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430章

作者:寂寞剑客

到时候完全可以让小口径山炮伴随步兵推进,真正实现步炮协同。

当两军相距一公里以上时,用4寸野战炮轰,距离进入一公里内,用3寸野战炮轰,当距离进入五百米后就用小口径山炮进行抵近直射,最后进入五十米后再用步枪排队枪毙,到时候反正就是火器对轰,就看谁的火器更多更猛。

当然,还要看哪一方对死亡的承受能力更强。

转念之间,崇祯心里就不免又涌起一等焦虑。

焦虑什么?当然是焦虑蒸汽机迟迟未能投入工业化应用。

蒸汽机不能够工业化应用,大明军工业推行的标准化就反而会对产能形成巨大阻碍,使得火炮及燧发枪产量不及建奴。

也就是大明国力远胜建奴,铁匠的数量也比建奴多不少。

要不然每年生产的大炮以及燧发枪数量真未必有建奴多。

然而,如果大明的大炮以及燧发枪产量不能够碾压建奴,那就算明军重新拥有了与建奴野战并战而胜之的实力,战略反攻也是遥遥无期。

最多也就形成战略相持。

想到这里,崇祯便又问道:“建奴的燧发枪呢?”

“拿过来。”徐应伟示意徐应龙拿过来一支缴获的燧发枪。

将燧发枪递给崇祯,徐应伟说道:“圣上你看,这便是建奴的燧发枪,口径与我们的燧发枪也差不多,但是铳管却要短一些。”

“我们的铳管长度为三尺,建奴的只有两尺半。”

说此一顿,又说道:“另外,建奴的铳管外壁也没有经过锉削并抛光。”

建奴的燧发枪铳管确实没有锉削,更没有抛光,锻打留下的痕迹都在,这样的工艺要求自然要比明军的低得多,但是生产的速度快。

“再拿一支朕瞧瞧。”崇祯又找来第二支燧发枪。

徐应伟立刻猜到崇祯心思,说道:“圣上,建奴的铳管口径虽然大致不差,但是细微的差别还是有的,所以为了保证铅子能够装进去,其外径要比铳管内径略小不少,因此气密性就比我们的差,所以射程略近,穿透力也稍差。”

崇祯问道:“具体差了多少,你们测试过吗?”

“测试过。”徐应伟点头道,“我们大明兵工厂批量生产的燧发枪可以在30步外打穿三重甲,但是建奴的燧发枪只能20步内打穿三重甲。”

这个数据,跟大明第一支燧发枪的数据差不多。

由此可见,建奴燧发枪的性能参数相比大明还是有所不如。

但是骆驼回旋炮却是个变数,看来大明有必要开发2寸野战炮又或者山炮。

其实崇祯早就在考虑2寸炮,因为4寸炮太重,对道路的要求太高,到了西南山区的崇山峻岭中根本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但是如果能有一款跟随大牲口机动的轻型火炮,

明军步兵就能获得充足的炮火支援,就能对西南地区的土著贼兵形成碾压。

到那时候,不光是云桂川黔等偏远省份能够快速平定,甚至还有能力腾出手来从陆路攻略缅甸、暹罗乃至整个中南半岛。

第五百四十三章 名将之姿

想到这里,崇祯就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南京去。

这次回去,崇祯决心狠抓落实蒸汽机的工业化,在蒸汽机没有工业化之前,他是不准备再离开南京了。

因为现在所有的问题都卡在了蒸汽机的工业化。

只有蒸汽动力大规模取代手工作业,才能够推动大明的工业出现质的飞跃,才能迎来真正的工业革命,也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

所以这次回去必须解决蒸汽机的问题。

不过在回去之前,得先处理好辽东的善后问题。

当下崇祯又说道:“有贞,浑河大败之后建奴必然不会善罢干休,因为他们承受不起辽东失守的后果,不出意外的话,建奴肯定会卷土重来,但是这次就不必再与建奴野战,尽可以退守盖州卫,凭盖州卫之预设工事与建奴打消耗战。”

此次浑河之战最主要还是为了竖立信心,现在这个目的已经达成,而且参战的两万五千大军死伤逾半,所以这时候就不能再冒险与建奴野战。

这个时候,退守盖州与建奴打消耗战是最为明智的。

郑森却有些担心:“圣上,如果我军就此退守盖州,建奴会不会放弃与我军交战,而只是在沈阳、辽阳以及海州屯兵?毕竟,建奴此次出兵辽东最主要还是为了保证科尔沁蒙古的侧翼安全,那在沈阳、辽阳及海州屯兵一样能达成目的。”

徐应伟道:“如果我军在之前直接退守盖州卫,建奴大概率只会在沈阳、辽阳或海州屯兵与我军对峙,但是经过了浑河大败,就必然骑虎难下,如果不能再打一仗找回场子,只怕是方方面面很难交代,面子上过不去,也容易军心涣散。”

“对峙也没什么。”崇祯一摆手说,“等到援军到达,等到伤兵痊愈归队,等到建奴主力返回山海关内,你们再行发兵从海州卫、辽阳、沈阳一路推过去即可,到那时候建奴还得从北京发兵来救,所以折腾的只能是建奴。”

“明白了。”郑森这下终于心悦诚服。

心说在辽东与建奴打消耗战是真高明。

崇祯又道:“临走之前,朕还有两个好消息告诉你们。”

听到这话,徐应伟和郑森顿时间精神一振,同声问道:“圣上,可是皕亨兄在大沽口那边也打了胜仗?”

