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583章

作者:秋来2

你懂得如何教化百姓吗?

你甚至连如何与地方士绅沟通的门道都不懂,还觉得读四书五经,考取八股文,就能让你懂得做官?”

姜学一被杨玉休怼的说不出话来。

因为这些他当真不懂,要是没有落难之前,他指定会对杨玉休的话嗤之以鼻。

士农工商,读书人才是最尊贵的存在。

可现在不同了,他觉得书生意气没有用,你无能狂怒的样子,在那些凶狠的后金鞑子眼里分外好笑。

因为他们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动不了我的神态。

就好像在看一只小丑一样。

姜学一看着汾水:“那我如何能加入锤匪?”

“不错,你比其余人成熟多了。”

杨玉休再次打量了眼前的秀才,不迂腐,就是能正常沟通的人。

许多读书人,读书都已经变傻了!

或者说大明二百来年的政策,让他们都形成了固有认知。

“一个是充分发挥你自己的才能,去当识字课的老师,教授学生,这样也能让你养活两个孩子。

将来表现好,有机会被举荐前往吏员学堂学习,出来之后要在村子里实习副村长的位置,该做什么事。

只要做得好,升迁快的很,还不用你苦读数年四书五经之类的。”

“多谢大人的提醒。”

姜学一暗暗记在心里,既然读书人在锤匪这里已经不值钱了,那就更没有什么可依仗的。

他现在只想把两个孩子抚养长大,如果他儿子能够参加锤匪,为母报仇就太好了。

杨玉休摆摆手,反正是路途当中,提醒一两句也算不得什么。

关键脚下的路,还得自己去走!

谁嘴里都可以说的好听,但真正要去落到实处,谁能清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第0830章 一个祖宗

张鲁坐在一旁,他支棱耳朵听着读书人姜学一与这位锤匪大人之间的对话。

他发现锤匪头子在言谈之间和颜悦色,反观昔日受人尊敬的姜秀才,脸上的神色并不是很好看。

原来读书人在锤匪这里不用考科举,一下子就没有多少优势,普通人努努力也可以当上官?

而且锤匪的大头兵都识能字,着实是让他感到震惊。

一个雇工,要是不机灵,只知道埋头干活,早就被坑了卖身,成为地主家的奴隶了。

光是不用读太多书就能当官这件事,足以让张鲁向往。

张鲁看着两岸的麦田,忍不住露出羡慕之色:

“这麦子长得可真喜人,今年的收成指定好。”

“那是自然。”杨玉休接了一句,摸着胡须笑道:

“山西连年大旱,大帅他耗费许多钱财兴修水利,才保证百姓们能吃上饭。

等你们到了新地方,自是会有人组织你们做活进行夏种。

明年收麦子的时候,也会有一部分粮食进你自己兜里。”

这里面也有杨玉休的一份功劳,参与感极强。

毕竟整个北方皆是大旱,唯有山西能够收获许多粮食。

与之相连的大同府,也多是给本地士绅耕种,他们田地里的产出绝对没有山西好。

更何况战乱一起,除去被烧毁的麦田,靠近内长城的六县未曾收割的粮食,可都成了锤匪的战利品,跟他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了。

诸部帮他们打退了后金鞑子,免得他们家破人亡被掳掠辽东去当奴为婢,多大的恩情,收一点点好处费又算得了什么?

更何况还是从后金鞑子手里抢来的,有本事讨要就去找后金鞑子,别说我们锤匪不讲道理。

即土匪抢了你楚云飞,我是从不讲理的土匪手里抢回来的。

关键现在我还是大明的反贼,凭什么还给你官军?

张鲁眼里透露出浓浓的惊喜,光是看着周遭的麦子就知道,眼前这位锤匪大人所言不假。

“大人,不知我们要是租种,给大帅交几成租子啊?”

“租子?”杨玉休摸着胡须笑了笑:

“我先说个大概吧,具体的到了地方之后,自是有宣传员给你们讲细节。”

周遭的几个人闻言也都悄悄靠近了一些,想要提前知道锤匪的内部消息。

“汾水两岸的人大多都是山西本地,被大帅解救出来的百姓,以及地主士绅家里的奴隶。

我锤匪治下没有奴仆,也不允许有,要是有人想要做伺候人的活,可以跟主家签署雇工的契约,到县衙报备。

这些人大帅给他们分了土地种田,前几年的粮食便是五五分。

后面这些百姓按照约定可以每年都减少给贺大帅上交的粮食。

耕种满十年,他们就可以购买自己耕种的田地,并且传家。”

周遭的几个人瞪大双眼,毕竟这种政策,谁都没有听过。

杨玉休接着说道:“去年从陕西、河南来的流民被安置在了太原周围的田地,今年他们就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粮食。”

几个人听着杨玉休的话,皆是感到不可思议。

“大帅的租子这么低的吗?”张鲁仗着胆子询问。

“前几年是挺低的,但后面几年那就更低了。”

