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351章

作者:秋来2

好在后续人员说是皇帝的一封手书,不必跪拜迎接。

卢象升心里想着,难不成皇上比自己早知道,山西贼寇大规模入侵河北的事?

所以写信特意来叮嘱我的?

等他打开信,仔细一瞧,才发现根本不是一回事!

皇上询问他麾下士卒是否叛乱了?

因为天津出现一股子天雄军的叛乱,阵仗搞得挺大,搅乱整个大直沽的水运!

卢象升看到这里就立即肯定,这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官军,必然是贼寇假扮的!

至于衣服旗帜全都是梁甫,曹应秋等人,不用怀疑。

然后让卢象升窒息的命令来了,既然平乡的贼寇战力不强,且先分兵回援大直沽,避免被贼寇所趁。

“大人,京师所谓何事?”参议寇从化刚得了吩咐,还没有走。

“你看看吧。”卢象升把皇上的手书递给参议。

寇从化看完之后大惊失色:“大人,我军对上贼寇,本就是人数不占优势,如今再分兵回援北京,手中可战之卒会更少。

陛下他不了解千里之外战场上的形势,如何能够做出有效的调度?”

卢象升又何尝不想反驳,奈何皇命难违。

他仔细屡屡这期间的变故,自从他打赢之后,平乡县的这伙贼寇根本就没有出城,一直龟缩在城内。

唯有城外营寨的这些骑兵,在自己下令偷袭炸营前,大张旗鼓的离去,原本卢象升以为是去盯住大张旗鼓的左良玉,正好为自己分担压力。

不曾想他们竟然晃过了左良玉,偷偷跑到天津去作乱。

至于平乡县内的贼寇,是作为目标,既是吸引自己的视线,同样在等待由晋入冀的援军。

卢象升捋清楚了这期间的关系,不得不说贼寇这个计策做的相当漂亮。

让卢象升以为自己胜券在握,实则是落入了人家的圈套,为此平乡内的贼寇,不惜接连战败!

威县的左良玉就没有发现河对岸是一座空营吗?

“陛下手令,不回援是不可能的。”卢象升走来走去,然后止住脚步:

“让左良玉回援,他被钉在威县,前进不得,被贼寇骗了尚且不自知,索性让他连夜悄悄退走。

咱们也晃城内贼寇一波。

你与游击将军董维坤立即出发,去由晋入冀这些贼寇的必经之路埋伏,先打一波再说。”

“是。”

参议寇从化与游击将军董维坤当即连夜点起三千兵马走了。

卢象升则是给左良玉写信,让他赶紧按照陛下的命令行事,他现在有些恼怒,先前指挥左良玉,这个兵头竟找理由拖延。

现在造成这种局面,他也别想有啥好果子吃。

平乡县外的官军首脑,接到崇祯的命令乱作一团,开始按照吩咐行动。

至于城内的贼寇,紫金梁等人倒是不慌不忙。

“盟主,这高大哥与贺老弟半个多月过去了,都没有消息传来,有点奇怪。”

张献忠坐在椅子上,终于还是吐出了一句话。

紫金梁王自用摸着胡须颔首,是啊!

他们就在威县的对岸,怎么这么长时间都没有发来消息,汇报平安呢!

“没有消息,便是最好的消息。”王自用沉吟说了一句。

“他们该不会是独自进京去了吧?”张献忠又提了一嘴。

因为此番他们进入河北就是为了靠近京师,威慑大明狗皇帝崇祯。

王自用一下子就站起身来:“他们两个才多少人,如何能去撼动大明的京城?

我此番调拨数万人马进入河北,就是为了与大明狗皇帝决一死战,他们两个轻敌冒进,定会有危险。

况且他们二人一旦暴露,我们前往京城会受到极大的反击。”

王自用嘴上说着与崇祯决一死战,但是他心里没这么想,就是要羞辱崇祯,干出一番大事来,以此来巩固自身盟主的位置。

真的与大明决一死战,王自用还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

张献忠听着这话,自动略过,他心里隐隐怀疑,这两人就是合兵前去冲击京城了。

高迎祥与贺今朝二人本就是用兵大胆的人,不像王自用,没怎么经历过大阵仗。

那二人能有今天的基业,全都是靠着自己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

张献忠捏着胡须,沉默不语,他知道高迎祥对于王自用当盟主是不满意的。

但是王自用当盟主,是附和张献忠的利益的。

“万一他们两个冲击京城扬名天下?”

听着张献忠的话,王自用当即哈哈大笑:“那加入我起义军的人,会更多的!”

张献忠也不多言语了,反正话带到了就行,尽管大家奉王自用为盟主,但也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

可能还不如十八路诸侯讨董呢!

张献忠便微微拱手直接退了出去。

王自用嘴上说的,内心想的却是另有他意。

贺今朝的能力他是不怀疑的。

他们两个能在山西闯下偌大的基业,且屡次击败官军,便是明证。

当其余起义军在陕西被官军撵着跑的时候,贺今朝在山西就已经杀了大明总兵,攻破太原等地。

王自用是非常重视贺今朝的,想要把他变成自己的心腹,奈何与高迎祥走的太近。

可是大明底蕴深厚,王自用觉得光凭借他们二人是不可能冲击成功的!

