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528章

作者:秋来2

温体仁把周延儒搞下台后,又把目标对准了与他不和吏部尚书李长庚,想要换上自己的心腹,以此控制人事任命的权力。

兵部尚书熊明遇自是知晓这种事得落在他身上,便第一个出列:

“陛下,依臣之见,有靖辽伯守卫蓟镇,女真鞑子不敢轻易略边,唯一需要主意的便是他们像是从宣府一路劫掠前往大同。

我们需要守卫大同县,勿要使得代王一脉落入鞑子手中,还是要调陕西的曹变蛟去支援一二。

我军只要守住大同重要县城,那皇太极劫掠不够,定会前往山西劫掠,届时便是后金鞑子与锤匪之间相互厮杀了!”

崇祯闻言忍不住挑眉,前些日子才准备让曹变蛟南下去剿灭流寇。

谁承想女真鞑子竟然也来叩边,看样子是想要抢掠夏粮,那可都是朕的赋税!

朱由检对熊明遇说两虎相争的戏码很是感兴趣,抱有极大的期望。

如果流寇与女真鞑子当真能相互厮杀一场,无论谁胜谁败,大明都是坐山观虎斗,从而取得一定的好处。

可是崇祯却是忘了,连参战资格都没有的人,是不配上桌分配最后获得利益的。

更不用说什么坐山观虎斗之类的自我欺骗的思维了。

而且两方本就是拿着大明的利益,作为自己得利后的蛋糕,一口吞下,渣子都不会给大明留下。

“准了。”崇祯一转脸上的阴霾之色:

“务必要时刻坚守大同,每日都要送来宣大的战事。”

“是。”

熊明遇应了一声,至于因为遭受后金军兵乱受苦的百姓,此时在这个“平台”内确实没有人提及过一次。

崇祯心情变得大好之后:“流寇在中原,在我大明腹心地区搞得一团糟,地方当局无法招架,此事理应如何处理?”

李长庚急忙出列表现自己:

“陛下,此乃流寇无定,各镇、抚,事权不一,互相观望,宜以重臣开督府,统摄诸道兵讨贼。”

湖广巡抚、四川巡抚各自调楚兵,土司兵以及石柱兵前去增援河南巡抚。

几个巡抚凑在一起,当然是各自为战了。

因为远在千里之外的战事,是由北京兵部来遥控指挥,几个巡抚用加急文书请示兵部,然后才能调兵遣将。

就这么一来一回的请示作战,纵然官军有战机,等接到兵部批复的时候,那也来不及了。

流寇,流寇,早就撒开脚丫子逃跑,如何能原地等你官军等到请示作战呢?

这种落后的法子,显然是不能适应日息万变的形势,以及日益扩大的战线。

纵然是兵部熊明遇也有些遭不住这种事,因为底下的巡抚完全可以把责任全都推到兵部来。

谁让你回复慢了,导致战机稍纵即逝。

所以必须得有一个朝廷授权的总督亲临现场代表兵部,指挥各路大军协调行动。

崇祯也对各省的巡抚总兵事权不一,互相观望以邻为壑等行径十分不满,都想要摘桃子捡战功。

如此一来他也赞同李长庚所言的在各省抚镇之上设置总督,统一指挥,协力征讨。

崇祯放弃先前不同意设置总督的主张,松了口赞同廷臣设置五省总督的提议。

他先前觉得洪承畴的三边总督就已经权力很大了,再设立五省,将来万一还要往上涨,七省八省。

大明总归才两京十三省呐!

那可不敢想啊!

“那你们议一议,谁才是最佳人选?”

听到崇祯的询问,李长庚想都没想:

“陛下,三边总督洪承畴最佳。”

以资历和事功而论,遍数天下,唯有洪承畴当为首选。

众人纷纷附和李长庚的话,洪承畴平定陕西贼寇,若不是去年一场洪水报销了十万官军,导致洪承畴实力大减。

想必锤匪贺今朝他也撑不到今年,就该被洪承畴押到京师千刀万剐来了。

纵然抓不住贺今朝导致他出逃,那以洪承畴的手段,接连平定秦晋之地,整个大明,还有比他能更拿得出手来的人吗?

崇祯踌躇再三,洪承畴他身负陕西三边重任,不可轻易离开。

再加上让洪承畴身负六省,光是陕西一省就顶上三省的规模了。

那大明过半的统治权都落入了洪承畴手里,实在是不能让崇祯睡得安稳。

他虽然对后金以及流寇深恶痛绝,但对自己的皇权捏的死死,决不允许出现一个重臣。

否则一旦行曹操篡逆之事,他如何能反抗?

唯独首辅温体仁见众人都推举洪承畴,但陛下依旧不应声。

善于揣摩上意的他自是知道什么情况。

相比于周延儒喜欢在旁人面前装逼嘚瑟,以至于给人留下话柄,温体仁更擅长背地里谋划,从不在旁人眼前说什么。

于是他站出来:“陛下,臣以为洪承畴不妥。”

“哦?”崇祯看向温体仁。

“洪承畴他肩负陕西重任,对外要防林丹汗,对内还要防备占据山西的锤匪贺今朝。

一旦洪承畴离开陕西,那两虎相争的戏码怕是不会出现。

贺今朝极大可能会避开后金的攻势,跑到陕西,臣以为洪承畴不合适!”

崇祯眼睛一亮:“温卿有何人选可以出任?”

