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54章

作者:寂寞剑客

“你们两个务必要守好夏镇,建奴很可能不只一路,没准还会有另一路建奴突然从滕县方向窜出来,千万不要让建奴杀个措手不及。”

“臣等谨记。”金铉和郑鸿逵肃然应诺。

崇祯随即点起一千夷丁北上。

……

又一天过去。

鳌拜率领的建奴偏师已经推进到了东平州的安山镇。

这时候距离建奴在临清州受阻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天。

四天前,鳌拜信心满满的让高第去招降,结果遭到严辞拒绝。

鳌拜大怒之下当即命令高第搜集木料打造攻城云梯,随即对临清城展开蚁附攻城,却遭到了临清知州凌駉以及临清军民的殊死抵抗。

高第率军猛攻了半天,愣是没能攻下临清。

祖泽润的正黄旗汉军跟上来后也只能干瞪眼。

因为正黄旗汉军这次出来并没有带红衣大炮,只带了相对轻便的佛郎机炮,但是靠佛郎机炮是没法攻城的,实在太费劲了。

攻城还得是红夷大炮。

祖泽润和高第建议鳌拜围城。

然后派人从北京调红夷大炮前来支援。

鳌拜却不想在一个小小的临清州浪费太多时间。

因为鳌拜知道这次除了有他们镶黄旗招抚山东,还有镶白旗的两个甲喇招抚山西,而且领兵的还是他的老冤家觉罗巴哈纳。

事实上,不光鳌拜跟觉罗巴哈纳是老冤家。

两黄旗跟两白旗之间的恩怨也是由来已久。

这事还得从皇太极换旗说起,皇太极继位之后,把他和儿子豪格掌握的两白旗与阿济格跟多铎掌握的两黄旗进行了对调。

虽然人员并没有变,但是旗领却对调了。

也就是说,现在的两白旗是老奴时代的两黄旗。

所以在觉罗巴哈纳等两白旗的老人心中,他们才是根正苗红的两黄旗,才是大汗亲领的旗领,拜音图、鳌拜他们算个屁。

面对来自两白旗将士的蔑视,拜音图、鳌拜等两黄旗的将士自然不爽。

既便如此,两黄旗和两白旗之间也只是互相看不顺眼,远没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真正让双方闹翻的还是皇太极死后的汗位之争。

两白旗自然是坚决支持多尔衮继承汗位。

两黄旗则支持豪格,双方差点发生火并。

后来因为多尔衮转而支持福临继位,得以化解危机,但是两黄旗和两白旗之间的这个梁子却是结下了,到现在已经是水火不相容。

所以鳌拜输给谁都不愿意输给觉罗巴哈纳。

鳌拜一腔怒火没有地方发泄,便决定先绕过临清城,到东昌府的腹地找几个没有城墙的集镇搞几波屠杀,以泄心头之火。

顺便还可以抢一波人口财货。

至于多尔衮下的军令,早被鳌拜抛到了脑后。

结果一杀就停不下来,直接杀进兖州府腹地,一路杀到安山镇。

看着晨曦中缓缓展露出来的安山镇,鳌拜嘴角露出了一抹狞笑,他仿佛已经看见了镇上的妇孺正在哭喊,男人被一排排的杀头。

还有镇上的财货牲口,统统都归了他们所有。

“鳌拜大人,镇上汉人好像要投降。”高第小声说道。

“我没看见。”鳌拜冷哼一声,又对雅布兰说,“按老规矩办!”

进攻没有城墙保护的集镇这种美差,自然是轮不着汉军旗,更轮不到高第的降军,只能是镶黄旗的建奴。

“镶黄旗的勇士们都听清了。”

“鳌拜大人有令,男人全部杀光,女人孩子留下!”

“抢到财物和牲口不准私藏,按照职使官位,人人都有份!”

