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151章

作者:秋来2

山西左布政使王象坤见宋巡抚突然坐下开始写东西。

他心想莫不是宋巡抚面对困局,整理思路,想出什么好的计策来了?

厅内众人见状都没有说话,毕竟他以前在宣大也算是行使过“总督”的权利。

对待这种灭寇之事,想必是驾轻就熟。

等待宋巡抚把折子写完准备晾干之后。

王象坤才开口询问:“宋巡抚可是想出灭贼办法了?”

“暂时没有思路。”

宋殷统摇摇头,对于王象坤他是尊敬的很。

王氏子弟在朝廷各处任职,尽管王象乾已经故去,但门生故吏仍旧不少。

更何况王象坤在山西做的不错,颇有贤名,此番保卫太原县,还得多需要他出面奔走征召呢。

“那你在做什么?”

宋殷统把折子收起来:“此事理应向陛下说明,山西糜烂,请求朝廷派兵支援。”

王象坤为官多年,他自是晓得方才宋殷统给陛下写折子,是什么意思。

不就是说你刚来山西,贼寇就起来了吗?

他是想要把锅甩在老夫头上,王象坤脸色不变,淡淡的道:

“如今女真鞑子仍旧盘踞在京城附近,哪有时间理你山西的求援?

些许流贼,难不成比关外鞑子更加凶悍吗?”

宋殷统对于王象坤的话也不闹,只是辩解道:

“王大人,天下勤王兵去了几十万,分出两三万足可以应对山西的乱局了。”

对于宋巡抚的说辞,王象坤张了张嘴,又闭上了。

给陛下上折子是他的权利,自己倒是不好阻拦。

“远水解不了近渴。”太原知府任维弼面色焦急的道:

“那锤匪不日就会率领十万大军来围攻太原城。

纵然太原城城高,没有守军也是座空城。”

“叫大同守军来援。”山西巡抚宋殷统想都不想直接脱口而出。

“绝对不行,还需防备蒙古人。”

王象坤直接就拒绝:“若是后金鞑子赖在京城,大同一旦有失,那他们就能永久赖着不走了。”

“哪里还有兵?”宋殷统有些激动的道:

“事急从权,难不成要眼瞅着太原失陷?”

王象坤摸着胡须想了想:“河曲重镇,偏头关所、老营堡所、八角所、宁武所、宁化所,可以抽调防备蒙古人的卫所兵前来。”

“对对对。”太原府知府急忙应和。

这些卫所下辖许多军堡,都是为了防备蒙古人,因为这一段长城并不属于大同府防备。

宋殷统才不管抽调这些人来守卫太原,会不会有蒙古人破坏长城入侵,去边镇附近的老乡家里找铁锅。

相比于太原失守的重要性,还是在苦一苦百姓吧!

在大明,顺民是没有什么统战价值的。

士绅官吏剥削的就是你这种顺民,你也是随时可以被抛弃的。

调令发出去,厅内的众人都松了口气。

一旁的李卑开口道:“诸位大人,末将认为这锤匪贺今朝并没有传言当中的十万人。”

巡抚宋殷统瞥了他一眼,见此人也是个会找说话时机的,便摸着胡须道:“本官也晓得。”

“那锤匪贺今朝在陕西的时候,可是号称过十万人?”

李卑则是摇摇头:“此人倒是颇为谦虚,麾下真有一万人,对外也号称一万人。

他从秦地入晋,所偕老幼万余出头,岂能在晋地不久,便能拉起十万人的规模?

定是坊间谣传,以讹传讹!”

听完李卑的话,王象坤陷入了沉思,据他所知,陕西起义军有哪个不夸大自己的实力?

殊不知这种莫要就跟鼓气的蛤蟆一样,只不过是虚张声势。

但是听贺今朝这种行为,着实是有些特立独行。

“这贺今朝可是会打仗?”

李卑心想人家能不会打仗吗?

洪承畴在陕西的大名,自从第一战开始后,战无不胜,几乎所有起义军听到他的名号,都会抖三抖。

结果遇到贺今朝这个硬茬子,几次三番的折在他的手上,还把心腹爱将贺人龙给折死在贺今朝手上了。

况且入晋以来,你们山西官军不是没落到便宜,又被他攻城略地,糜烂整个山西,比陕西的乱象好不到哪里去。

“大人何必问我,如此战报自是做不得假。”

王象坤摸着胡须感慨道:“难不成当真有天生会打仗的人?”

“自是有的,如今延绥巡抚洪大人,就是这样的。”

“哎。”

王象坤叹了口气,天下大乱,必出妖孽。

现在看来,出现的不止一两个妖孽。

“王大人,光调来卫所兵怕是不行,还得发动太原百姓方为稳妥。”

听到宋殷统的话,王象坤点点头:“此事自是需要晋王牵头做。”

“嗯?”宋殷统有些不不确定的问:“能行吗?”

