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402章

作者:寂寞剑客

“是。”侯方域深以为然道,“大沽口还有辽东之得失,说是关乎到我大清未来国运也是毫不为过,这两处要地若是夺不回来,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朕才担心。”多尔衮喟然道,“这两场战事,只许胜不许败哪!”

“好叫主子放心,这两场战事我大清的胜算还是非常高的。”侯方域说着就走到了悬挂在北墙上的舆图之前。

“先来说大沽口,此乃兵家之绝地。”

“年初我大清之所以失利,其一是因为过于轻敌,没有投入足够的兵力以及火器,其二是因为时间没把握好,当我们准备用火药实施攻击时,北海正好解冻,使得明军可以引海水倒灌坑道,火药被海水浸湿就无法爆炸。”

说到这稍稍一顿,又说道:“这次却断然不会如此,这次我大清兵已然做足准备,而且现在是十月初,才刚进入冬季,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慢慢挖地道,再将火药桶埋到地下,对大沽口以及外围之铳台实施破坏。”

对于侯方域的这一番分析,多尔衮还是十分认可的。

轻嗯了声,多尔衮又说道:“但是辽东恐怕就免不了要有一场恶战,崇祯既然敢带着两万明军到辽东,想必有所凭仗。”

侯方域道:“崇祯的凭仗无法就是徐州的几十万明军,但这几十几万明军只是虚张声势而已,所以主子大可不必担心,反倒是朝鲜需要引起重视。”

“嗯?”多尔衮神情一凛,沉声道,“你担心朝鲜反水?”

侯方域道:“主子,朝鲜毕竟当了将近三百年的南明藩属国,上至朝鲜宗室,下到普通朝鲜百姓,对南明是有感情的,如果李氵窅没死,并且被辽东的明军送回到了汉城,就极有可能被李倧立为朝鲜世子,这样的话朝鲜就必然叛清重归南明。”

“这点朕倒不担心。”多尔衮摇头道,“有鳌拜和镶白旗三千护军在,纵然李氵窅在明军护卫下回到朝鲜也是没用,他们翻不了天的。”

……

多尔衮自信过头了,鳌拜已经遇到了麻烦。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李氏兄弟返朝的过程。

十天之前,朱慈炯率先跨过鸭绿江,护着李氵窅进入朝鲜。

此时的朱慈炯并不知道鳌拜和李淏也来了,要不然的话,朱慈炯肯定会在半路上设下埋伏,先干掉鳌拜和李淏。

但是鳌拜因为是后进入朝鲜,而且走的也是义州这条道,所以就知道了三千明军和李氵窅的存在,鳌拜就昼夜兼程往前追。

鳌拜和三千白甲兵都是骑兵,只用四天就走完了一千里。

到了第十天的上午,镶白旗护军的十几个夜不收终于在汉城北郊十里外的延曙驿附近追上明军断后的斥候骑兵,随即双方就爆发了小规模的前哨战。

两军阵圆,镶白旗的十几个夜不收根本没把明军放眼里。

这十几个夜不收攥着大稍弓,大大咧咧的向着明军逼近,准备进入到五十步内之后再用重箭射杀明军。

这些白甲兵个个都身经百战,对明军火器的性能很了解。

无论是以前的鸟铳、鲁密铳,还是现在装备的自生火铳,明军的火器只有进入到五十步以内才能打准,一旦超过五十步,能否打中就只能够凭运气。

所以镶白旗的十几个夜不收显得有恃无恐,甚至有一等猫戏耗子的戏谑,他们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明军露出绝望的表情。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出乎他们的预料。

当双方相距大约百步左右时,断后的明军斥候骑兵便纷纷举起自生火铳。

看到这幕,镶白旗的这拨夜不收非但不怕,反而肆无忌惮的大笑了起来,笑声中充满了对明军以及火器的蔑视,唬谁呢?

隔这么远,你们能打得中吗?