姜学一、张鲁等人:……

纵然姜学一是个秀才,家里的田地租种给别人收租子,他也不可能五五开。

毕竟要养活他一家的吃喝,还要供他脱产读书。

一般秀才没有多少经济实力,但只要考中举人,那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杨玉休摇摇头,其实五五开的粮食可不低。

要比大明的明面上十五税一还要高出许多倍。

可实际操作上,地主士绅们的二八、一九分,相比于其余贺今朝的五五开,那简直是天壤之别。

最关键的那二成,不仅要交赋税,还得还欠地主老爷往年的高利贷。

要不是自家主公要养那么多脱产的士卒,他也不会搞成五五分成。

不过这些百姓富裕的粮食也多囤积在农会建立的粮食银行里,一旦征战有急用,还是可以拿出来用一用的。

毕竟自家大帅缴获两王的钱财,可是非常舍得往外花钱的。

再加上不是所有百姓家里都有能力储备好粮食,还容易发霉。

张鲁等人听着杨玉休的话,眉开眼笑,他这辈子就从来没见识过有如此仁义的主家。

不在贺大帅这里种田,还要跑到别处去吗?

至少汾水两岸田地上劳作的百姓是骗不了他们的,宣府也干旱的不得了,官府怎么可能会兴修水利?

如果晋南的地方也是这样的话,张鲁是有信心努力干上两三年就能讨个媳妇的。

“大人,我想要讨媳妇的话难不难?”

“难,也不难。”杨玉休摸着胡须笑道:

“因为想要直接获得田地的人,选择跟着大帅冲锋陷阵,生里来死里去的,他们才最容易讨媳妇,但也容易战死。

有的姑娘就想找一个人安安稳稳过一生,有的姑娘就不这样想,看你自己的机遇了。”

张鲁点点头,他是打不了仗的,想起那些凶猛的鞑子,他吓得走都走不动道。

有想跑的同村人,也纷纷被射死,那些狗鞑子还哈哈大笑,怂恿着旁人继续跑。

然后就没有人跑了!

总之,他们对杀人毫不在乎,甚至引以为乐。

张鲁认为自己还是安稳种地,只要种上十年,他依旧还年轻,属于自己的田也有了。

尤其是他认为大明官府,还有那些士绅老爷们,对锤匪的描述一点都不符合。

真是丁点都不挨着。

当然了,那些地主老爷们是后金鞑子,第一个抢掠的目标,许多人都在战乱中被宰了。

张鲁对于这件事显得特别兴奋,因为那些地主老爷不当人好久了。

像他们处于最底层的雇农等,哪个没有被大老爷或者狗奴才给欺压过,甚至闹出人命,人家屁事没有。

他们死了,真活该!

几个流民带着期许看向两岸,仿佛陷入了明年自己可能如此的情绪当中。

皇太极领兵在大太阳底下行军,此时快要到了宣府大同交界的地界。

他得知锤匪只是派遣哨骑在后面监视,并没有做多少调动。

皇太极完全可以不要萨哈廉,带着这两万人直接走出宣府。

贺今朝他想追也追不上!

不过皇太极不是如此短视之人,萨哈廉对他是蛮重要的。

这些明人,整个明境内都是,随便掳掠。

放了这波,还有下一波。

贺今朝他管的过来吗?

然后他便派出使者去交易萨哈廉。

刘宗敏很快就得到探马的汇报,叫皇太极先放人,乌压压的两万多人,指定不是好招呼的。

避免己方把萨哈廉给放了,然后后金鞑子反悔。

刘宗敏自是记得大帅在讲武堂上说的,一定不要往好的方面去想你的敌人。

他们做出来的事情,只可能会突破你的下限,不要对他们带有什么期望。

“大汗,这些百姓已经被锤匪给借走了,行了五里路,但是贺今朝还没有释放萨哈廉,他可是没有什么信誉可言。”

得到回报的皇太极微微颔首,虽然也知道贺今朝一丁点都不在乎他的名声是好是坏。

但他觉得贺今朝在怎么讨好一帮读书人,也不会得到他们的歌功颂德。

将来刀子一亮,那些软骨头的读书人,自会想发设法的去夸你。

皇太极见过不少读书人,纵然是范文程他也不是当了好些年的奴才,才被发现有点本事吗?

大明有骨气的读书人反倒是少数,要不然怎么会被歌功颂德?

如果是普遍事件,大家习惯了,有什么可歌颂的?

只会咒骂鄙视没有做到的那群读书人。

所以皇太极有时候发现,贺今朝使出来的手段别看混不吝,但真他娘的有用!

这种上位者的天赋,简直让皇太极心里有那么一丝的嫉妒!

想他八岁开始操持家业,经过几十年的锻炼,才有了今日的水平。

再一想贺今朝如此年轻,就展露出如此可怕的天赋,让皇太极怎么不嫉妒?

毕竟自己的长子豪格都比他大,偏偏还是个没什么政治头脑的。

他当真害怕自己熬不过贺今朝,儿子更搞不过他,那阿玛创下的基业就要败了!

“不急。”

皇太极早就喜怒不流于表面,只不过在特定的场合下,需要他表现出来喜怒。