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547章

作者:寂寞剑客

堵胤锡又说道:“所以流民根本就不愿意回来种地。”

“这样可不行。”崇祯皱眉道,“人都跑去城市做工,农村不就没人种地了?农民都不种地了,粮食从哪来?那不得闹粮荒?”

崇祯一下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这也是工业发展过速造成的后遗症:人工不够用了。

根据万历六年的数字,南直的总口数大约两千多万,考虑到有许多纺织厂、针织厂、印染坊等工坊都有雇用女兵,所以整个南直的可用劳动力至少有1500万,其中至少有三分一已经集中到了各个大城市,也即500万!

崇祯无法想象,这么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居然还不够。

要知道,这个时期的带英帝国总人口也才600万口。

不知不觉之间,南直的工业人口居然膨胀到这个规模了吗?

城市用工不足,必然导致工资上涨,而城市工资上涨又必然会对农村的劳动力产生虹吸效应,直接后果就是没有人再愿意留在农村苦兮兮的种地。

尽管现在只是露出一点小小的苗头,但是崇祯已经意识到了危险。

没人种地对于大明来说是很麻烦的,因为大明的农业生产还没有进步到只凭少量劳动力就能养活大量人口的程度。

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解决的办法似乎只有三个。

一个是开历史倒车,恢复太祖时期的里甲户籍制度,将农民禁锢在农村,不允许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这样一来,农村的田地就不用愁没人耕种。

第二个办法就是用行政手段强行提高粮食的收购价。

只要粮食的价格提上来了,农民种地打粮有利可图,也就不会想着进城,毕竟进城务工要背井离乡,还要跟妻儿分开。

但是这两个办法都是治标不治本。

因为城市的用工荒不解决,资本家只能通过提高工资来吸引农村劳动力,到时候就会产生大量黑工,甚至于拐买人口。

而且会对工业发展形成严重阻碍。

所以最好还是第三个办法,提供充足的人工。

眼下的南直,之所以工资涨这么高,是因为物以稀为贵,人工不够用了,但如果能在短时间内向江南市场投放大量的廉价人工,那么高企的工资立刻就会被打下来,那么城乡之间的剪刀差也就不复存在,对农村劳动力也就没有了虹吸效应。

堵胤锡也苦着脸说:“圣上,臣也正为种地的事情发愁呢。”

顿了顿,又接着问:“这次灭掉满清,不是抓了挺多战俘?”

“是抓了不少战俘。”崇祯笑着说道,“满人妇孺有20多万,包衣奴才20多万,八旗汉军有10多万,八旗蒙古有2万,还有将近40万练勇,加起来足足有90多万战俘,咋?堵卿你是盯上这些战俘了?”

堵胤锡涎着脸说道:“圣上,满人和蒙古人就算了,但是那些包衣、练勇还有八旗汉军好歹也是汉人,要不然小小的惩诫一下就算了,再然后发来河南种官田?作为惩罚,可以对这些罪民的田租定高些,比如说定为每亩一斗?”

崇祯却是断然拒绝:“不行,这也太便宜这些奴才。”

这些数典忘祖的奴才就只配修一辈子铁路,永远别再想做人。

大明现在是缺人口,但是不管怎样也有上亿的人口,不缺这90万。

堵胤锡叹了口气说:“圣上,这样的话等明年河南的壮劳力就更少,好不容易才复耕的田地只怕又要再次抛荒。”

“这不会,朕会想办法解决。”

停顿了下,崇祯又接着说道:“年底之前一准能解决。”

君臣一行说话之间,就已经来到徐州城外,只见徐州城的气象与两年前又自不同,甚至连城厢外也搭满了屋宇,街边还有大量的摊贩。

伴随着战事的平息,经济的恢复,尤其是大明还都北京之后,徐州正快速恢复其南北通衢的商业地位,商业很快又变得繁荣。

……

崇祯并没有在徐州做过多的逗留。

甚至连徐州的一众官员都没有见,崇祯就直接过了徐州南下。

五天之后,崇祯就带着禁卫旅赶到了浦口,冶铁御史陈良弼已经在这里等了五天,他是接到内阁急递后匆匆赶来浦口面圣的。

陈良弼觐见崇祯就为了一件事情——铁料!

“陈良弼,朕没有时间听你废话,请你给朕一个恰当的理由,别的工坊熟铁只卖5元百斤,为何汉阳冶铁工坊要卖15元百斤?”

