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武命 第527章

作者:我叫排云掌

他也没有吝啬,直接将自己知晓的,全都说了出来。

贾蓉首先表示了感谢,不过却直言不讳表示,江南书院那一套,不适合贾氏族学。

当时,林如海觉得贾蓉有些狂妄了。

江南地域的知名书院,哪一个不是底蕴深厚,培养出了不少进士,甚至还有阁老?

贾蓉竟然说,江南书院模式不适合贾氏族学,不是狂妄是什么?

岂料,贾蓉的一番话,彻底打消了林如海心中的不爽。

他直接表示,江南知名书院不管是师资力量还是底蕴,自然是相当厉害的。

只是,江南知名书院培养的乃是精英人才,怕是举人在那里都算不得什么把?

林如海摇头轻笑,举人虽然在书院不怎么受到特别关注,却也不至于成为边缘存在,那是不可能的。

贾蓉却不以为然,直言表示江南著名书院,还不是以培养进士为要?

可贾氏族学却不能这么做!

当然,若是能够培养出进士自然最好,但是学堂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贾氏族人,就算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好,能随边缘化甚至放弃么?

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族学的教育模式,重点就在于一个普及之上。

所有的学生,都得受到足够的教育。

就算脑子不够使,或者学习态度不认真,可学堂该教的东西一点都不能少。

另外,贾氏族学注重一个‘杂’字。

不是所有学生,都是适合学习四书五经。

有的更适合练武,有的则是适合经商,有的对于花草种植感兴趣,还有的对于医术有天赋,这些都得考虑到。

等学习进度达到一定水准,就得开始根据天赋以及兴趣分类,如此才能让族学学生毕业后,有足够的生存能力。

贾氏族学,更类似于技术学校,至于知名书院,就和那些知名的高考名校差不多。

林如海明白了,对于贾蓉更多了几分敬佩。

能对族学有如此精准定位,难怪贾氏族学出来的学生,一个个的能力都不差。

同时,心中很有些触动。

一个宗族的管理,和眼下的林家显然有太多不同。

贾蓉年纪轻轻就能够看得清楚认识分明,绝对算是京城贾氏家族之福。

心中有感,只要贾蓉还活着一天,本身没有犯什么重大错误,京城贾氏一族起码还能再风光五十年,说不得林家以后还得和宁府走动更加频繁一些……

第765章 风波起

心中有底之后,林如海并没有在京城多待。

将妻子和一双儿女安置在林府,并且拜托了岳母以及两个大舅兄,还有宁府贾蓉以及秦可卿夫妇俩照看后,带着身边随从迅速离开京城赶赴晋省上任。

而此时,天气越发寒冷,眼见便是大雪纷飞时节。

宁府给出了相当有力的支持,直接派遣三十位预备马球手,组建成一支护卫队跟上。

带队的,以及小队队长级存在,全都是贾氏族学出身的武秀才,武艺不容置疑。

林如海也给出明确承诺,这三十位宁府出身护卫,等到了晋省后将转变为布政使特有的卫队人马,有官职品级以及编制的那种。

此时,蜂窝煤和蜂窝煤炉已经彻底风靡京城。

随着天气越发寒冷,就是寻常百姓人家,但凡有些闲钱的,也不忘跟随潮流购买蜂窝煤炉这等过冬神器。

内务府赚得盆满钵满,当今和上皇的腰包,自然跟着迅速膨胀起来。

最妙得是,往年到了这等时节,遍布京城街道角落的流民和乞丐,今年却是一个都见不着。

全都被内务府下属的工坊,还有煤矿给征召过去劳动,当然是有薪水的那种。

尽管薪水不高,却也足以让他们安然度过寒冬还有结余,前提是干活得卖力。

如此一来,官府自然省了救助的麻烦,同时当今也省却了掏钱的郁闷。

可以说,蜂窝煤和蜂窝煤炉的流行,竟让这个冬天的京城,有那么点子盛世气象。