“说对了。”崇祯笑道。

“利用建奴以为我军只会死守、不敢出击的思维定势,皕亨出人意料的率领一个步兵旅趁夜间向初来乍到的建奴发起攻击,一举斩杀两千多建奴!”

稍稍一顿,又道:“这是好几天前的事情了,因北海半冻未冻,所以消息过不来,前些天北海全冻了,所以消息也就过来了。”

“太好了。”徐应伟笑着说,“不愧是皕亨兄,永远是我等楷模。”

“有贞你谦虚了,浑河大捷的战果可比皕亨在大沽口取得的战绩大多了,现在你徐应伟才是全体士子的楷模。”崇祯笑着说道。

“臣惶恐。”徐应伟一拱手又问道,“圣上,另外一个好消息是?”

“另外一个好消息是四川那边也打了胜仗。”崇祯嘴角绽起一抹莫名之色,“一举平定了镇雄、乌撒、古蔺以及叙州四府,还斩了袁韬。”

这个属实没想到,以前还真是小觑李香君了。

最开始,崇祯只打算拿李香君当仪仗队长培养。

后来由于秦良玉的介入,李香君就真变成武将。

但即便李香君真成了武将,崇祯对她也没任何期待。

你想啊,一个青楼出身的名妓,指望她蜕变成名将?玩呢。

然而现实却给了崇祯一记耳光,李香君居然真在四川展现出了名将之姿。

这次收复镇雄、乌撒、古蔺以及叙州四府之战,李香君的表现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崇祯收到战报之后的第一反应,是怀疑秦良玉虚报战功。

因为李香君的这一仗,打得实在是太特么的漂亮了。

具体是这样的,秦良玉大军退守重庆府后,李香君的两万偏师却没有退出遵义府,也没有消极防守,而是以一万五千镇兵沿赤水东岸布防,阻止袁韬的叛军进入遵义府境内,然后率领剩下的五千军队深入乌蒙山区。

这五千军队并非湘鄂西的土兵,而都是在南京招募的女兵。

利用香君夫人的名声,女兵的亲和力,再加上均田的国策,李香君竟然奇迹般的获得了乌蒙山区大部土民的支持。

有了当地土民的支持,一切也就水到渠成。

李香君没费什么工夫,就轻松平定了镇雄、乌撒以及古蔺州的汉官土官,然后率领五千女兵外加三万土兵,翻过两千多米高的乌蒙山,突然出现在袁韬叛军的身后,袁韬叛军猝不及防下被李香君打得大败,自己也殁于乱军中。

有些事,真不是崇祯想要比较,而是逼着他去比较。

华夏率领五千装备了燧发枪的新军在广西平定叛乱,直到现在毫无建树。

李香君却凭借五千女兵兵不血刃平定四府,一举歼灭袁韬的三万多叛军,甚至还将袁韬斩杀在了乱军之中。

徐应伟愕然道:“出征四川的十万新兵不是已经返回湖广了吗?还有秦部堂的十余万镇兵也已经撤回川东,平定镇雄四府的又是何人?”

郑森接着问道:“莫非是李妃娘娘的两万偏师?”

“更确切点说,是李妃的五千女兵。”崇祯笑着说道。

“什么?五千女兵?”徐应伟和郑森瞪大眼睛,这属实没想到。

“如何,没想到吧?”崇祯喟然道,“李妃仅凭五千女兵即平定了镇雄、乌撒、古蔺以及叙州四府,还一举全歼袁韬三万叛军并阵斩袁韬。”

顿了顿,崇祯又道:“塘报上面说袁韬乃是被李妃以手铳打死,朕是不相信的,此必是忠贞侯为了给李妃表功,所以故意这么说,不过朕也不会拆穿就是。”

好半晌,徐应伟才喟然说道:“圣上,臣等属实没想到李妃娘娘竟有如此韬略,真正令我等须眉男儿羞煞愧煞。”

郑森也是汗颜无地:“臣等不如李妃娘娘远甚。”

“欸。”崇祯摆手说,“李妃在川东打得确实不错,但你们大可不必为此羞愧,袁韬武大定之流如何与建奴相比?”