“巴图鲁!巴图鲁!巴图鲁!”镶黄旗的1500多建奴热烈的欢呼起来。

跟着建奴主子出征的1500多包衣奴才也跟着欢呼,因为他们也有好处,要是主子高兴了,没准会赏赐给他们一个女人。

欢呼声中,雅布兰第一个策马冲到镇上,一个上了年纪的汉族缙绅捧着拜表正准备上前献降,却被雅布兰不由分说一刀砍翻在地上。

“杀人了!杀人了!建奴杀人了!快跑!”

跟在汉人缙绅后面的两个家奴转身就跑。

雅布兰狞笑一声,收刀回鞘又取出大稍弓。

挽弓搭箭对着其中一个家奴嗖的一箭射出。

只听咻的一声,足有三尺长的重箭就已经射穿那个家奴的身体,将他钉死在地上。

另外一个家奴脚下一软摔倒在地,没等他爬起身,铁蹄便已经从他身上践踏而过,数以百计的建奴铁骑潮水般涌进了安山镇。

不一会,安山镇便油锅般沸腾起来。

看到这,鳌拜不由得发出残忍的大笑。

然而下一霎那,鳌拜脸上的笑意便凝固住。

因为安山镇的南边陡然传来了两声号炮响。

紧接着响起的,是明军喇叭特有的天鹅音,明军?!

跟在鳌拜身边的高第、祖润泽也有些错愕的回头,向南边看去。

但只见,一支步军正沿着运河东岸缓缓的开过来,士兵大多穿着鲜红色鸳鸯战袄,戴着尖顶斗笠盔,阵中一面日月旗迎风招展,还真是明军。

这支明军约四千人,还有偏厢车,已经排好严谨的战斗阵形。

看到这,鳌拜脸上便微微有些汗颜,这波大意了,因为这一路南下除了临清州城、东昌府城等少数几个城池的明军负隅顽抗外,就再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以致于所有人都起了轻敌之心,甚至于连夜不收都没有撒出去。

得亏这是明军,要是流贼就麻烦了。

不过汗颜之余,鳌拜却又有些想笑。

明军什么时候又变得这么有胆量了?

居然敢到城外来跟他们八旗兵野战?

祖润泽还是非常小心,对鳌拜说道:“鳌拜大人,赶紧让镶黄旗的勇士收回来吧,这支明军看着似乎有些不一样,要小心。”

“欸,既然已经开杀,又怎么可以这么快就封刀。”

鳌拜一摆手道:“至于眼前这支明军,甚至都用不着你们正黄旗汉军出手,交给高总兵的人解决就可以了。”

“高总兵,没问题吧?”

最后一句是对高第说的。

高第还能怎么说?只能应了一声嗻。

很快,建奴这边也摆开了战斗队形。

前面是高第的三千降兵,身后则是祖润泽的正黄旗汉军,总共1500余人,最后则是鳌拜还有他的亲卫队五十余骑。

至于镶黄旗的1500多建奴,

此时正带着各自的包衣在安山镇上烧杀掳掠。

这其实并不是鳌拜目中无人,而是故意为之。

鳌拜打了十几年的仗,怎么可能犯这种错误?

鳌拜其实是想要假借高第的降军先消耗明军,再然后让祖润泽的正黄旗汉军对明军发起致命一击,最后让镶黄旗的旗兵来摘取胜利果实。

为了更清楚的观察整个战场,鳌拜带着五十余骑亲随登上了一个不高的小土坡。

站在土坡上居高临下,再借助皇太极赏赐给他的单筒望远镜,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运河边的战场。

只见明军已经变了阵。

原本摆在前面的偏厢车已经被推到左右两侧。

鳌拜不由得暗暗点头,明军全都是乌合之众,但是明军的将领还是有不少能打的,对面的这个明军主将也是一个知兵的,用偏厢车护住两翼就是为了提防他们镶黄旗的骑兵在关键时刻从两翼给他致命一击,可惜,这仍旧是徒劳。