“因为铁路建筑工坊要的铁料实在是太多。”

陈良弼镇定的说道:“如果是几万斤或几十万斤,汉阳冶铁工坊也可以5元百斤的价格卖给大明铁路建筑工坊,但是大明建筑工坊要的却是30万吨铁料,如此庞大之数目,就不能再以5元的低价卖出。”

“其中道理很简单。”

“以汉阳冶铁工坊目前的生产力,根本提供不了。”

“所以要想接下大明铁路建筑工坊的这笔大生意,大明冶铁工坊需要投入大量的本钱到矿山中开凿更多的矿井,还要搭建更多的炼炉等设施,还需要将派到江南做工的工人都接回去,但是我们已经跟江南的各家工坊签了契书,一旦解除用工契约就要赔付三倍损失,所有以上这些成本最后都要分摊进铁料的价钱之中。”

顿了顿,又接着说:“15元百斤真不能再低。”

“你把汉阳冶铁工坊的工匠卖到江南做工了?”

崇祯感觉脑瓜子嗡嗡的,这特么的也是个人才啊。

“是的,从去年底开始,江南用工的工钱就开始暴涨,臣觉着汉阳冶铁工坊的工匠闲着也是吃白饭,就把他们卖到江南做工,每工每月足有5元!”

“汉阳冶铁工坊足足有10万工匠,你卖了多少人过来?”

“臣卖了8万工匠过来,不过圣上,汉阳冶铁工坊的工匠已经没有10万那么多,臣接手的时候就只剩下不到9万人。”

短少的1万多工匠估计不是累死就是矿井塌方被活埋了。

崇祯没有纠结工匠数量,又接着说:“也就是说只工钱一项,汉阳冶铁工坊每个月就能收入40万?陈良弼你还真的是个能吏啊。”

这话倒没有讽刺的意思,这个陈良弼的确是挺会算经济账的。

从这点,路振飞倒是真的没有用错人,陈良弼确实挺会赚钱。

但是毫无疑问,陈良弼坏了崇祯大事,因为崇祯当初让吴晋锡创办汉阳冶铁工坊的初衷就是大量囤积铁料,以备将来造铁甲舰用。

现在不光水师造铁甲舰需要大量铁料,修铁路更要海量铁料,可是被崇祯寄予厚望的汉阳冶铁工坊却几乎被陈良弼给彻底关停掉。

崇祯心头瞬间有一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

当下崇祯耐着性子说道:“内阁的急递收到了?”

“已经收到了,但是请恕臣无法办到。”陈良弼不亢不卑的道,“臣方才说了,与江南的各家工坊或工厂都签了契书,毁约就需支付赔偿金,除非户部能支付这笔赔偿金,否则臣实在无法将这8万工匠赎回到汉阳冶铁工坊。”

崇祯的一句我日泥玛差一点就脱口而出。

不过话到嘴边又咽回去,皇帝要注意形象。

“赔偿金的事朕来解决。”崇祯黑着脸说道。

“你只负责将这8万工匠带回汉阳,要尽快!”

陈良弼当即拱手一揖说:“既如此,臣谨领圣谕。”

陈良弼说完就愉快的转身离开,崇祯却险些气到暴走。

第六百九十九章 五千料铁甲舰

崇祯觉得,自己当初一定是脑袋被驴踢了,才会把汉阳冶铁工坊挂靠在户部名下,使其成为部属企业,才导致了现在铁料短缺的局面。

话说回来,当时一下子也找不着懂冶铁的人才。

现在好了,现在内务府已经成长为一头商业巨兽,什么样的人才都可以网罗得到,这其中就包括佛山、邵武两地的从事冶铁行业的专业人才。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现在就把汉阳冶铁工坊的性质从户部部属企业改成内务府的府属企业,然后再召开招股会,让佛山、邵武的职业经理人来管理汉阳冶铁工坊,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工坊的年产能扩充到十万吨级甚至百万吨。

不然的话,铁料真的就不够用,一条两京铁路大约1300公里,就需要用掉将近30万吨铁料,以后的云西铁路得多少铁料?

还有海军要造铁甲舰,得多少铁料?