十几个建奴白甲兵哈哈大笑。

一百步的距离,他们根本不相信明军的自生火铳能打中他们,就算伐幸打中了他们也不怕,因为他们身上都披着三重甲。

当下十几个建奴白甲兵继续催马前行。

转眼间,双方相距已经不足八十步远。

八十步,已经进入建奴大稍弓的有效射程。

然而就在这时,对面的明军却率先扣下了扳机。

伴随着“呯呯呯”的放铳声,十几支自生火铳的枪口纷纷腾起白烟。

领头的那个建奴白甲兵想笑,但是嘴巴刚咧开,还没来得及笑出声,就突然之间感到胸口一阵剧疼,一口气卡在嗓子眼。

我这是中弹了?好像是被铅子撞得岔气了。

身披三重甲胄,被铅子打穿是绝无可能的。

建奴白甲兵心下咒骂了一声,再低头看时,只见棉甲的胸口位置已经多了一个焦黑的窟窿,明显被明军的铅弹给击穿了。

入娘贼,八十步外打穿棉甲?

明军自生火铳的杀伤力可以啊。

紧接着,令建奴白甲兵吃惊的一幕出现了。

只见原本焦黑色的弹孔突然间变成殷红色,随即一股股的鲜血就从弹孔里溢出,一下就把白色的棉甲濡红。

这时候,卡在嗓子眼的那一口气终于上来。

“我中弹了!”建奴白甲兵杀猪般惨叫起来。

话还没说完,建奴白甲兵就从马背一头摔下。

几乎是同时,其他的建奴白甲兵也纷纷落马。

十几个建奴夜不收,连一个报信的都没留下,全部遭到击毙。

“把马牵走!”明军队长一挥手,便从斥候骑兵中分出七八骑,上前将失去主人的十余匹建奴战马牵走,很快消失在官道上。

……

此时,朱慈炯率领明军已经到达汉城北门外。

但是守城的朝鲜军却是如临大敌,早早的就把两座城门都关上,而且城头上也出现了影影绰绰的朝鲜军。

李氵窅便感到有些尴尬。

当下解释说:“定王你不要介意,他们不知道小臣跟你在一起。”

“孤不介意。”朱慈炯哂然一笑,又接着说道,“不过,为免发生误会,你还是赶紧派人通知一声你父王。”

“好的,小臣这便派人去见父王。”

李氵窅赶紧将心腹朴东熙叫到跟前,吩咐几句后,朴东熙策马飞奔而去。

朱慈炯也将战马勒住,抬手喊道:“传令下去,全军停止前进,就地休整。”

休整号声响起,原本正列队快速行进的明军将士便纷纷收住脚,先是踏步,然后齐刷刷的坐到路边,所有人动作都整齐划一。

朱慈炯翻身跳下战马,掏出明酒正要喝两口,身后响起马蹄声。

回头看,却是断后的斥候骑兵快速追了上来,领头的队长也是个勤王士子,催马来到朱慈炯跟前大声禀报:“定王,有建奴骑兵,数量不详,但至少有两千!”

“至少两千建奴骑兵?”朱慈炯当即将酒罐放回到挎包,再一翻身跨上马,“号手,吹集结号,全军列空心方阵!”

“嘟哒嘟嘟嘟嘟嘟嘟……”

十几个号手立刻排好队吹响唢呐。

嘹亮的号声中,原本坐地休息的明军便纷纷起身,再按着平时的队列训练,迅速结成了一个小型空心方阵。

有必要说一下,朱慈炯的这三千新军,由两个步兵营外加一个骑兵总组成,共有两千七百步兵加四百五十个骑兵。

3150名新军很快摆成了一个空心方阵。

其中1350个步兵分成三队,枪口朝前。

另外1350个步兵也分三队,枪口朝后。

空心方阵的左右两翼则是100多个骑兵。

此外还有100个骑兵散在方阵前方及两侧。

这是一个标准的近代骑步兵混合空心方阵。

……

此时,三千建奴骑兵已经追到延曙驿附近。

看着横七竖八的躺在官道上的十几具尸体,鳌拜的一张脸黑成了锅底。

因为这十几具尸体之中,有一具是他弟弟穆里玛的尸体,他总共有兄弟八人,大哥卓布泰三年之前死在了徐州战场。

没想到三弟穆里玛也折在了朝鲜。

“这,这都是明军干的?”李淏有些吃惊,不是说大清的护军个个都是翘楚,一个护军就可以吊打几十个明军斥候?