“如何不行,太原光是晋王的宗姓就有六千余人。”

宋殷统也是诧异王爷们繁衍的人口太多了,他摸着胡须道:

“宗姓若不出力,太原城破,反贼必是第一个杀他们。”

第0203章 王象坤的号召力

藩王的生活很奢侈的。

十六世纪初皇室消费猛增,占一年支出总额的一半多,大概有一千五百万两,排在第二才是军费支出。

王爷们不仅子嗣极多,还霸占了越府跨县的大片土地,成了全国最大的土地占有者。

宗室的占地情况极为严重。

万历三十四年五月,四川巡按孔贞一上言:“蜀昔有沃野之说,然惟成都府属,自灌抵彭十一州县开堰灌田故名焉。

近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

就是说,蜀王一府占去了成都平原依靠都江堰灌溉的最肥沃的土地百分之七十。

河南开封的周王,兼并土地的结果,造成田产子女尽入公室,民怨已极。

中州之地,半数入藩府。

时人有诗云:惟余芳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帝子家。

神宗的弟弟朱翊镠分封卫辉,占田四万顷。

神宗诸子也群起效尤。

福王朱常洵是神宗爱子,坚持要按潞王标准给田四万顷,经过廷臣和地方官员的力争才减为二万顷。

瑞王分封于陕西汉中,朝廷赐给赡田二万顷,由陕西、河南、山西、四川摊缴租银。

大致而言,除了江浙财赋之区以外,全国的土地有相当大一部分落入了朱氏宗室的手里。

明宗室的人数大约以三十年翻一番的几何级数增加。

中期以后,单只支付这数以万计的龙子龙孙的禄米,就成了国家财政和地方开支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应付这个难题,地方官员只有一面对宗室拖欠,一面向农民加派。

明后期赐予新封亲王的庄田,动辄万顷,实际上天下根本不存在这么多无主的“闲田”。

除了“尺寸皆夺之民间”以外,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加派取得租银来顶替的。

朱元璋为了防止自己的后代濒临饿死的局面,定下的国策,皇子皇孙已经成为天下最大的地主了。

天下的财富都落到了宗绅(明宗室和官僚)、公侯、宦官的手里,对于平民百姓却征敛重重。

陕西百姓率先扯旗造反,都是被逼的活不下去了。

或许朱元璋不曾想到,会有跟他一样吃不饱饭的人,走上他曾经走过的路。

太原府内众人听到左布政使王象坤的建议,皆是一愣。

虽然他们经常欠拖欠晋王一脉的禄米,知道人家也不缺钱,大家都装傻,但是有事能就让他们第一个上,怕是不妥。

“我等保护的就是朱明天下。”王象坤开口道:“今天贼寇来袭,自是要号召所有人共同抵抗。”

“那就有劳王大人出面了。”

王象坤也不推辞,他直接差人便在衙门竖起一面大白旗,上书:

“晋阳豪杰,愿从吾游者立此旗下。”

山西左布政使王象坤的牌面,足够大。

这一着棋果然相当有效果。

太原城内的上层人物,郡王、乡绅、士民、商贾无不愿意站在旗下。

特别是晋王儿子朱审烜接到消息后,第一个以身作则立在旗下,那边更多的人蜂拥而至。

山西大小官吏瞧着这一幕,自是目瞪口呆。

万万没想到,王象坤只用一面旗子,就号召来如此多的人。

这些地头蛇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地位,强迫自己控制下的贫民百姓参加地主武装。

在短期内就集结了一支两万人的队伍。

王象坤当即指派头目,都是明宗室、乡绅和富商大贾。

这不等卫所兵调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太原城内的守御力量。

如此一来,传言锤匪率领十万人马来攻太原县的消息,让太原县城内的士绅们的心安稳了许多。

大家都有朴素的作战观念,只要我的人足够多,那赢面就很大。

管他有没有经过什么训练!

宋巡抚见太原民心可用,终于松了口气:

“王大人,我们是否要把虎大威给调回来,他们可是精锐士卒。

万一锤匪攻城,他们也好在旁策应,不能让锤匪全力攻打太原。”

王象坤捏着胡须思考了一会:“无需叫他们回来,太原守军足够用。

若是把虎大威等人全部叫回来,那锤匪贺今朝是个天生会打仗的人,万一他不来攻打太原,反倒要占据太原以南的地方,不妥。

虎大威就像一把匕首一样,插在他的背后,让他不敢轻举妄动。”

宋巡抚点点头,要是贺今朝不是个会打仗的人,那足可以不管虎大威,直扑太原县来。

但偏偏贺今朝是个会打仗的人,想的便会多一些,有虎大威在他腹地,他就不敢太过冒险。

贺今朝在平遥县接连等了好几日,传回来的消息都是盘踞在介休县的虎大威按兵不动。

“此人倒是个不好调动的,太原几乎没有多少守军,他都不回去,我猜此人的政治前途没了。”

狗头军师吉珪捏着胡须叹了口气,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该表现的态度一定要表现出来。

“此人是蒙古人,不熟悉文官之间的套路,他兴许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