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311章

作者:秋来2

如此一来,方能从大明反贼手里获得足够的铁器以及粮食。

他依靠张家口互市点的晋商,有着足够的铁器和粮食。

无论如何林丹汗这个冥顽不灵的人,都是自己要剿灭的目标。

可是他与大明反贼勾结在一起了,无论如何都得派人打听一二。

如果消灭林丹汗的同时,还能从山西镇进入中原,那可太好了。

简直是一举两得。

皇太极便找来晋商的伙计,向他询问贺今朝在山西的事情。

伙计只晓得八大晋商之一的黄老爷回乡介休,道路断绝,一直都没有回到张家口。

整个山西的反贼队伍极多,那个贺今朝只是个小头目,据说只有一万人马。

皇太极摇摇头,觉得这个消息并不准确,他派遣与晋商联系的伙计,最好前往山西一趟,摸清楚贺今朝的实力。

待到他出征林丹汗的时候,自己方能做好更多的应对。

晋商不仅负责提供粮食以及铁器等,打探消息,那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否则皇太极如何能了解中原的事情,尤其是后金擅长用谍子。

冬天实在是太冷了,不出意外的话,待到明年春暖花开,他就决定去攻打林丹汗。

第0434章 辽饷的影响

晋商与后金勾搭不是一天半天了,现在皇太极已经不满足他们只提供粮食铁器等关外所需要的一切物品。

至于银子,他从来不在乎银子。

无论是从晋商那里购买物资,还是赏赐给投靠过来的蒙古人,赏赐很重。

没钱了,从大明捞一笔,就足够皇太极干好多事了。

今年他们在大明京师肆虐数月,可谓是饱掠而归。

但皇太极也不是个莽夫,喜欢像他爹那样带头冲锋,是个喜欢用谋略的,文武皆可。

无论如何能与林丹汗结盟的那个反贼贺今朝,他都得先知道一手情报,免得到时候出现什么变故。

当大明宣布增加辽饷的时候,许多百姓都饿冻的活不下去了甚至连催收赋税的小吏们,也觉得天气太冷,不愿意出门。

至于押运赋税,连地方官都没有想法,且先拖上一阵,无论如何都不能当出头鸟。

山陕两地的起义军没有被朝廷消灭,反倒越做越大。

各地还有一帮白莲教在趁机搞事。

轻易出动,容易被贼人给害了。

关键是穷鬼们要是多活不下去了,他这个县令恐怕也活不长了。

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以前先苦一苦百姓,现在嘛,先苦一苦皇上吧。

有什么事,上面有巡抚和巡按抗着呢。

至于大明?

谁他妈的在乎大明能不能发出饷钱?

能不能收齐赋税?

会不会被辽东的鞑子再一次打进京城来啊?

这大冬天的,窝在温暖的屋子里,吃着珍馐美味,过着红袖添香的小日子,不美吗?

小利在前,大明那么多士绅官吏,能有几个心有大义的?

加税就加税,税也收不到老爷们的头上。

至于大明的庶民们,在茅草屋里冻冻索索,期盼着老天爷能够开眼,给他们一条活路。

可这些人的祈求,老天爷终究是听不到的!