怎么这十几个护军却反过来让明军干掉了?

雅布兰一个侧身跳下马,走上前察看尸体。

一个月前,多尔衮对八旗满洲的武将进行了大面积的对调,鳌拜等镶黄旗的武将全部被调到了镶白旗,雅布兰等也跟着被调到镶白旗。

片刻之后,雅布兰起身对鳌拜说:“全都死于明军自生火铳,铅弹将他们身上的三重甲都打穿了,应该是在很近距离放的铳。”

“但是穆里玛他们箭囊里边的重箭都还在。”

“卑职没猜错的话,他们应该是遭到了明狗的伏击。”

包括雅布兰和鳌拜,都出现了严重的误判,因为他们压根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已经出现了线膛步枪这样的大杀器。

第五百零九章 谁能胜出?

无论鳌拜,还是雅布兰,都不知道属于建奴白甲兵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稍稍一顿,雅布兰又扫了眼四周,沉声道:“周围或许还有明军的伏兵,为免中伏,末将建议最好减慢行军的速度。”

“这不行。”李淏便急了,“不能减慢速度。”

李淏担心被他三弟李氵窅抢了先机,因而丢掉世子位。

虽然当大清的额驸也挺好,但终归没有当国王舒服。

“额驸放心,不会减慢行军速度。”鳌拜闷哼了一声,又对雅布兰说道,“这里距离汉城已经不到十里路,明狗绝对不可能在这里伏兵,所以只管放心大胆往前追击,号令全军,一定要在进城之前将明狗截住!”

“嗻!”雅布兰轰然应诺。

随即建奴便往前全速追击。

也是到了这个时候,远处才终于出现了朝鲜军的身影。

但是这些朝鲜军已经让建奴打出心理阴影,所以只敢远远的跟踪并监视,根本就不敢上阻拦又或者盘问,但是派了信差前去汉城报信。

只不过这些信差根本就赶不上给汉城报信。

……

此时,朝鲜国王李倧已经乘坐肩舆正往汉城北门而来。

在李倧身后则跟着以领议政金瑬为首的上百个朝鲜文武官员。

“快,快点,你们再快点。”李倧一边不停催促宫人加快速度,一边又问跟在肩舆旁边的朴东熙,“东熙,真是氵窅儿回来了?”

“王上,真的是麟坪大君回来了。”朴东熙含泪应道。

“好好好好好,回来就好,回来了就好啊。”李倧说着就流下一行清泪。

说起来,这个李倧也是个苦命人,年轻的时候在叔叔光海君的阴影下战战兢兢的苛了足足二十九年,好不容易通过政变上位,结果国内叛乱四起,被逼得东躲西藏,就没能过上几天安生日子。

再然后,叛乱虽然是被镇压下去,但是建奴又打过来。

先是丁卯胡乱,接着是丙子胡乱,整个朝鲜都被建奴摁在地上无情磨擦,李倧本人更是被逼得向黄台吉行三跪九跪的臣子礼。

甚至连王宫里的妃嫔都被黄台吉抢走大半。

反正自从他当上国王这二十多年,朝鲜就没有消停过。

然后到了今年,李倧的身体也因为纵欲过度油尽灯枯。

这时候,李倧就格外的盼望已经成年的两个儿子能回来。

因为他担心自己死后,那些居心叵测的大臣会拥立他年幼的儿子继位,这样的话朝鲜大权就会旁落,李氏朝鲜没准就成了朴氏朝鲜又或者金氏朝鲜。

正因此,听说李氵窅已经回到汉城,李倧就感到格外的高兴。

一行人很快来到彰义门,李倧正要下令打开城门,却遭到金瑬的阻止。

“王上,还是需要谨慎。”金瑬道,“眼下我朝鲜国可是大清的藩属国,还有城外是不是大明定王,也是需要核实。”

“领议政大人,城外真是大明定王。”

朴东熙急声说:“此事难道还能有假不成?”

“住口。”金瑬训斥道,“这里没有你说话的地方。”

金瑬是领议政,而且是西人党的党魁,李倧也是有所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