“朕之所以告诉你们这些,只是想让你们俩知道。”

“眼下我大明的势头不错,不仅是江南百业兴盛,军事上也是节节胜利。”

顿了顿,崇祯又朗声说道:“所谓运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由此可见这国运已然重新回到我大明头上,所以你们也不要有太大压力。”

……

朝鲜因为离辽东近些,所以先接到浑河大捷的捷报。

朝鲜王李倧已经病入膏荒,都已经没有办法上朝了,所以这段时间朝政一直都由麟坪大君李氵窅代理。

李氵窅接到辽东的捷报之后,一边谴快马前往仁川报告给朱慈炯知晓,一边亲自前来景福宫觐见李倧。

“浑河大捷?”

“斩杀建奴两万余级?”

李倧的眼睛募然瞪大,一脸的难以置信。

李氵窅点了点头又说道:“此事应当是真的,如果是斩首两百级或者两千级,则仍有可能是辽东的明军主将所伪造,但是斩首两万余级,却没人敢伪造。”

“嗯,你分析的在理,此事应该是可信的。”李倧表示认可。

“其实也在情理之中。”李氵窅道,“父王可还记得那日彰义门外的明清大战?大清最精锐的三千巴牙喇兵,竟然被大明的三千新军全歼!而据儿臣所知,像这样的新军,大明还有数十万之多,至少辽东的数万新军不在定王所率这三千新军之下。”

“恍如隔世,此间当真恍如隔世。”李倧摇摇头,喟然说道,“莫非大明又要重现万历年间之盛世?为父年幼之时,入朝作战之明军就有这般骁勇善战。”

李氵窅摇头说:“父皇,儿臣也读过壬辰倭乱之史料,以为万历年间之明军恐不如当今之明军远甚,因为万历年间明军之强悍,只是士卒之精悍,而其武将多贪鄙之辈,而如今之明军不仅士卒精悍而不畏死,其武将也多是舍身为国之士。”

“士?你不说起父王差点就忘了。”李倧点点头说道,“定王所率三千军,其武将皆为襕衫士子,此诚咄咄怪事,大明士子竟也能如武将般统兵?”

“父王有所不知,士子统兵才是真的厉害。”李氵窅说着就回忆起了盛京之战。

“这些士子在守护汉家衣冠儒家宗庙的信念支撑之下,真正做到了舍生忘死,其勇气死志远在寻常武夫之上,而这想必也是明军能赢得浑河大捷的关键。”

“明白了,崇祯皇帝这是要为大明再造三百年国运哪。”李倧喟然道,“氵窅儿,孟子梁惠王有云,惟智者能以小事大,故太王整事獯鬻,勾践事吴,今大明国势蒸蒸日上,再现万历乃至永乐盛世也并非不可能,所以我朝鲜事明务必要谦卑。”

“儿臣谨记父王之教诲。”李氵窅长拜于地。

第五百四十四章 举国欢腾

在南京吏部衙署。

文选司郎中余飏快步走进吏部尚书值房,将文选司花了足足三个月时间酝酿、筛选的地方州府拟任官员名单递给范中杰。

“大冢宰,这是我们文选司拟定的名单。”

范中杰接过名单,只是简单的扫了一眼,眉头就皱起来。

“怎么回事?李辉萼怎么在这份名单上?还有朱克俭、李蔚他们这几个庶吉士又是怎么回事?散馆了吗?”

李辉萼是乙酋科状元,官拜翰林院修撰。

朱克俭、李蔚他们几个也是名列乙酋科二甲前十五名,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眼下还没到三年期限,按律是不能到地方担任官员的。

余飏摇头苦笑说:“还都是金掌院的主张。”

“金铉?”范中杰皱眉说道,“怎么回事?”

金铉已经从应天巡抚调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仍旧提督操江军务。

余飏道:“金掌院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所以翰林院的储相不应该一味窝在京城养望,而是应该勇于到地方任职,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同时熟悉地方州府的那一套事务流程,唯如此,将来主政时才不会被地方官员蒙蔽。”

“说得倒也挺有道理。”范中杰点点头说,“那就这么着吧。”

余飏接回拟任地方州府官员名单,正要转身离开时,衙署外忽然响起景阳钟。

“景阳钟?”余飏脸色一变说道,“大冢宰,莫非是辽东那边有噩耗传回南京?”

“瞎说什么呢,你怎知不是捷报?”范中杰抓起乌纱帽戴在头上,转身出了值房,余飏也赶紧的追了上去,同时将官员名单收入衣袖中。

当范中杰带着余飏等吏部官员来到午门外时,只见其他部院还有内务府的官员也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走在内务府官员前面的是马鸣騄。

马鸣騄一身绯色蟒袍,形制与传统的文官截然不同。

马鸣騄身后的内务府官员皆着青色蟒袍,胸前皆披了胸甲。

自从今年的年初开始,每逢朔望大朝会,内务府官员也开始朝参。

而像国公、侯伯等勋贵则被挤出了朝堂,不再参加朔望日的大朝。

事情的起因是崇祯在除夕夜的一道旨意,说夏国公、闽国公、楚国公等勋贵替大明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再加上餐风露宿、常年劳累,所以身体大多不好,然后为了体恤老臣,就免了勋贵起早参加大朝及常朝的苦差,这理由还是十分冠冤堂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