的再加上已经装备的,总共也才4万多支步枪,600多门4寸野战炮以及900多门虎蹲炮,这么点火器远远不够。”

“这些还不够?”朱慈烺道,“那得多少?”

崇祯默算了下,说道:“至少得有6万支步枪、800门4寸野战炮、1200门虎蹲炮再加上1000具神火炮。”

有了这些火器,差不多可以编成15个步兵旅外加40个炮营。

15个步兵旅加上40个炮营,也就是10万多人,再算上骑兵、车营、医疗营以及神火炮等各种辅助兵种,也就15万人。

有了这样一支人数达到15万人的近代陆军,崇祯就有十足把握碾碎建奴,而且无论多尔衮召集多少军队,结果都是一样。

但是如果现在就决战,就只能武装10万人。

而且这10万人里边,真正的步兵只有4万。

而更麻烦的是,这4万步兵还没办法召集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