虽说全城大半区域烧煤,每到饭点气味古怪了点,也难闻了一点,可相比蜂窝煤炉的好处,这点怪味根本就算不得什么,就是当今和上皇都受得住。

当然,内务府吃独食,还疯狂赚钱的行径,引起了不少人和势力的不满。

就是早就达成默契的勋贵集团中,也不乏眼皮子浅,眼珠子都羡慕红了的。

这时候,什么安抚以及画饼言语都没用了。

面对实实在在的惊人利益,就是所谓的天潢贵胄都不一定承得住气。

另外,但凡脑子不傻的存在,基本都将目光投向晋省,谁叫那里是出了名的石碳出产大省?

而且,晋省距离京城也不是很远,拥有相当便利的陆地交通条件。

自然而然的,晋省的煤矿也进入了朝堂其余权贵大佬的视野,于是问题出现了。

朝堂其余权贵大佬猛然发现,晋省的大煤矿已经被瓜分干净,根本就没他们的份。

这怎么行?

尤其是那帮子文官大佬,立刻察觉了不妥。

结合之前的事态,怎么可能不清楚,勋贵集团这是早有准备,直接将他们给排除在外了。

同时也反应过来,朝堂上针对文官势力的种种变故,显然都是勋贵集团在暗中捣鬼。

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忍受得了?

于是,文官势力的反击很快就来了。

能借助当今的手,一举压制住勋贵集团,文官势力凭借的就是脑子聪明灵光。

很明显,通过内务府临时垄断京城蜂窝煤以及蜂窝煤炉的生意一事,傻子都看得出来勋贵集团和当今达成了默契。

若是不管不顾,直接在朝堂上和勋贵集团开干,怕是讨不了什么好。

当今的屁股,也一不定会坐到他们这边。

不过,想要针对勋贵集团在晋省的所作所为,还是有办法可想的。

到了这时,傻子都看得出来,蜂窝煤和蜂窝煤炉的钱景。

可作为北方最大石碳产地的晋省煤矿,竟然被勋贵集团给瓜分了,凡是想插一手的势力都不会甘心。

文官势力只是暗中推了一把,宗室方面便迫不及待跳出来,想要分一杯羹。

要知道,当今上位之前,只是一个相当不起眼的皇子,俗话说的小透明一类存在。

母亲不过就是个宫女,自然没什么母族势力可言。

废太子和兄弟们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当今那时只不过一个闲散皇子,甚至连进六部学习的机会都没有。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私邸势力了。

若非废太子和一干有实力的兄弟,几乎同归于尽,加上平时太过低调不起眼,怕是上皇也不会点中他继承皇位。

也是如此,但凡在废太子事件中,没有受到波及的上皇皇子,基本都不怎么瞧得起当今,认为他是走了狗屎运。

有了这样的心里,加上当今的一些行为和手段,自然而然关系就不怎么样了。

可一干宗室王爷和郡王的老子,上皇还活得好好的。

有亲老子在和没有亲老子在,亲王和郡王们的处境自然是两回事。

此时的宗室王爷们,实力还是相当不俗的。

就比如忠顺亲王,敢针对宁荣二府下死手,就可以证明忠顺亲王还是很有实力的。

别的不说,起码他有抗住开国勋贵集团反扑的底气。

想要经营或者发展势力,就缺不了银子的帮衬。

很显然,蜂窝煤和蜂窝煤炉的钱景,宗室王爷们都十分看好,自然要强势在晋省拿捏一波。

偏偏,一些勋贵家族目光短浅,竟然还和这些宗室王爷们有藕断丝连的关系,里应外合之下给予勋贵集团相当大的压力。

就贾蓉听到的消息,作为此时勋贵集团第一大佬的镇国公牛家家主,被这样的事情气得够呛。

显然牛家家主并不想自己独抗压力,立即招呼了有影响力的勋贵家族当家人聚集在一起商讨应对之策。

贾蓉一点都没客气,也懒得理会在座都是长辈的事实,直接表态:“咱们也用不着客气,直接将各家手里的煤矿和地盘确定下来,若是哪家愿意拱手相让,咱们也没必要干预!”