京城附近都是卫所兵,且听说有数十万京营士卒,不像是山西等地,拢共加起来,也没有几万官军,还都是吃空饷的。

贺今朝和高迎祥,不会以为大明是个纸老虎吧?

关外的女真鞑子能在京城肆虐,是他们能打。

待到贺今朝高迎祥他们二人在京城吃了亏,自己出面营救,稳稳当当的,岂不妙哉?

正好用实际行动告诉贺今朝,跟着高迎祥混,除了带你上绝路,没有其他的路可走的。

昌平副总兵左良玉连夜接到了紧急军报,皇上手书,命令他回去援救天津,剿灭贼寇。

最重要的是卢象升指责他没有查探出来,河对岸的贼寇已经全都偷偷跑走,前往天津作乱。

陛下震怒,命令他赶紧回援。

左良玉接到消息后,冷汗直出,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谨慎一些,竟然会造成这等严重的后果。

卢象升只是吓唬了他几句,告诉他立即悄悄出发,给贼寇一个突然袭击,方能戴罪立功。

第0496章 近侍监军

面对天津的叛军,崇祯下令让卢象升自己去清理门口,他开始并不知道是高闯王等贼寇假扮的。

而卢象升接到崇祯的手书后,立即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等崇祯知道真相后,责问卢象升的信件,已经快马加鞭送去。

这种事,崇祯像来是急躁的很,想要立即马上解决所有问题。

打仗打的就是一个信息差,足可以让一个统帅,做出错误的决断!

再加上消息传递不发达的大明,那就更容易出现许多差错。

好在卢象升作为一个统帅,有着自己的正确判断,而他身边恰巧有另外一波兵马。

卢象升把崇祯的话,全都按在左良玉头上,让他回军去追击贼寇。

谁让你看住贼寇,没看住呢,让他们往京师跑了。

现在皇上怪罪,你要想戴罪立功,那就赶紧回去救援,剿灭这伙乱窜的小股贼寇,我在这里拖住贼寇大军!

同样,卢象升也是打了一个信息差。

左良玉知道的是经过转达的二手消息,这则消息又经过了卢象升的微操加工。

如此,大明皇帝到下面打仗的将军,大家都生活在信息茧房里。

这种情况在大明越发的明显。

左良玉急忙带着人往回走,卢象升则是悄悄派出自己的得力干将,去埋伏侵入河北的贼寇。

两方人马迅速展开行动。

四川副总兵邓玘勤王后,驻守遵化,他本以为战事结束可以归家。

但崇祯知道川军善战,短时间内没打算放他们回家。

邓玘手底下的兵将都思念家乡,想要回家与家人团聚!

因为秦良玉拿出家产充当军饷,被崇祯写诗赞赏后,皇太极退兵后,她便领着麾下士卒回乡。

留下她的兄弟秦翼明帅军万人驻守京畿,今年孙承宗修筑大凌河防线,派秦翼明北上支援。

川军只剩下邓玘这一波人马就在京师,其中也有不少土司士卒,纷纷叫嚷回乡。

特别是本地百姓对他们也多有怨言,遵化等地的田庄也都是皇亲国戚以及太监们的,粮食供养不足,百姓自是有许多怨言。

这种事着实是让邓玘难办!

再加上他在北方也不习惯,也想回家与夫人孩子团聚。

整个川军从上到下,离家快两年,都想回家去。

现在皇上又邓玘领军击杀这伙入侵河北的贼寇,顺便杀向河南的贼寇。

如此多的作战任务,却没有多少粮草下发。

邓玘浑身上下都表现着抗拒,不高兴的往京师走。

等邓玘他从遵化走到京城附近,才得知消息。

南运河被贼寇堵塞,邓玘可以率军走宛平,卢沟桥等水路。

有关他自身的两个消息,其中一个在他的预料之内。

那便是那帮言官弹劾他虐民,他就知道为了征集粮草,得罪了一些人,立马就被弹劾。

另一个意料之外的消息,是皇上对此置之不理,只是派来了近侍监军。

眼前的这个小近侍自我介绍叫王承恩,乃是大太监曹化淳麾下。

到了崇祯四年,崇祯开始走重用宦官的老路。

曹化淳在宫中地位变得极为显赫,今年他在家乡武清王庆坨建造了玄帝殿和观音阁,并亲自提词。

他二哥已经成为后军都督曹化雨,驻守京畿,一家五兄弟,只有老五最是机敏,进宫当了公公。

此番近侍王承恩就是带着曹化淳的命令来的,曹化淳劝皇帝压下对邓玘的弹劾,只是派一个近侍监军,以此来表达对邓玘的信任,好让他尽心为朝廷办事。

可实际上大太监曹化淳的真实意图,就是让邓玘走大兴、卢沟桥武清那条路,驱逐肆虐他家乡的贼寇,确保家乡百姓平安无事。

当一个人的权力到达顶峰后,想的便是衣锦还乡,就算是条狗,也得受到照顾。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曹化淳没有直系后代,想要的不就只剩下名了吗?

但是在一些当时文人的笔下,在家乡闲居六载的他,说闯王李自成入城到时候,就是他打开的北京城门。

然后又给清军开门,投降清朝,此等卖国乱臣该斩。

总之所有一切的卖国乱臣,侍奉三主的恶事,都是阉人所为。

与他们这些高尚的读书人没有半毛钱关系。

你问我在现场亲眼看见了?

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