第0781章 不该来的增援来了

温体仁如此为全局考虑的话,让崇祯分外高兴,只要他提出来的人不是过于离谱,他都会考虑应下。

“臣以为延绥巡抚陈奇瑜屡有战绩,在围剿秦地诸贼当中也立下大功,陛下也可以考虑此人。”

“陈奇瑜?”崇祯斟酌了一二,便表示赞同。

吏部尚书李长庚瞥了温体仁一眼,不在言语。

兵部尚书熊明遇则是说陈奇瑜如今官职不高,还需给他调一调。

崇祯便任命陈奇瑜以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山西、河南、四川、湖广五省军务,专办流贼。

“视贼所向,随方剿抚。”

可以说,崇祯已经认识到如今大明的两波贼寇,一动一静,皆非一省兵力就能够应付的了,才会松开五省总督的口子。

延绥镇,榆林卫。

陈奇瑜没有接到朝廷的诏令,率先接到了曹文诏的求救消息。

曹文诏被后金鞑子围困在大同县,根本就无法阻止有利的反击。

大同总兵麻承息手底下的兵,就没有跟他出城野战的胆子。

至于麻承息只要确保大同县不被蒙古鞑子、女真鞑子攻破,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他们连林丹汗的人马都打不过,更不用说去打女真人了。

曹文诏被罚戍边,若是没有一点战功傍身,如何能够官复原职,离开这里?

奈何手底下没有可用的士卒,光靠着他一个人根本就无法解决,所以请求把曹文诏以及他麾下的老兵给调过来。

陈奇瑜不是直管曹文诏的,王承胤倒是可以调去帮忙,不过以他的本事,打打流贼还能行。

让他行军去打后金军士卒,怕是全都得死在那里。

于是陈奇瑜急忙带着书信去找洪承畴商议此事。

后金军入侵宣大的事,是他们没有料到的。

因为草原上传来的风声是皇太极要一统漠南,灭掉林丹汗与锤匪贺今朝争夺草原的控制权。

洪承畴接到曹文诏的书信后,倒是有些沉吟。

本以为是一场看热闹的大戏,结果皇太极不按照原定计划开展,私自改了剧本。

导致其余两方人马,皆是落空了算计。

可以说,在何处发起进攻的主动权,完全就掌握在皇太极这个进攻方手里。

贺今朝为此不得不改变计划,而洪承畴也不得不更改应对的方式。

“曹文诏是要救的。”

洪承畴先是定下了基调,无论如何他麾下头号悍将,还是有用的。

在战阵的经验上,曹变蛟是没法比得过他的叔父。

陈奇瑜也点点头:“我们只需要增援大同县,确保大同不被女真鞑子攻破。

况且大同本就是残破之地,远非京城那般富庶,皇太极若是不肯放弃,说不定依旧会劫掠山西。”

“好好操作一番,我们依旧是有机会看热闹的。”

洪承畴放下手中的书信:“既然要救援,那得从草原上赶路了。”

“林丹汗带着大批人马渡过黄河跑向青海,至于山西外的蒙古人,不必在意,贺今朝巴不得我大明与女真鞑子人脑子打成狗脑子呢。”

洪承畴也没废话,直接叫曹文诏领着三千人从延绥镇出发,在草原上赶路,直接去增援大同。

至于朝廷让他南下剿匪的命令,就当山西道路断绝,没有完全收到。

曹变蛟接到他叔父被狗鞑子围困在大同,需要他救援后,二话没说,命令全家准备一个月的粮食,即可随他出发。

山阴县的姜襄一直都在派人探查女真人的动向,最先接到了山西巡抚许鼎臣的回信。

他竟然叫自己放弃大同,直接跑到山西内长城去帮他守卫繁峙县,以免被狗鞑子破关。

气得姜襄破口大骂,这些个文官,都到了这个份上了,首先想的还是他自己个的利益。

平日里嘴里说着为国效力,如今女真鞑子破边墙而入,掳掠杀戮百姓,他许鼎臣怎么就开始变得胆怯起来?

什么为百姓做主的话都不说了,反倒要他识大局。

岂不是只有顺从他的意思才叫识大局?

对于这种人,姜襄恨不得活劈了他。

如今的增援部队只能寄托在锤匪贺今朝身上了。

因为姜襄也不知道贺今朝会不会前来救援他,毕竟设身处地的去想,他一个大明的反贼,巴不得大明官军和女真狗鞑子打生打死,在一旁看热闹呢。

然后没等多久,便有信使队长李茂春亲自到来。

告诉姜襄锤匪的先头部队已经通过雁门关,配合手底下的吏员。

正在组织六县百姓迁徙从大同进入雁门关以及宁武关,免得被女真鞑子劫掠一空。

女真鞑子远道而来,所带粮草不多,定然是打算以战养战,那咱们就要坚壁清野。

所以贺大帅让姜襄派遣精锐的夜不收把怀仁县以北的快要收割的夏粮全都一把火烧了。

随后贺大帅会带着三万先锋支援山阴县,确保怀仁县以南的粮食能够顺利收割。

听到这话,姜襄简直是要喜出望外了。

大同总兵、巡抚,甚至连宣大总督都自顾不暇,哪有时间去管寻常百姓啊?

姜家的老家虽然是延绥镇的,可他姜襄已然在朔州安了家。

周遭也都是他部下的家眷所在,如何能甘心被狗鞑子劫掠而走,给他们当奴才去?

对于官军方面求援,根本就无人应答,反倒是大明反贼应了自己的求援。

“当真是让某没话说。”姜襄脸色难免有些感动:“待到贺大帅亲至,我再好好谢他。”

李茂春倒是毫不在意的摆手道:“姜总兵,如今我们还是要好好筹划一下,如果更好更快的烧了狗鞑子控制下的夏粮等地。”

“好好好。”姜襄满口答应。

贺今朝此时已经在宁武关,等待着自己部下到这里,此番出征打辽东的女真狗鞑子,得好好宣传一下。

为何要出兵作战去帮助大明官军守卫大同,否则士卒难免会有些情绪。

毕竟咱们先前与大明的狗官军去打生打死,如今怎么又去帮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