“真是一帮混球,大乾疆域广阔,拥有煤矿的地方多的是,各省繁华城镇也不在少数,市场也大得很!”

“偏偏有些人就盯着京城不放,好像如此就能真的垄断京城煤炭生意一般,也不想想内务府答不答应?”

一语惊醒梦中人!

一干与会勋贵大佬立即反应过来,眼下的蜂窝煤以及蜂窝煤炉生意,最大的得利者是当今和上皇啊……

第766章 《聚宝盆》!

不够,远远不够!

单纯的扯虎皮拉大旗,对于权贵以及宗室势力而言,威慑力虽然不小,却还不至于叫对方不敢轻举妄动。

说句实话,当今还没有这等实力!

至于上皇,若是能够看到当今吃瘪,或者说压缩当今的进项,估计不会介意舍弃蜂窝煤上头的收益。

像是江南几处织造府,全都控制在上皇手里,根本就不缺银子花销。

明面上有宗室冲锋,暗地里有文官势力搅风搅雨,当今不一定扛得住压力。

勋贵内部又不是铁板一块,一旦缺少了当今的支持,很容易会被各个击破直接崩盘。

有林如海坐镇晋省,其实贾蓉并不是很在意这些。

就算蜂窝煤和蜂窝煤炉的生意插不上手也无所谓,想要赚钱又不是没有其他门路。

只是,他看不惯某些势力如此不要脸面,吃相太难看了。

有一就有二,若是叫他们顺遂了,谁知道以后会如何?

不管哪家势力,突然多了一笔十分丰厚,还能源源不断提供的庞大资金,怕是会膨胀得厉害。

贾蓉还想着,通过勋贵集团积攒海量气运呢。

他也不想活得太过憋屈,想想正常历史上,明朝自从土木堡事变之后,勋贵武将的处境和遭遇,就明白一旦勋贵集团顶不住,后果有多严重了。

针对这样的情况,他自然是打算继续利用自己的马甲‘排山倒海’,利用舆论的力量搅混水。

还是那句话,大乾疆域广阔,拥有煤矿的地方不少。

各地也都有繁华城镇,蜂窝煤和蜂窝煤炉的市场极大,用不着将目光全部集中到晋省这里。

他要做的,就是让全国有实力的存在,尽快明白蜂窝煤以及蜂窝煤炉如何谋利,到时候自然就是群雄纷争的局面。

估摸着,不管哪家势力都不会再有过多精力,刻意针对拿下晋省盘子的勋贵集团。

……

《聚宝盆》,就是贾蓉为了抢夺舆论话语权,迅速推出的草根逆袭式传奇故事。

对,就是传奇故事。

猪脚出身贫苦,一场不大不小的旱灾,加上地主制造的人祸,直接让其家破人亡。

期间,将制作人祸的地主手段,讲述得清楚明白。

明明朝廷免去灾区一年赋税,可当地地主却是联合衙门小吏隐瞒事实,于灾年强征逼迫猪脚家庭破产,而后不得不贱价出售手头田地。

之后以借粮为由,以高利贷和暴力手段联合动作,直接将猪脚一家子变成了佃户,而且还是签订了死契的那种。

如此,当地地主不仅成功兼并土地,同时还将原本的同村全部变成家族佃户,家族实力大增。

猪脚借打猎假死脱身,而后流浪至附近的一处煤矿,顺利成为了挖煤旷工。

运气不错,猪脚加入的是贾家的煤矿。

虽然煤矿管事态度严厉凶神恶煞,一干打手恶形恶状不像好人,可煤矿的生存环境却还算可以。

上一篇:李斯科的美国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