镜头一转,鳌拜将目光投向己方的步兵军阵。

只见高第的三千降兵已经排开了整齐的队列,正踩着整齐的步伐往前行进,第一排是刀牌手,扛着一人高的木牌。

这种木牌远远没有八旗兵的楯车坚固。

但是用来抵御箭矢以及铳子已经足够。

后面三排照例都是火铳手,拿着鸟铳。

最后三排则是长矛手,负责保护火铳手。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八旗兵已经真正进入火器时代,火器的占比已经超过三成,这个比例已经超过同时代的西班牙方阵。

第七十章 排队枪毙

黄得功所摆出的阵形几乎如出一辙。

前面是刀牌手,后面是三排火枪手,再是三排长矛手。

只不过火枪手采取的是大间隔队形,密度只有刀牌手和长矛手的一半不到。

这样遇到有危险时,长矛手也能及时上前,替代火枪手形成密集的长矛方阵。

高第的降军总共三千,火枪手大概有千余人,黄得功的明军约四千人,三排火枪手加起来也同样只有一千人左右。

再就是明军两翼以及身后还有少量的车营兵。

其实,无论是黄得功所率领的明军,还是高第的降军,都发端于戚家兵,或者说明末清初整个时代的步兵战术都发端于戚家军。

戚家军的战法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

戚家军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鸳鸯阵。

队长,两名刀牌手,两名狼筅手,四名长矛手,两名镋钯手加一个火兵,后来狼筅手换成火枪手,数量也从两个增加到四个。

但是实际上,这一战法极为复杂。

在南方复杂地形对付倭寇往往有奇效。

但是到了北方战场与蒙古、建奴的大兵团作战,鸳鸯阵就反而成了累赘,因此戚继光就对其进行了简化,并引入车营。

引入车营之后的戚家军就成了真正的火器部队。

不光火绳枪占比大大增加,还装备了大量火炮。

此后戚家军的战术就成了足粮足饷、枪炮糊脸。

遇到蒙古骑兵或者建奴时,先以战车结防御阵,蒙古骑兵或者建奴进攻,就以车载大炮以及火绳枪糊脸,等到蒙古骑兵或者建奴不支溃败,最后出动骑兵收割人头,这一套战术在东亚战场上可以说是屡试不爽。

登州之乱后,建奴也大踏步的进入到火器时代。

然后辽东战场上就出现了大炮互轰、排队炮毙。

东亚战场首先出现的不是排队枪毙,而是排队炮毙。

因为东亚战场的大炮比欧洲的凶残得多,在欧洲战场上还只有加农炮实心弹的时候,东亚战场上已经出现了专门杀伤战斗人员的虎蹲炮,百子铳!

由于身后有建奴监军再加上待遇也要比明军好,所以八旗汉军的战斗意志普遍要比明军更强,所以每次排队炮毙基本都会以明军失败告终。

然后建奴再出动八旗兵以及蒙古骑兵收割人头。

松锦大战的八镇援剿总兵,就是这样被建奴给吃掉。

所以松锦大败的这口锅扣不到崇祯头上,更扣不到洪承畴的头上,也很难扣到王朴等八镇总兵的头上,明军打赢了松锦大战那才叫违反常理。

一片石大战,李自成的几万老营也是这样被建奴吃掉。

十全老人说建奴是靠着骑射夺天下,这话也就骗骗小孩。

此时的建奴,武器装备、战术、战斗意志还有兵员素质都堪称世界顶流,说它是十七世纪世界第一陆军实至名归。

正常情况下,黄得功、高第的这次交战也将会是排队炮毙。

然而这里出了一点小意外,黄得功发现对面没有携带火炮,同时为了提防建奴骑兵,就将为数不多的偏厢车及火炮摆到了两侧,而高第的降军在投降建奴后就被汉军旗夺走全部偏厢车及火炮,变成了纯粹的轻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