更不用说还要造大炮、造步枪、造各种机械设备。

当下崇祯扭头对高起潜说:“高伴伴,发一个急递。”

高起潜赶紧从革囊里取出一个小本本,又拿出毛笔。

“致内阁:汉阳冶铁工坊转隶内务府,价钱好商量。”

变更汉阳冶铁工坊的属性可以,但是肯定不能够硬抢。

高起潜很快就记录好,并且把给内阁的急递发了出去。

这个时候,守在码头上的禁卫军将士忽然间骚动起来。

很快就有军官跑来向崇祯报告,江面上发现海军的巨舰。

崇祯当即带着高起潜、卢九德等来到江边,果然,只见一艘体型庞大的军舰正率领十几艘体型略小的军舰往浦口码头而来。

领头的这艘军舰明显比以往的战舰大一圈。

禁卫旅旅长卢象晋目测了一下,对崇祯说:“圣上,两千料军舰没有这么大,这怕是龙江船厂新造的五千料军舰。”

五千料,也就是2500吨。

这已经是护卫舰的吨位了。

再大一点,就是驱逐舰了。

不过这都不算什么,只要解决了钢板的焊接难题,很快就可以造出上万吨甚至数万吨的战列舰,到那时大明就大踏步的进入大炮巨舰的时代,什么西班牙无敌舰队、带英皇家海军或者尼德兰海上马车夫,全都是菜。

只不过,要想解决军舰的钢板焊接并不容易。

军舰毕竟不是构件,可以先放到炉子里烧红,然后焊接。

在崇祯的印象之中,除了氧气乙炔气焊之外,就只有电弧焊,而且相比之下,电弧焊似乎比氧气乙炔更容易些。

看起来,是时候让玻义耳开启电学的尝试了。

电学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动力方面不说了,可以用电动机取代蒸汽发动机,直接跨入到电气革命,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

军事层面的意义就更不可估量。

只是无线电这一项,就可以让大明的通讯出现革命性的提升。

而发电机的技术难点就是线圈,线圈的难点就是漆包线,解决起来似乎也没有想象中困难,沥青就是种绝缘体。

只不过,这些都只是远景规划。

就当下而言,木壳装甲的铁甲舰就足够用了。

加装了蒸汽动力的木壳铁甲舰,一样可以碾压欧洲的风帆舰。

当下崇祯笑着问卢象晋等军官:“你们难道就没发现,这艘大军舰跟后面的其他军舰有什么不同吗?”

被崇祯一说,立刻就有人发现了两者的区别。

“桅杆!”有军士兴奋的叫起来,“这艘大军舰没有桅杆风帆。”

“但是多了根烟囱!”卢象晋也发现了不同处,“这艘大军舰肯定是装了蒸汽机,所以不用依赖风帆,可以靠着蒸汽机来推进!”

“还有,这艘大军舰的侧舷、官厅还有战棚全都加装了铁甲!”

“还有还有,这有底层甲板的舰炮口径更大,比咱们陆军的4寸野战炮都要大,它的口径怕不是有5寸。”

“不止5寸,搞不好有6寸!”

听着军官们在那兴奋的讨论,崇祯也有些期待。

这大半年他虽然人不在南京,但是对于发生在南京这边的许多事却是全程关注,其中格物科和海军就是崇祯关注的重点。

格物科这段时间在攻关两样东西。

一样是热轧机,原本是想轧无缝钢管来做炮管,但是因为顶针材料技术不过关,迟迟没能做出来,反倒是无心插柳做出了轧钢板的轧板机。

有了这轧板机,海军造铁甲舰也就成为了可能。

要不然靠铁匠拿铁锤将铁锭锤打成铁板,再拿来给军舰做外挂装甲,那是妄想,即便是拿蒸汽机提供动力的锻压机锻压铁板也不行,因为生产铁板的效率太低,效率低下必然导致价格昂贵,海军就是再有钱也耗不起。

便是有轧板机,造价估计也不低。

五千料木壳船体早在北伐前其实就已经造出来。

第一艘蒸汽动力舰为了保险起见,用的是一艘快报废的两千料旧船。

但是现在看来,蒸汽动力的试验很成功,以至于郑芝龙和格物科一步到位直接给新造的五千料大军舰装上了蒸汽机以及铁甲。

崇祯关注的第二样就是6寸舰炮。

6寸也就是192毫米,这口径绝对算得上巨炮。

192毫米直径的实心铁弹差不多50斤重,火药都得装12斤。

而且格物科新研发的这款6寸舰款有一项革命性的技术革新,那就是在炮尾增加了一个楔式炮闩,前装填炮变成了后装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