辽饷的组成主要有田亩、杂项、盐课、关税,田亩占了六成半,杂项两成,盐课一成半又半与零星少许的关税。

从万历到崇祯以来,辽饷田赋的比例从百分百降下来三成多,算是进步了。

至于与工商业关系极为密切的关税,原本所征的税也不高,加派时占据的比例很少。

甚至历来征收比例最大的年份,还是在今年,占总辽饷的不到4%。

最让百姓遭不住的便是田赋,因为田赋加派,他不分土地肥瘠,一律都收取相同的税额。

当然朝廷为了让陕西等地的百姓能够交上税,特别贴心的将照亩加派改为照粮加派。

照亩加派是按照面积大小来收税,照粮加派是按照当地税额的多寡来加派。

税粮原本多的就加派多,税粮少的就加派少。

许多土地面积大而税粮较少的省份,皆是希望照粮加派。

此举就相当于快递算钱,重量大就按照重量计算,体积大就按照体积算钱,大明官员好在从中钻空子。

所以湖广、陕西都改为照粮,以此来减轻当地百姓的负担。

你看看,朕都贴心给百姓减免一些田赋了,你们就理应乖乖听话,赶紧把赋税全都交上来。

陕西、山西田税不比河南、山东轻,但是相比较南直隶与浙江,那简直是轻多了。

大江南北经济环境各不相同,田土的收获量也不一样,在田税上的负担也有轻重之别。

大致而言,南方田土的农业经济价值是优于北方的,平均每亩的田税也是北方较重。

如今一增加辽饷,北方的田赋增加越发的高了。

旱灾、高田赋,高徭役摊牌,北方的百姓率先活不下去了。

崇祯皇帝嘴里轻轻的加三厘,宛如一颗尘埃,可落到百姓头上,就是一座沉重的大山。

剩下的便是杂税,收钱的项目很多,总共归为八类。

卫所屯田,效仿万历征播的旧例,屯粮每石加银八分,全国税收大概在二十多万两。

优免丁粮,丁粮原本是大明文武官员的特权。

为了收税,除了生员依旧免税外,其余文武官员举监儒吏也要收税,大概在四十多万两左右。

平籴仓谷,各州县秋冬积谷,春夏积银,积谷是为了备荒,积银是为了应付急需,这个是地方性救济事业。

现在朝廷下令各州县把每年收入的一半充作军饷,大概有十五万两左右。

房产税契,凡是土地交割,民间房产买卖,都要上税,大概在三十万两左右。

典铺酌分,从事典当生意的商人,获利甚多,朝廷将各省典铺分为五等,凡是资金在万金以上的列为一等,一年交五十两,莫等交十两,总归是二十万两左右。

督抚军饷巡按公费银,指的是各省总督巡抚按将盐茶屯马等差的公费脏银捐出,大概二十万两。

抽扣工食,将各地民壮的工食银抽扣若干充饷,无论是民壮、各役全部抽取十分之三,各役的工食,除了看司、门子、铺兵、儒学免扣外,其余全扣。

马夫抵候,两司各府以及州县正官,有官则一定有马夫,除了司府首领以及州县佐貮等官免开销,其余皆要扣取银两,大概有十万两。

总之就是要东拼西凑,从官到百姓皆是怨言不小。

尤其的丁粮优免的特权者,早就把自己的特权视为天经地义,现在朝廷削弱老爷我的特权,那就是在损害我的既得利益!

老爷我就得背地里跳起脚,大骂你崇祯皇帝不是好玩意。

至于关税,大明手工商业发达,水陆运输网络绎不绝,一点关税,不足以反应商业的发达。

原本关税不多,朝廷稍加增派,只超过原来的一丁点,大明的官员们就坐不住了,开始呼吁,增派过多,困商困民!

当然这些只是朝廷上的正派,就让百姓苦不堪言,可是奸官猾吏私派和苛索往往超过正派,扰民之举更是不需多言。

自从万历到天启六年,朝廷的库银已经发出去两千万两白银,累积多年,到了崇祯皇帝,就空的可以跑耗子了。

所以朝臣多是请崇祯出内帑,因为宫中开销极大,宦官每个月的开支就要五十万两,宫女、锦衣卫、东厂的经费也很可观。

为了维持宫廷的巨大开支,崇祯皇帝坚决不愿意轻发内帑,也就是杨鹤招抚有成效,才从内帑给他调拨十万两银子,用来赈济乱民。

在各种收入都往填辽饷这个窟窿的政策下,崇祯朝的财政极为困难。

第0435章 学兵法

崇祯皇帝对于辽饷的考核极为严厉,指定辽饷必须要收齐,一分都不得拖欠。

为了更好的征辽饷,甚至开出了分期付款的法子。

第一期是在正月时连预征完纳加派四分,第二期是在四月完成纳加派三分,杂项三分。

第三期则是在六月时完纳加派三分,杂项三分,第四期则是在十月时杂项十分全完。

催科太急,先不说百姓能不能活,破坏了他们纳税的习惯,同样使得地方官人心惶惶。

官员们经常受到惩罚,有些地方官因为崔征太急生变,被百姓所杀,或者是怕被抓走畏罪自杀。

催的越急,大明各处拖欠的赋税反倒越多。

可是这数百万两的辽饷,当真能全部用于辽事上吗?

首先是钱粮由各地运输到户部,户部在押运到辽东,期间经过许多运输,转交。

钱粮的虚耗,人马的不实或者滥竽充数。

袁崇焕还是抚臣的时候上报辽东不满八万人,军饷则是按照不到十一万人发放的。

光喝兵血算什么,还要喝马血!

拿着银子买马,少了银子不见马是常有的事情。

有点良心的则是少了银子买瘦马交差,因为马过不了多久就死了,便可以吃肉啃骨头。

由此,辽东兵不成兵,马不成马。

侵吞则是更为常见了,解运、转交过程当中,运官、边镇委饷的官员和军队中的将领,对粮饷的侵没克扣。

光是辽饷的运费就是极大的负担。

运送粮草得广备牛车,对人粮,牛料等运输所需要的费用,保守估计就要超过百万两银子。

至于为啥费钱,因为有人要赚运费钱。

从润丰运粮到相隔三百里外的山海关,每一个小车运草五十小束,给脚钱二两八钱。

到了地方你想回来,就算卖了驴车回来,都不可能。

后面涨价到三两也没人去,车户都逃光了。

你若是问这种车能载多少米?

只能承载三石。

一束草不过四分,连同粮食三石,用脚银三两。

再从山海关运送到千里之外的辽阳,运费只会蹭蹭往上涨,关键是这点脚钱还落不到运夫手里多少。

至于走海运,从官员的报告上可看出,运粮船从天津出发,越过大洋,那遇到的不是大风就是大浪,粮食的船都沉底了。

十次有七八次能成功到达辽东便算大功劳了,至于到了辽东那几次,出发前与出发后船数不一。

问就是中途运粮船沉了多少艘,问的话就都是天灾,不是刮风就是下雨,把船都给刮沉底了。

至于是真的沉底还是另有他用,就看具体情况了。

总之大明流传一句话,援辽之举最苦累的便是海运。

所以大明运输辽饷,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损耗都极为惊人。

钱粮的侵没、克扣在吏治败坏的现在,普遍存在于九边,饷司、将领从中得利,不知道要耗费多少钱粮。

在辽饷不到位的情况下,许多士卒的生活保障就没有了。

尤其是战乱一起,边区物价上涨,纵然是足额发放,也不够花的,更不用说还不是足额。

这就不要怪士卒战斗力下降以及训练不严格,军纪不严明了。

被征收赋税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可是得到了辽饷的士卒日子同样也十分艰难。

钱粮都去哪里了?

待到摄政王多尔衮入主北京,宣布从顺治元年开始,所有加派全部取消,违者重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